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最近一个时期,经常听到人们的劝告:“要糊涂一点,要潇洒一点。” 关于第一点糊涂问题,我最近写过一篇短文《难得糊涂》。 在这里,我把糊涂分为两种:一种叫真糊涂,一种叫假糊涂。 普天之下,绝大多数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尝到一点小甜头,便喜不自胜,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忘乎所以。碰到一个小钉子,便忧思焚心,眉头紧皱,前途暗淡,哀叹不已。这种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他们是真糊涂,但并不自觉。他们是幸福的,愉快的。愿老天爷再向他们降福。 至于假糊涂或装糊涂,则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最为典型。 郑板桥一流的人物是一点也不糊涂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又迫使他们非假糊涂或装糊涂不行。 他们是痛苦的。我祈祷老天爷赐给他们一点真糊涂。 谈到潇洒一点的问题,首先必须对这个词儿进行一点解释。 这个词儿圆融无碍,谁一看就懂,再一追问就糊涂。 给这样一个词儿下定义,是超出我的能力的。还是查一下词典好。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看了这个解释,我吓了一跳。什么“神情”,什么“风貌”,又是什么“韵致”,全是些抽象的东西,让人无法把握。 这怎么能同我平常理解和使用的“潇洒”挂上钩呢?我是主张模糊语言的,现在就让“潇洒”这个词儿模糊一下吧。 我想到中国六朝时代一些当时名士的举动,特别是《世说新语》等书所记载的,比如刘伶的“死便埋我”,什么雪夜访戴,等等,应该算是“潇洒”吧。 可我立刻又想到,这些名士,表面上潇洒,实际上心中如焚,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脑袋。有的还终于逃不过去,嵇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写到这里,我的思维活动又逼迫我把“潇洒”,也像糊涂一样,分为两类:一真一假。六朝人的潇洒是装出来的,因而是假的。 这些事情已经“俱往矣”,不大容易了解清楚。我举一个现代的例子。 20 世纪30 年代,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一位教授(姑隐其名)总想充当一下名士,潇洒一番。 冬天,他穿上锦缎棉袍,下面穿的是锦缎棉裤,用两条彩色丝带把棉裤紧紧地系在腿的下部。头上头发也故意不梳得油光发亮。 他就这样飘飘然走进课堂,顾影自怜,大概十分满意。在学生们眼中,他这种矫揉造作的潇洒,却是丑态可掬,辜负了他一番苦心。 同这位教授唱对台戏的——当然不是有意的——是俞平伯先生。 有一天,平伯先生把脑袋剃了个精光,高视阔步,昂然从城内的住处出来,走进了清华园。 园内几千人中这是唯一的一个精光的脑袋,见者无不骇怪,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而平伯先生则全然置之不理,照样登上讲台,高声朗诵宋代名词,摇头晃脑,怡然自得。 朗诵完了,连声高呼:“好!好!就是好!”此外再没有别的话说。 古人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同那位教英文的教授一比,谁是真风流,谁是假风流;谁是真潇洒,谁是假潇洒,昭然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 这一个小例子,并没有什么深文奥义,只不过是想辨真伪而已。 为什么人们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呢?我个人觉得,这能提高人们的和为贵的精神,大大地有利于安定团结。 写到这里,这一篇短文可以说是已经写完了。但是,我还想加上一点我个人的想法。 当前,我国举国上下,争分夺秒,奋发图强,巩固我们的政治,发展我们的经济,以期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建成名副其实的小康社会。 哪里容得半点糊涂、半点潇洒!但是,我们中国人一
More Episodes
都说一个女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一语戳中人心。 人活一世,懂得取悦自己,成全自我,尤为重要。 爱情里,不渴求,不讨好,不将就,也不勉强。 婚姻里才能做到,不委屈求全,不自欺欺人,不郁郁寡欢。 成全自己 ,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女人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世间真性情。 愿世间所有姑娘,为爱发光,不做感情里的弱者,婚姻中的奴隶,活成最闪耀的自己。
Published 03/24/23
有句话这么说:“穷大方,富抠门。” 意思是,囊中羞涩的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家财万贯的人,花钱却精打细算。 有人戏称,越有钱的人越抠门。 在很多人眼里,抠门等同于斤斤计较或者一毛不拔。 其实,恰如其分的“抠”,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场人生修行。 那些越小气越富有的人,往往深谙这三个道理。
Published 03/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