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南洋放送局|前往南方以南:泰国、越南、印尼的展览与艺术小组 S4EP7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下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泰国、越南、印尼的旅行经历。我们在一个月内的时间里分别前往了泰国的清莱前去参观泰国双年展。至少对于我来说,双年展的体验是较为失望的。离开泰国以后,我跟粥粥又前往的印尼和新加坡。但在录制的时候,新加坡的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因此本期节目就在印尼戛然而止。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      马来西亚与泰国的边境 -      东南亚的唐人街 -      展览与艺术空间
Published 05/03/24
Published 05/03/24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无意识的欲望如何对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场域进行投注?我们的爱怎么才是普遍的历史的衍生物,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衍生物?”德勒兹为什么要批判精神分析?德勒兹自己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在德勒兹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忽略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欲望放置于家庭结构和社会压迫之下。实际上,欲望不是缺乏,也不是为了重现俄狄浦斯场景,而是一种自由的生产力量。弗洛伊德的危险在于把“阉割”泛化为一种人类发生学,看成是人类共享的遗产和根基,用它作为既定的普遍秩序来理解主体,忽略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可能正是社会压迫的效果。   那么德勒兹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设想来颠覆阳具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度?德勒兹从游牧民族、未被阉割的儿童和马索克主义者身上借鉴了什么?如果说临床与政治不可分离,我们该如何反思精神分析的僵化,协调临床的特异性与介入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 03:48 德乐兹对精神分析主要批判的引文 08:28 机构性精神治疗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立场 09:56 德勒兹的政治立场到底是什么? 16:17...
Published 04/08/24
南洋放送局|漂泊的本體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空間 S4EP5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上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马来西亚的旅行经历。不同于一般的游客视角,我和羽婷都是具有文化研究背景的策展人,我们更关注当地的文化艺术生态和不同的实践形式,因此我们讨论的焦点会落在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化空间的形式,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批评,以及各自的亲身体会。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大多能够讲华语,因此我们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聊了聊这次东南亚之行的行程和感受 马来西亚的文化空间:zhongshan...
Published 03/29/24
增补他者:理论的克里奥化与「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S4EP4 制噪:出售中的课程 他者(the Other)这一来自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概念,经由后结构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性重读,呈现了其在消解主体,中心,在场等方面的诸多效用。然而,即使我们跟随后结构主义的脚步(如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恰恰是其隐含的「欧洲中心主义」与「普遍性主张」。在这样的前提下,批判理论(critical...
Published 03/10/24
学术速递|巴特勒:生命的脆弱不安和可哀痛性 S4EP3   这是根据巴特勒在巴黎高师两次研讨课内容所制作的一期播客,主题为:Precariousness & Grievability。   在气候灾难和战争频发的背景下,我们不仅失去了意识到失去并哀痛的时间,也在丧失哀痛的情感。巴特勒提出的可哀痛性概念可以被总结成这两个功能:描述、诊断性功能和处方、愿景性功能。第一个功能揭露了当前世界中可悲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问题和持续性失去、哀痛时间的“不可能性”,而第二个功能则涉及到诉求正义和伦理行动的可能性。   如何改变影响我们哀痛情感的认识框架呢?为什么生命是互相依赖、脆弱不安的?能在未来得到哀悼与好好活着本身有什么关系?欢迎收听本次播客。   时间轴 01:56 什么是无法被哀痛的生命? 05:03 可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 07:52 从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不安到负起伦理责任   本期主播 小柏Boo   参考文献 Judith BUTLER,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2016 Judith...
Published 03/06/24
后康德观念论与怀疑主义   本期节目,诡谲子邀请到了制噪课程的哲学讲师咖波,他同时也是诡谲子的大学同学,一起来聊一聊我们制作哲学系列课程的经验与想法。去年,我们上线了一门咖波老师主讲的康德哲学,主要讨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今年,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沿着康德哲学的脉络,来弥补「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这往往被忽略的25年哲学。   课程连接 怀疑论与系统性:从康德到德意志唯心论(1780-180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历史与分析的导论   本期嘉宾   咖波 神秘的蓝色生物。西蒙菲莎大学哲学系毕业,有过数年的哲学授课经验。哲学上的兴趣庞杂。就历史兴趣来说,古代怀疑论,皮浪主义复兴(波普金论题),十七世纪已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牵涉1780年代后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家及其后嗣,乃至十八世纪的新康德主义运动都在我的兴趣范围内。经院哲学与早期科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暧昧纠缠也是我的心头好。最近则对中世纪盛期经院哲学和晚期经院哲学颇有兴趣。就当代哲学方面,知识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应用伦理学,我都有些涉猎、有些则有授课经验...
Published 03/01/24
南洋放送局|從街頭到議會:馬來西亞華人的民主參與feat.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S4EP1   本期节目是诡谲子在离开马来西亚之前与阿萨姆共同录制的节目。我跟阿萨姆是在槟城相遇,当时她从吉隆坡外派到槟城,来参与了我在coex做的讲座分享。后来了解到她在马来西亚也做podcast,因此邀请她来面对中国听众聊聊自己在马来西亚的工作与生活。阿萨姆在马来西亚念独中,后在台湾和日本留学,回国后做过记者,目前正在做国会议员的助理。她这次接受我的邀请是想以一个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来谈一谈自己的民主参与。   本期嘉宾   阿萨姆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asam social observation」主播 asam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前新聞工作者,本Podcast...
Published 02/29/24
何谓东亚?:简中网络里的「东亚论」及其不满 feat.各站停车|S3EP22     最近,我在简中互联网上发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表述,那就是东亚这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以东亚为形容词+名词的构词方式,延伸出来诸如东亚女,东亚父母,东亚家庭等概念。但是,在我眼中,这种概念却是值得警惕和质疑的。因为,在中国的思想脉络当中,实际上是缺乏东亚意识的。那么,东亚这一表述为何变得普遍,为何频繁在中文互联网上被提及,以及为何会有许多人会对东亚女进行主体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引发我跟蛋妞展开本次讨论基本问题。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反思有关东亚,亚洲,主体性等诸多论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本期剪辑   诡谲子 蛋妞   主要内容 a....
Published 02/05/24
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三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与当代汉语,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下期,主要回顾了实践论与44剧场的一些背景。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一起练功的领手,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和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剪辑 粥粥   Ed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 Tunguska...
Published 12/29/23
在原鄉離散:論無家可歸的困境feat.策展这门课 S3EP20   本期节目,诡谲子feat.「策展这门课」,与Ginger和Abby一同交流和讨论「原乡离散」的困境。此概念出自诡谲子的一篇论文,意在探讨那些回到原乡的离散者的生存困境。     本期主播 Abby&Ginger 「策展這門課」主播 https://curatingmatters.com/     本期嘉賓 詭譎子 剪辑 诡谲子&abby   參考資料   哈金,《新郎》 侯瀚如,《在中间地带》  
Published 12/23/23
生命认识论|活着,就是捍卫自己策划死亡的方式 S3EP19   ——“如果我在自杀之前死了,必定是有人谋杀我”。   在“全民抑郁”的“厕文化”时代,当一个人对你说“我好想死”时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医学、精神分析临床上干预“非自愿”的死亡?怎样理解作为活着的个体——应该把TA当作生物体、生者还是生命去对待?拉康的“两次死亡”可以给生命带来什么启示?   我们会从生物医学认识论和精神分析的框架出发聊聊对生、死的定义。讨论不同学科对生命认识的范式的区别,也是在思考日常生活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想象在永生中毁灭和生存的对抗,也是在想象自己拥有别种生活的可能性。   时间轴 01:00 康吉莱姆:生命在于对意义的不满、犯错和游荡 03:10 Corps vivant(生物体),vivant(活物、生者),vie(生命)的区别和研究范式 14:01 伽塔利:从伦理-美学范式和文学出发理解生命 17:42 柏格森:对于医生来说,最好的做法是把病人当作生命来对待 22:05 弗洛伊德、拉康的生死观 25:00...
Published 12/15/23
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朗西埃研讨会 | S3EP18 本期节目为一次线上讨论的录音,嘉宾为赵子龙与诡谲子,分别分享了朗西埃讨论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的文章。 感谢武汉大学文艺学星狗兔同学的邀请。
Published 12/09/23
落脚、串门与联结的社群实践:刺纸与夹山改梁|S3EP17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访谈的第四期,我邀请到了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我跟逸飞最初是在练功群里认识的,后来他邀请我去他们小洲的刺纸编辑部看一看,之前每次去到小洲的刺纸空间都觉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我也时常能在这里遇见身边的朋友。那时候他们在阅览室中间支了一张小单人床,作为招待所开放给有落脚需求的朋友。此外,我也参与过他们的旅行活动,在去年暑假我跟逸飞、飞鸿等几位朋友一起去了景德镇。今年年后,我也去了逸飞的老家漳浦,他带我在当地逛了逛废墟楼,晚上还在朋友的酒吧里喝酒。与逸飞及广州朋友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是我回国后最快乐的时光,我常常会这样感叹,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与实践,我作为个人很难在这个地方活下来。我相信,他们与我,在相同的语境下,都在思考和回应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实践的方法,例如空间,串联,驻留,行走。我很想跟逸飞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交流,想知道他在这几年里如何理解和反思自我组织,友谊,共同工作,落脚,串联等方法与实践。   采访嘉宾 陈逸飞,福建漳浦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实践...
Published 11/27/23
电子巫术、神圣时间与存在焦虑|S3EP16   课程链接 研讨课程|“被偷走的”母权制和女性神圣的终结:女神、女巫和女性   为什么如今电子巫术这么流行?迷信、巫术和宗教有什么区别?电子巫术产生的根基是否由来已久?为什么科学的进步仍无法阻挡(赛博)巫术的流行?巫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能是科学产生的条件?女巫的灵性治愈和精神分析的疗效有什么区别?   在巫术这一非理性的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人回归神圣时间、填补人神经验断裂性的尝试,也承载着人们僭越权力的可能性。面对焦虑和虚无,我们是否需要借助一些力量,去连接人的有限经验和科学曾许诺的确定性之间的鸿沟?正是在大他者失势之际,我们的时代提出了这一急迫的“连接”式需求:如何去沟通阶级、死亡、焦虑与超越性力量、科学经验之间的无声之域?   时间轴 一、定义 02:30 迷信、巫术、宗教、神学的区别? 12:17 传统魔法的三种职能:超越、转换、交易   二、人神关系:断裂与连续 18:06 西方世界人神关系:“一”与“多”的对立;断裂性 21:00 东方传统人神连续性:弥合裂缝的尝试 24:50...
Published 10/18/23
索多玛式的酷儿母亲:《阿尔戈》、萨德、巴特|S3EP15   当我们谈论母亲时,总是在谈论“母性镣铐”和“母性惩罚”式的东西,一位母亲能不能在不放弃自己所向往的生育的同时,颠覆父权—异性恋的矩阵秩序?在玛吉·尼尔森极度清醒、打破学科的书写中,有没有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呢?   这期节目想和大家聊一聊她的《阿尔戈》这本书,以及这本书所勾连起的我的一系列理论回忆。她在书中参考了理论家Susan Fraiman的sodomitical mother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非规范性、非生育性的性行为、超出责任感、工具性的性行为,拥有这样权利的妇女便是索多玛式的母亲。我们将回到尼尔森的理论源头——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意味的“超性别”观念。这会是性别研究和法国理论(巴塔耶、萨德、巴特、布朗肖等)的一次跨时空对话。     时间轴 01:18 作家与母亲一定不可兼容吗? 04:11 索多玛式(sodomitical mother)母亲的定义 06:53 玛吉·尼尔森书写中萨德式的颠覆 12:30 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 15:51...
Published 09/25/23
女性主义运动困境:《芭比》隐藏了什么性别痛点?×OCF S3EP14   *本期播客是例外状态与OCF牛津中国论坛独立活动“赛博格时代的AI与性别Artificiality &...
Published 08/05/23
勒内·夏尔:抵抗运动的盛怒、诗歌的起义 S3EP12 暑期主题研讨班课程链接: 大家好,这是主播小柏和胡桃楸共同开设的暑期研讨班课程: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请点击链接查看内容和报名详情。 “诗歌是所有明净的流水中在它那些石桥倒影下滞留时间最短的一条。诗歌,重新得到定性的人类内在的未来生活。”(《祝蛇健康》) 他是法国抵抗运动时期的游击队长“亚历山大上尉”,他是书写风格粗粝简练的神秘诗人。行动的抵抗与诗歌的抵抗与他而言同样重要,重新恢复二战后词语的秩序与重量,定性紧迫的将来,他以自身凝结成了诗篇,对抗恐怖与纳粹式的沉眠。决不妥协,“抵抗就是希望。就像那修普诺斯的月亮,今夜在它的四方圆满,明天用目光扫视诗的通道”。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勒内·夏尔的译者张博和从事法语文学教学研究的秦三澍,聊聊勒内·夏尔对于诗歌之意义和任务的定义,以及他与保罗·策兰、兰波的比较。   时间轴 08:00 行动起义的紧迫性:游击队长与抵抗运动 24:46 夏尔与保罗·策兰的对比 46:20 诗歌抵抗的任务和定义 49:11...
Published 07/09/23
小出版、自组织与文学实践:阳江青年、ding-ding-fing!、副本制作...
Published 07/03/23
精神分析|不顾一切:拉康的屎料×李新雨 S3EP10   暑期主题研讨班课程链接: 大家好,这是主播小柏和胡桃楸共同开设的暑期研讨班课程: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请点击链接查看内容和报名详情。     在当今社会极权式的道德律令和强迫性的享乐之间,精神分析如何悲剧性地行动、以自身的毁灭和约化成零为代价直面死亡般的焦虑?如果说,一些分析家把拉康当作真理的担保,忽略了没有大他者的大他者这一事实,卢迪内斯库笔下的拉康则表现了小丑、疯癫、急躁、衰老的一面,于是更加展现了拉康坚持的真理动态性,即真理的前提是每个人追求知识时不同的欲望。   花花公子、巴洛克、神秘体验、John Cage式的零度分析……从这本拉康小传《不顾一切》中能窥得哪些精神分析不为人知的一面?本期节目将邀请到《导读拉康》《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和这本书的译者精神分析家李新雨来谈谈实在界的废料、残余物拉康。   时间轴 06:10 拉康自己的“原物” 12:12 花花公子主义(dandysme):从波德莱尔到拉康 17:49 拉康的书写风格和研讨班的差异 23:30...
Published 06/27/23
主体解释学:策展、艺术实践、与马华文学 S3EP9   上周,诡谲子拿到了安特卫普的策展offer,准备开启下一阶段的人生旅程。借此机会,我想通过这期节目回顾和总结自身回国两年多来的一些经历,以及我是如何回应和反思这些遭遇的。恰恰是这样的经历对我的想法造成了许多改变,也逐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的实践方向会走向何方。 我将在节目中探讨有关策展,艺术实践,理论反思,还有马华文学等相关话题。并且也十分感谢听众们长久以来的陪伴。     本期主播 诡谲子   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读策展 回国之后遇到的问题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和感想   越南行 这两年回国之后的实践 例外空间 个人思想上的一些转变 关于理论 关于在地性思考 为什么讨论马华文学 非国家文学 未来的一些计划   背景音乐 Ed 吳獻 Osean [ 懶得進化 feat. The Crane ] 课程信息 暑期课程|他者的身份政治:馬華文學,或理论的克里奥尔化 暑期课程|文学的轮廓:福柯早期文学理论 往期课程
Published 06/20/23
文艺理论|叙事无意义:反小说,或自我的文学史 S3EP8 在奥斯维辛、核弹爆炸、信息革命、人工智能之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文学语言?今天,故事和抒情表现出强烈的媚俗嫌疑,而“反小说”强调一种智识的思考,它对伤怀感悟予以嘲讽,以一种不合时宜的姿态,向读者的个人体验发出挑衅。 与一个小说创作者谈论小说,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他会向你讲述他自己,但更多的会讲别人,讲他喜欢的别人的小说,讲他的阅读体验。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他会将小说历史的整个过去重新编纂一遍,形成一套自我的文学史。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套文学史,拥有一套自我的解释学,它属于自我技术的范畴,而非统一的、标准化的范畴,它在作者或读者等身份之间、写作或阅读等行动之间不断僭越,直到语言的边界。 本期嘉宾 张佳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PhD在读,北京师范大学创意写作&文艺学MA 本期主播 胡桃楸 清华大学文艺学PhD在读 时间轴 00:45 嘉宾介绍 01:56 反思文化研究:反学科、反经典、反传统之后 10:50 阅读小说的两种方式  12:28...
Published 06/19/23
回访广东艺术自组织的在地脉络:阳江青年、黄边站与上阳台 |S3EP7   诡谲子在广州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深受本地当代艺术氛围的影响,也开始做起了空间,接待和社群链接。这些影响对于我来说是潜移默化的,但同时也是与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和欲望产生共鸣。因此,我希望通过播客的形式,对于身边的一些朋友和他们的自组织进行一些采访和交流。我很想了解这些实践背后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在做这种参与式艺术中的经验与教训。   本期节目是这个系列访谈的第一期,我邀请到了黄边站的负责人,策展人华哥(梁健华),来跟我们聊聊他眼中的广东艺术自组织的在地脉络。我们首先会从去年华哥在时代美术馆的展览阳江青年的历史背景聊起,作为广东沿海城市对改革开放和商业社会对一种回应,还有世界书店的现代主义文学出版。随后,我们回顾黄边站十多年来的发展轨迹,以及上阳台的社群实践。在这里,我们想讨论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重新思考个人与集体,公共性与私人性,自我教育,共同工作,社群联合等议题。   关键词: 自我教育,联合, 基础建设, 集体, 行动, 共同工作,共同生活,...
Published 04/23/23
作为亚裔在联合国会受到系统性歧视吗:联合国的平权之路 S3EP6   日内瓦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这里是40多家国际组织的总部,拥有700多家NGO。 日内瓦系列播客将聚焦于在国际组织工作的expats群体,事实上他们在成为国际公务员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全球自由流动的状态,而有着高度全球公民的资格也促成了他们成为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工作机会。这个城市以其国际组织的议题和庞大的expats community构建了我们对于世界公民的想象和实践。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如何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日内瓦系列将围绕「国际·日内瓦」这一主题展开,探寻每个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中国人的全球流动的故事。   这一期的主题围绕中国人作为少数族裔在联合国的工作体验,联合国作为拥有193个会员国的国际化组织,是否做到了平等地招聘和平等对待不同族裔的员工?联合国各个机构在不同国家的平权项目实施情况如何?这期嘉宾们分享了各自的工作项目和职场中感受到被尊重或不公正的体验。   本期内容: 联合国招聘的Diversity and...
Published 0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