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在中国大地上》1986和2022
Listen now
Description
1986年,美国作家兼火车爱好者保罗·索鲁第二次来到中国,他期待看见新的中国,并享受默默无闻的乐趣。然而,从一开始,他就错了,报名旅行团以图清净,却仿佛把自己丢到了许多性格各异的“远房亲戚”身边。 这本书记录了索鲁在之后一年时间里乘坐接近40次不同的列车,在中国各地的见闻,有西安兜售兵马俑纪念品的小贩,有用旧罐头瓶喝茶的左派人士,有学生,有军人,当然,也不乏各地安排的接待人员。他犀利的描摹出这些人物特点,以及和他们对话的内容。在索鲁看来“旅行文学也可以说是一种非主流的自传形式”。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因此得以观赏一幅对1986年中国生活的“清明上河图”,1986年的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但是同时,也难以掩盖他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疲惫倦怠之感,借助这一本“私人化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彼时的连接,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下。 保罗抱着打破“老外好骗”魔咒的叛逆心理出发,一路都在不停的验证,自己可是个中国通,不好骗;而我们循着喊出“老外好骗”的国人的心理做了讨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是极好的,可是随着我们和世界的进一步融入,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相似性。正如作者自己的描述“我個人不同意中國人莫測高深的說法。我認為就像地球上許多其他人一樣,他們是可以理解掌握的,他們甚至比大多數人更顯而易懂。” 本期我们讨论的书籍是 《在中国大地上》,保罗·索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48942/ 《騎乘鐵公雞》,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16284/ 我们提到了 《江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60185/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15748/
More Episodes
我们每个人都在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以回应,出版于1966年的《嫉妒与社会》是舍克对20中期世界的回答。 舍克认为,嫉妒感和被嫉妒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嫉妒充满破坏性却无法消除,嫉妒者是孤独而隐秘的存在,却影响着世界的形态。 为了对嫉妒对社会的影响一探究竟,他在古今中外搜寻嫉妒的尾巴,给嫉妒对社会的影响这样一个宏观抽象的问题找到了一个围观的具体的切口。 这本《嫉妒与社会》可以看作是针对“嫉妒”的一本百科全书,嫉妒招来灾祸,即便在如此强调自我的世代,面对嫉妒的目光,大部分人仍旧会感觉到不适和恐惧,了解嫉妒,识别嫉妒,可以让我们远离嫉妒造成的破坏,更加自在的成为自我。 虽然舍克对乌...
Published 06/26/24
Anu Partanen的家庭迁徙,仿佛是一次仰卧起坐,躺平,卷起,再躺平 从芬兰移民到美国,再举家搬回芬兰。 当佛系维京人遭遇内卷美国,面对市场化的医疗,社保和教育,从措手不及到惊恐万分 甚至,在美国星巴克点单都比芬兰报税要复杂 美国的生活对芬兰人可谓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为什么生活不能简单一点? 在个体,雇主和国家的三角关系里,美国选择高度依赖雇主和国家对抗,而芬兰人则坚信国家会保护个体独立不受雇主和家庭的捆绑,如果存在选择,你会更赞同哪一种社会契约呢? 收听地址: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
Published 06/19/24
Published 06/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