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人时,周围环境要留多少?-摄影早自习第2318天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18天。 我们在做摄影教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比如说你拍了一张人的照片,别人就说:这个周围什么都看不见呀,不知道是在哪拍的,能不能多拍一点周围的环境啊。然后呢,如果你多拍了环境,别人就说:哎呀,我的人就不够大、不明显啊。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总会有人不满意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人类的思维习惯就是喜欢做分类,对吧?分了类以后思维就清晰了,目的明确了,好像就更有把握了。但是实际上有很多分类,它本身就是有模糊的界限的,或者换句话说,它们之间是有交集的。 Photo by Christopher Campbell on Unsplash 比如说就以拍到人的照片为例,它分很多种。人最大的一张大脸的,那可以说是一个特写的人像照片,或者说是个证件照,它也属于一种特写照片。 © 叶梓 但是如果拍全身的呢,我们就会说它是个普通的人像照片,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在谈背景,所以我不管你背景是个白墙、灰墙,还是一堵蓝色的墙、红色的墙,或者是说它是个自然的景观,但是全部模糊掉了,根本看不出来在哪拍的都行,我们都叫人像照片。 © 叶梓 那如果你拍到的人会有环境在里面,有更多的桌椅、板凳、光影、墙面,那我们就会说这种照片是有点环境的人像,它叫环境人像。环境人像的拍摄目的跟纯人像照片是不一样的,纯人像主要就是讲你这个人长得什么样,穿什么衣服,什么动作,什么性格,它主要就是描述人的。这就好像是你读了一篇文章,这一通篇,这一版两版,所有文字都在描述这个人的长相,它并没有提他周围的凳子长什么样,桌子长什么样,对吧?但是如果这个文章在描述这个人的同时,也在描述他坐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周围有阳光、有草地或是有鸟语花香,这个就算是环境人像了。它描述的是连环境带人像一起,这个故事感肯定会更丰富一点,但与此同时这个人他的细节描述就会少一点,对吧? © 叶梓 如果人物周围的环境更有纪念意义,比如说你去哪玩的时候,你身后是一个当地的地标建筑,是你旅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哪儿的那么个东西,那我们就会说这种照片就叫纪念照。纪念照是一定要把地标建筑给拍清楚拍全的,要不然怎么纪念呢?纪念照它更重故事,更轻的是画面的美感。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有的照片啊,你要说美感吧,好像没有那么的完美、那么的漂亮,但是我们依然非常珍惜,这样的照片可能是纪念价值大于美学价值。 © 叶梓 最后,还有一种在一片大风景中有一个小小的人物点缀其中,这个就叫做人物做点缀了。它其实既不是人像照,又不是环境人像,也不是纪念照了。本质上,你点缀在其中,和一头小鹿或者是一只鸟点缀其中,效果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要对照片进行分类,或者你要来评说这张照片,说它好不好,周围环境多不多,这个人的大小如何,你都得先判断这张照片它的拍摄目的是什么,它是属于哪种照片。有了清晰的分类,有了目标,我们就更知道这张照片的拍摄手法是否恰当,人物周围的环境要留多少,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好,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还是那句话,更多摄影好课在“阅读原文”中。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18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More Episodes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321天。 © Olivia Arthur 今天有一个小小的意外收获,我在查阅我的老师奥Olivia Arthur的摄影作品的时候,突然发现她有一张照片跟我特别像。这张照片是一个失衡的构图,就是人物猛烈地往后倾倒,手臂伸长,这感觉就像是马上要摔倒了一样,对吧?它的这张照片的文字说明我放在了下方。 My Body as a Machine For the past few years since becoming pregnant and the birth of...
Published 06/28/24
Published 06/28/24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
Published 06/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