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進入21世紀,永續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關鍵詞;每個領域,都在研究該如何減碳護地球,包含建築業。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與營建部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8%。因此,在追求永續的當下,建築業也在思考如綠建築、永續建材等解方。有些建築師則重新回過頭在建築中運用自然素材,例如竹子。 台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所所長許倍銜指出,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關注竹構建築,原因是竹林的固碳力為針闊葉混合林的3~6倍,而且相較樹木至少要30、40年才能成材,竹子只要4年就能使用。此外,竹林也要定期更新利用,才能發揮固碳和商品價值,對於目前全球重視的「淨零碳排」議題可創造巨大貢獻。 然而,竹子是非常有個性的素材,每根竹子各自長短粗細不同,且中空有結,利用上較木材不便,在在挑戰著建築師的創意與能力。自2021年起,台灣竹會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竹構人才培育計畫」,引導年輕世代設計師與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的學習與實驗,並藉由設計、實作以及公開展示的過程,探索竹材應用於當代建築領域的機會與挑戰。第3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表示,今年展覽延續前兩屆的基礎,希望打造出更貼...
Published 04/30/24
2023年2月,媒體披露業者經營鳥類籠拍、誘拍場所,發現籠中不僅豢養罕見候鳥、保育鳥類,還依時節安排鳥類育雛、交配畫面,最高1年獲利百萬元,拍鳥已發展成傷害鳥類的產業鏈。 2024年4月,有攝影玩家為了拍到保育類「東方灰林鴞」捕獵的瞬間,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憩區擺放老鼠等肉餌,甚至還在夜間大開閃光燈拍照,結果造成灰林鴞驚恐萬分,急覓出路而竄逃,導致碰撞到尖銳物體而倒地不起。 因為鳥類的拍攝倫理議題,國家地理雜誌在2023年的台灣攝影大賽中,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投稿,並且在同年10月雜誌刊登〈鏡頭下的飛羽〉特別報導,提出了鳥類攝影的十大準則:保持距離、不捕捉或綑綁、不驚擾、不餵食、不播放鳥音、不隨意散布稀有鳥類的棲息位置、不使用無人機、不使用閃光燈直射、尊重鳥類棲地、不移動或移除巢位周圍的任何東西。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張瑞麟指出,上述鳥類攝影十大準則背後的中心思想,是人類該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存。若攝影者用老鼠吸引猛禽,可能會影響其覓食習性;播放鳥音則會干擾鳥類求偶或育雛,消耗牠們的能量;要是為了照片構圖移除巢邊的枝條和樹葉,將讓鳥類有更高的機會遭天敵獵捕。張瑞麟理事...
Published 04/23/24
在空中翩然飛舞的紫斑蝶,閃爍著幻色的身影,輕巧曼妙,有如亮麗的「紫色精靈」。 紫斑蝶外觀最大的特徵,就是前翅背面在陽光照射下,會出現帶有金屬光澤感的紫色,而且會因為視覺角度不同,呈現不一樣濃淡的紫色,稱為「幻色」。會有如此迷人的色彩變化,是因為牠們翅膀背面的鱗片有溝槽狀結構,在光線下產生了繞射、干涉、散射等物理現象,進而閃耀出夢幻般的色澤。 目前台灣有4種原生種紫斑蝶,分別為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以及端紫斑蝶,牠們乍看有點像,細看不一樣。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以下簡稱紫斑蝶協會)執行長余淑娟教導了一個簡單的辨識口訣:「小紫點一面、圓翅兩面點、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也就是用紫斑蝶前翅的斑點分布,進行辨認。 根據過往紀錄,台灣原本有5種原生紫斑蝶,但其中「大紫斑蝶」已經在台灣絕跡了。如名稱所示,大紫斑蝶是台灣原生紫斑蝶中體型最大的蝶種,展翅可達11公分,可惜1960年代之後就沒有再捕獲紀錄,推測應該已在台灣滅絕。紫斑蝶協會理事長陳瑞祥指出,一般認為,牠的消失與城市開發、棲地消失有關。 大紫斑蝶在台灣滅絕,這也提醒我們要積極針對現存4種紫斑蝶進行研究、作保育,...
Published 04/16/24
說起動物的遷徙度冬行為,許多人會立刻想到候鳥,像是雁鴨、鷸鴴科鳥類,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黑面琵鷺等。但你可能不知道,台灣的蝴蝶竟然也會遷徙過冬! 如同候鳥,台灣的紫斑蝶在吹起東北季風時,便會來到溫暖的南部,聚集於山谷度冬;春天來臨時,又隨著南風北上,尋找適合的地方產卵,完成繁殖大任,結束牠們短暫的生命。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以下簡稱紫斑蝶協會)理事長陳瑞祥指出,這是由於紫斑蝶屬於熱帶蝶種,在位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的台灣島嶼上,所形成的獨特生態美景。 然而,在北返的這段路徑上,紫斑蝶面臨了許多阻礙,包括其移動路線在雲林縣林內鄉,正好與國道3號垂直交會,容易造成「路殺」。許多蝴蝶被車輛高速行駛的氣流帶至地面,遭車輪碾壓,或是折翅受傷,冤死在高速公路上。根據統計,此路段的紫斑蝶道路致死率(總致死量/飛越國道總量)為3%至4%。 為了讓紫斑蝶能順利遷徙繁殖,高速公路局(以下簡稱高公局)自2007年開始啟動「國道讓蝶道」保護措施。高公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南投工務段段長王祐瑋說明,今(2024)年的友善措施為架設防護網、種植適生植栽,讓紫斑蝶提高飛行高度,避開車流;同時於3至4月紫斑蝶來到...
Published 04/09/24
「我們那次的課程就看到鳥爸爸跟鳥媽媽帶著鳥寶寶,教牠們去覓食。你透過單筒望遠鏡看到的那個剎那會覺得,哇!真的是超級感動的!」 山麻雀,因為近20年來數量大幅縮減,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亟需保護。目前估計全台山麻雀僅約1700隻,而嘉義縣梅山鄉瑞峰社區就是牠們的重要棲息地點之一,也因此政府、民間團體與在地社區共同合作,以供吃、供住、改善環境3大策略,復育山麻雀。(相關聆聽:供吃、供住、友善環境,山麻雀的復育之路) 為了與農友、社區攜手營造更友善的棲地環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更推出了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林保署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技士施怡伸表示,目前山麻雀生態給付示範計畫針對梅山鄉的瑞峰村、太和村,與番路鄉的公田村、竹崎鄉的中和村等4個山村施行,並分為友善農地、自主通報跟巡護監測等3大給付內容。 以友善農地給付為例,施怡伸技士說明,農友只要在上述實施地區,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非友善防治網,並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若為茶園,則全期農作不使用「影響鳥類之茶園使用藥劑清單」,就可以申請相關獎勵。若更進一步配合機關在農地架設巢箱、進行監測並通報異狀,或...
Published 04/02/24
在台灣所有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中,有一種鳥類模樣嬌小可愛,個性活潑好動,經常發出「唧!唧唧!」清亮短促的鳴叫聲,牠就是山麻雀。 山麻雀與我們較為熟悉的麻雀,兩者屬於親戚,皆為麻雀科麻雀屬。雖然體型差異不大,但彼此外觀上仍有許多不同。嘉義縣梅山鄉瑞峰社區的山麻雀達人黃惠瑜指出,山麻雀體型比麻雀稍小一些,而且麻雀臉頰上有明顯的黑斑,山麻雀則無。此外,麻雀公母鳥長得幾乎一樣,外觀很難分辨,但山麻雀母鳥跟公鳥外觀完全不同。山麻雀公鳥頭部和背部為栗紅色,雌鳥整體羽色比較接近麻雀,且有明顯的白色眉線。 雖然在IUCN的紅皮書中,山麻雀是列為無危(Least...
Published 03/26/24
東方草鴞,是棲息於草生荒地、高灘地及其他長草覆蓋區域的貓頭鷹,有著像蘋果一樣的臉,全台數量不超過500隻,屬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如今,牠們的生存遭受到遊蕩犬隻騷擾威脅,甚至有保育單位拍攝到草鴞幼鳥遭攻擊死亡的畫面。 持續關注草鴞生態的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日前於二仁溪畔發現草鴞巢位,並架設自動相機進行調查,沒想到於2月10日晚上拍攝到一群遊蕩犬隻侵擾巢位,草鴞爸媽無力防禦,只能先暫時飛離,等到犬隻離開後,飛回巢穴的草鴞卻發現剛孵化出的幼鳥寶寶已被咬死,巢中的3顆蛋也被咬破。2天後,草鴞爸媽叼著幼鳥屍體,離開傷心地。 針對遊蕩犬問題,農業部於去(2023)年開始推行「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執行區域包括台中市東勢區;苗栗縣卓蘭鎮、後龍鎮、通霄鎮;南投南投縣中寮鄉、名間鄉、集集鎮等3縣市9鄉鎮,執行重點為區域內家犬管制、社區遊蕩犬管理、野犬捕捉絕育移置、餵養管理等。 專案執行至今,蕭舜庭理事長表示,保育團體多次向上述縣市政府詢問,卻無法得知相關計畫執行細節與成果,也無法提供建議或有效監督。加上此次記錄到遊蕩犬侵擾草鴞,因此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聯...
Published 03/19/24
|IC之音台慶特別節目| 【全明星笑話賽】邀你一起當評審! 今年3月,IC之音滿22歲啦~ IC之音的主持人們使出渾身解數,以「笑」會友,在年度特別節目【全明星笑話賽】串聯進行一場幽默笑話的比拚! 想聽聽你心儀的主持人準備怎麼樣的笑話嗎?你可以決定誰是最逗趣的「人氣王」! 投票網頁:https://user251406.pse.is/5nchrv 點進上方網址,投下你最喜歡的主持人或笑話,還有機會抽中500元消費禮券,跟IC之音一起歡笑過生日~ ****** 校門口的百年埤塘,是最好的學習教室! 來到桃園市八德區的霄裡國小,可見校門口西南側有一個小巧的「福山宮生態埤塘」。因為霄裡地區有著豐沛湧泉,水質極佳,先民開鑿埤塘灌溉稻田,日治時期還於此設立水產試業所。雖然當時景況已不復存在,但福山宮旁的埤塘依然留存,由市府打造為優美宜人的親水空間,也成為霄裡國小發展Design For...
Published 03/12/24
|IC之音台慶特別節目|...
Published 03/05/24
自然環境遭受開發破壞威脅、棲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持續降低……面對上述問題,有一些民間團體發起「購地保育」行動,守護棲地,讓生態環境可以被保存下來,也成為留給後代子孫最珍貴的資產。 荒野1號地,是位於宜蘭冬山鄉鄰近武荖坑的山區,面積約為1,760平方公尺,換算下來有1.8分地。這裡是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於2018年購置守護的土地,購入後並未加以干預,而是讓山林自然演替,上面只裝設了自動相機,並插了一個立牌,上面寫著「荒野1號地」。 荒野棲地守護部主任謝祥彥(自然名:雁子)說明,這片土地地目為林地,早期種植茶葉,後來荒廢,由國有財產署進行法拍;荒野內部則於,經過常理會、理監事會及會員代表大會一致同意,啟動購地行動,並順利得標取得土地。 走上荒野1號地,可以看到過往茶園殘留至今的茶樹,但更多的是大自然對這片棲地的無為經營,帶來蓊鬱的次生林相。雁子表示,荒野每月都會在1號地與鄰近棲地進行生物調查,同時也會對內、對外舉辦環境教育與夜間生物觀察活動。 跟著雁子的腳步,從山腳的佛光慈惠寺出發,一路往上步行並進行2月份的生態調查,陸續觀察到雲斑蛛、金蛛、人面蜘蛛、西里銀腹蛛等節肢...
Published 02/27/24
漁業資源要永續,不僅需要消費者支持永續海鮮,...
Published 02/20/24
吃其然,吃其所以然。 在漁港或傳統市場選購海鮮時,你一定看過許多名字唸不出來的魚蝦貝類,可能吃過,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料理。牠們是台灣海味中常見的怪客,更是台灣島民得天獨厚的海味佳餚。 為了推廣食魚教育,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撰寫《怪奇海產店》與續集《怪奇海產店II》,為許多奇怪卻別具滋味的豐盛海產立傳,分享烹調處理方式,細述實際品嘗起來的口感風味,同時交織在地的漁業資源與飲食文化,成為最富趣味的海味指南。 這些海產可能是地區侷限、價格低廉且名不見經傳的漁業混獲,也可能是水產加工的副產物。透過黃之暘副教授的文字,讓體驗特殊海產食材,成為對應風土乃至體驗百味的日常樂趣。 「了解食材,對應風土,吃得飽足,也吃個好味。」現在就讓黃之暘副教授的分享,帶您慢慢品嚐海中風味,學習珍惜海洋的無私給予。
Published 02/13/24
秋去冬來,四季流轉。在季節變化時,經常有候鳥造訪台灣,當中有不少是喜愛在海岸泥灘地棲息的水鳥。然而,這些水鳥的生存,正面臨危機…… 為了記錄水鳥遷徙壯舉,並呈現牠們面臨的生存挑戰,紀錄片導演Randall...
Published 01/30/24
「會有人猴衝突,就是因為過度保育,導致猴子太多了!」 在許多人猴衝突新聞的下方,經常可以看到網友如此留言,將其稱為「潑猴」,人人喊打。但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認為,「猴子是無辜的!」分析衝突原因,經常是人類的不當行為,或對獼猴有錯誤認知所造成。 以衝突中常見的搶食問題為例,林美吟秘書長指出,這個問題是人類長期餵食獼猴所造成,在沒有餵食問題的區域,獼猴對人類的食物不感興趣,也不會出現搶食行為。她表示,「如果中山大學的同學可以嚴格遵守規則,不要在校園內食物外露,...
Published 01/23/24
1月5日新聞:高雄有網友走在路上,看到1隻體型龐大的獼猴,便尾隨猴子錄影,還偷說一句:「好肥喔!」沒想到獼猴聽到後暴氣追上來,嚇得他邊跑邊道歉。 1月11日新聞:高雄中山大學女學生在校園講電話時,一隻獼猴試圖要搶她包包,學生嚇一跳並喝斥獼猴:「這是我的東西!」沒想到這時又有另外一隻猴子靠近,讓女學生嚇得抓起包包就跑。 台灣獼猴,是台灣除了人類之外唯一的靈長類動物,但人猴衝突事件時有所聞。為了讓更多人願意理解獼猴,推廣人猴和諧共存的理念,從小跟著父親林金福老師在高雄壽山研究、觀察猴子的林美吟,籌組了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站在第一線,推動人猴共存。 本集節目參加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針對中山大學同學所開設的解說團,一同走訪壽山。林美吟秘書長一開始便以壽山的地名演變,說明台灣獼猴與這片土地的關係。在荷蘭時代,壽山上就有許多台灣獼猴棲息,因此被記錄為「猴山」;但後來由於人類的生活領域擴張,又不了解台灣獼猴,才造成人猴衝突。 解說團從鼓山高中後方、青泉街的柴山登山步道上山,一路上走走停停,觀察是否有台灣獼猴的蹤影;最早遇見的是「雄單群」,後又遇到4群猴群。林美吟秘書長解釋,會有雄單群...
Published 01/16/24
韌性,已在許多領域中成為顯學。 我們在心理學談心理韌性,在管理學探討供應鏈韌性。於城鄉規劃中,討論韌性城市,希望城市對於災害有較高的承受力,並較快從中復原;生態學領域也正思考韌性,評估生態系統遭遇干擾、甚至受創之後,迅速自我修復的能力。 為了帶領民眾深度思考,如何重建島嶼的韌性,位於淡水的齊柏林空間舉辦年度特展《韌島》,透過齊柏林導演紀錄的台灣地景,帶出「韌性」、「共融」2組關鍵字,也描述人們與自然環境如何從對抗、挑戰到適應、共融。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表示,《韌島》是繼見山、逐岸、映河、覓城之後,齊柏林空間的第5檔特展,規劃「島嶼的每一日」、「發生的每一日」、「擾動大地的我們」、「韌島上的明日」等展區。展場運用巨幅融接投影,讓觀眾鳥瞰島嶼美景,也結合互動科技,讓觀眾理解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擾動環境的舉動。 展覽也邀請民眾修復大地傷痕,齊廷洹董事指出,此單元透過AI技術,模擬受災害地景復原的過程,讓觀眾理解,除了人為介入修復之外,也需要時間給予土地撫平傷痕。 現在,我們應該用新的倫理學,來建立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懷。請您跟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走進《韌島...
Published 01/09/24
2024新年初始,《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祝您有個平安、健康、富足的一年! 也提醒您,別忘了在生活中實踐減塑,以實際行動守護環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製造出的一次性塑膠用品,已經為地球帶來極為沉重的負擔。人類經常將自己產生的垃圾問題成本外部化,以為不關自己的事就好,卻使社會需要花費更多成本,處理廢棄物問題。 為了掌握河川廢棄物現況,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近年針對等淡水河、烏溪、頭前溪等主要河川進行川廢快篩調查,包括2020年與2023年兩次針對淡水河主河段調查,比較結果顯示,3年後複查,出海口部分熱點垃圾量局部下降,河岸段垃圾量卻成長超過一倍。 荒野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徐筱珺指出,2023年淡水河複查號召在地近40名企業員工、明志科大師生及荒野志工擔任調查員,以單車或徒步方式走訪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淡水河及出海口,完成長達283.5公里的全流域踏查,快篩估計廢棄物總量近80萬公升。 與2020年數據相較,河岸段廢棄物總量明顯成長。2020年平均每公里河岸為73袋垃圾(每袋14公升),2023年倍增至156袋。廢棄物種類前三名為塑膠瓶罐容器(28.8%)、塑膠袋(24....
Published 01/02/24
花蓮的舊地名為「洄瀾」,與花蓮溪口密切相關。以往花蓮溪注入大海時,河水跟波濤洶湧的海浪兩者交會,激起美麗的浪花,因此有了「洄瀾」這麼美的名稱。但根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黑潮)的監測調查,這片花蓮溪口的濕地沙洲如今散步了許多廢棄物,令人憂心。 自2012年起,黑潮在花蓮溪口不定期進行淨灘行動,並以國際淨灘行動ICC的表格,紀錄廢棄物。至2017年,累積6年的資料顯示,最常出現在花蓮溪口的垃圾,包括提神飲料玻璃瓶、寶特瓶及免洗餐具等。之後黑潮決定,從2020年2月開始,每個月定期在花蓮溪口進行調查。 花蓮溪出海口南北兩側,都有一道沙洲往河中央延伸,如同雙手環抱溪口,而在北側入口處,另有一區是消波塊。因此黑潮將花蓮溪出海口沙洲,分為溪側、海側,再加上消波塊區域,分區全線調查。 黑潮研究員温珮珍統整2年資料發現,寶特瓶是花蓮溪口廢棄物的最大宗,第二名是菸盒、菸蒂;第三是外帶便當盒、紙碗、竹筷等免洗餐具。整體結果,與荒野保護協會發布的ICC淨灘行動統計結果相似。 再以區域進行分析,温珮珍指出,溪側跟海側的垃圾種類與來源不同。溪側以民生廢棄物為大宗,約有80%的垃圾有河川漂流...
Published 12/26/23
高雄市大樹區的舊鐵橋濕地,位於高屏溪右岸,總面積約126公頃,佔地廣大,是南台灣最大的人工濕地,也是近年來興起的旅遊景點。濕地內舊鐵橋以北,設有停車場、步道、活動草坪等設施,舊鐵橋則規劃為天空步道,舊鐵橋以南的人工濕地則維持低度管理。 為了營造水雉、大麻鷺、雁鴨以及草鴞等多種生物的棲息地,高雄市野鳥學會於2022年7月與高雄市政府水利局簽約,認養舊鐵橋濕地。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指出,鳥會認養區域為舊鐵橋以南,至農田水利署高雄管理處九曲工作站之間的區域,面積約80公頃。 林昆海總幹事表示,以往此處高灘地雜亂、缺少管理,加上鄰近社區生活污水與紙廠之廢水排入高屏溪,市府擔心影響高雄地區飲用水質,因此規劃開闢人工濕地,設置多個淨化池,利用氣曝、沉砂及微生物,達到淨化水源的功能。 認養濕地後,考量各池環境狀況皆異,所以高雄鳥會提出了多年、多階段的分區工作計畫,進行棲地營造。北側緊鄰舊鐵橋區域(A1-A3池),因距離遊客活動區域較近,高雄鳥會將以景觀改善及環境教育為主、生態保育為輔進行定位;南端區域(A6、B7池)遠離人群,水生植物生長良好,規劃以水雉、大麻鷺為指標物種進行棲地營造;中...
Published 12/19/23
中央山脈,是台灣五大山脈中最長的山脈,主脊北起宜蘭縣蘇澳鎮的烏岩角,南至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因為中央山脈高峰連綿,總計有69座百岳,因此中央山脈大縱走也成為許多登山好手嘗試攀越的路線。 關於中央山脈大縱走的紀錄片《赤心巔峰》即將在本週上映,導演楊守義將古明政與周青2位越野跑好手,挑戰最快速度完成越野中央山脈大縱走的過程,拍攝下來,不只完整講述了這次不可能的任務,更呈現出中央山脈的綿延山巒、迷人全貌。 古明政與周青於2020...
Published 12/12/23
國家級重要濕地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前往福山植物園的路上。以往的雙連埤長滿了許多水生植物,但在1990年代因地主進行開發,放入外來種魚類,導致湖區的水生植物幾近消失,現由荒野保護協會積極進行復育工作。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研究調查組組長黃閎義表示,雙連埤邊坡已經遭到人為設置土堤並且挖深,外來魚類如草魚、吳郭魚等,可能會啃食水生植物,加上慣行農業的營養鹽進入水域影響水質,因此湖區已經無法讓水生植物良好生長。宜蘭縣政府與荒野保護協會已在保護區的範圍內營造一處庇護復育區,現地保種。 今年復育區內的各種水生植物生長良好,例如第3池內,蓴菜、野菱、石龍尾、⿈花狸藻、卵葉水丁香等珍貴水生植物,生長得非常恣意、茂密,而且池水清透,可以看到水面50、60公分以下的水體情況。黃閎義說,以往雙連埤的岸邊水域,就是如此模樣。 黃閎義指出,近年復育區改善引流管線高度,將各池間的連通明溝改為暗管、加設濾網,如此一來,便可保持水的流動性,同時降低福壽螺等入侵種生物危害。此外,對於各種水生植物的繁殖方式與病蟲害等基礎知識逐漸累積,荒野將其應用於復育區的棲地營造,在不同水深的各池中,種植適合的水生植...
Published 12/05/23
2022年底的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中,與會國達成「30 X...
Published 11/28/23
2022年底,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會議(COP15)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會中決議「30 X 30」目標,各締約國承諾至2030年要實現至少30%陸域及海域劃設為保護區。 近年在企業端,各式各樣與ESG有關的治理要求和投資準則也持續推動。台灣金管會已要求實收資本額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每年必須依照《GRI準則》出版永續報告書。而GRI也正在更新其〈GRI...
Published 11/21/23
石虎,是台灣的明星保育物種。然而,說石虎是「明星」,其實很悲傷,因為石虎遭遇到的危害,包括棲地喪失與破碎化、路殺、流浪貓狗競爭、人為獵捕與毒殺等,都是人類造成的。要是石虎能說話,牠們必定會吶喊:「我不想當明星,只想活下去!」 為了保護石虎的棲地、守護野生動物生存,有一群人集資購買山林,把土地還給石虎與大自然。這群人就是「山貓幫」——台中文山社區大學講師吳金樹發起,推動「山貓森林計畫」,邀請志同道合的民眾共同集資買下山坡地,加入的成員便是「山貓幫」。 如今,山貓幫人數逐漸擴增,已有將近600人,合計購買了78塊土地,守護苗栗三義、頭屋、苑裡、獅潭、公館、西湖、後龍7鄉鎮,將近15公頃的淺山生態棲地。吳金樹老師指出,取名山貓森林,是因為計畫開始時,希望以日本的龍貓森林為目標;而現在山貓森林購地保育的面積,已經超過龍貓森林。 另外,山貓森林也特地將土地所有權分散,以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共有的方式持有土地。「雖然每個人都是地主,但是都無權作主」,吳金樹老師表示,未來若有開發計畫,要取得全部的所有權人同意,成功開發的機率是趨近於零。 這天採訪,我們跟著吳金樹老師來到山貓森林學校枋寮坑...
Published 1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