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逆向旅行”,也衍生出一个饶有趣味的阐述:“只有21世纪才使20世纪的历史真正变得清晰起来,变得可解释,才能回答作为一个‘中日·知识共同体’的问题。”那么,站在21世纪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营造当代的中日知识共同体?这个世纪的建筑思想又呈现出怎样的“现场”? 终场分享从思想的角度对话题进行收束,聚焦关于“中日建筑思想的历史现场”,开场前,一筑一事创始人王牧之分享了两个将要讨论的核心话题:一个是建筑思想与现代思想史的关系,第二个是中日·知识共同体的关系。 王亥是跨界设计者、城乡策划设计主持。作为中国80年代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王亥早年移居香港,跨界于艺术、设计、创意、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而近年来,他开始对中西现代思想史进行系统阅读,经由5年多的时间构建了“三联思想库”的内容。在本场分享中,王亥针对中日·知识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儒学对于东亚思想、文化和观念跟“建筑理论”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位分享嘉宾庄子玉,他是BUZZ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也是中国非常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建筑师。近年来,庄子玉有大量的建筑设计作品开始面向公众呈现,包括本次活动举办的...
Published 02/27/2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与创意从业者们,倾向于以一种“游牧”的方式,跨文化地进行地域创作实践。在中国和日本,也有这样一批建筑实践者,不断游走在两国的文化与经验之间,做着持续探索。 去年年末,我们也“游牧”到了日本东京,一筑一事与一言一吾共同发起“中日建筑与文化漫谈”系列对话。第二场对话聚焦于「中日建筑实践的另一种方案」,来自中日的不同代际的建筑实践者,共同开启一场寻找主体、发现世界的思想课题。
Published 02/27/24
Published 02/27/24
东亚地区,有两位学者关于女性主义的发声不容忽视——在中国,来自北京大学的学者戴锦华擅长通过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等视角,探索相关议题;在日本,来自东京大学的上野千鹤子的立场、观点与行动,十分强烈地启发着许多当代的东亚女性。 如今,“东亚”逐渐从一个地理概念被符号化,转变成为一种形容:“东亚小孩”、“东亚女性”、“东亚家庭”、“东亚式发疯”……在这些语境下,东亚不算一个积极的称谓,指向了生长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面对的现实: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压抑的家庭环境,“人”的个性、需求和情感得不到表达等等。 虽然,这个带着调侃与无奈的词语并非完全准确概括“东亚”的全貌,但不得不承认,对大多数生长在东亚社会,尤其像女性、儿童这样相对边缘的群体来说,还是能够相当程度地共情这些“东亚式”的处境的—— 为何我们时常体会到一种无从言说的“压抑”? 为什么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作为东亚女儿,为何我和母亲的关系如此纠缠? 我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原生家庭的创伤何“解”? ……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以女性主义为代表的思想运动的发展,如今身处东亚的人们正在不断觉察并反思这些境遇。那么,身处...
Published 02/22/24
-本期话题- 编者按:光影流转,人流聚散,《繁花》上演的这席盛宴在上周落幕。宝总、玲子、汪小姐和李李等人在上海滩上兜兜转转,往来络绎,一边铺就各自事业的道路,一边是斩不断的情义。黄河路的喧嚣,进贤路的烟火,外滩的唐皇,就在他们背后徐徐展开。在这个冬天,《繁花》点燃了上海人的怀旧情绪,也打开了何为上海、谁是上海人的探讨。而答案要从每个人的记忆中去找寻。为此,《建筑午餐》邀请到了作家、艺术家、资深城市游荡者btr带领我们在他脑海中的上海城市地图上city walk,从街道、亭子间、防空洞、公交车聊到鲜肉月饼、椒盐大王蛇,从实体空间遁入虚构空间,他打开我们的感官,扩大地理的空间层次,更新我们对城市的感知。 本期嘉宾:作家btr
Published 01/15/24
三十而立的年纪,洪人杰开始自己创业,开启了HAS design and research建筑事务所。他的作品有数万根铝条腾飞的泰国MoMA现代铝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luminum Thailand),也有纯粹到不小心落入烟火的人间居所森之墅(Forest Villa)。复杂与纯粹的交织最后落点于空间的精神性与体验感,他一直在找寻令人感动的空间,也一直在努力塑造建筑的灵魂,连接人与空间。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人落眼于山巅,而洪人杰只觉得那是所谓“遥远的地方”,目视远方往往会忘了脚下的土地,忘了身边的那些细微之处,寄存着我们温度、记忆的种种,并不逊色于远方。他在冥想中寻我、建筑中诉我、文字中归我,虔诚又难得的“匠气”让我们感动——在纷纷扰扰的车水马龙间,在数以万计穿梭在迷雾中的人群中,仍有这样纯粹地热爱着生活的人走在自己的建筑之路上,用显微镜记录世间美好的一切。
Published 01/03/24
-本期话题- 编者按:我们和屏幕到底是什么关系?2023年11月上海西岸文化艺术季,「UFO媒体实验室」从今年起将在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持续展开艺术项目——UFOTerminal,开幕展览「可穿戴界面」中,一场身体与屏幕相互“粘合”的沉浸式演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将我们推到信息漩涡的崖口,反思我们被屏幕架空的身体,质问越界我们身体的屏幕。 当生活的日常抛出一个微妙的弱信号,建筑师接收到了信号给出设计,艺术家则给出了作品——UFO便想象了这样一个“新媒体建筑”,建筑体块层层剥落,露出隐藏在内部的多维空间。也许在不久的未来,这样的“未来建筑”将像那些深刻影响我们的伟大科幻作品一样走向现实。屏幕不止是表皮,也会成为内核,虚拟的像素击建筑的四壁,回响出粼粼之声。
Published 12/08/23
在今年暑假上映的电影《封神》中,朱哲琴作词并演唱的《回归》再次击中人心。“你是光明失散的孩子,追寻故乡不灭的光。寂寂远方,行行游子。过千山,稻谷香。漫漫长路终有尽,心归处是故乡。”这段由朱哲琴创作的歌词不仅唱出影片的主旨,更唱出她自己在疫情期间滞留海外的游子心声。 朱哲琴从未受限于自己的歌者身份,事实上,从2013年发行《月出》这张专辑开始,朱哲琴就逐渐朝音乐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角色转型。2014年,朱哲琴受邀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声音艺术展,也促成了朱哲琴的第一件声音作品《声觉》的诞生。2022年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期间,朱哲琴的《西樵禅钟》用水槽的意象呼应广东地区独有的“桑基鱼塘”农业模式,展览采用互动的艺术形式,让大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声音艺术之美。 前不久朱哲琴在阿那亚金山岭举办了一场《问山》音乐会,以实验音乐的形式,再一次拓展了人们对“朱哲琴”这个名字的认识。作为一个音乐制作人,她在阿那亚金山岭的山谷音乐厅、上院建筑中,策展了新的音乐与声音表达方式。“我想通过问山的音乐创作,唤醒人们的听觉感官。让人们重新听见自己的内心和自然的声音”,朱哲琴在演出后的论坛中感慨道:“城市生活...
Published 11/17/23
捕梦者说|刘卫兵:远山近邻 01幸福古村农耕文明回响 幸福古村地处成都的西南边陲,茶马古道和水运的交界点。这里是苏东坡的出生地,有耕读传家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一个样本。古村因常年隐于闹市之外,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形制和生活方式,在当代城市化背景之下,这里可以说是一处难得的“精神原乡”。 村落二三里,人烟十数家。 全依山作市,半在水之涯。 溪口横桥渡,街心断岭遮。 筒车杨柳岸,摇曳酒棋斜。 这首古诗出自四川眉山丹棱县县制文献。建筑师刘卫兵在筹划幸福古村改造项目时偶然读到,发现诗中描述的乡居景致如今依旧生趣盎然。刘卫兵是四川人,面对熟悉的乡土,他思考的原点落在了自然环境上。 项目招标时,国外事务所提出了“天外来客”式的超现实主义建筑方案,看似富有视觉冲击力,其实狠狠摧毁了中国乡土的意趣,倘若真的执行,无疑会割断古村的历史文脉,破坏这片乡土原有的生态体系。 刘卫兵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以英国留学时接触到“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的理念,对“川西林盘”这一特殊的人居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将这套理念应用到了幸福古村的项目改造中来。 02川西林盘 蜀人乡愁记忆 川西林盘是四川人的一个乡...
Published 06/01/23
建筑作为一种方法, 其实是在社会中提供一种人性的温度。——李翔宁 有独立的思想,有批判性, 有敢于创造的勇气。这类人得出现。 ——马岩松 马岩松:难隐藏的刺 建筑师通过建筑表达理念,可能有人不喜欢,但它的确是一个实际有用的东西。而刺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创作者如果是一个诚实的人的话,你没法把这个“刺”隐藏起来,它还是会显示出来。 李翔宁:有刺很辛苦 有刺很累,只能趴着睡,没有办法躺下来。英语里lie on your...
Published 04/18/23
- 本期话题 - 在米兰设计周看中国设计 编者按:几乎每年4月,周宸宸都会带着自己的新作前往米兰设计周(Salone del Mobile.Milano),在这场设计盛宴中畅游和感受,汲取养分,积蓄能量。 旅行的意义,在于换一种角度观看世界,认识自我。在米兰设计周的“旅行”中,周宸宸也试图让国际设计圈换种角度看待“中国设计”。 作为在米兰设计周崭露头角的中国设计师,周宸宸诚实地认识到自己“与发达经济体的设计理念尚有很大差距”,但也能带来一些别有意趣的思维方式,为业已成熟的西方设计界注入“惊喜”。 “人其实是没有自我的,你必须得碰到什么东西,像镜子一样反弹回来,才能知道自我在哪里。”在周宸宸看来,米兰设计周是一面镜子,让中国的设计师认清自我,也反射出中国设计将去往的方向。 后疫情时代,我们已经走出了房间,回归全球化的轮转之中。未来的日子里,“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思考差距,找寻自我”依然会是中国设计的持久议题。
Published 04/18/23
2019年,《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栏目组奔赴巴黎,拍摄建筑师马岩松的纪录片《“坏孩子”的反成功学》。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马岩松不愿对规则妥协的叛逆不羁,他以“坏孩子”的形象闯荡建筑圈,打破平静,锐意革新。 2023年,在新片《我的刺》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撕掉精英光环,和普通人一起奔波在城市与乡土,努力寻找自我价值的马岩松。他不再是那个以先锋理念搅动建筑圈,渴望证明自己实力的“坏孩子”。 如今的马岩松,在一个个公共建筑项目中,体会到了被社会普遍压抑下的普通人的愿景与理想。这种与大众的共情,让马岩松的新作品显现出更多人文关怀。 在影片《我的刺》中,观众可以看到马岩松“更温柔”的一面,同样不会忽略他的“长刺”的一面。
Published 04/06/23
- 本期聚焦 - 漫画是生活的解药 早在2010年,Tango就以#一日一画 为题,在微博发起原创漫画连载,一画就是十多年。最初为逗笑朋友而画,后来为喜爱他的众多粉丝创作。Tango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 画漫画对Tango而言,是自由创作的机会,也是一种心灵疗愈。身为广告人,Tango的日常难免要接受客户的否定,漫画则是一种对工作的补充,让他可以不受拘束地表达内心,同时也带来自信。面对生活中不时来袭的抑郁和焦虑,作者和读者都需要漫画这枚解药。 为了保持创意的活力,Tango选择了最简单的黑白线条作为表现方式,不刻意追求“风格”,也不想被IP形象“绑架”。他自称是“即兴漫画家”,每天简单思考今天什么逗乐自己了,随手一画就很开心,没有限制。 Tango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建筑,尤其是地标建筑。在他看来,建筑是心理学”集体无意识“概念下,最容易被大众识别的形象。东方明珠、陆家嘴三件套、埃菲尔铁塔等“名建筑们”都不止一次被他狠狠调侃过。当漫画家把一件严肃权威的事物变得荒谬可笑的时候,读者的心情也随之放松下来,反问自己:有什么大不了,开心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
Published 02/21/23
- 本期话题 - 建筑的“感性品质” 从亘建筑事务所接到的第一个民宿项目,到创业初期重点实践的创意园区改造,再到之后拿下国际奖项的一庭亭、丁蜀成校等项目,以及当下走红社交媒体的阿那亚友谊湾卷宗公寓,范蓓蕾团队的设计始终以“人如何使用空间”为出发点来展开想象。当空间充满人的活动,生活细节和情感片段,它就有了生命力,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方盒子。 范蓓蕾认为建筑跟所有艺术一样,会通过形式和材料唤起你的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审美情绪。这是在形式和功能被满足之后,才会慢慢浮现出来的一种“闲情”,可遇而不可求。 当范蓓蕾在自己的项目中捕捉到这种情绪的时候,她就如同随身携带了一个玻璃罐一样,把感性体验装进罐中,积累成下一个项目中闪光的片段。本期《捕梦者说》,就让我们和建筑师范蓓蕾一起聊聊,如何寻找建筑的“感性品质“?
Published 01/06/23
编者按:成长在重庆,工作在成都,刘艺的人生上演着一场双城记。同属川渝地区,两座城市的气质却大不相同,一个火爆热情,一个温润柔和,这两种气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刘艺个性的两个方面:外表成都,内心重庆。 在成都生活多年,刘艺潜移默化地受到这座城市的影响,渐渐理解了它的独特之处。“包容性”是刘艺谈及成都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作为移民城市,成都对于五湖四海的人始终敞开怀抱。温和的气候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竹林掩映的公园茶室大摆龙门阵,是成都人最典型的肖像画。农耕文明滋养出成都人的松弛,与北上广相比,这座城市少了几分对峙竞争的生存压力,多了一些自在惬意的生活气息。 当网友们看到刘艺团队设计的天府艺术公园时,惊讶于这个兼具国际视野和个性表达的项目竟出自西南本土的“大院建筑师”之手。谈及“大院建筑师”这一身份,刘艺却表示:“相比独立事务所的小项目能够更大程度上表达个性,大院建筑师在项目中需要更多沟通协调的工作,尤其是大体量的公共建筑,需要寻找的是‘最大公约数’,这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建筑师的个性表达,但却反映着当下社会的某种共性。” 显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刘艺的内心多少有点叛逆,也试图去平衡公...
Published 11/08/22
编者按:圈外人很容易误解王灏是专做木构和古建筑修复的建筑师,事实上,浸润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他,擅长将传统木构技艺转译成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用古典的材料来做现代的房子。最初王灏选择木材,是因为木材唤起了他的亲情记忆,小时候住的外婆家的木构房子,总能带给他一种温暖安心的感觉。这也让王灏意识到,对于中国人而言,木材除了实用性,更有它特殊的“情感价值”。 本期对话的焦点是王灏的新作,位于安徽呈坎古村的即下山文郁堂。十五年前,藏家郁建民偶得了两座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徽式宅院,抱着建造自己归隐之地的心情,请建筑师王灏以木构的专业思维来修复古宅。王灏倾注了六年的时间,将它改造成了一座既清雅隐逸,又温情宜居的民宿。 谈话过程中,王灏反复提及建筑的“纯度”问题,“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渐渐跃出语言的海面,让我们观察到他思考的原点——翻新文郁堂,首先要找到的是它的空间属性,它内在形式的本源。这个本源,要到它所在的呈坎古村里去找。文郁堂并非横空出世,它的灵魂和精神,就藏在呈坎古村的时空缝隙之中。
Published 09/29/22
乡村振兴,从民宿去往何方? 编者按:李晖的名字通常与上市公司风语筑联系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成功的企业家,资本的宠儿。从建筑模型到艺术展策划,风语筑的商业版图已经延伸到了元宇宙,铺陈出声色明媚的未来城市风景。除了科技与虚拟现实的探索,风语筑在乡村振兴的领域也颇多尝试,可以说是实践出了一些“真知”,这与李晖个人对乡村的情感不无关系。 从2015年开始,风语筑于浙江桐庐乡村开始打造「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项目,邀请了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于此地进行犹如“大地艺术节”一般的空间和装置艺术创作,试图“用艺术振兴乡村”。藤本壮介、袁烽、水雁飞、俞挺、范蓓蕾、林君翰、瞿广慈、西涛设计、毕蓉蓉等业界佼佼者前往名不见经传的浙江乡间,进行了一次抛却都市,归隐田园的创作。建成后的「放语空」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城市人群的隐居之地。这里的体验不同于其他民宿,它激发了各种不同维度的想象力。一个“现代桃源”能够提供的,除了隐于山林水岸的风景,或许还需要一些形而上的启发。李晖用很直白的话来表达愿景:最简单的评价标准就是人们喜不喜欢,有没有好的体验,愿不愿意多住几天,多来几次。 2022年,风语筑作为联合发起方...
Published 09/16/22
- 本期话题...
Published 08/22/22
徐冰:人生没有选择,艺术也是 2022年8月12日,当代艺术家徐冰在上海浦东美术馆的装置艺术作品《徐冰:引力剧场》正式与公众见面。在高达30米的中庭空间里,遮天蔽日的“英文方块书法”被引力拉伸延展,“观看”成为了一个颇具挑战的行为。 展厅中的文字背对着观众,加之变形、交叠,更不易辨识,而地面的镜像又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虫洞模型”。装置与空间配合,似乎在和观众玩一个神秘游戏。随着楼层的升高,变形的文字在视角变化中趋近正常,到达展厅4层制高点时,文字正面终于显现,完整的文本却依然无法尽收眼底。理想视角究竟在哪里? 徐冰作品《引力剧场》...
Published 08/12/22
- 本期话题 - 疫情时代的新租房理想 编者按:解封后的上海,人人都在静待经济的复苏,第一波热起来的行业出人意料是租房。据了解,租房市场自3月以来积压的换租需求,到6月才得以释放,促成了市场的火热;而一些老外房客的离开,则让“梧桐区”众多设计考究,时髦宜居的老房子浮出市场,其中不乏一些历史保护建筑里的美好住宅典范。 一言一吾...
Published 06/24/22
夏日的海边,总是令人心生向往。在这个“行动不便“的夏天,身体束缚久了,精神就更渴望漫游。本期《建筑午餐》,我们“来到“日本濑户内海的岛屿,与旅日独立策展人方振宁一同探访2022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自1990年代以来,濑户内诸岛渐渐从“工业摧毁自然”的伤痛中复原。艺术家在岛上思考幸福的意义,创作出永久展示的作品。岛民则重拾传统技艺,让当地的自然与文明重现姿彩。 当月光洒落在濑户内海,明月、松涛与海潮静美如昨,艺术作品亦与这片海同呼吸,共命运。岛屿复兴的秘密,是否就藏在这样的风景中? - 本期话题 - 2022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艺术如何让岛屿复兴?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Setouchi Triennale)是以濑户内海岛屿群为舞台所举办的当代艺术国际艺术节。自2010年始,三年一期,今年是第五届。 2022年被刷屏的新项目,是安藤忠雄在直岛的新作谷画廊(Valley...
Published 06/09/22
在上海疫情艰难的当下,建筑师李烨为四川彭州小石村设计的“大屋檐”给了我们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一个拥有2500w人口的大城市里,邻里关系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种情感,人们忙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无暇关注邻里和社区。 在疫情的“困”局中,我们反而有机会看到身边邻里关系的复苏,看到人们对彼此的关怀和依赖。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大屋檐”,遮蔽突如其来的风雨,聚拢散落的孤独个体,提供一种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Q:共享民宿的理念很超前,当时是怎么去说服村民的? A:一开始的阻力还是很大的。首先选了4户人家来做(试点),每户人家的想法都不同,比如村民很在意“公平性”,你为他们家新建了一个空间,一个屋檐的话,我们家也要有。然后我们的楼梯不能动,墙不能动,门口也要按照我的想法去设计等等。我们做了很多的协调,整个过程也经历停工复工等等,不过最终的效果很好。其实大家在自己之前生活的惯性中过得也挺舒服,往前再走一步的时候,往往需要下决心才会迈出。 Q:你觉得小石村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A:小石村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乡村建设浪潮的大背景。资金与资源从城市开始面向乡村,才有了更多可能性,我们希...
Published 04/11/22
- 本期话题 - 普利兹克建筑奖 更均衡,更多元 202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于3月15日颁发给了非裔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普奖又一次践行了“政治正确”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评奖标准,这样一位拥有“丰满人设”的建筑师获奖,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 -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获奖的背后映射出普奖怎样的思想和价值导向? - 从关注建筑学本身,到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普奖评奖标准的演变,是否也折射出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 细数历年来获得普奖的建筑师,他们有哪些共性? - 下一位摘得普奖的中国建筑师会是谁? 本期《建筑午餐》的嘉宾是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学院的助理教授江嘉玮。早在2月我们筹备选题时,江博士就猜中了今年普奖的得主将会是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被询问“押宝秘籍”时,他却借用了普奖评委张永和老师的话:“永远不要去猜测普奖会颁给谁”来作答。 为什么这样说呢?普奖真的就那么难猜吗?欢迎点击收听本期音频,并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观点!聊一聊你最喜爱的“普奖大师”以及你所理解的“普奖价值观”吧~
Published 03/23/22
- 本期话题 - 建筑智能,把“可能”变为“可行” 人工智能在金融/互联网/工业生产等领域的探索一直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当人工智能与建筑这样一个传统的行业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本期【建筑午餐】特别邀请到国内知名的建筑AI公司小库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杨小荻,来和大家聊聊关于“建筑智能”的话题: 建筑智能工具能为建筑行业带来哪些新方向和探索路径? 小库如何创造出好用的“工具”,帮建筑师“解放双手”,更自由地决策? IT界的创意比拼“黑客马拉松”如何在建筑领域掀起热潮? 五年、十年之后,建筑智能将会如何发展? 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存有好奇之心,欢迎收听本期栏目,与我们一同探讨“建筑智能”将如何改变未来。
Published 03/21/22
最好的设计策略就是通过一种手段解决所有问题,尽量多地解决问题。 ——熊星 建筑师在做设计时把功能的问题解决了,建筑的生命就出来了。 ——郑鸣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行之建筑 本期嘉宾 熊星 Xing design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代表作品: 上海地铁十四号线豫园站、AI PARK特斯联科技展示中心、云引擎能源中心、万科大正轮胎厂改造、The Ring伦敦指环天桥等。 郑鸣 同济设计集团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代表作品: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车站空间总体设计、南苏州路955-991号衍庆里优秀历史建筑装修及外立面修缮工程、中国服装创意上海设计中心、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区改造、杨浦高级中学校门及国际部改造、四川旺苍坝(中国红军城)历史建筑重建、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等。上海市第一届十大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第一届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世博工程建设功勋人物等称号。 - 本期话题...
Published 0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