Episodes
有研究估算,2022年香港總共有1064宗自殺死亡個案,即是每10萬人之中有14.5人自殺身亡,2022年平均每天大約有2.92人自殺死亡。亦有臨床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每位自殺人士,保守估計會為6位與其有密切關係的人帶來創傷,香港每年平均約有1,000宗自殺個案,因此每年約有6,000位自殺者親友受到影響,是值得關注的情況。究竟自殺個案上升是何原因,防止自殺又有何良方?
Published 11/15/23
在疫情期,不少實體課堂轉為網課,學生上網時間增多,部分青少年沉迷網絡世界。最近,有調查顯示,受訪的2700多位學生中,約三成曾連續打機超過5小時,最嚴重的個案更高達90小時,調查同時發現,受訪學生自我評估的情緒狀態偏差,約5成學生認為自己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焦慮症狀。而世界衛生組織亦在2018年,正式將打機成癮歸入精神健康問題。到底上網及打機成癮,為患者帶來什麼影響?如何做才重回正常生活步伐?
Published 11/08/23
今屆杭州亞運,香港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要讓運動員有好的發揮,適合的場地必不可缺。本港第一個體育園—啟德體育園,佔地28公頃,按營運指標規定,在首五年可以容納5萬名觀眾的主場館必須每年有40天用在舉辦體育活動方面,再加上周邊的設施,是否足夠支援香港體育發展?政府提出制訂「體育及康樂設施十年發展藍圖」,為將來體育場地規劃展開新的佈局,新藍圖怎樣規劃?不同體育總會都各自在尋找適合的訓練場地,他們的經驗和期望,又可以怎樣納入未來的政策藍圖,讓資源用得其所?
Published 11/01/23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影響香港勞動力人口提供。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人口普查顯示,本地的少數族裔人士在過去10年持續增長,增加了37%。而且有72.9%處於主要工作年齡階段。今天,各行業上,有說搶人才,求人才,職場上僱主有否考慮這一批少數族裔人士成為勞動力資源?而少數族裔人士在進入職場當中又會遇到什麼困難?一個共「融」的職場環境,是僱員、僱主共同創建,他們如何做好準備?
Published 10/25/23
今屆亞殘運舉行在即,對不少年輕運動員來說,是走向世界舞台的機會,也引起公眾對殘疾運動的關注,香港殘疾運動員在世界一直處於前列水平。自1972 年起計,共獲得百多面殘奧會獎牌,戰績彪炳。對於他們來說,前輩們的出色表現,會否變成一種無形壓力?世界各地對殘疾運動越來越重視,新一代的殘疾運動員,面對的「體壇」與上一代有何分別?
Published 10/18/23
近年等候器官移植病人數目有所增加,事實上即使市民已在登記名冊表明捐出器官的意願,家人仍然有權作最終決定,每年真正能夠成功配對的個案不多。有建議將現行的「自願捐贈」機制,改為「預計默許捐贈」(opt-out),此機制是否適合在香港推行?正在等待適合器官的病人,每日要承受的,是怎樣的生活?有幸接受器官捐贈的病人,復康之路又需要怎樣的支援?
Published 10/11/23
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不少行業出現人手短缺,招聘困難,政府決定輸入外勞,希望解決勞工短缺問題。不過社會上亦有聲音指出,輸入外勞其實「治標不治本」,長遠來說仍需要「靠自己」,香港應該加強鼓勵各個年齡層都接受不同工種,包括一些從事體力勞動及俗稱「厭惡性行業」,並且調撥更多資源加強職業再培訓,另外種種傳統而可能式微的行業也應吸引更多人去承傳。
Published 10/04/23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關愛隊」,將全港十八區劃分為四百多個小區,每小區設一隊關愛小隊,並率先於荃灣區及南區開展,作為協助政府地區施政和凝聚社區資源的組織,具體會提供什麼服務?相比其他同樣是服務社區的團體,關愛隊在社區中的角色定位可有不同?政府表示希望汲取荃灣區及南區關愛隊所得之經驗,再推展至其餘十六區,身兼關愛隊總指揮的民政事務專員,有何分享?對關愛隊隊員而言,如果要再思關愛隊的服務及運作模式,又有什麼建議?
Published 09/27/23
網絡騙案真的防不勝防嗎?市民誤信網上資訊身墮騙案,不少受害人慘被騙巨款。科技帶來生活進步,卻也成為了不法之徒騙人的技倆,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的生活習慣,亦助長了網絡罪案,根據警方最新數字,本港今年首季的騙案按年上升六成半,主要涉及網上騙案。網上騙案愈趨猖獗,受害人被騙金額亦愈來愈大,然而詐騙案例層出不窮,如何防患未然?
Published 09/20/23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很多有為特殊需要小孩的家長,甚至憂心離世後,子女生活的安排。政府在多年前推出特殊需要信託,由社署為智障、精神紊亂或自閉症人士的家長管理遺產,定期向他們的子女發放款項,但開立信託戶口的數目並不多。家長認為此計劃對資金投資的透明度及彈性不高,擔心資金用完,子女失去照顧。有意見認為應檢視整個制度會否有更多彈性、做更多宣傳推廣,令計劃達到更好效果,有特殊需要家庭的小孩日後可得到照顧和幫助。
Published 09/13/23
政府去年制定青年發展藍圖,內容包括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和世界,優化及推動青年內地交流,讓青年了解國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隨著本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各項青年內地交流和考察活動亦隨即展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的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以及教育局的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佔多數,提供約84,000個名額。內地交流和考察的機會大增,開拓了青年的視野,會否令他們對內地的看法有所改變?機構和學校又如何克服籌辦面對的挑戰?
Published 09/06/23
近年國際文憑課程(IB)備受家長追捧,IB狀元的數目近年亦有上升趨勢。除了國際學校提供相的非本地課程,直資學校亦紛紛開辦IB課程吸引學生入讀。IB課程引起教育界及家長關注,然而,開辦IB課程的直資學校,一般都只設有兩年制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而且學校需要奉行雙軌制,即同時設有IB及DSE課程。此外,不少家長以為 IB課程較傳統本地課程輕鬆;事實上修讀IB的學生,不但要應付公開試,亦要懂得做好時間管理,完成多篇論文及功課,壓力不比DSE課程輕。究竟家長們對IB有多少了解?修讀IB的學生是否沒有功課及...
Published 08/30/23
今屆施政報告提出支援會議及展覽業,包括延長「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至今年六月底,緊接推出 14 億元的「定期展覽獎勵計劃」,預計三年內資助超過200場展覽在本港舉行,為展覽業復甦注入動力。香港展覽業因疫情影響,曾一度近乎停擺,有外國大型展覽轉移陣地,亦有本地展覽業前線工人要轉行謀生。踏入今年第一季,隨著香港走向復常路,與內地及海外各國的商貿活動漸趨活躍,會展及亞博館這兩個香港主要展覽場地近半年陸續舉辦大型展覽,復甦步伐較預期快,反觀行業人手、物流、硬件等資源,又是否能夠跟得上?未來需要怎樣調配和增加,...
Published 08/23/23
醫管局資料顯示, 2021年全港約有27萬名精神病患者在醫管局接受治療,而精神科醫生的數目大約370位。香港的精神病患者與醫生的人手比例,多年來低於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每一萬人口至少要一名精神科醫生。醫護人手不足,導致病患者輪候時間過長。在今年6月,政府提出10項措施加強精神健康支援,包括個案管理經理與嚴重精神疾患者的比例進一步優化至不超過1:40、為患者處方較新和副作用較少的藥物、檢討「有條件釋放」機制,以及探討「社區治療令」的可行性,然而有學者指出,醫護人員人手不足,才是根本的問題,究竟精神健康...
Published 08/16/23
本港人口老化,照顧者不斷增加,照顧者在照顧有需要人士時,面對的不單單是被照顧者的需要,同時,亦面對自身心靈健康情況;欠缺護理知識;經濟需要支援等等問題。 2022年施政報告中,政府已加強落實推行照顧者支援政策,但在政策推行的同時,社會中發生少家庭悲劇,揭示「以老護老」,「以老護殘」的問題。亦反映出年長照顧者承受著沉重壓力,對於他們所面對的壓力及問題,怎樣可以得以舒緩,找到喘息空間呢?
Published 08/09/23
由 OpenAI 開發出的 ChatGPT 席捲全球,引發一輪正反辯論「人工智能是否可取代人類?」。有學校宣布禁用的同時,也有學校決定擁抱科技,進一步開發AI教學平台,鼓勵學生使用,商界則普遍都趨之若鶩,但是否引來大量在職人士失業呢?AI 會對人類的工作帶來什麽影響?甚至正如科幻片中,終有一天人工智能不受人類控制呢?
Published 08/02/23
夏日炎炎,長期在太陽下活動或容易導致中暑。勞工處日前公布新的《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指引基於天文台香港暑熱指數發出的「工作暑熱警告」,並分為黃、紅、黑三級警告,同時列明在不同級別警告下戶外工作者的休息安排。對戶外工人而言,新指引能否保障其健康?指引內更有就戶外工作勞動量分為「輕勞動、中等勞動、重勞動及極重勞動」,工友又是否知道自己屬哪一群?與此同時,僱主執行指引時,又會遇到什麼困難?若僱主未有按指引供員工休息,需要負上刑事責任嗎?越趨常見的高溫熱浪與氣候變化有關,面對酷熱天氣,我們可採取適應高溫的策...
Published 07/26/23
近年政府積極推廣綠色殯葬,鼓勵市民以更環保及可持續的方式處理先人骨灰,包括在紀念花園和海上撒灰等,食環署表示,綠色殯葬長遠有助節省興建骨灰安置所的土地資源。過去十年,採用綠色殯葬的宗數雖然有所增加,但受傳統觀念影響,綠色殯葬仍未普及,有殯儀館界代表指,要提升綠色殯葬使用率,了解及做好生前和身後的規劃十分重要,同時鼓勵市民預早規劃身後事。
Published 07/19/23
自閉症人士在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會遇上不同挑戰,特別是離開校園進入職場後,往往需面對更多難題。根據統計處在2021年12月發布有關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全港性統計調查中,全港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人數達22,400人,其中15歲或以上有10,500人,當中只有2,500人就業。本港服務向來只集中於在學訓練,直至2018年政府才針對高能力自閉症青年設支援中心,並指現時中心平均輪候時間長達半年,反映服務需求龐大,到底如何才可改善自閉症人士就業情況?協助自閉症人士進入職場?
Published 07/12/23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生育率過去三十年呈現下跌趨勢。有調查指港人無意生育的主要原因包括經濟壓力、工時過長,以及住屋問題。生育率低對整體社會結構及經濟發展,都會帶來深厚影響。政府應該如何制定長遠人口政策?如何鼓勵年輕一代生兒育女?
Published 07/05/23
隨著全港中小學已經恢復全日面授課堂,食環署數據顯示,今年二月至四月底,共收到64宗有關午膳飯盒的食物投訴,主要與懷疑進食後不適、食物變壞、未經煮熟或懷疑含有異物等問題有關。另外,有大型午膳供應商曾經暫停兩日供應以作廠房深層清潔,隨後更宣佈要提早終止部份學校本學年的午膳供應,學校要緊急重新招標,整體學童午膳質素令人關注。政府推行「健康飲食在校園」計劃多年,加上各部門均推出不少指引,涵蓋營養、食物安全等等範疇,希望讓學校揀出最適合的午膳模式。現在踏入疫後新一頁,學童要享受一份健康午餐,可以有什麼選擇?
Published 06/28/23
牛,曾經是我們忠誠的工作伙伴,為香港提供了重要的糧食。随着香港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牛很久前便退了下來,很多牛更曾經成為了流浪牛。經歴了多過世代,這些牛的下一代,又再次融入了我們的社區,變成了城鄕的一份子。但香港急促發展,大量人囗遷移郊區,人和牛的生活便產生了很多矛盾,政府採取了不同措施去解决問題,市民也用不同的方法去照顧牠們,但這些措施和方法又是否可以解決到問題呢?牠們將來又可以怎樣生活?
Published 06/21/23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一直是在危家庭的兒童最後安全網,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全港服務名額每年約四千,接近一半是以院舍形式,為初生至21歲的人士提供住宿服務。業界人士指出,由於兒童住宿服務已有數十年歷史,逐漸發展出不同模式,包括留宿幼兒中心、兒童院、兒童收容中心、男/女童院,男/女童宿舍。這些院舍運作模式各有不同,但同樣面對人手不足,供不應求的情況,導致小朋友輪候服務時間過長。近年,政府對業界加強監管,在各種社會環境改變下,提供兒童住宿服務的機構,會如何應對呢?前線員工在工作上,又有何挑戰?
Published 06/14/23
Web 3.0 是互聯網的一個急速發展的新時代,也備受關注、金融界熱議的技術,如加密貨幣、區塊鏈和NFT(非同質化代幣)。科技發展,令貨幣這種交易工具逐步走向電子化,作為新興投資項目,需要有完善的監管機制,不少名人參與投資,亦有人轉手獲利,炒風一時無兩,但市場波動,甚至泡沬爆破,風險難以評估。特區政府逐漸放寬對Web 3.0及虛擬資產限制的同時,證監會亦推行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一系列變革能否為香港帶來巨大機遇?
Published 06/07/23
出行方法有很多種,但對不少輪椅使用者而言,要順利出行未必是易事,政府自2012年開展「人人暢道通行」計劃,在公共行人通道加建斜道、升降機等無障礙通道設施,現時全港公共行人通道的通達程度如何?至於公共交通配套,輪椅使用者可選擇乘坐鐵路、巴士、小巴、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對輪椅使用者而言,又是否真的做到路路暢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提倡讓殘疾人士能平等地追求自己的生活,不受歧視,充分融入社區,若然我們能夠有更多政策措施協助殘疾人自由穿梭香港不同地方,才可稱得上是無障礙城市。
Published 05/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