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底层草根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时代结束了吗?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底层草根还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吗?毫无背景和家世的农村子弟是否还能考读书胜天半子?凭借个人能力逆天改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吗?在之前第五期播客「现在还适合出国留学吗?」的最后,我的观察是过去十几年出国留学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分化。今天我们从农村子弟的视角思考同一个问题。留守儿童一步一脚印,从村里走到乡里,从乡里考到县里,从县里考到首都最好的大学,从首都来到美国读博。这样的人生需要依靠什么个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农村教育在过去十几年有怎样的变迁,未来又面临怎样的困境?这期播客虽然揭露了令人惊叹的社会不平等,但是我认为这期播客包含的友谊和对话本身是一份超越阶级的、揭露思想能够企及的无垠宽广,这反而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平等,是思想的深邃和光辉。在这里感谢我的朋友老乡哥。 听完这期播客,有听众朋友很好奇老乡哥为什么会选择政治哲学作为专业?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农村出身的孩子选择理工或码农比较多,比政治哲学更好找工作和有更高的收入,单纯比较好奇这个选择的原因。 老乡哥的回答是:从高中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也秉持庸俗的社会化观点:上大学的目的是找工作赚钱。大一的课程也让我很失望,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但在读到自由/博雅教育后,我明白了读大学的目的是把自己培养成自由博雅的人,我从此走上了自由教育之路。博雅教育确实不能当饭吃,但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否则大学和技校没有区别,虽然绝大多数大学都是技校。我也想通过我的例子证明自由教育不是富人的专利,农家子弟同样可以阅读古今中西经典,同样可以学习古希腊语古拉丁语这些无用的学问,出身不能定义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穷人学理工科当码农当然是最快最稳实现阶层跃升的渠道,但码农本质上还是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枯燥无味的工作,还没有农民的工作有意思。我也可以和马基雅维利一样通过阅读古人和古人对话,虽然代价是不好找工作。教育使人自由,虽然自由不能当饭吃,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来吃喝玩乐的。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思考对文明的担当。而思想自由是最宝贵的自由,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意义。
More Episodes
现在网上的主流情绪是讨论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伤害,批评和剖析糟糕的父母,直视我们对不负责任父母的怨恨。怨恨是一种怎么样的情绪呢?怨恨(ressentiment)是尼采哲学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尼采在《道德谱系》中说怨恨是弱者面对不公的方式,怨恨会不断酝酿,被内化、合理化、道德化。什么人会选择放下怨恨?为什么会有人选择放下怨恨?本期播客还分享了我朋友妹宝男的故事,妹宝男拥有着非常不靠谱的父母,为什么他选择不怨恨? 播客前奏:伟大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人类艺术的巅峰) 弹奏者:日安
Published 06/03/24
Published 06/03/24
崇拜尼采的左翼分子有两种:反进步的西方后现代新左翼分子,和进步的中国左翼分子。本期播客对这两种左翼为何崇拜尼采进行分析。播客一开始介绍了20世纪中叶出现的法国新左翼分子,他们通过对尼采全新的阐释,开发了后现代主义,这群新左翼反对启蒙、反对真理、反对普世革命、反对科学进步。对这种新左翼来说,世界上不存在真理不存在进步,一切都是权力斗争。这种新左翼思维在7-80年代从法国传播到了美国,是现在美国大学的主流,基本上留学生带回来的那套先进理论都属于这种后现代新左翼思维。除了这群西方新左翼,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五四进步左翼也把尼采视为精神偶像,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五四运动中的文学家也被尼采吸引?本...
Published 0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