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Published 04/15/22
【主播按】 自2008年起,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自闭症)日。“孤独症”这一词条近几年内在国内渐渐为人熟知,在临床分类上,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其中也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AS)。针对孤独症谱系,大众有各色各样的想象,我们不难看到类似于“古怪天才”或“孤僻冷漠”这样的刻板印象。​对于孤独症谱系人士而言,非同寻常的认知带来的社交挫败感和不解,以及身体感官的负荷都会引发长期的社会错位感,让他们感到与外界格格不入。 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历者和自倡导者在公共平台上发声,谱系人士不再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其实都是与谱系症状共存的普通人。而即使是带着同一种病症生活,每一个人的经历和临床表现都各不相同,不同之下,每一份经历都为这一个体带来同等的不安,挣扎,和困惑,每一则独白都应当被了解,这不仅是我们做亲历者访谈的初衷,也是阿星人成为公共平台发声者的希冀。 阿星人在患重度抑郁症一年后,在2020年10月被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症。她在B站开启自己的账号:「阿星球的阿星人」,分享自身经验,传播专业知识,破除偏见。 作为一位神经多元人士、一位心境障碍亲历...
Published 04/02/22
【主播按】 谈到“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我们会不会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私人”问题和疾病?实际上,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通常都来自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与社会之完全康健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40年代对于健康的定义就已经由身体机能扩展到了精神心理、社会功能的范畴。这样的视角融合了微观与宏观的健康决定因素,同时也将精神心理健康纳入公共卫生建设中。 就在最近3月第一周以来,全国的疫情又出现了严峻态势。疫情使得公共卫生和精神健康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放大了。两年以来,疫情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疫情的持续蔓延更是严重冲击了世界各地的医疗健康服务系统,并造成心理健康资源和服务需求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在此期间,公共卫生为精神健康的体系建设带来什么影响?社区在精神健康服务方面又发挥着什么作用? 本期节目中,我们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梁笛老师,从“什么是公共精神卫生”开始,联系我国现实,梳理历史脉络,由点及面地为大家带来一节公共精神卫生入门课101:) 【本期人员】 主播:Ivy &...
Published 03/11/22
【主播按】 各位好!我们好久没有见面,感谢大家的耐心等待。今天的节目是真.留着过年的一期节目,情人节这天,我们来聊一聊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一面镜子,我们经由它的反馈,拼凑出自我的形态,看见自己的创伤与进步;亲密关系也是一座围城,无论单身与否,我们都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琐碎与困顿、孤独与离别。 这期节目的制作灵感来自于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在2021年9月份开设的“爱请课”。本期节目中,让我们来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聊聊亲密关系可以是什么样子?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真正找寻的是什么?社会发展中的亲密关系是否也在变革? 一个人发展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与其他关系交互,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双方各自关系、文化的综合。或许最终,我们想要传达的是:亲密关系本身是多元的,当我们在关系中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时,我们才会有更多的余地探索自我、成就自身、爱护他人。 享受单身,或者认真去爱。祝各位度过玫瑰般美好的一天。 【本期人员】 主播:Ivy & 舒坦 嘉宾:二坤 精神卫生社工、心声公益主创 & 毛毛 肿瘤医学转精神科医生、心声志愿者 【你将听到】 1....
Published 02/14/22
【主播按】 “行行行,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这句话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尤其是当我们被要求反思当下的处境,并做出改变的情况下。在压力山大的今天,各种围绕着压力和解压方式的科普书籍、自助书籍、泛心理类文本层出不穷,在为我们提供参考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迷惑:为啥我读都读了,压力还是只增不减呢? 比起压力是什么,大众更加关心的是面对压力该怎么办。然而现实是,我们明明知道缓解压力的方式是完成这个报告书,身体却诚实地摊在床上喝汽水。确实,不论是在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还是在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建议时,知识与行动之间的鸿沟都会浮现出来,甚至让我们更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办,衍生出一种无奈自责的情绪。 本期节目里,我们有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世佳老师与我们一探关于压力那些“残酷”的真相,以及我们对于心理类科普书的认识和期待。 【本期人员】 主播:Ivy 嘉宾:JY 心理学专业 李世佳老师 “不喜欢撸铁的心理学副教授不是好的铲屎官” 【你将听到】 [3:17] 同学们眼中的世佳老师 [5:18] 其实应对压力的方式因人而异,因为大家都是压力下的幸存者 [9:10]...
Published 08/29/21
【主播按】 本期节目的由头起始于5月中旬Josh的播客Mandarin Slang Guide与Ivy的一期合作,在那期节目中我们讨论了流行文化和中文俚语中与精神健康相关的词汇——“神经病”、“自闭”、“社恐”—— 这些词汇的使用和社会寓意。今天我们调换位置,让Josh作为嘉宾,与我们聊聊中美两国跨文化语境下的心理健康。 在这场自由流动的对话当中,Josh从他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到自己中英文播客节目的工作,再到自己在中美两国往返行程中发出的灵魂拷问...
Published 08/08/21
【主播按】 助人者的职责,如19世纪美国医生E. L. Trudeau医生所说: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或套用孟子的话:抚为贵,相之次之,医为轻。类似任何一种助人行业,接线员是一个非常需要人文关怀的职业,可以说他们是一群接听痛苦的人,他们给予的安慰与救济由一条电话线串联起来,纤细而又坚定。 如果你尝试在百度、知乎、b站等各大平台上输入 “自杀”...
Published 07/18/21
【主播按】 “等我考上了大学,就可以...” 如果让小学或者初中时候的你来填空,你会写下什么?如果让现在的你来填写呢? 正值毕业季,从象牙塔里走出的你我即将从一个高压仓,钻到另一个更大的高压仓中去。近十年来,高校逐渐成为抑郁、焦虑的重灾区。可以说,高校真是个矛盾的存在。它既是享受知识、丰富人格的地方,又是某种消磨意志、磨练个性的地方;它既是理想主义的泡泡,又是走向 “险恶社会”...
Published 06/27/21
【主播按】 艺术能否说出我们没有说出的话? 老生常谈道,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随着各色各样的文娱活动深入公众视野,我们与艺术的距离似乎被拉近了——听音乐、看话剧、跳舞、做陶艺、在日记本上涂鸦等等活动都是我们从忙碌的工作学习中抽离、滋养身心的方式。这些艺术尝试散落在我们的日常中,描绘着我们的情绪、欲望和梦想。 作为一种“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形式,艺术具备的疗愈潜质已经成为一种有着实证研究作为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如果药物治疗的是身体,可以说艺术治疗的是人性。正是因为艺术本身带有很强的沟通性和互动性,能够打破不同阶级、国家、种族边界,让我们感叹“艺术无国界”。这一特点更为边缘、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发声渠道和可能性,将其很自然地应用到疗愈和教育场景中。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会将艺术从高雅圣殿上请下来,从更加接地气的角度来听听艺术是如何介入日常生活、为个人带来更好的身心体验、同时也让不同的社群互相连接。通过天天和方雨的实践经历和故事,我们将一起去了解什么是“有用的艺术”,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又该如何“用”艺术。或许听到最后,大家对于艺术的定...
Published 06/07/21
【主播按】 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中写下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两个永恒黑暗之间的短暂火花。”这两个永恒黑暗是完全相同的,但奇怪的是——我们看待他们的方式却全然不同。 人类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未知,死后的黑暗让我们恐惧和战栗。当我们谈论死亡的时候,对这团黑暗的恐惧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对死亡过程的躯体痛苦和被大量负性情绪淹没的痛苦,譬如失控感、未知恐慌、空虚感、被抛弃感、无价值感、无力感、空虚感等等。二是来自存在焦虑。我们无法接受自我彻底灭亡、消失以及被遗忘的命运。但关于死亡的焦虑不仅会在我们与其直接接触时被激发,且在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我们将结合生活经历、影视作品,还有在聊天中迸发的灵感,一起来解读围绕着死亡的种种迷思和意义。让我们一起透过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认识死亡和死亡焦虑,以及它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存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本期人员】 主播:吉清,...
Published 05/20/21
【Ivy按】 新春档电影你光顾了哪几部?作为一门反映人类生存活动的综合艺术,影视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互动并不为奇。影视需要精神疾病作为其情节的底色和工具注入新鲜蓝本,开拓市场。而对观众,影视作品带来的不仅是视听冲击。可以说,我们其实一直在用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故事情节,分析角色动机,更侧面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想象力。 自20世纪初以来,刻画心理精神问题的作品类型繁多。这其中,客观平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显得颇为奢侈,部分作品为了迎合市场通常是以激烈,甚至猎奇的手法来呈现精神疾病本身,患者,以及医疗场所及治疗方式。上世纪30至40年代,弗洛伊德学派落在好莱坞影视的沃土上,在多数作品中植入精神分析的影子,例如我们熟悉的【沉默的羔羊】、【本能】、【爱德华大夫】;在80年代后,“疯狂”...
Published 02/24/21
主播按 “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 生活中的情感连接——亲情、友情、爱情——是我们生活的基石。随着年岁的增长,个体逐渐脱离于家庭这一核心单位,我们对于和朋友及亲密伴侣之间关系的探求和维系显得更为突出。在建立关系的途中,我们对爱情的追随反而有可能作为媒介,对自我的探索才是核心。 这一变化在青春期开始提速,让许多同学困扰于身份认知和性别认同这两个充满现代哲学性的问题。有的同学会发出灵魂拷问:“我怎么觉得我喜欢同性?”,当亲密友谊带来一种心灵相通的快乐时,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界限在青春期与校园社交压力的催化下变得更加模糊。同性依恋和同性恋该怎么区分?被叫做“娘娘腔”会被讨厌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腐女和耽美文化对LGBTQ群体的影响?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也提醒着我们校园暴力、网络亚文化、以及教职工和同辈扮演的角色。 本期人员 主播:Ivy,西子 嘉宾:涵舒 上海某高中心理老师,心声星云计划志愿者 文字编辑:吉清 音频剪辑:西子 搭配指南 本期内容比较发散,所以我们任性地没有总结时间线。 适合搭配 散步、做家务、上班摸鱼 等活动 延伸阅读 McNeill, T.,...
Published 01/21/21
【你将会听到】 07:39 高校新生心理测评 vs 抑郁症筛查 13:52 走出隐匿期:艰难的第一步 18:00 标签与求助的资格 27:10 摆脱形式主义,在有针对性的宣传倡导活动中建立体验感 32:40 高校心理支持系统中的信任危机 51:00 是包容,还是特殊照顾?是关系,还是加强管理? 53:43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多学科视角 完整的文字内容将会呈现在我们的主页上:https://mind.typlog.io/ 【本期人员】 嘉宾:严云鹤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曾在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和云南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工作。 主播:西子、Ivy 文字编辑:吉清、Ivy 音频剪辑:西子 【参考资料】 姚灏《抑郁症筛查能给学生带来的获益是否大于伤害,我们其实还并不笃定》 https://mp.weixin.qq.com/s/WCdbKNxcAMlacVA-KSvOtg 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 【本期音乐】 Toe - グッドバイ Goodbye Album Version...
Published 12/24/20
【主播按】 郊野,踏青,野餐.....踩着秋天的尾巴,我们跑出去亲近大自然,找寻一隅自由呼吸的空间,维系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结。 年初的疫情按下了社会的暂停键,停工停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停止了人类对自然无休止地侵占。我们也貌似终于有机会深度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许多人开始在阳台上种花,甚至直接撸起袖子在院子里开辟菜园。当你触碰到新叶的嫩滑,观察一株绿萝日益变长的藤蔓,看着一枚种子由坠入泥土到结出果实,一种治愈感包裹了你的全身。 为什么简单的园艺能够带来这样的感觉呢?说到自然,“自” 即从自身开始,“然” 在文言文中即是 “......的样子”,我们为人,其实就是自然本身。同样,大自然的象征意义通常是...
Published 11/15/20
| “Don't worry, be happy"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心理咨询倾向于重视个体大于集体;个体自主性大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作用;个人改变大于社会变革——这样的价值观几乎在将社会的结构化问题私人化,相信我们在生活中不少遇见 “为什么就你不高兴”, “你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诸如此类的灵魂拷问。与之相对的,解放心理学 (Liberation psychology)认为社会问题才是个体、集体都需要疗愈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将眼光投向社会架构的改变,在边缘群体的解放、变革过程中陪伴和帮助他们。 然而,如果我们放眼当下,用中国本土化的视角看待少数群体,社会整体对于少数群体的偏见歧视并不会因为一次咨询,或者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助而彻底改变。少数群体所面对的是日常无处不在的隐形压迫,这些压迫来自于经济,文化俗约,甚至是道德层面,仿佛有一张网将他们笼罩在 “少数人的生活”...
Published 10/18/20
“善与恶“”男与女“”主流与少数”......诸如此类的对应词组广泛地存在于一个二元架构的社会中。在这样的认知系统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处于灰色地带的ta们便成为了边缘群体。这其中,性少数群体面临多重生活与精神上的挑战。即便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5月17日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去除,2019年5月25日将“性别认同障碍”从精神障碍类别中移除,同性婚姻在许多国家合法化,诸多的推进依旧没有消解大众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误解与歧视,性少数的去病化进程仍然颠簸不平。 同时,许多精神健康从业者,以及 “直人盟友”们也可能困苦于自己叙述的措辞和角度:...
Published 10/16/20
大家好,我是小主播西子。今年三月初开始,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弥漫开来,有关疫情爆发、留学生政策的最新消息一桩接着一桩袭来,我们成为了沙粒被巨幅的波浪裹挟着向前。 “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留学生打全场”这句让留学生们会心一笑却也笑中带泪的话,用诙谐戏谑的口吻道出了这个群体的起伏挣扎:从一开始为国内的疫情揪心,到亲身体验边境封锁、居家隔离,习以为常的生活被打乱,社交、上课、工作纷纷转移线上…… 回顾和叙述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们邀请了分别在美国和英国的姚灏、Rain、子涵,一起谈了谈各自在这次疫情中的经验和体会。 物理空间的隔离并未阻隔我们之间的交流,这几个月间里我们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心态,发现身边的细微变化。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留学生们将要继续面对在异乡学习生活的诸多挑战。这是一个同呼吸,但不同命运也不同冷暖的阶段,它更提醒着我们要去尽最大可能保持清醒、保持共情、保持回应。 本期嘉宾: 心声公益主创:姚灏/Rain/子涵
Published 10/16/20
我们这期(古早的)节目请来了心声的几位志愿者,一起来聊聊每个人养宠物的体验,以及宠物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陪伴与成长。 大家可能多多少少都和各种宠物有一些接触,可能是自己家中有爱宠,或者是亲戚朋友家里面养着猫猫狗狗,或者像我一样平时没事喜欢刷一些可爱的宠物小视频。 宠物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给我们以安慰和陪伴。与此同时,这些小生命对我们来说,还意味着责任。 本期嘉宾: 心声公益主创:超敏/二坤/子渊 特邀嘉宾:Rain & Sugar (治疗犬)
Published 10/16/20
自从疫情以来,我们在网上听到了太多精神疾患病友缺药断药的消息与求救。传染病从不平等地影响每一个人,总是有些群体与个体在疫情中,受到更多的影响与伤害,其中就包括我们广大的精神疾患病友们。 他们或者因为社区封锁、医院停诊等原因而面临缺药断药;或者因为网络上关于疫情的负面消息而受到更大的影响;又或者被病毒所感染,却因为医疗系统中对于精神疾病的偏见而面临更差的治疗结局。 这期海浪FM,我们就请到了两位精神疾患病友社群组织者、两位精神科医生、一位精神卫生社工,一起聊聊疫情中的精神疾患病友困境。 本期嘉宾: 刘远晴:双相躁郁世界主创 袁心崧:精神科医生 二坤:精神卫生社工 / 心声公益主创 姚灏:精神科医生 / 心声公益主创
Published 10/16/20
大家好,我是西子。 心声电台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终于重新开播啦,我们也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叫作「海浪」,猜猜它是什么寓意? 在这一期播客里,我们聊了聊工作与精神健康的关系,一起加入的还有心声的另外几位主创:二坤、子渊、姚灏。 我们几个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但有个共同点,那就都是职场新人,一样面临着都市青年的焦虑,一样在捍卫着工作与生活的神圣边界。 我们照旧是围着篝火,谈天说地,从职场霸凌说到996-ICU,从西方的慢文化说到工作狂文化,从车间工人说到心理健康友好型公司…… 05:00 | 职场霸凌 10:00 | 员工心理健康 20:00 | 不同工作的压力 22:00 | 不同公司如何纾缓员工压力 26:00 | 个人问题?还是公司文化? 28:00 | 员工幸福指数 31:00 | 996-ICU 38:00 | 可恶的加班 40:00 | 压力是动力? 42:00 | 慢文化与李子柒 43:00 | 讨厌的微信 51:00 | 工作狂文化 54:00 | 被裹挟着的个体 55:00 | 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56:00 |...
Published 1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