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葛亮《燕食记》:食观即史观,那些日常的和流动的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刚刚合上《燕食记》的那一刻,书里关于一桌素宴的巧思、莲蓉月饼的韵味、太史家宴的传奇、各地菜系的调和……种种情节以一种美味且充实的姿态扑面而来,让人难以自拔。百年岭南的饮食变迁,在这本小说里呈现得十分饱满,但又留足了想象空间。 花了一天多时间囫囵吞枣看完的我,马上开始查原型、找故事,试图在再次阅读的时候产生更深的共鸣。紧接着就读了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阅读仍然会被书里的故事和食物反复戳中,确实是近年来非常喜欢的一本饮食小说了! 也因为太喜欢这本小说,我邀请作者葛亮老师做了一期播客访谈,聊聊《燕食记》背后的故事和他对食物的理解。作为历史的切片,食物确实存在着更多​隐喻。 【时间轴】 1:19 写作初衷:饮食是时代的切片 3:32 岭南饮食:深厚的基底,广博的包容,流转的本能 10:07 在田野调查中找到正确的人,和表达差异化的过程 20:43 匠人精神对写作者的意义 26:56 食物和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菜 37:58 食物和情节:精准地描述食物,恰恰是情节的点睛之笔 46:40 食物和精神:食物如何联结彼此,又如何超越生活本身 52:58 岭南饮食的百年变迁,我们都参与了历史 【本期鸣谢嘉宾】 葛亮,小说家,学者。现任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著有长篇小说《燕食记》《北鸢》《朱雀》、小说集《瓦猫》等,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本期配乐】 Tchaikovsky: Souvenir d'un lieu cher, Op. 42
More Episodes
最近因为食物又和新老朋友相聚了几次,在餐桌上我们讨论正在吃的菜式,热切分享此刻的体会,也忍不住回想和诉说从前的觅食经历。无论食物本身好不好吃,此刻都变得贯通又开阔,是非常完整且难忘的餐桌体验。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经常把食物作为一种介质,伴随着品味食物的过程,来讨论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食物这个介质直接透射出的人文地理、人际关系和成长体验。食物和藉由食物表达的文化符号,本身就是最好的餐桌话题。「食在有趣」就是这样一个系列,边吃边聊,饭都更香了! 家常菜是最真实的生活烟火,并且越家常就越容易叠加不同的经验和波动。这几次在成都和周边城市的家常小馆吃饭时,经常会点一些类似的家常菜...
Published 06/23/24
Published 06/23/24
夏天来了就要吃冰淇淋!现在满大街的冰淇淋店越开越多,走进一家店觉得好好吃啊!就把老板抓出来问一问怎么做到的(bushi 作为冰淇淋的一种,Gelato似乎正处于一个流行趋势中。和从小吃到大的其他冰淇淋不大一样:它质地绵密到难以挖取,同时矜贵得按球计价;它口味多变,不同的店甚至很少有完全一样的菜单;但要评价它好不好吃呢...目前看来还是深一脚浅一脚,时有惊喜,但下一个口味可能就又甜又齁又莫名其妙。 【时间轴】 1:24 冰淇淋的含糖量可能是吃不出来的 7:35 但能不能「拉丝」是能看出来的 13:48 不用添加剂会给冰淇淋带来什么? 20:39 Gelato和Ice...
Published 0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