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岂会如此儿戏—《扬之水》讲解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6篇,扬之水。此前我们已经讲过两篇扬之水了。诗题的意思是激扬的河水。那么这一篇的主旨是什么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我们先看每一章的头两句。激扬的河水,水中的白石,鲜明洁白。这样的景色首先是作者创作的环境。那么有没有比兴呢?这得等我们分析完全篇的主旨后再分析。我们再往下看,因为第3章与前两章稍有不同,所以我们先看前两章的三四句。第3句是对衣服的描写,白色的上衣,红色的领子,绣是什么呢?鲁诗作绡,齐诗作宵。所以这个绣应该是绡的假借字。绡是生丝。这样,第三句就从衣服的颜色和质地两方面进行了描写。我不止一次的强调,重章叠句的作品,经常是彼此互文,起到补充或者限制的作用。这是我们学习诗经的一种常用方法 。 从质地和颜色看,这是贵族的服饰。至于说是男人穿的还是女人穿的,从作品中是读不出来的。我们再来看第4句。写的是跟着你来到某地。唐风是晋国的诗歌。晋国的国都在曲沃。所以人们一般认为,这里的沃指的就是曲沃。这种理解对不对呢?我们仍然要借助于刚才的方法,互文。因为互文不但有补充的作用,还有限制的作用。我们看这里的鹄,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鹄通皋,三家诗从本字作皋,毛诗假借作鹄。水边的高地或者说岸边称为皋。曲沃和岸边有联系吗?没有直接联系。我们在前次的作品中见过没联系的重章叠句吗?没有。所以把这里的沃理解为曲沃是不对的。曲沃这个地名在西周初期就存在了,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它在沃水旁边。所以我认为这个沃指的是沃水。所以这第4句说的是,我跟着你行走在沃水边。为什么开篇就写水,写水中之石呢?原来这就是他们相见的环境。那么问题来了,不管是我还是你,穿着如此干净的衣服在水边行走,在容易弄脏衣服的地方行走,这是为什么呢?穿着好看的衣服,当然是为了彼此欣赏。跑到水边去,当然是因为那里人少。毋庸置疑,这是一对恋爱的男女。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最后两句。既见君子这4个字,咱们在前面很多篇章中都遇见过,那些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表现男女之情的。作者,也就是那个女子说,既然我已经见到了君子,为什么我还不高兴呢?为什么我还忧愁呢?第3章便给出了答案。原来男子有使命在身,他们是偷偷见面,并不敢告诉别人。既然是偷偷见面,那自然是转瞬之间就要分别。所以女子才会虽然见到了,但仍然不高兴。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开篇两句。这时我们就会知道,那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比兴。水势那么湍急,白石却一动不动,越来越显眼。可是爱情呢?见面不敢告人,见了面又要马上分开。显然是人不如石啊。这就是本诗的字面意思。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为了揭发晋国大夫勾结曲沃桓叔阴谋发动政变而创作的诗歌。这有点太异想天开了。但是,如果说有人利用本来就存在的诗篇,来揭发有人阴谋发动政变,这却是有可能的,因为春秋人用诗本来就是断章取义的。但那绝不是诗的本意。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More Episodes
Published 04/11/22
Published 04/11/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60篇,国风的最后一篇,狼跋。我们先来通读全诗。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一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二章)这同样是重章叠句,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头两句。这里的胡,不是只狼的胡子。而是狼颔下的悬肉。头两句是说。狼走路的时候,一会儿踩着下巴,一会儿拌到尾巴上。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第3句。公孙是国君的后代。公孙硕肤,说某个公孙,长得非常的胖。然而他的胖和狼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前面说狼下巴上的肉很多,走路的时候都会踩到,这显然是说狼很胖。可见胖是将狼与公孙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之一。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赤舄,是一种红色的鞋,与礼服...
Published 0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