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跋涉者蕭紅》-蕭紅 蕭紅生於1911年,是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佔領了她的家鄉呼蘭和她求學的哈爾濱,20出頭的她開始了流亡和寫作生涯,到過青島、上海、東京、武漢、臨汾、西安、重慶等地,年僅三十歲就在日據的香港病逝。魯迅視蕭紅爲當時最有前途的作家之一。本片聚焦她勤奮寫作的十年,跟隨她漂泊九個城市,看她如何用書寫,描摹對故鄉的記憶與思念,對抗生命的顛沛與坎坷。 編導:魏時煜
Published 01/12/19
Published 01/12/19
《跋涉者蕭紅》-蕭紅 蕭紅生於1911年,是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佔領了她的家鄉呼蘭和她求學的哈爾濱,20出頭的她開始了流亡和寫作生涯,到過青島、上海、東京、武漢、臨汾、西安、重慶等地,年僅三十歲就在日據的香港病逝。魯迅視蕭紅爲當時最有前途的作家之一。本片聚焦她勤奮寫作的十年,跟隨她漂泊九個城市,看她如何用書寫,描摹對故鄉的記憶與思念,對抗生命的顛沛與坎坷。 編導:魏時煜
Published 01/12/19
《坐看雲起時》-李怡 李怡先生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政論文章,和他曾是「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雜誌創刊人,他的文章以對時勢的批判性和辛辣見稱,但或許讀者不知道李怡最初是寫情書開始他的作家生涯,原來他有其柔情的一面。 《坐看雲起時》介紹這位政論名筆在寫作方面的貢獻,追索他如何由擁護共產主義的文化青年,演變成晚年狠批中共政權的文壇旗手之心路歷程。我們更會漫步於李怡先生的感情世界,由於早年他與愛妻天各一方,我們可閱讀到當年他寫給妻子的情信、情詩,和感動於他歷年不懈對亡妻的思念。 編導:林子穎
Published 01/05/19
Published 01/05/19
《用文字推拿生存裡的疼和痛》-畢飛宇 畢飛宇被形容為傲驕的中國作家。 得了兩次魯迅文學獎,一次矛盾文學獎;曼氏文學獎是即場公佈的,穿著唐裝的畢飛宇從容地擊敗了大江健三郎。 傲驕卻直率。畢飛宇說農村出身的人就是不重禮節,每天能吃四大碗白米飯就心滿意足,名成利就,還是住在南京的小房子裡。作品《推拿》不只是寫盲人,更是寫目盲和盲目,寫中國人的疼痛,醜陋,在掙錢的路上,誰也看不見誰。 畢飛宇說,書寫被慾望沖昏頭腦的中國人,是當代中國小說家的使命。 編導:高怡林
Published 12/29/18
《我是棄》-駱以軍 駱以軍說,小說是艱難的生死之辯。 他是台灣文壇中生代第一人,更是華人世界文學最高榮耀紅樓夢獎的最年輕得主,文字極具魅力,他卻自嘲為大叔和廢材。接三十年的創作歷程中,駱以軍以棄為主題貫穿,探討生命和時間,刻劃身處的死亡的文明。駱以軍在紀錄片中親自剖白創作的掙扎和起跌,他的母親更首次公開分享駱以軍的成長故事,從創作到生命的價值觀,深層紀錄真實的駱以軍。 編導:黃惠玲
Published 12/22/18
《我是棄》-駱以軍 駱以軍說,小說是艱難的生死之辯。 他是台灣文壇中生代第一人,更是華人世界文學最高榮耀紅樓夢獎的最年輕得主,文字極具魅力,他卻自嘲為大叔和廢材。接三十年的創作歷程中,駱以軍以棄為主題貫穿,探討生命和時間,刻劃身處的死亡的文明。駱以軍在紀錄片中親自剖白創作的掙扎和起跌,他的母親更首次公開分享駱以軍的成長故事,從創作到生命的價值觀,深層紀錄真實的駱以軍。 編導:黃惠玲
Published 12/22/18
《最後的情詩》-蔡炎培 還下着離離的細雨 又是聖嘉肋近夜的晚鐘 為誰燃點了一根銀燭? 你輕輕地掩門,走了 四句成詩,成了蔡炎培一生寫詩的起始,也從此與他「文學生命中的第一要人」一別六十年⋯⋯ 歲月悠悠,一生寫詩將盡五百首,人稱蔡詩人、蔡爺,台灣大詩人瘂弦口中的「爺們」,蔡炎培從五六十年代的四毫子小說一路寫到今天,從茫茫少年到白頭老人,走過明報歲月,寫過馬經糊口,詩始終在他的生命,念其一生摯愛,更道盡了國家百年興衰。 一首詩,是一個思念,一封封寫給家國、山河、戀人的情書⋯相隔...
Published 12/15/18
《最後的情詩》-蔡炎培 還下着離離的細雨 又是聖嘉肋近夜的晚鐘 為誰燃點了一根銀燭? 你輕輕地掩門,走了 四句成詩,成了蔡炎培一生寫詩的起始,也從此與他「文學生命中的第一要人」一別六十年⋯⋯ 歲月悠悠,一生寫詩將盡五百首,人稱蔡詩人、蔡爺,台灣大詩人瘂弦口中的「爺們」,蔡炎培從五六十年代的四毫子小說一路寫到今天,從茫茫少年到白頭老人,走過明報歲月,寫過馬經糊口,詩始終在他的生命,念其一生摯愛,更道盡了國家百年興衰。 一首詩,是一個思念,一封封寫給家國、山河、戀人的情書⋯相隔...
Published 12/15/18
《走往森林的路》-劉克襄 台灣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年過六十,眼睛卻仍像孩童般,對周遭一切充滿好奇。《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探索郊野,被譽為比許多香港人更了解香港。不喜歡重覆自己的性格,令他的創作路走得與眾不同。由憂鬱詩人出發,為避世走到山林觀鳥而寫散文,獲「鳥人」稱號之餘,更帶領台灣八十年代自然書寫的風潮。結婚生子後不能遠遊,反而令他開展在都市中觀察自然。由鐵道旅行到逛菜市場、自然誌到動物小說、台灣走到香港。退休十年,原以為可以一直悠然見南山,是什麼令他毅然走出森林? 編導:李婉貞
Published 1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