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1|流動中的凝結,動與靜的辯證。《沒口之河》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著作 :《沒口之河》 專訪 : 黃瀚嶢(生態作家) 今天介紹這本《沒口之河》,一切就從書名開始,英文書名可能更容易理解:The Lost River 。一條斷尾河流所造成的沖積扇,反而是最重要的舞台,也就是「知本溼地」。我特別準備了一段聲音播放給作者黃瀚嶢聽,我告訴他說,其實這就是站在「沒口之河」現場所錄的聲景,瀚嶢專注凝神的聽著,那潮聲下的起伏迴盪,一如他這本書所參與過的情節,從一位生態調查的科學家,演變成一位參與環境運動的紀錄者、更像是走入田野部落參與觀察共構的人類學家。六年的歲月,有太多聲音的交織。所有的行動者面對著這片285公頃的荒地都投射各種想像,從遊樂園、生態保護區到光電板場,從人到非人的發言,考驗著各種價值與選擇,知本溼地所經歷的一切非常戲劇化,彷彿是台灣集體命運的縮影。 從諮商同意到行政訴訟的翻盤,歷經光電開發的波折,沒口之河始終沉默,奇妙的是,知本出生的原住民歌手桑布伊則是透過歌聲為濕地請命,《得力量》的專輯在同年奪下金曲獎年度專輯獎,而瀚嶢的書也見證了所有的發生,他細緻的構築畫面,一如他的彩筆揮灑,只是這次他選擇使用的媒材是文字。 我問他自己是否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力量,瀚嶢說,他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也歷經角色的變化,從一位外來的研究者,逐漸地被部落接受,族人甚至送給他一個卑南族的名字:「阿迪勞勞」,也就是「眼睛觀察敏銳的鷹」。瀚嶢說,有了名字就有了力量,也因此會持續回到部落去關心地方。他引用了法國哲學家Bruno Latour的思徑,也就是讓討論的焦點回到「在地」,重新著陸扎根。
More Episodes
著作 :《我所回想的群山》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盤點暨補遺調查研究計畫 專訪 :...
Published 12/26/23
Published 12/19/23
著作 :《花與我的半生記」及「我與植物的爛漫誌:牧野富太郎」》 專訪...
Published 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