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2022年7月起,《時代奏鳴曲》在鏡好聽官網、鏡好聽APP獨家播出:https://www.mirrorvoice.com.tw/voices/presenter/67 現在就上官網註冊成為會員,並下載鏡好聽APP,就能即時收聽最新內容,還有貼心收藏、追蹤、分享功能,讓你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 立即訂閱《鏡好聽》: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免費下載《鏡好聽》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追蹤《鏡好聽》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Published 06/28/22
Published 06/28/22
本集是《時代奏鳴曲》第二季的最後一集,特別邀請音樂學者、古典樂評家焦元溥一起對談,藉由貝多芬來回顧與總結這一季。一方面看貝多芬如何受到韓德爾、海頓、莫札特等音樂家,甚至康德(Immanuel Kant, 1724 - 1804)、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 - 1805)等哲學家、詩人的影響,一方面也看他如何與當下或未來的時代互動與對話。   為什麼焦元溥說貝多芬是跟「時代環境」扣得最密切的一位音樂家?貝多芬和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1769 -...
Published 01/12/22
韓德爾以歌劇揚名一時,在歌劇事業走下坡之後,又以《彌賽亞》等神劇再創高峰。如果能在1750年做個知名度調查,聽過韓德爾名字的人,一定遠超過巴哈。   在《時代奏鳴曲》第二季,我們探究了巴哈的晚年、華麗風格、狂飆運動,以及海頓、莫札特與他們的年代。接近本季尾聲的第九集,主持人吳家恆要回頭談談韓德爾作品的精神與時代背景,探討為何海頓、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 1827)都受到韓德爾的啟發?為何《彌賽亞》的歷久不衰,與大英帝國的發展息息相關?而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科技實力如何展現在「鋼琴」這項樂器上?   本集重點: 05:54 韓德爾當年的活動範圍與出現在大眾面前的程度,其實都遠超過巴哈 08:51 由三首作品來談十八世紀法國音樂對當時作曲家的影響:(1)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 - 1687)《紳士夢》(2)巴哈《第二號管弦組曲》(3)韓德爾《彌賽亞》序曲 11:16 《彌賽亞》為何能從1742年問世以來就不斷上演?韓德爾如何藉由神 劇再創事業高峰? 19:47 劇作家約翰‧蓋伊(John Gay, 1685 -...
Published 01/05/22
莫札特的父親李奧帕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是一位名聞遐邇的小提琴教師,留下的教本影響深遠,莫札特自然也得到真傳,深刻了解小提琴的能耐,進而在奏鳴曲、歌劇及管弦樂曲讓小提琴為他的創作靈感來服務。莫札特如何善加運用、發揮小提琴?莫札特如何在歌劇中以小提琴來烘托聲樂?為何現今各大樂團的小提琴手甄選都會考莫札特協奏曲?   這集《時代奏鳴曲》特別邀請小提琴家、灣聲樂團首席梁茜雯,透過「小提琴」的視角來聊聊莫札特。梁茜雯曾赴維也納求學七年,師事前維也納愛樂首席、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創團小提琴家Günter Pichler,她將在節目中與我們分享她對莫札特小提琴作品的觀點與體會。   來賓簡介: 梁茜雯,小提琴家。14歲以最高點數考取就讀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畢業後進入德國柏林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der Künste...
Published 12/29/21
莫札特從1756年到1791年,活了三十五歲,寫了超過二十齣歌劇,他的《費加洛婚禮》、《唐喬萬尼》、《女人皆如此》、《魔笛》,到今天依然深受觀眾喜愛,在全世界各大歌劇院都經常上演。那麼為什麼莫札特的歌劇那麼受歡迎?莫札特歌劇的過人之處在哪裡?   今天這集節目,不可能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去指出莫札特的歌劇和時代社會的關聯,而這或許可以增加一點欣賞的樂趣。來聽聽主持人吳家恆談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唐喬萬尼》、《女人皆如此》的音樂、劇本與時代背景,這三齣歌劇有什麼共通點?當中的角色反映了那個時代什麼樣的貴族形象與文學傳統?   本集重點: 01:42 為什麼莫札特的歌劇經過了兩百多年,還會這麼受歡迎? 04:29 《費加洛婚禮》、《唐喬萬尼》和《女人皆如此》三齣歌劇的三個共通點 14:20 《費加洛婚禮》如何以小癩子的角色來諷刺貴族特權? 24:23 《唐喬萬尼》看似是一段色魔的故事,但其實揭露了階級的不平等 33:02 《女人皆如此》談的則是當男人看破愛情時……   延伸聆聽: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on Giovanni” K. 527 –...
Published 12/22/21
在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那個風起雲湧年代的歐洲,不同的藝術家用不同方式與時代對話。天才型作曲家莫札特看似超凡脫俗,甚至有些孤芳自賞,但他也有入世的一面嗎?相較其他作曲家,莫札特的作品擁有什麼樣雋永不變的純粹和絕對?在簡文彬心目中如天上恆星般的莫札特,對於那個時代,對於往後整個音樂的發展,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這集是《時代奏鳴曲》首次迎來特別來賓,邀請指揮家、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的簡文彬,與主持人吳家恆一起談談莫札特與他的時代。   來賓簡介: 簡文彬,指揮家,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鍵盤組畢業,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指揮碩士。1996-2018年任職於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Published 12/15/21
如今在音樂會聽到海頓作品的機會並不太多,但其實從海頓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歐洲的變化,而經歷了這番變化的歐洲,影響了整個世界並持續到今天。   延續上集,主持人吳家恆要繼續談談海頓。生在進入工業革命時代歐洲的他,如何透過音樂創作,來與這個正在變革中的時代進行對話?海頓如何從工匠家庭的出身背景,一步步走進貴族圈,一步步跨出奧地利?除了較為人所知的交響曲、室內樂或神劇,海頓也寫歌劇;以《月世界》(Il mondo della luna)為名的歌劇是一齣什麼樣的作品?   本集重點: 05:46 為什麼說海頓能在音樂上有成就,其實是個意外? 15:34 1760年代是工業革命的關鍵,海頓正好也從這個年代開始創作有分明對比、刺激聲響的交響曲 20:44 1790年代,海頓年老失業,但英格蘭卻張開雙臂歡迎他…… 24:26 最後來聊聊海頓的歌劇《月世界》   延伸聆聽: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45 in F-sharp minor,...
Published 12/08/21
歐洲音樂的發展,在十八世紀中葉前後,進入一個盤整的過程。這個時代,面對情感的強烈迸發,音樂不得不在結構與形式上找到足以相稱的設計來容納。   本集節目先是回顧彌撒曲、舞曲的組曲,以及巴洛克的奏鳴曲和協奏曲,接續談到十八世紀中葉之後古典風格的作品。像是海頓就承接了敏感風格的截然對立,在不斷的創作中去探究「對立」的樣態,以及如何在對立中又能統合,慢慢建構出多樂章而且具有一定長度的純粹器樂作品……   本集重點: 01:23 「知識」與「技術」在歐洲發展的進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08:08 十八世紀中葉作曲家們如何突破當時「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景況 16:58 以海頓《告別》、《驚愕》與《暴風雨》交響曲為例,談談音樂中更加豐富的情感層次與變化 28:45 莫札特第二十五號交響曲也是一部情緒表現細緻多樣的作品   延伸聆聽: Johann Pachelbel: Canon in D major(作曲家透過「定旋律」來創造整體感,讓一個旋律成為一首樂曲的基礎,像是帕海貝爾的《卡農》) https://youtu.be/JvNQLJ1_HQ0   Johann Sebastian Bach:...
Published 12/01/21
時間不停向前,時代也持續著改變。縱使1750年是所謂巴洛克和古典風格的交界,然而從巴哈、韓德爾的巴洛克時期,到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 - 1809)、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的古典時期,並不是像翻書一樣,一下就結束舊篇章、展開新階段,中間往往經過很多的摸索、交融與試探。   上集提到了「敏感風格」與「狂飆運動」,在這集節目,我們將稍微向前回溯,談談法國「華麗風格」(Galant music)的時代背景與音樂特色。這種靈巧流暢的音樂,可說既是反抗也是開創,一方面走出別於之前所崇尚的莊嚴沉思風格,一方面也引發了一種「國際風格」與新的音樂可能出現。   本集重點: 02:11 巴哈的幾個孩子也從事作曲,長子W.F.巴哈(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10 -...
Published 11/24/21
從巴哈在宗教音樂作品的樂譜上寫著「只為了上帝的榮光」,到英國音樂歷史學者伯尼(Charles Burney)認為音樂是「一種天真的奢侈,並非生存所需,但是對於我們的聽覺,卻是莫大的感官享受。」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社會在政治、宗教、文學、音樂等領域都經歷了一段劇變與論辯過程。   本集節目,主持人吳家恆將從當時的思想與藝術脈絡,談談「敏感風格」(Empfindsamer Stil)、「狂飆運動」(Sturm und Drang)的出現與特色,以及藝術如何回過頭來影響社會,甚或和社會相互形塑。   本集重點: 02:13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社會正在劇烈變動…… 09:28 音樂是為了上帝的榮光,還是源自人的感官經驗? 19:10 在經驗論的思想脈絡下,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敏感風格」 24:08 從敏感風格到狂飆運動,音樂與文學既引動也反映了社會的集體思緒   鏡好聽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延伸聆聽: Johann Sebastian Bach: Orchestral Suite No. 1 in C major, BWV...
Published 11/17/21
晚年的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受到白內障所苦,然而經過泰勒醫師(John Taylor, 1703 - 1772)的手術之後,不但沒有獲得醫治,反而造成了健康急遽惡化……   在第二季的《時代奏鳴曲》,我們從巴哈逝世的這年,也就是1750年,繼續向下探索。首集節目以《受難曲──孟德爾頌傳》(註)這本書的描述為開端,回到那個年代的時空背景,談談巴哈晚年的遭遇與創作,也橫向比對談談同時期在義大利、法國、普魯士、英國的作曲家們,像是勒克雷(Jean-Marie Leclair, 1697 - 1764)、匡茲(Johann Joachim Quantz, 1697 - 1773)、布拉維(Michel Blavet, 1700 - 1768),以及另一位巴洛克大師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 - 1759)。   註:作者/拉繆 Pierre La...
Published 11/10/21
【全新第二季11/11(四)正式推出】   上一季節目,以巴哈做為一段探索旅程的尾聲,來到了第二季,我們要從巴哈向下探索,從他晚年的眼疾,以及他所面對的啟蒙時代談起。   這時候的歐洲,像是點燃了另一節火箭,加速向前衝。我們將透過這個角度,來看看音樂家、作品與時代互動的樣貌,看看巴哈和他的兒子之間在音樂上的代溝,而歐洲的音樂風格又是如何從巴洛克轉到海頓、莫札特的古典時期。這段時期常會被人忽略,但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可能是音樂發展過程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時期。邀請你一起加入《時代奏鳴曲》第二季,繼續聆聽歷史的迴旋與變奏。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時代奏鳴曲》】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歡迎追蹤關注,開啟小鈴鐺,給予五星評價   製作人:周郁然 錄音師:曾海芬   背景音樂:Edvard Grieg: Lyric Pieces, Op.12. 1. Arietta. 封面畫作:Giovanni Paolo Panini: Modern Rom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鏡好聽全新改版上線!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Published 11/07/21
年輕的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曾徒步來回約八百公里的距離,到德國北岸依傍波羅的海的城市呂北克(Lübeck),去欣賞管風琴師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的演奏,這對他後來的音樂風格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巴哈的四首管弦組曲,以多種樂器的組合來演奏多首舞曲,每一首組曲都以法國式的序曲開場,這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又有什麼關係?   本集節目是《時代奏鳴曲》第一季的最後一集,我們將從「音樂之父」巴哈的青年時代談起,看看日耳曼、法國、義大利的各方音樂勢力如何影響巴哈?被視為巴洛克最重要音樂家之一的他,又是如何站上巨人的肩膀?   本集重點: 04:30 北海與波羅的海沿岸富裕繁榮,音樂反映了這種自信與張揚  11:23 法國的強盛也展現在音樂上,特別是路易十四宮廷所引發的藝術風尚  14:26 另外一股不可忽略的音樂勢力,是來自義大利地區的影響  15:43 巴哈吸納並精妙展現了來自日耳曼、法國、義大利的音樂特色,他所總結的這個時代——後人稱為「巴洛克時代」   延伸聆聽: Guillaume de Machaut: Ma fin est...
Published 03/25/21
集結多首樂曲的「組曲」型式,其實並不是現代人發明的!像是膾炙人口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串聯了前奏曲與一系列的舞曲樂章。這些舞曲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文化背景,但你可曾想過,這些舞曲沒有長腳,不會自動匯聚在一起,那麼究竟是什麼初衷、什麼力量讓這些「舞曲」組成「組曲」呢?   延續上一集節目的探討,作曲家如何發展出更大的音樂格局?主題與變奏是一種型式,把不同曲子接在一起的「組曲」或「奏鳴曲」,則是另一種開創的方式。本集將與你聊聊巴洛克時期的舞曲、組曲、奏鳴曲,以及背後的時代影響。   本集重點: 02:07 作曲家如何建構出規模更大的樂曲?除了變奏,還有一種方式是把短小的曲子接在一起,變成一部更龐大的作品 04:48 17世紀到19世紀,奏鳴曲(sonata)這個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什麼不同的意涵和特性? 09:49 「室內奏鳴曲」與教會的需求脫鉤,可以伴舞,可以純欣賞;巴洛克組曲(suite)的規格也日漸成形…… 14:19 巴洛克時期各地的「舞曲」如何匯集成「組曲」?又為何興盛發展?與當時歐洲政治、外交與軍事有什麼關聯?   延伸聆聽: Arcangelo Corelli: Trio...
Published 03/18/21
義大利人結合戲劇與音樂,於17世紀初,藉由「歌劇」的型式構築了更大規模的作品。那麼如果是器樂曲呢?要發展規模的一個辦法是納入敘事,用音樂來說故事;另一個辦法就是把短小的樂曲組合起來,增加樂曲的長度。除了這兩個辦法之外,還有第三個辦法,就是「變奏曲」。   在16到18世紀,超過一百位作曲家以La Folia來寫作變奏曲,受到廣泛的喜愛。本集節目將透過La Folia舞曲,說明「變奏曲」如何吸引作曲家的注意,讓他們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同時也藉由音樂來檢視歷史,探尋隱藏於「變奏曲」、「基督教」與「科學」之間的脈絡關聯。   本集重點: 01:48 音樂家如何擴增作品的規模與表現幅度?  03:58 從 La Folia 舞曲、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夏康舞曲(Chaconne)來談變奏曲的特性  10:17 音樂的主題與變奏,也隱約呼應著歐洲的基督教傳統與科學實驗精神   延伸聆聽: Diego Ortiz: Recercada Quarta Sobre La Folia(16世紀西班牙作曲家Diego Ortiz的La...
Published 03/11/21
音樂擅長抒發情感,16世紀義大利人想出了用音樂來說故事的辦法。「歌劇」於17世紀初出現,在音樂史的劃分,會說這是巴洛克時期,不同於之前的文藝復興;但是從特色上來看,歌劇帶有希臘戲劇的痕跡,是文藝復興的果實。   本集將對映歷史分期與藝術風格的角度,來談論「歌劇」、「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之間的關係。接著再透過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的《唐克雷第與克羅琳達之戰》(Il combattimento di Tancredi e Clorinda)這首作品,探討歌劇的敘事性,以及人聲與器樂的表現能力,還有蒙台威爾第稱為Stile concitato(激動風格)的作曲手法。   本集重點: 01:10 從字面來看,opera 這個字跟歌跟劇都無關,那麼它是什麼意思呢?  03:46 從歷史分期與藝術風格來看「歌劇」、「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之間的關係  09:15 Orchestra 這個字現在用以指稱管弦樂團,然而最早卻和「歌劇」息息相關!  11:32 以《唐克雷第與克羅琳達之戰》這首作品,來談蒙台威爾第如何用音樂來說故事?    延伸聆聽: Claudio...
Published 03/04/21
一幅文藝復興的畫作,時常以希臘神話為題材。一座文藝復興的建築,往往可以看到希臘羅馬建築的特色。最早的歌劇,也是取材自希臘羅馬神話,像是1597年的《達芙妮》(Dafne)、1600年的《尤麗迪絲》(Euridice),而歌劇誕生之初最重要的作品、而且今天還在上演的,就是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寫於1607年的《奧菲歐》(L'Orfeo)。   本集節目來到16世紀末與17世紀初、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相交的年代,從「歌劇」這種結合音樂與戲劇的藝術形式,為何能風行歐洲開始說起,進而談及歌劇為何是「文藝復興」的產物?並且從蒙台威爾第《奧菲歐》來探討,奧菲歐的故事為何能一再搬上舞台、受人喜愛?   本集重點: 02:28 是什麼因素使得歌劇如此無遠弗屆?從「歌樂」、「器樂」、「舞台呈現」這三個面向來談  07:48 回到歌劇初誕生的時期,來看看蒙台威爾第如何以音樂來鋪陳與豐富《奧菲歐》的故事  15:18 奧菲歐的故事即使是悲劇收場,也說明了人所具備的勇氣、能力與自主   延伸聆聽: Claudio Monteverdi: L'Orfeo -...
Published 02/25/21
自中世紀開始,音樂與教會的關係越發密切,音樂為了儀式與傳教而生,教會也成為歐洲訓練音樂人才的重要組織。但是當人聲發展到極致,如同鐘擺的迴盪,出現了讓作品變得單純化的變革。   然而,音樂要朝著更繁複、音域更高、速度更快的發展方向,難道就此堵死嗎?   在另一條路,也就是「器樂」的發展脈絡上,歐洲樂器的製作水準與表現性能日益提升,演奏者與作曲家的表現幅度亦隨之擴展。16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北部的製琴重鎮克里蒙納(Cremona),誕生了一位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Published 02/18/21
歐洲音樂走到16世紀,記譜法的進步一方面讓音樂得以保存流傳,另一方面也使得作曲家寫出更複雜的音樂,有利於對位技法發展。此時「尼德蘭樂派」逐漸成為一股強勁的主流,這說明了「對位」的勝利。中文裡「對位」一詞是從counterpoint翻譯過來的。這個英文字又是從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Punctus是點,是音符,contra是相對。音符與音符相對,代表同時存在著兩個以上的旋律線。   「尼德蘭樂派」或跟隨這種樂風思維的作曲家,將對位技法發展到極致,甚至到了人聲能承載的極限。但如同上一集提到的,這個時候羅馬教廷已開始表明不贊成過於繁複的音樂,路德的新教也強調單一旋律的聖詠(參考:EP03|宗教改革:為聖歌照進新的光亮)。可見,歷史的發展並不是均質的,同一時間必定是新舊並存。   阿雷格里(Gregorio Allegri)寫於17世紀前葉的《垂憐曲》(Miserere...
Published 02/10/21
《時代奏鳴曲》第一集從12世紀「巴黎聖母院樂派」談起,第二集隨著朝聖狂熱與十字軍東征,14世紀「新藝術」於焉誕生。音樂從單音到複音,又從複音走向更繁複、更豐富、更具情感表現力的形貌;這從十五世紀作曲家杜飛(Guillaume Dufay)、約斯昆(Josquin des Prez)的音樂當中,可以明顯感受得出來。   然而隨著宗教勢力日益壯大,也逐漸出現薩馮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喀爾文(Jean Calvin)、茲運里(Ulrich Zwingli)、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等宗教改革家先後引領的改革運動。這樣的革新力道,亦反映在音樂創作上,有一派認為音樂眩惑人心,有礙宗教的追求,應該棄毀;另一種看法則是肯定音樂在宗教上的價值與必要性,但有鑒於當時一些教會音樂已經走了偏鋒,所以必須加以矯正。   甚至,羅馬教廷也針對來勢洶洶的宗教改革,提出了「反宗教改革」的應對,像是帕勒斯替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ublished 02/04/21
在上集節目,我們把焦點放在12世紀歐洲蕩漾出的人心躁動。這股躁動,在建築上發展出向上攀升的哥德式教堂,在音樂上則打破單音音樂的框架。   這份躁動與渴望,進一步引發朝聖熱潮和十字軍東征;而這段時間所累積的動能,更以複雜的方式激盪拉扯,持續改變了西歐社會的面貌,世俗權力與教會各有斬獲,也各有失分,14世紀的「新藝術」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出現的。   「新藝術」代表作曲家馬舒(Guillaume de...
Published 01/28/21
音樂劇《鐘樓怪人》開場是這麼唱的:「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己的事蹟。」   人類的音樂,並不是從第一天開始,就擁有複音的結構。什麼是複音音樂呢?簡單來說,當兩個人同時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那就算是「複音音樂」。12世紀,在巴黎聖母院出現一種新的建構安排聲音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複音音樂」,由於對往後的音樂發展影響很大,後人以「聖母院樂派」來稱呼它。   那麼,為什麼這樣的聲響結構會起始於巴黎聖母院?相對於單音音樂,複音音樂的困難度更高,但人們為何會想要去追尋更繁複、更多層次的複音音樂型式呢?   在這集節目裡,主持人吳家恆要從巴黎聖母院談起,帶大家回到歐洲音樂從「單音」躍向「複音」的歷史一瞬。然後逐漸把視角拉大,看音樂的進化歷程,如何因著哥德式的教堂建築獲得發展動能;再進一步眺望,12世紀歐洲的異常躁動狀態。   本集重點: 02:09 12世紀聖母院出現建構安排聲音的新型式,後人稱為「聖母院樂派」  06:09 從一個聲部走到兩個聲部,這是最具跳躍性、革命性的發展  10:47 但如果複音音樂麻煩又費事,何不留在單音音樂就好?  13:00 而如果把複音音...
Published 01/15/21
一般會把18世紀的巴哈稱為「音樂之父」。巴哈當然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但是把他遵奉為音樂之父,其實暗示了世人對於在巴哈之前的音樂相對地不那麼重視。   而這正是「時代奏鳴曲」想要去思考的問題。   巴哈不可能橫空出世,即使他是巨人,也一定站在別人的肩膀上;而這個「別人」或「別人們」也一定是承繼了其他「別人們」的基礎,以此可以往前類推。再回頭想想,巴哈為什麼是站在這個人的肩膀,而不是在那個人的肩膀?為什麼這個音樂會長成這個樣,而不是那個樣?   「時代奏鳴曲」包含兩個概念,「時代」關乎一段時間,而「奏鳴曲」則是聲音在某一段時間內的表現。換句話說,我們談的是「時間」與「音樂」。   主持人吳家恆轉動指針,往回調到12世紀做為談論的起點,因為這時候歐洲的城市發展、哥德式教堂的興建、十字軍與朝聖熱潮在音樂上有所對應。順著這個脈絡,然後來看歐洲世俗權力與教會勢力之間所產生的共振、干擾、對抗,以及對於音樂的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   「時代奏鳴曲」只是在歷史荒野中的路人吹出的一段口哨而已,或許有了這段曲調,可以壯壯膽,也讓行路多了一點樂趣。期待與你一起在這個節目中,聊聊古典樂,聊聊歐洲的歷史。 ...
Published 0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