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Published 05/01/23
第二乐章       极为朴素且如歌的柔板,主题为二段体的平静的小抒情调,既平静又隐含无限的深度。后续为五个变奏,不断显示十分出色的技巧,在情绪上却是越来越安宁化。结尾创造出一个激情幻灭的形象,它似回响融化在忧伤宁静的大调之中,引导人们进入梦幻状态,“恍恍惚惚看到精神缥缈,升至遥远的天空。
Published 12/15/21
Published 12/15/21
第一乐章       庄严肃穆地-朝气蓬勃而热烈的快板,由激烈的减七和弦开始,庄严肃穆的引子显然带点灰暗气氛,主部是朝气蓬勃的快板,主题一展开就给予强有力的对位发展,而第二主题则一出现就加以细致的变奏,展开部以第一主题的赋格为中心。第一乐章充满张力,暴风兩般的激越。
Published 12/15/21
第三乐章       不太慢的慢板,降A大调,序奏,以宣叙调开始,速度不断变化,然后响起阴郁的和弦,唱起《悲叹之歌》。主部是不太快的快板,三声部赋格曲。在低音部产生优美的旋律性主题,应答在中声部,低音部则成为8分音符的对位主题。接着主题重叠在高音部而成为三声部。其中《悲叹之歌》再现时,贝多芬表示:“精疲力竭,不胜悲叹”。在发展中,主题转位,又表示有“逐渐恢复元气”。最后转为小快板,脱离赋格,使主题装饰得更加有光彩。
Published 12/11/21
第二乐章      极快的快板,F小调,三段体。具有谐谑性格,主题很有律动性。中段是降D大调,将下降的主题变形作5次反复。
Published 12/11/21
第一乐章        极充满感情的如歌似的中板,降A大调,奏鸣曲式。这个乐章让梦幻一般的琶音装扮得尤如抒情诗,第一主题温文尔雅,开头4小节略呈内省性,下面的优美旋律充满憧憬。
Published 12/11/21
      第三乐章是整部作品的核心,由优美的主题和自由的六个变奏曲形式构成的终乐章。 罗曼•罗兰曾详细评述第三乐章是“心儿在歌唱”、“旧恋的烦恼,但现在以轻声在叙述,好似在自言自语”、“内心不可侵犯地保存住对往事的回忆,但其中已没有什么悲哀的和激动的”、“幻想、幻想……降临在白天的崇高的、丝毫不动的梦景……秋风吹来了枯萎的树叶和飘过的香味,但这些回忆已经失去了锋芒:精神从回忆的蜡和暗金色的蜜中筑成自己的蜂巢、蜂房。精神统治着使它陶醉,使它痛心的事物,它卷曲在它所创造的宇宙的中心”。
Published 12/08/21
      第二乐章是最急板的乐章,是强烈的对比性冲动转变成带有“顿足重音”的急速舞蹈,具有刚强、激动的性质,虽然在性格上属于诙谐曲,但是却把素材浓缩,做出不同的处理,既热情澎湃又刚毅果决。
Published 12/08/21
      第三十号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创作于1820年,1821年在柏林出版。当时的贝多芬已是风烛残年,他的身体和生活正陷入极度的苦痛之中。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完全耳聋、风湿、肺炎、心脏病、黄疸、眼疾、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肝炎等等,一并向他袭来,加之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这一切使贝多芬的性情变得极为暴躁和易怒,他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不满和绝望。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社会动荡,危机四伏,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不断激化,此起彼伏的叛乱和镇压催生着即将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切引起了贝多芬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了他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并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他在音乐创作中恢复了自己的力量,并重新站立起来。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选择向神灵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音乐来进行人神对话,并试图在这种对话中寻求精神的慰藉、完成情感的释放,由此岸到彼岸,最终实现灵魂的解脱与升华。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变得十分自由洒脱,或向巨制,或向微型,两极分化,把人间的苦难表现到极致,旋律中充满对天国的幻想与憧憬。他仿佛从一位热血青年转变成一位大彻大悟的无畏智者。      ...
Published 12/08/21
       第四乐章        果断的广板,最慢板--断然的快板。一开始是序奏,从快板转为最慢板,再转为快板,出现活泼的曲趣;再度以最缓慢的速度作宣叙调发展,然后进入主部。主部是果断的快板,主题为赋格主题:“稍微自由的三声部赋格曲”。 这个终曲由引子与双主题三声部赋格曲构成,通过音区、节奏、声部关系等手段,进行宽广的发展和创造,对位手法巧妙地营造了平衡的效果。
Published 12/04/21
       第三乐章       持续的慢板,升f小调,弥漫着忧郁感,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一开始充满哀伤,中间,G大调从天上投射下一束明亮的光束的感觉,这一部分再次变奏反复。在展开部,第一主题的变奏在细微动态中像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异常迷人。第二主题相比显得低沉。 这是贝多芬天才的慢板乐章的又一个光辉范例,结构宏大、绵长,前所未有。它是贝多芬晚年孤寂的心情的一首悲歌,充满悲哀的抒情与痛苦的吼声,潜在一种崇高宏大、深情绵长、扣人心魄的震撼。
Published 12/04/21
      第二乐章       非常活泼的谐谑曲,降B大调,三段体。主题带有一种晦涩和不安。中段是以降B小调出现的单纯的主题,以赋格的形式发展。 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谐谑曲。他引如了一些多变的印象,音乐的表现夹杂着噩梦般的阴影,有一种处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边沿上的感觉,显露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希奇古怪的幻想形象,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Published 12/04/21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op.106号,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于1817-1819年。此时已经是贝多芬创作的晚期了。此首奏鸣曲规模相当大,4个乐章的庞大结构以及最后一个乐章的赋格,使得钢琴演奏家们遇到种种的困难。 第一乐章        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结构庞大而充满力度。第一主题拥有前所未有的交响性,本身就有强烈的对比。G大调第二主题柔和而又优雅,经过部比较长。展开部第一主题作卡农发展,显示部有绝妙的高潮。 这个乐章宏伟壮丽,写作风格已经接近浪漫派。洋溢着丰富的乐思和艺术构想浓厚稠密的织体极其表现手法远远地超过了当时最完善的钢琴。贝多芬以往作品中的极其重要的音调成分也得到了崭新的、独创的改变,并在新的造型形式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形象。
Published 12/04/21
        第四乐章:“快速但不过分,坚定的”,奏鸣曲式。        呈示部第一主题欢欣鼓舞,由高低声部之间的模仿构成,描绘出嬉闹追逐的场景。对比的第二主题简练精巧,力量由弱至强。第三主题具有舞蹈性,在欢腾的乐句充分表达后结束了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开始时似乎又回到第一乐章意境,然后两声强奏开始了精彩的赋格。从低音部升腾起赋格主题,迅疾向其它声部蔓延,彼此模仿,连绵起伏,形成燎原之势。赋格主题自由地、多样化地变换展开,使得情绪愈加高涨,终于迎来了第一主题雄伟地再现。        再现部中呈示部内容依次重现。尾声两声强奏又一次出现,随后是轻声的急板,能量在暗地里酝酿,最后以形成强烈对比的、光辉的强奏和弦结束。
Published 12/01/21
        第三乐章:“缓慢而希望地”,小序曲。        一开始主题弥漫着柔和的愁绪,但渐渐变得明亮,希望和激情隐隐含在娓娓的述说之中。        一个休止后,出现琶音华彩句,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动机出现,似乎在回顾那份清新自在。        但是紧接着快速下降音阶后出现颤音乐句,作为引子直接带到欢快果断的第四乐章。
Published 12/01/21
        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三段曲式。        第一段,在一声呼唤之后出现刚毅明朗的进行曲主题,就像立即开始行动,跳动的节奏和饱满的精神显露出崭新的面貌。主题反复一次后,高低两个声部对主题动机作各种模仿,在力度上也有轻重对比。        第二段风格变为恬淡,高低声部重奏出卡农结构,在精巧之中产生光彩。         第三段简要重现第一段进行曲后结束。
Published 12/01/21
     《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01完成于1816年,属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这首奏鸣曲富含浓厚的幻想风格,缥缈的憧憬、感慨的回忆、刚强坚韧以及民间欢乐场景等诸要素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末乐章采用了辉煌的赋格曲,以此向伟大的音乐大师巴赫致敬。自此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开始出现深刻的、哲理性的沉思特点,曲风更加宁静温柔,流露出更多的细腻感人的情感。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相当活泼,带有及其真挚的情感”,奏鸣曲式。        呈示部第一主题清新自由,柔和的节奏产生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第二主题转至低声部,延续着这种恍惚的气氛。随后呈示部结束在轻轻的钟声之中。       进入展开部,第一主题动机不断变调律动,积累情绪,产生了不安和激动,但这些很快散尽。        再现部重现呈示部内容。几声强奏引入尾声,音乐越来越轻盈,荡漾于心灵深处而结束。
Published 12/01/21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为ABACABA。呈示部主题A旋律极为甜美柔和,富于幻想般的色彩。强弱交错的断音过渡段引出明快轻捷的主题B,在高音区漂浮如闪烁的阳光倾污下来。经过一个宽广的缓冲音调后,主题A第一次重现。展开部C段先以激昂的情绪发展主题A的动机,然后缓冲音调几次呈现显出庄重之感。在回归主题A乐思之后转至再现部。        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两个主题的性格均十分优雅从容。主题A第三次作为结论重现,灵动的装饰音符使其生机盎然。        尾声主题A动机徐徐远去,结束于遐思之中。
Published 11/28/21
       1814年,贝多芬在约有五个年头没有过问钢琴音乐的创作之后,写下了《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作品90。这首作品是向晚期创作的过渡,内容着力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展露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最终达到了一种和解。曲风朴实而简洁,含有了感慨释怀的音色、歌领憧憬的旋律。对于作品的两个乐章,贝多芬曾指出第一乐章是 理性与感性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的对话”全曲共分两个乐章: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震撼的强奏开始,先声夺人。随后以缓和对应,出现一只优美如歌的旋律,渐渐产生犹豫和不安。但坚定的信念再次爆发,急速下行的过渡乐句带来了积极热情的第二主题,情绪澎湃昂扬。在几个激烈的和弦之后,略显失落感的音调轻轻结束呈示部。        展开部变化第一主题,强奏动机频繁转调,起伏跌宕。如歌动机上方加入了晶莹的琶音,在多次变化中展现精致的色彩渲染。        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随后第一主题后半段动机延展为幽静的尾声。
Published 11/28/21
重逢 第三乐章(重逢),十分活泼地,降E大调,八六拍子,奏鸣曲式。生动地再现了朋友们重逢时的喜形于色、热烈交谈的情景,充满欢乐的气氛。第一主题是舞曲风的。第二主题在降B大调,由左右手做美丽的对应。展开部很短,以第二主题为主要素材展开。再现部将第一主题的伴奏改为细微的波浪型。然后转成小行板的速度进入尾奏。
Published 11/25/21
缺席 第二乐章(缺席),充满感情的行板,c小调,四二拍子,二部曲式。整个乐章弥漫着一种不安宁的气氛。用一个“疑问”的音调为核心,以孤独和怀念的情绪作为过渡。第一主题以带有忧伤的气氛开始。经过部主题动机以流畅的琶音来进行,然后出现G大调的第二主题。最后,一面幽静地奏出第一主题动机,一面进入第三乐章。
Published 11/25/21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于1809-1810年,呈献给他的学生又是最有力的支持者、资助者和朋友鲁道夫大公(公爵)。这首奏鸣曲又称“告别”奏鸣曲。    ...
Published 11/25/21
Published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