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巴巴罗萨计划2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苏联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斯大林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了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同时也增加了德国对于胜利的信心。 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杀害和囚禁了数百万计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备经验和能力的红军军官和战略家,导致红军的战力和领导力大为衰退。纳粹也不断的宣传苏联政权的残暴,并且瞄准斯拉夫民族作为主要宣传对象。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导致苏德分裂的最后因素。在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签订条约之后,苏联也表示希望成为轴心国的一部分。在经过两天于1940年11月12至14日在柏林的商议后,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了加入轴心国的条件。而苏联则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从此德国没有再进行回复。随着苏联加入轴心国的前景越来越小,两国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日渐明显。尽管他们在1941年1月还会针对边界和贸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协定,然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斯大林的名声使得纳粹德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希特勒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英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