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 文青的焦虑|审美鄙视链困局、“假装看懂”及豆瓣打分压力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上集我们讨论了文艺青年对于欣赏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作品时的困惑,这一集我们会继续从文艺青年的视角出发,探讨关于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常出现的焦虑感,包括:究竟什么才叫“看懂”一部作品?审美有舒适区和鄙视链吗?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走出审美舒适区?审美有门槛吗? 【微信WeChat聽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賬號: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28 焦虑之一:我们真的看懂了那些小众的抽象的文艺作品吗? 2:13 文艺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拓宽我们的生命经验 4:08 看不懂的当代艺术装置与无法言说的共鸣 5:15 欣赏当代艺术是脱离艺术家本意,和欣赏者产生更个人化的经验 8:21 艺术的发展是从具体的临摹到抽象的想象力的发挥 9:51 那些有清晰主题的艺术表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语言去看世界 13:25 艺术要表达的是真实世界的chaos,与简单化的法律规则不同 14:52 不懂乐理知识,我们真的能听“懂”音乐吗? 18:18 大众难以真正知悉艺术家创作某件作品的本意 20:46 明天(不会)更好,悲观生活(没有)指南,悲剧更接近人生本质,伟大喜剧的内核也是悲剧与讽刺 24:34 看过《春潮》我们对于要不要分析电影中出现的“难懂”意向与一位朋友产生了分歧 31:50 不喜欢文艺圈很高赞誉的艺术作品,是我的审美能力不足吗? 36:05 焦虑之二:审美的偏好、舒适圈、盲区与封闭 37:17 我们的审美偏好与个人的性格、成长、需求有关 38:37 我们让对方看到了自己审美的盲区 40:36 昆汀从早期香港武打片汲取灵感,让我对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级产生了困惑 41:27 审美有门槛吗? 44:35 审美水平与审美口味 46:56 焦虑之三:审美能力是否有高低?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48:17 艺术鉴赏能力关乎广度而非高度 50:10 审美能力的提升就像积累词汇量,是一种习得新的语言的过程 50:58 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55:17 我们拒绝用审美标签来限制自我 【本期提到的内容】 (小说)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小说)毛姆《异国他乡》 (歌曲)罗大佑《明天会更好》 (电影)《你丫闭嘴》 (电视剧)《 小不列颠》(Little Britain) (小品)《卖拐》 (电影)《春潮》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电影)《蓝丝绒》(Blue Velvet) (电影)《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 (电影)《电话谋杀案 》(Dial M for Murder) (播客)《展开讲讲》 20.《甄嬛传》是理解中国权力叙事的一把钥匙 你想要和其他听众及两位主播继续探讨我们在播客中讨论的话题吗?你对悲观生活指南有什么建议吗?欢迎加入我们的微信听友群!添加方式可以在播客单集信息shownotes中找到哦。你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涵、Wei 文案:Wei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More Episodes
穿衣是一种自我表达,但表达有时却让我们感受到束手束脚,因为我们被观看着,被他人的评价影响着。我们讨论过太多关于女性的穿衣自由,可为什么我们需要讨论这个话题?被凝视的性别身份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穿衣选择甚至人生偏好?我们观察男性的穿衣选择,似乎才意识到衣服是客体,是服务于我们的身体与我们选择的活动,它应当首先具有某种功能性,服务于人这个主体。我们尝试找回某种更具有主体性的穿衣方式,发现这条路充满困难。我们决定接受自己,也保持探索。起码我们知道自己在玩什么游戏,也有选择权退出这个游戏。   1:20 女性主义者穿传统意义上女性风格的衣服会害怕被认为有“魅男”的目的? 5:23...
Published 06/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