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衷一是时如何分辨出对错—《蒹葭》讲解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9篇,蒹葭。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是长在河边的。这是一篇众人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先来通读全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章)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三章)同样,这是一篇重章叠句的作品。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头两句。先看白露为霜,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露水不能凝结成霜,霜是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这叫凝华。当然,古人并不知道这里的科学道理,他以为是露水凝结成霜。24节气中,寒露之后就是霜降。白露为霜正是由深秋进入冬季的表现。再看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晞是晒干,已是消失,考虑到三句之间是有变化的,这个晞强调的是应该是晒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把它理解为晒应该更好些。由露水成霜到露水消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由此可知,作者在河边待了很长时间。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三四句。伊人就是那个人,也就是意中人。作者说我的意中人,就在河的对岸。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和在水一方所指范围不同,后者指河的对岸,而前两者则是指河边。如果只有后者,我们可能会认为,作者的意中人住在河的对岸,但是加上前两者,我们就会明确,原来意中人此时也在对面的岸边。我望着你,你望着我。前4句刻画了季节和环境。这个季节和环境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是有的。我们以前不止一次的说过,由秋入冬之时是古人举行婚礼的季节。而当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匏有苦叶,谷风,氓,河广等作品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当时结婚的男女多分处河的两岸。所以前4句已经很明确的交代了,这是一篇期待婚姻的男女的情歌。历来对本篇作品的主旨都有很多争论,其实是没有把握前4句所致。我们再来看最后4句。溯回从之,是逆流而上去找她,溯游从之。是顺流而下去找她。当他逆流而上的时候。路途遥远,险阻,曲折。换句话说,逆流而上不可能与河对岸的爱人相见。当他顺流而下的时候。对岸的爱人就好像在水中的沙滩上。什么意思呢?他仍然没有办法渡过河去。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宛在水中央等每一章的最后一句。作为读者,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脑海中不可避免的会呈现出对面女子衣带飘飘,超凡脱俗,飘渺虚幻的形象。很明显,当我们读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时候,那就是站在对岸的一个女子形象。可是当我们读到宛在水中央的时候,那个女子就如同水仙一般。你看地点不同,文学效果就不一样。难道古人是有意识的这样创作的吗?恰恰相反,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实写。有一次我曾经在汾河边上游玩儿。远望对面有很多的树木,深草。岸边也很曲折。我就以为那是水中的沙洲,沙洲的后面还会有河流。直到我们骑行到对岸,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岸边。根本没有沙洲。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宛在水中央这神来之笔,绝不是刻意构思的结果。那就是佳句天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篇男子想娶女子而不得的作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女子等待男子来娶自己而不得的作品。作品尽可能的隐去了主人公,将爱情刻画的朦胧飘渺。是不可多得的抒情文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章)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
More Episodes
Published 04/11/22
Published 04/11/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60篇,国风的最后一篇,狼跋。我们先来通读全诗。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一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二章)这同样是重章叠句,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头两句。这里的胡,不是只狼的胡子。而是狼颔下的悬肉。头两句是说。狼走路的时候,一会儿踩着下巴,一会儿拌到尾巴上。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第3句。公孙是国君的后代。公孙硕肤,说某个公孙,长得非常的胖。然而他的胖和狼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前面说狼下巴上的肉很多,走路的时候都会踩到,这显然是说狼很胖。可见胖是将狼与公孙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之一。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赤舄,是一种红色的鞋,与礼服...
Published 0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