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集誌社》成立將近一年,Podcast 節目不經不覺已播出至第105集了!今集五位同事一起齊人回顧和分享感受,也回答讀者的疑問:最初點解會做Podcast? 最難忘有咩經驗?最鍾意哪集節目?個節目有幾多人聽㗎?聽嘅又係咩人呢?想知道答案,立即收聽今集《集誌背後》。
Published 01/08/24
來到 2023 年,這一年,國安警兩度懸紅各百萬元,全球通緝羅冠聰等 13 位身在海外的社運人士。社運人士周庭、鍾𨌺林流亡、蘋果安開審、立場案判決押後,還有世紀暴雨、紅山半島僭建曝光、區議會改制等⋯⋯今集節目,為大家回顧 2023年的重要港聞。
Published 12/29/23
寫了兩篇關於郭志怡(Bonnae Gokson)及馬郭志清(Joyce Ma)的綜合文章,看資料時,對我來說,是很有趣,處處是驚喜,身邊經歷過的事物,像重新發現,也有原來早就認識的喜悅。第一篇除了說SEVVA,也節錄以往我在yahoo!新聞訪問郭志怡的文章內容 ,能看到她另一個面向;第二篇,加入了以往JOYCE 和 SEVVA留給我的中環回憶,都是關於「個性」 。如果會員讀者先看一下會更好。 除了在 90 年代JOYCE cafe 的快樂午餐,還有最近兩年才看過的一輯時裝設計師紀錄片《Dries Van Noten》,中文譯名「花漾年華」。那是述說比利時時裝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 的設計與生活,那不是純設計意念的闡述,更大更遠是呈現設計師對生活與生命的態度,與其說顛覆,不如說他喜歡做自己喜歡的,找自己想走的方向,甚至時裝 fashion 這個名字,他都認為有必要、有可能找到更好一個字去形容,簡言之,從花與生活蕩漾出來的,不單純是一件衣服,是意念、熱情與藝術。 我最喜歡的一節是看到 Dries...
Published 12/16/23
本周三(13日)中大校董會宣布即日解僱副校長、兼校董會秘書吳樹培,指對其「失去信心」;吳同晚發稿反駁指控對他嚴重不公,又指自己過調查過程中無機會作申辯。《集誌社》訪問多過校董,為大家重組吳樹培事件來龍去脈,分析一下今次解僱是否符合大學規程、程序公義?吳樹培又有甚麼背景值得留意呢? 國安警召開記者會,宣布拘捕了四名人士、指控他們透過網上訂閱平台,金錢資助被通緝的羅冠聰同許智峰,從事危害國安活動,涉及資助金額 1萬到12萬。事件引起關注,市民會否因訂閱或瀏覽網上資訊而墮法網?國安警同時再懸紅各百萬、通緝五名海外人士,他們是誰、做了甚麼、有何回應? (註:吳樹培今晚再發聲明回應校董會補充資料,指校董會主席在十月中以書面通知就其投訴作調查、成立專責小組。此後,吳對小組人選、職責、具體指控等「全不知情」,又一直期待在校董會會議上,有機會就各指控和批評作出解釋和申辯。他指校董會補充說明、與個別校董言論,與事實經過存在明顯落差,他正尋持法律意見保障權利和聲譽。不過吳的聲明就未有回應校董會指,成員曾審視過包括他的詳盡解釋和抗辯的書面資料。)
Published 12/15/23
區議會選舉終於塵埃落定。回顧過去繁忙的一個多月,《集誌社》為讀者帶來了 30 多篇區選報道,為大家剖析新選制。上月中起,記者們走遍八區,收集提名名單,又落區「捕捉」候選人、屢嚐「白果」。最後我們三位記者,阿升、Winsome 和 Janice,報道了五篇深度文章,揭發有前民主派轉投建制參選成功入閘、分析三會提名現象,及專訪只做了一屆區議員的民主派。 今集《集誌背後》,三位記者首度在podcast合體,為大家講述,採訪區選系列報道的背後細節,以及分享採訪經歷。記者們提到,採訪期間感受到挫敗、苦澀,也為四年間的變幻感到唏噓,像Janice 所說,五篇報道的採訪背後,正是記者工作的寫照與日常。到底多篇報道,是怎樣煉成的?今集結尾有彩蛋,記住聽到最後!
Published 12/13/23
前學民思潮成員周庭,周日(3日)宣布已離開香港,到加拿大升學。捲入國安法案件的她,表示不會再回香港續保,又透露,這幾年因被捕情緒受困。她又指,香港國安警要求她寫悔過書、北上深圳一日遊,始給她取回護照。國安警究竟有否作出上述行為?如事件屬實,有沒有任何法理依據?特區政府這兩天如何處理事件?  #集誌社 #Podcast #周庭流亡
Published 12/05/23
完善後的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10日舉行,政府繼續「無所不用其極」,公布在選舉前一日,辦區選繽紛日谷氣氛和投票。同時間,郭卓堅就區選新制下、選參選人要取得三會9個提名才能入閘,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法庭頒令屬違憲、取消規定。高院今作出裁決,判定郭卓堅敗訴。當中有何理據? 記者阿升繼續區選系列的報道,他翻查了 8 個地區、180 個候選人、1183 個提名人的資料,發現被形容是「競爭激烈」、「五光十色」的選舉,不少參選人的提名人都是「清一色」,有無申報政治聯繫參選人與政黨「撞提名」;也有政黨參選人共享提名。究竟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被提名人、提名人又有甚麼解釋?一起聽聽。
Published 12/01/23
721元朗襲擊事件,林卓廷等七人被控以暴動罪,審訊已踏入第22日,控方傳召了共11名證人。包括林卓廷在內的兩名被告本周陳詞,要求法官裁決表證不成立、毋須答辯。法官陳廣池最終裁決兩人表證成立,七名被告須答辯,案件押後至明年3月續審。集誌社每日都密切跟進案件,今集《聚焦一周》用20分鐘,為大家整理過去十幾日的證人作供重點、以及控辯雙方就兩名被告陳詞爭議。
Published 11/24/23
《集誌背後》有好一陣子沒跟聽眾見面,今集由記者 Janice 講述,她用了約四個月構思及採訪,有關香港同樂運動背後的爭議。這報道是由一張反同運團體派發的傳單所引發,後來遇上什麼困難,令報道一度未能推進?Janice在節目中還跟聽眾分享同運會火炬手、跨性別人士羅小風的平權故事,當中提及小風和家人相處的感人一幕。 #集誌社 #集誌背後 #同樂運動會
Published 11/21/23
本周想跟大家講解三宗新聞,包括,區議會選舉,《集誌社》發現,有曾支持五大訴求的參選人成功入閘,究竟他是如何做到?中大、理大衝突四年,我們翻查了近二百份法庭紀錄,追蹤返被捕者的命運。APEC開會,在香港的特首李家超,及到了美國開會的財爺陳茂波,各自有何日程? #集誌社 #聚焦一周 #Podcast #李家超 #陳茂波 
Published 11/18/23
下周舉行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前夕,美國國會議員提出新一份建議制裁港官名單,以國安法指定法官為主,包括終院首席法官張舉能。港府對於「制裁」表示「嗤之以鼻」,建制派指有機會牽動引用《香港國安法》 55條,令部分國安案件有機會交中央政府層面處理。今次被指入制裁名單之內的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如何回應? #集誌社 #聚焦一周 #美國制裁 #香港國安法 #指定法官
Published 11/10/23
《集誌社》聯乘獨立記者鄭思思,聲音演繹《立場新聞》案審訊來到最後一集。 案件檢控基礎是 17 篇被指具煽動意圖的刊物,其中 9 篇是由博客寫的評論文章。今集解構相關文章被指煽動的三大理據,包括文章被指對政府批評「無事實基礎」、「無提出改善建議」、「無提供全面客觀事實 — Full Fact」。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還有兩周宣判。這是 1997 年以來,首宗傳媒被控煽動審判的案件,56日的審訊涉及大量攸關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思辯,啟發思考,更突破想像,值得好好「細聽」。11月15日的裁決會讓公眾知道,究竟法庭認為《立場》以及兩位總編輯是否有煽動意圖?17 篇涉案文章是否具煽動性?傳媒是否有新守則和指引?評論又有無新紅線? 在等候判決之際,歡迎大家重溫Podcast 第一集剖析控方如何證明《立場新聞》以及兩位被控總編輯的「煽動意圖」; 第二集剖析 8 篇人物專訪和新聞報道,如何被控方指證是煽動刊物。 聲音演繹: Kenny Poon, 展程,海,容思盈
Published 11/08/23
今個星期,為大家講解兩宗新聞,分別是區議會選舉提名期結束,未能入閘的,不單是民主派,部分建制派細黨,都有想參人,但不夠提名票。還有香港同樂運動會,未開幕,就先引發建制派內訌。 #集誌社 #聚焦一周 #區議會選舉 #香港同樂運動會
Published 11/02/23
本周二(24日),上訴庭頒下判詞,駁回政府就同志伴侶繼承財產權的司法覆核上訴。同志伴侶吳翰林和李亦豪在英國結緍,該司法覆核申請人吳翰林在 2020 年離世,丈夫李亦豪為伴侶繼續法律程序。剛在上周,上訴庭就兩人另一宗有關居屋居住權的司法覆核,駁回了房委會的上訴,確立了同志伴侶入住居屋的權利。今集節目,客席主持廖士鋒Simon訪問李亦豪,聽他細說跟吳翰林爭取平權之路。
Published 10/26/23
生仔派兩萬、印花稅減辣、投資股市$3000萬可成新香港人⋯⋯。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 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面對樓市低迷,他提出額外印花稅(SSD)適用年期由三年減至兩年,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取消原來「先徵後退」安排。現有 22萬人居於劏房,李家超提出成立工作組,用十個月時間研究如何解決有關問題,包括取締劣質劏房。 為鼓勵生育,他提出了今日有嬰兒出世的家庭,即日起可獲發放兩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排公屋亦可縮減一年輪候時間、購資助房屋亦可優先揀樓等11招「催生」。不過,施政報告也提出,將會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基本法》23條,也會在明年完成立法。香港人會否為兩萬元生B?我們訪問了夫婦、情侶,聽聽他們的意見。 #集誌社 #施政報告2023 #樓市減辣 #生仔派錢 #23條立法 #愛國主義教育
Published 10/25/23
《集誌社》聯乘獨立記者鄭思思,製作一連三集 Podcast,聲音演繹《立場新聞》被控煽動的審訊答辯。案件檢控基礎是 17 篇被指具煽動意圖的刊物,第二集會剖析其中 8 篇人物專訪和新聞報道,如何被控方指證是煽動刊物。 庭上的爭議涉及新聞自由、法例詮釋以及編採風格,讓我們逐一細聽,一起走進立場新聞案的法庭,在 11 月 15 日裁決前重溫案件的檢控基礎和辯護理據。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還有一個月宣判。這是 1997 年以來,首宗傳媒被控煽動的案件,56日的審訊涉及大量攸關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思辯,啟發思考,更突破想像,值得好好「細聽」。上周的第一集剖析了控方如何證明《立場新聞》以及兩位被控總編輯的「煽動意圖」。 聲音演繹: Kenny Poon, 展程,海,容思盈
Published 10/23/23
721元朗襲擊事件發生超過四年,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及另外 6 名非白衣人被控告暴動案件,在上周四(12日)開審,到本周五(20日)已經完成第五日審訊。目前已完成控方開案陳詞、以及將控辯雙方承認的事實呈堂。本星期《聚焦一周》為大家歸納下案件的審訊重點。
Published 10/20/23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案還有一個月宣判。這是 1997 年以來,首宗傳媒被控煽動的案件,56日的審訊涉及大量攸關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思辯,啟發思考,更突破想像,值得好好「細聽」。 《集誌社》聯乘獨立記者鄭思思,製作全新一連三集 Podcast,聲音演繹庭上審訊答辯,帶聽眾一起走進立場新聞案的法庭;連續三星期、在 11 月 15 日裁決前為大家重溫案件的檢控基礎和辯護理據。第一集先來細聽控方如何證明《立場新聞》以及兩位被控總編輯的「煽動意圖」。 聲音演繹: Kenny Poon, 展程
Published 10/18/23
17歲拔萃男生曾憲哲,失蹤第八日,在沙田老鼠田坑一帶的山野被消防尋回。憲哲媽媽Amy 在社交媒體表示,這八日來,憲哲完全沒有進食,喝溪水求生。她又指,兒子八天完全沒有進食仍然在生,「這是神蹟」。 今次成功尋回憲哲,除了官方動員,民間搜救隊連日來也摸黑、冒八號風球登山涉協助尋人。參與志願搜索的香港守望者服務團創辦人Anson,在今集節目,憶述這幾天通宵摸黑,冒著颱風暴雨搜索過程,及介紹他們的成員,是受過什麼訓練。
Published 10/13/23
《集誌社》紅山半島調查已推出四篇報道。今集節目為大家解構,在僭建霸地問題上,政府多年來究竟做了甚麼?團隊先利用衛星圖還原幾間「山泥傾瀉屋」的霸地史;整理時序,原來現任發展局長甯漢豪當時正執掌地政總署。另外,屋宇署資料也顯示多間獨立屋早有僭建「前科」,而被頒清拆令及釘契,包括其中兩間「山泥傾瀉屋」;而多間釘契屋,有三間屋更是年半至三年仍未遵令,也有獨立屋在清拆令發出後多年被暫緩管制行動及銷令。
Published 09/29/23
《集誌社》第三位記者Winsome剛剛加入團隊,就要接手紅山半島懷疑僭建的調查報道,她如何與時間競賽,在十多日內,翻查大量圖則,對比地圖、航拍圖片,在烈日下行山視察,及請教大批專業人士,找出22個懷疑僭建單位,當中有業主是港區全國政協兼選委會委員。
Published 09/28/23
一場暴雨揭發紅山半島僭建、霸官地情況,《集誌社》發表一系列地毯式調查報道。今集為讀者剖析紅山半島兩種常見的僭建方式,包括有近廿個應只有四層的獨立屋,在擋土牆身出現玻璃門窗、冷氣機等,懷疑僭建地牢;另外有多個只有三層的單位,疑向下挖多一層,更涉及港區全國政協兼選委會委員。《集誌社》也會在今集為大家重溫經典僭建和判罰例子,探討現行判罰制度不足之處。
Published 09/26/23
編按:不少人,都曾經活在自己的幸福花園裏。這集的《波斯尼亞小鎮》,老闆阿卜杜拉和太太,八十年代,在如銀閃爍的Srebrenica,建立家庭和事業,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怎想到九十年代初,會跌入波斯尼亞殘酷的戰爭之中。三家餐廳、湖邊別墅、遊艇,全都失去,最終一家倖存,已是上天絕大的恩典。 故事中有兩種人,有一種人,虎視眈眈,早就準備開戰;有一種人,毫無警覺性,相信和平。可是,「相信和平,愛好和平,不等於就可以身處和平」。 戰爭,教曉老闆仔阿德如何裝備自己:「在於我,我解決前途的方法,是盡量接受更多的教育,我已經完成大學,甚至完成碩士,也接受正式廚師訓練,即使萬一再次流離異地,也有一技之長。若果你懂得廚藝、理髮或是會計,到那裏都有人請你。所以,我的人生目標是在某一個方面做到極好、極專業,盡量學習更多,趁我還未結婚。」 希望你在周日有空閒的十分鐘,聽一下遠方的故事。 備註:故事按2009及2011年訪問寫成。 冼麗婷
Published 09/24/23
上周四、五的「世紀暴雨」,全港多區受嚴重破壞,紅山半島的僭建問題「傾瀉」。今集節目,跟進面對暴雨及深圳排洪的北區災民最新情況,剖析排洪與北區水浸有否關係?
Published 09/15/23
編按:早前寫了米蘭昆德拉,看到作家按所處時代,決定去留,昆德拉是決定離開的人。這一篇,寫Orhan Pamuk的《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他是決定留下來的人。活在那裏,他把感情把看法寫在城巿的胸膛,是與伊斯坦堡親暱關係的城巿記錄。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不同人,都有愛一個城巿的方法。冼麗婷
Published 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