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
Published 09/21/19
 | 這是一本關於《今天》的書。 這裏有一條河流,勾勒了荒涼的大地新的輪廓;這裏有另一種傳統,並置交叉,最終匯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新的傳統。 翻開書稿,喚醒那些回憶的文字,照亮塵封的細節,讓人感慨萬千。時光流水,就像風浪中的漏船,奇跡般破浪向前。如果讀者悄悄地跟隨作者,打開每篇文章的小門,從不同的方向進入暗道,忽明忽暗,撲朔迷離,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代和語境中,拼湊成關於今天的完整的故事。 四十年,如果有歷史的長度,只不過轉瞬即逝;對於每個人的生命而言,相當於大半生的路程。如果文學...
Published 09/14/19
 | 這是一本關於《今天》的書。 這裏有一條河流,勾勒了荒涼的大地新的輪廓;這裏有另一種傳統,並置交叉,最終匯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新的傳統。 翻開書稿,喚醒那些回憶的文字,照亮塵封的細節,讓人感慨萬千。時光流水,就像風浪中的漏船,奇跡般破浪向前。如果讀者悄悄地跟隨作者,打開每篇文章的小門,從不同的方向進入暗道,忽明忽暗,撲朔迷離,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代和語境中,拼湊成關於今天的完整的故事。 四十年,如果有歷史的長度,只不過轉瞬即逝;對於每個人的生命而言,相當於大半生的路程。如果文學...
Published 09/14/19
| 內容簡介: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三日,盧麒屍體被發現在佐敦谷牛頭角徙置區細小單位的上格床懸吊,雙腳着地,膝微屈呈下跪狀。 一九六六年四月五日,盧麒穿着一件紅色風衣,淺色短褲,白襪黑鞋,出現在中環天星碼頭,支持絕食青年反對天星小輪頭等座位加價五仙。當晚他成為遊行示威的領袖,引發其後兩夜的騷動。警方發催淚彈、木彈及開手槍及輕機槍驅散群眾,一示威者被槍擊死亡,三名示威者中槍受傷,一千四百六十五人被捕。 盧麒之死經死因裁判法庭三天聆訊,陪審團裁定死於自殺。盧麒吊死之單位,為一名之前並不認識的「友人」所提...
Published 09/07/19
| 繼出版《尋蟲記》及《尋蟲記2》後,李熙瑜博士研究昆蟲已達到「上癮」地步,他的家裏儼然成了「昆蟲飼養暨研究所」。他從香港不同郊野地方搜尋市區少見的昆蟲,在家中飼養、細心觀察,並記錄昆蟲的生活特性及有趣「舉止」,從中發現大量細微且常人難以察覺的昆蟲百態。 《尋蟲記3》探索各種昆蟲因求生本能而衍生出的多種覓食、建造居所和保命計謀,配以500多幅圖片、作者創意生動的描述,及生物學的知識,是一本富趣味又易讀的科普書籍,不論任何年齡的讀者也可看得賞心悅目! 本書特色: 1. 作者為前漁農處處長,對本...
Published 08/31/19
| 繼出版《尋蟲記》及《尋蟲記2》後,李熙瑜博士研究昆蟲已達到「上癮」地步,他的家裏儼然成了「昆蟲飼養暨研究所」。他從香港不同郊野地方搜尋市區少見的昆蟲,在家中飼養、細心觀察,並記錄昆蟲的生活特性及有趣「舉止」,從中發現大量細微且常人難以察覺的昆蟲百態。 《尋蟲記3》探索各種昆蟲因求生本能而衍生出的多種覓食、建造居所和保命計謀,配以500多幅圖片、作者創意生動的描述,及生物學的知識,是一本富趣味又易讀的科普書籍,不論任何年齡的讀者也可看得賞心悅目! 本書特色: 1. 作者為前漁農處處長,對本...
Published 08/31/19
| 「霓虹黯色」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之信息設計研究室 (Information Design Lab) 的霓虹招牌研究專案之一,此項研究由 2015 年 8 月開始,研究團隊從尖沙咀徒步走到太子,途經佐敦、油麻地、旺角,踏遍15條主要馬路和40多條街道,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走到灣仔、銅鑼灣、荃葵青、深水步和西貢等地方,記錄了超過500多個霓虹招牌,團隊透過攝影實地記錄還未拆卸的霓虹招牌,這好讓讀者從霓虹招牌照片中,窺探各行各業的視覺文化和本土美學特色,從而了解招牌如何建構香港街道想像和消費文化。總括來...
Published 08/24/19
| 「霓虹黯色」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之信息設計研究室 (Information Design Lab) 的霓虹招牌研究專案之一,此項研究由 2015 年 8 月開始,研究團隊從尖沙咀徒步走到太子,途經佐敦、油麻地、旺角,踏遍15條主要馬路和40多條街道,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走到灣仔、銅鑼灣、荃葵青、深水步和西貢等地方,記錄了超過500多個霓虹招牌,團隊透過攝影實地記錄還未拆卸的霓虹招牌,這好讓讀者從霓虹招牌照片中,窺探各行各業的視覺文化和本土美學特色,從而了解招牌如何建構香港街道想像和消費文化。總括來...
Published 08/24/19
| 在社交媒體的世界,有所謂「識睇睇留言」,在八、九十年代某個精英小圈子,就會「識睇睇尤明」。《尤明實錄》,又稱「SMART-ASS」和「每月精選」,是丘世文以筆名尤明於1983年至1998年在《號外》連載的專欄。專欄的口號是「保證有出處」,每期輯錄一些丘世文從日常生活蒐集得來,與時事百態相關的社交閒談,例如:一知半解的評論、語出驚人的判斷、道聽途說的是非、突破盲點的觀察、不可理喻的偏見、低俗無聊的笑話。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蓬勃,商機滿地,孕育了一代信心爆棚、口不擇言的人物,他們對天下大小事情...
Published 08/17/19
| 在社交媒體的世界,有所謂「識睇睇留言」,在八、九十年代某個精英小圈子,就會「識睇睇尤明」。《尤明實錄》,又稱「SMART-ASS」和「每月精選」,是丘世文以筆名尤明於1983年至1998年在《號外》連載的專欄。專欄的口號是「保證有出處」,每期輯錄一些丘世文從日常生活蒐集得來,與時事百態相關的社交閒談,例如:一知半解的評論、語出驚人的判斷、道聽途說的是非、突破盲點的觀察、不可理喻的偏見、低俗無聊的笑話。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蓬勃,商機滿地,孕育了一代信心爆棚、口不擇言的人物,他們對天下大小事情...
Published 08/17/19
| 本書共分三部分:探討有關六七暴動的幾個概觀問題,解讀吳荻舟《六七筆記》,並附有吳荻舟遺文。全書的重點是吳荻舟。   吳荻舟長期領導中共在香港的地下黨,掌握中共對香港的政策,他留下來的筆記,反映了當年中共在港的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香港六七暴動」的官方檔案尚未解密,吳荻舟筆記提供了暴動期間的內情和一手線索。讀者可以看到:暴動的左傾思想根源、發動暴動的動機和目的、暴動的組織指揮系統,以及總理周恩來在暴動中的角色等,還可以看到吳荻舟對整件事的反思等。    吳荻舟並沒有《六七筆記》這樣的一本...
Published 08/10/19
| 本書共分三部分:探討有關六七暴動的幾個概觀問題,解讀吳荻舟《六七筆記》,並附有吳荻舟遺文。全書的重點是吳荻舟。   吳荻舟長期領導中共在香港的地下黨,掌握中共對香港的政策,他留下來的筆記,反映了當年中共在港的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香港六七暴動」的官方檔案尚未解密,吳荻舟筆記提供了暴動期間的內情和一手線索。讀者可以看到:暴動的左傾思想根源、發動暴動的動機和目的、暴動的組織指揮系統,以及總理周恩來在暴動中的角色等,還可以看到吳荻舟對整件事的反思等。    吳荻舟並沒有《六七筆記》這樣的一本...
Published 08/10/19
| 吳靄儀在1995年加入立法局任議員至2012年止,她身為律師,在立法會一直堅守法治精神,期間卻挑戰不斷:九七立法機關過渡、港人內地子女爭取居港權、23條立法爭論、高鐵興建、議會文化改變等。當中事件更迭、個人省思,均詳盡記錄書中。誠如陳文敏教授言,這本書不單是吳靄儀的從政小傳,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香港這二十年來法治的興衰轉變,為回歸前後香港在民主進程和法治建設的重要大事件留下春秋紀錄。 本書取名「拱心石下」,乃由於立法會拱門頂中央那塊梯形楔石,必須不偏不倚,分量十足,才能抵住左右兩方勢力的夾攻,才...
Published 08/03/19
| 吳靄儀在1995年加入立法局任議員至2012年止,她身為律師,在立法會一直堅守法治精神,期間卻挑戰不斷:九七立法機關過渡、港人內地子女爭取居港權、23條立法爭論、高鐵興建、議會文化改變等。當中事件更迭、個人省思,均詳盡記錄書中。誠如陳文敏教授言,這本書不單是吳靄儀的從政小傳,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香港這二十年來法治的興衰轉變,為回歸前後香港在民主進程和法治建設的重要大事件留下春秋紀錄。 本書取名「拱心石下」,乃由於立法會拱門頂中央那塊梯形楔石,必須不偏不倚,分量十足,才能抵住左右兩方勢力的夾攻,才...
Published 08/03/19
 | 西西是華文界十分重要的作家,其成就早受肯定,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各地研究、述介其作品的文章甚多,為免這些研究資料流失,於是有此匯編的計劃。我們相信,這麼一本書,對香港文學有深遠的意義,既為保存資料,對研究、討論西西的寫作,一定大有助益;可以減免研究者、讀者搜集之勞,同時也可以作為其他研究的參照。 本書分門別類,包括:評論(綜論、專論)、訪談、報道、學位論文(提要)等等。綜論、專論為篇幅較長的論文,多為理性的閱讀分析;至於簡評、述介,以至訪問、報道之類,篇幅雖短,既有說理之作,也不乏感性的筆...
Published 07/27/19
| 西西是華文界十分重要的作家,其成就早受肯定,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各地研究、述介其作品的文章甚多,為免這些研究資料流失,於是有此匯編的計劃。我們相信,這麼一本書,對香港文學有深遠的意義,既為保存資料,對研究、討論西西的寫作,一定大有助益;可以減免研究者、讀者搜集之勞,同時也可以作為其他研究的參照。 本書分門別類,包括:評論(綜論、專論)、訪談、報道、學位論文(提要)等等。綜論、專論為篇幅較長的論文,多為理性的閱讀分析;至於簡評、述介,以至訪問、報道之類,篇幅雖短,既有說理之作,也不乏感性的筆觸...
Published 07/20/19
| 多少球迷心中一團火愈燒愈旺,奈何香港足球落入爛地停滯不前。 二十多位香港球星、班主、領隊、教練和球迷接受訪問,回憶昔日球壇的黃金時代,親述後來「冰河時期」的球場如何凋零冷落,更為香港足球的未來出謀獻策! 本書原版於2008年推出,為第一本本土足球民俗誌。十年過後,香港足球產生了不少變化,雖然仍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但各種原因都令香港足球再次回到大眾的鎂光燈下。適逢今年為香港職業足球五十年,作者在此書作了多項內容修訂,以及重新訪問多位球圈人士,令整本書可以更完整地反映香港足球的歷史及面貌。 ...
Published 07/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