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2020 年民主派初選引發的 47 人案,經過 118 日審訊後,三名《國安法》指定法官花了近半年時間,在本周四(30日)頒下 300 多頁、逾 7.6 萬字裁決。 16 名不認罪被告中,只有兩名被告李予信、劉偉聰脫罪;其餘 14 人罪成,包括吳政亨、鄭達鴻、楊雪盈、彭卓棋、何啟明、黃碧雲、施德來、何桂藍、陳志全、鄒家成、林卓廷、梁國雄、柯耀林及余慧明。 今集 Podcast,《集誌社》會為大家重溫裁決日庭內、庭外情況;剖析判詞就關鍵法律爭議的裁決,李予信和劉偉聰何以脫罪不脫保,其餘 14 人又為何被法庭定罪?
Published 05/31/24
Published 05/31/24
寫狗,也是寫人。之前寫貓,也一樣。 在元朗朗廈村偶遇唐狗大耳仔,跟牠走進了桃園士多,也聽了一個平淡卻有情的三代人故事。從種桃花開始,到現在經營士多,三代人感情,無論世事環境怎樣轉變,親情沒變。關於桃花王賴伯伯賴偉祥一家與大耳仔的故事,請看我在《Yahoo新聞》的訪問文章連結:https://bit.ly/3KhL7Wh 故事最觸動我的,是伯伯的兒子阿偉。本來是聽老人與狗的故事,慢慢,第三代卻說起自己的心事來。他四年前回到老家朗廈村,重新生活,經營士多,做過豬扒包及牛筋腩等色小食。好好過活,簡單生活,把過去的一切放下。 懂回頭,不後悔,不回望,但想起爺爺嫲嫲,村裏人的傳統基因,就完全表現出來:「如果早十多廿年,我可以孝順他們,多好,現在,不可孝順他們了。今時今日如果他們在,我會好孝順,帶他們飲茶,煮飯給他們吃。」 他明白,好多事情「返唔到轉頭」,現在父母還在,令自己「好好地」,才是讓他們安樂的良藥。「睡醒仍然見到你在,不用擔心。門響,知道你在屋中。」他數十年來未嘗入廚房,這幾年,應父親要求,買餸煮飯,弄幾味小菜給兩老。平日雖然不是同枱吃飯,有時煲湯煲糖水,會預兩老一份。外出...
Published 05/27/24
本周聚焦一周為大家分析英倫諜案的來龍去脈。英國警方公布在香港時間本周一公布,以違反英國《國家安全法》拘捕三名男子,涉及「協助海外情報機構」及「境外干預」。案情透露其中一名被捕人,為香港駐倫敦經貿辦行政經理袁松彪,他亦為退休警司。 案情涉及經貿辦直接付款約 9.55 萬鎊( 約 93 萬港元),用途包括監控遭香港國安警懸紅百萬元通緝的社運人士羅冠聰、蒙兆達、劉祖廸等人。 這宗懷疑諜案,原來是由一宗跨境、逾億元的追債行動所「引爆」。《集誌社》綜合控方案情資料、香港和內地公司文件,一齊了解債主究竟是誰?三名被告又是如何落網?
Published 05/17/24
《集誌社》本周推出了深度影像紀錄《喵坊「重生記」》,述說香港唯一一間紙包盒回收廠 MilMill 喵坊,在 2022 年不獲科技園續租元朗廠房用地後,如何在覓地難、資金不足等困境下求生和重生。 紀錄片由獨立製作人葉家文 Amy 、楊建邦拍攝,Amy 包辦編導和後製工作,前後歷時逾一年;有賴獲感謝喵坊創辦人 Harold 和 Nigel 信任,團隊自去年 3月跟拍至今年 4月,記下了很多重要的時刻,也見證了 Harold 在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不過,要長期跟進一個攝製項目不容易,Amy在今集 Podcast  分享她的製作過程;自認是環保 L 的她,又希望透過紀錄片帶出甚麼訊息?
Published 05/10/24
4 月 10 日早晨,油麻地華豐大廈大火發生三級火,造成 5 死 40 傷。事故距今接近一個月,大火雖已熄滅,但是否代表事情就可以告一段落? 《集誌背後》很久沒有與聽眾見面了,今集Podcast 三名記者會講述過去一個月,就這場大火所作的追蹤報道和過程,包括如何放蛇揭發華豐法團前主席葉小紅懷疑經營無牌賓館;抽查油麻地五幢舊商住樓,全部有滅火筒過期等消防安全隱患。想知道究竟記者如何從一場大火,引申到之後的一連串報道?放蛇期間又有何迂迴曲折的經歷?立即收聽今集節目。
Published 05/03/24
撰文:冼麗婷 製作:George...
Published 04/30/24
4.22 一覺醒來,飲食業界迎來巨變。面對前所未見的走塑變局,有食肆放下膠刀,轉用紙刀、木刀,有集團索性「走外賣」只做堂食。為配合法例要求,日式超市DONKI更推出「盲盒壽司」供顧客堂食,但大嘥鬼FB、環保署出稿,又有另一番的「解讀」。 #集誌社 #Podcast #聚焦一周 #走塑風雲 #422走塑
Published 04/25/24
撰文:冼麗婷 製作:George Lo 關於一個人、一個地方或是一個城巿,要有獨特個性,才會有人記着。正如,值得我們好好記着香港的,也是她的個性。 中環太子大廈頂樓餐廳 SEVVA 已於四月十七日正式結束營業。四月十六日晚上以一個喧囂的生日派對作為告別宣言。令人懷念的,不是那晚的星光熠熠,而是香港曾經有過的獨特個性。SEVVA令人想起的個性,亦是一種中環個性,香港一個時代的縮影。 這一個重心,猶如我在《Yahoo新聞》所寫的SEVVA:「人人能到訪的空間,裏面的故事,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如果一間頂樓餐廳盛載的是所謂的中環精英品味,那應該是各種觸覺與好奇(的總和),一個環境,更重要是一種態度,從上而下、從國際到本土,互相孕育而成的生活方式。」 SEVVA令我感興趣的,是地標性餐廳背後一對永安百貨老牌家族姐妹:郭志怡(Bonnae Gokson)和姐姐郭志清(Joyce...
Published 04/21/24
佐敦華豐大廈本周三發生三級大火,造成五死 40人受傷,目前仍有 23 人留院、包括一名未夠一歲女嬰;直至12日早上,6人仍然危殆。 《集誌社》連日來派記者到場採訪,了解災民逃生、地盤工人參與救人過程;今集Podcast 歸納這場奪命大火背後,所揭發大廈多來沒遵從屋宇署驗樓令、消防處發出的消防安全指示。數據更顯示事故非個別例子,全港有近六成即 18 萬張消防安全指示未被遵辦,涉及逾 9500幢商住樓。 記者也在場採訪了當日冒險入火場救人的燒焊工人文哥、派飯予消防員充飢的齋舖老闆翁生,了解他們當日盡力協助的經過和心境。而在無名英默默助人之餘,不少讀者問到地區防火委員會,過去幾年做了甚麼工作?《集誌社》找到資料為拆解,發現防火會取得撥款不少用於慶回歸、中秋與國慶。
Published 04/12/24
轉載|冼麗婷聲演|夜來風雨聲 4月1日悼念張國榮 撰文:冼麗婷 製作:George Lo 四月一日前夕,夜半,聽到雨聲,想到風聲、花落。 香港四月一日,總令人心緒不寧。我不是張國榮迷,但當然知道也明白,好多人都為他着迷,而他自己曾經公開說過,最喜愛的電影角色是1987年《胭脂扣》裏的十二少。 當時張國榮大約三十一歲,風華正茂。至今去世二十一年,再看三十七年前他演那個殉情「縮沙」的男人十二少,與一個從開始,就不知道「被縮沙」的女人如花,命運,真有共同體?到底,如花於十二少是幻象,還是十二少對如花是夢一場。 每一個人,都得走自己的路。縮沙與被縮沙的都不好過。所有問題,都從希望擁有開始。十二少買下新大床送到綺紅樓,包起如花,宣示主權。大床在中庭往上吊起,要送去如花房間之時,煙炮聲火,鏡頭轉到十二少坐在綺紅樓一戶窗框,雙腳吊着踢晃,一臉自豪,幾分得意,幾分可愛。倒轉一個角度看,那是十二少最接近張國榮的形態。導演關錦鵬用這一個窗框,把張國榮的氣質鑲起來了,成了永恆的開始。 如戲裏十二少所唸兩詩句:「如夢如幻月...
Published 04/01/24
721 林卓廷等七名非白衣人被控暴動罪案件,已踏入第 39日審訊。去年11月我們曾錄製podcast 整理首 22 日審訊重點;案件3月初續審,至今第一至第三被告已完成作供。 案件涉及被告眾多,我們今集先歸納首被告林卓廷的辯方案情、控方盤問內容同辯方證人的作供重點,涉及九日的審訊。控方如何指控林卓廷入元朗挑起事端、火上加油?如何指林沒有嘗試與何君堯、白衣人和談?辯方證人案發時任元朗區議員黃偉賢,收到「鄉事吹大雞」消息後通知警方,警方有何回應?今集節目用20分鐘為大家整理一篇辯方案情。 案件將押後到5月初再訊,預期第四至第七被告都會作供。《集誌社》稍後會陸續整理其餘被告的辯方案情。 支持集誌社: PayPal 年訂: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Patreon 年訂:https://www.patreon.com/thecollectivehk PayMe 年訂:https://bitly.ws/3doj4
Published 03/28/24
很感謝拍檔 George 替我訂購馬奎斯生前小說遺稿,即台灣的中文版《八月見》及英文版《Until August》,連運費寄來香港,不過二百三十元,首尾三天,書已到手。 只是,那天「出城」探人,剛好沒有駕車,乘小巴到大埔一個公共屋邨便利店拿書,步行了一段路程,在參天大樹下,看見幾個穿校服的少年男女,其中兩人十指緊扣;再看見一個只有小一小二的曲髮亞裔小孩,心裏,不知為何有陌生感覺。 第一次親自去拿書,乍暖還寒,明明在自己的地方,卻有無根飄泊的感覺。 回程,在一間老式糧油店買鹹蛋、雪耳、生熟意米和生花生,在旺區之時,又到粥店買了一條十一元的油炸鬼。日常都在山海裏,看見這些小東西,如獲至寶。買多了,又夾着一盒子書,最終經不起考驗,還是招手攔了部的士,快快回家。捧着兩本想看的書,才有了安慰的感覺。 急不及待看馬奎斯兩個兒子Rodrigo &Gonzalo Garcia Barcha 合寫的前言,和書後編輯Cristobal Pera寫的後記。把出書其中來龍去脈交待,包括馬奎斯2002年寫完自傳;...
Published 03/24/24
政府「全速」推動 23 條立法,立法會《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委員會連續七日開會,用不足44小時完成 181 項條文和修訂的逐條審議。 本集聚焦一周重溫政府、議員如何「全速」完成這「早一日得一日」的任務。綜合多日審議和修訂,23條的草案涵蓋甚麼罪名、罰則;政府加入的免責辯護甚麼情況才適用?在延長被捕者羈留期、囚犯減刑獲釋有何新增執法和限制?甚麼情況下或涉違法?
Published 03/15/24
編按: 探討學生不快樂的原因,上一篇說到,世界政治、科技在急劇轉變,最大的學問,不論學生、老師、教授、每一個人,是要懂得如何自處。 這一篇,主要講人文與科學調和的好處。聲演裏,既講吳大琪成長的故事,也由他說出,缺乏情感教育的學生,可能面對的情緒及學習問題,他任教的香港科技大學,正正會對這方面的問題。無論從成長經驗或是心理科學探究,他相信,人文、情感教育,能為學生打一口「抗逆針」。 冼麗婷 說到學生情緒問題,中小學生情緒有問題,大學一樣會接收情緒有問題學生。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吳大琪說,以科大為例,最少十多年時間,存在學生抑鬱及自殺問題,接受精神科藥物的數量也有增加,沒有 slow down...
Published 03/10/24
編按:賴恩慈與法國男友Jacques的情人童話,聲演故事有新版本。除了加入女導演的最新動向,另一亮點,是邀請了Jacques,特別為讀者聽眾重新演繹他在《4拍4家族》裏僅有的三句法文對白。為了三句對白,他重臨香港;命中注定,三句對白發酵的,令兩人重新走在一起。這位戲裏「大茄哩啡」,是賴恩慈的真命天子,他的聲音演繹,戲裏戲外,都有點可愛動人。 冼麗婷 以原創音樂歌曲為特色的電影《4拍4家族》,繼續馬拉松式多方面推展,即將推出電影原聲黑膠唱片,以及 CD,即電影原聲音樂大碟 (OST : Original Sound Track),這些製作收錄了電影的絕大部份歌曲。 賴恩慈說,不少觀眾表示喜歡《4拍4家族》原創歌曲,期待推出原聲黑膠唱碟等製作。但因為版權或技術問題,其中兩首創作歌曲《Freedom》及《最後武士》未能收錄在今次的黑膠及CD製作。 她說,如果觀眾喜歡歌曲,仍然可以入場欣賞這部音樂電影。目前上映地點是葵涌的 Lumen Cinema,她目標是令作品能以馬拉松方式,在全港各區上映至今年十月十八日,那天是她的生日,如果成功,這將也是電影上映一周年。...
Published 03/02/24
煙火救經濟?財赤怎解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28日)發表今屆政府第二份財政預算案。樓價去年跌 7%,陳茂波宣布,即日起樓市全面撤辣。財赤嚴峻,2023/2024年度綜合赤字為 $1016億,但原來扣除700幾億債券「收入」財赤已超逾 1700 億,而政府來年會繼續舉債 $1200 億。 庫房欠缺「子彈」,派糖措施「減甜」,薪俸稅退稅上限只得 3,000 元,是他出任「財爺」以來,最「手緊」一次。股樓不景,陳茂波想到以月月維港放煙火振興旅遊業。 開源方面,他的招數是向打工皇帝「開刀」,實施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若以高官年薪作入息淨額計算,高官中只有行政長官李家超要多加稅約 $4000元。問責高官會否減薪共度時艱?陳茂波說,他們的薪酬對私人市場有影響,「希望打工朋友收入有所增加,所以唔想政府行為畀勞工市場、畀打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Published 02/29/24
編按:農曆正月,花開得靚。重溫買花、賞花的快樂日子,其實,是想講種花人的辛勤與希望。還有,年年此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年,比一年明白。賞花與種花,都有心態。生活,要好好過;桃花,依舊好好地種。冼麗婷 元宵剛過,春天時節,萬物生長,鄰居的紅色玫瑰開得又多又燦爛,山坡上自然生長的蝦肉色玫瑰,雅致古典又含蓄,路邊杜鵑花,深紫赤橙,開得像一團火。 早一個星期,喜歡拍攝植物花卉的舊同事雷子樂,經過林錦公路,看見大遍大遍的桃花樹,仍然種在農場,無人收割。他也去過元朗的蓮花地,一樣還有大遍大遍未被收割的桃花留在原地。桃花林景,靚是靚,但亦代表今年桃花巿道麻麻,一定程度也反映社會消費行為模式轉變。 有朋友幫襯香港網站買蘭花,六株的大盆蘭花,連運費只是七百元。期間因為有幾片花瓣甩咗,或是有少少折斷了,換了通共兩次,最後一次,舊一盆,不作回收,七百元買了兩盆蘭花,一盆放廳,大盆放睡房,這樣子,連客人的心都買了,這種平價鎖售方式,的確對香港花農及零售做成很大競爭。 但我依然喜歡自己去農場揀桃花。感覺不同之處,是感情。自小看着新界農場種桃花,感覺是很特別的一門生意...
Published 02/27/24
美聯社日前報道,中國網絡安全公司上海安洵信息機密文件外洩,揭發公司曾對英、印、馬、泰、台等政府部門發動網絡攻擊,竊取資料;而本港 11 個政府部門、院校、職工盟也曾中招。 今集《聚焦一周》為大家解構,這家公司的背景、攻擊手法和對象、客戶和合約細節,以及涉及香港有甚麼機構、組織資料疑外洩。
Published 02/23/24
農曆元宵很快又到,可以預先聽下賴恩慈的愛情故事。唔駛用腦,用情就得喇。另一相關文章,可看《Yahoo新聞》這連結: https://ynews.page.link/H9s8i 。 賴恩慈的生命經歷,是上帝之作。她和法國男友Jacques的故事,則是愛情童話中的童話。她為了令《4拍4家族》這部電影可以誕生,曾經失去Jacques。 嚴格來說,並不是她放棄Jacques,只是,電影夢與愛情,一時間,不可兼得,讓她失去性格、品德、心靈都契合,而且一樣愛大自然又一樣愛行山的靈魂伴侶。 問世間,甚麼夢想理念是沒有compromise...
Published 02/19/24
本周焦點新聞,是球王美斯的香港、日本表演賽之旅。在香港大球場,美斯因身體狀況沒有落場,令在場近四萬名購票球迷失望,高呼回水,政府也相當尷尬,除了表示極失望,也多次要求主辦單位解釋。及後美斯在日本上場,踢足 30 分鐘,再次令特區政府、建制派提出質疑,,有議員指事件辱華,風波越演越烈。
Published 02/08/24
21年後,《基本法》23條立法捲土重來,今之立法建議就「叛國」、「叛亂、煽惑叛變及叛離;具煽動意圖行為」、「竊取國家機密及間諜行為」、「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活動」、「境外干預及從事危害國安活動的組織」等五類罪行提出立法建議,諮詢期只得 30 天。立法建議跟 2002年的一次有何不同?有何值得留意及觀察?
Published 02/02/24
資深專題記者蕭曉華創立的一人媒體《山下有人》面世,新媒體「採訪人與事,和動物」,發掘社會上微弱而不被聽見的聲音。曾任職香港經濟日報、明周、立場新聞的蕭曉華,在今集節目,為大家介紹這個新媒體的運作,及她頭炮採訪八旬清潔員桂姐的故事。
Published 01/26/24
台灣總統大選在 1 月 13 日結束,民進黨宣布以 558 百萬票勝出、實現三連勝。 《集誌社》跟進報道台灣大選,訪問了首位參選立委的香港人徐百弟、首投的陳健民、台灣家庭如何一家兩代投三黨? 今集 Podcast 我們請來兩名大學生 Anson 和 Henry,他們參與了大學的「學術交流團」到台灣與當地政黨交流、觀察選舉活動和氣氛。Henry 的首投是 2019 年的區議會選舉,台灣體驗令他後悔當年沒有太認真看待自己手中的一票;Anson 更是未有機會投過票已遇上「完善」選舉制度,行程中台灣人對民主的熱誠、投入和參與,幾度令他感觸落淚。今集一起聽聽兩位年輕人的台灣體驗,以及所得到的啟示和反思。
Published 01/18/24
運輸署未經諮詢下,實施車輛查冊新安排,只限車主本人、獲車主同意者,或受車輛直接影響人士如買賣車輛、追討欠款等七項指明用途,才可查車牌。至於新聞報道只能透過「例外情況」作詳盡書面申請,由運輸署長「把關」,只在公眾利益大於車主私隱權、「其他人和社會權益」下才會批准,如不利國安將拒批。 署方指,終審法院在去年6月就蔡玉玲查車牌案頒下判決,指出車輛登記冊個人資料涉及私隱,運輸署長有責任妥善管理、防範個人資料被濫用,政府因此推新安排「完善」制度。今集《聚焦一周》找來熟讀判詞的獨立法律研究員黃啟暘,一起從三方面剖析署方做法是否符合法律原則和精神。 總括而言,黃啟暘提出多項分析,指出署方做法有越權之嫌: 第一.終院蔡玉玲案判詞其實確立了「真誠的新聞報道」作為查冊目的之一,此應是查冊安排的起點。署方現時將新聞報道排除於查冊目的外、放入「例外情況」施加申請門檻,是背道而馳、可能越權 第二.考慮到《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對新聞活動的豁免,署方現時訂下「例外情況」的申請條件已超出條例框架 第三.運輸署長指只會在三種情況下批准「例外情況」申請,其中涉及公眾利益要「大 於 登 記 車 主 享 有...
Published 0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