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全球冲突3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德国1940到1941年在欧洲所获得的一连串胜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励日本对欧洲各国政府施展压力。已流亡英国的荷兰政府同意继续供应日本由荷属东印度所制造的石油,但是拒绝将该殖民地的控制权移交给日本政府。相反的维希法国则同意日本继续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到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决定以日军试图占领中南半岛为由而冻结所有来自日本的资产,而提供日本近80%石油的美国也决定严格实施石油禁运政策。这项石油禁运政策使得日本可能必须放弃其在亚洲的野心计划,并且逐一暂缓对中国所发起的战争或者是以武力攻占领土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对此日本军方完全舍弃第一个方案,并且许多军官认为石油禁运实际上就是对日本展开的潜在“宣战”。 对于这种情势,日本计划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占欧洲位于亚洲的殖民地地区,并随即建立一个延伸至太平洋中线的大型防卫圈。随后日本便会尽可能使用在东南亚所获得的资源,来对遭受第一波攻击的同盟国军队展开防御作战。为了防止之后美国对于日本的作法展开干预,日军从一开始便策划对于防卫圈外围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展开歼灭性攻势。于是计划突袭美军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北美地区为12月7日),日本同时对由英国与美国所掌握的东南亚周遭地区和太平洋岛屿展开攻势,在这其中也包括有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舰队、攻占泰国和马来西亚地区以及占领香港等等。 这一系列的袭击促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华民国和其他同盟国国家正式对日本宣战,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其他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的成员国也作出回应并向美国宣战。1942年1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和另外22个小国或者流亡政府一同签署《联合国宣言》,在内容中再度申明《大西洋宪章》的观点。然而苏联本身出自利益考虑,并没有完全遵守《联合国宣言》的内容,除了继续依照过去与日本签署的协议而对于日军保持中立的态度,同时本身对于自决原则也没有表达正面支持。 而从1941年斯大林陆陆续续要求丘吉尔以及罗斯福在法国展开“第二战线”。其中东部战线当时已经成为欧洲战区的主要战场,苏联在这次军事冲突中有将近数百万的伤亡者,相反的同样作为同盟国成员的西方国家则大约损失数十万人。不过丘吉尔和罗斯福则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在其他同盟国始终无法确保优势的情况下使得苏联只能够继续单独抵抗德军攻势,这也使得苏联在战后不断以此来向西方国家要求赔偿。 日军进犯马来亚吉隆坡 1942年4月,日本与其合作国泰国已经几乎完全占领缅甸、马来亚、印尼、新加坡和拉包尔等地,盟军部队在日军攻势下普遍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日军也俘虏大量的囚犯。尽管日军在科雷吉多岛当地遭遇强硬抵抗,1942年5月,菲律宾最终仍然遭到日军占领,且逼使得菲律宾自治领政府被迫流亡。而日本海军也在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中获得胜利,并且成功轰炸盟军部队位于澳大利亚的重要海军基地达尔文。这段时间中,盟军对于日本唯一取得的胜利则是中华民国于1942年1月上旬爆发的第三次长沙战役,而获胜主要原因在于,日本过度自信能够轻易取得胜利,而对于国军并无完善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