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恶人有如除去杂草—《下泉》讲解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53篇,下泉。下泉就是泉。有人说是泉水向下流,有人说是出自地下的泉水。这都是望文生义。哪有水是向高处流的?哪有不是从地下出来的泉水?通读全诗,我们就能够了解,诗中提到了地下的泉和天上的雨。正是由于这种对应关系,所以才将泉称为下泉。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洌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一章)洌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二章)洌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三章)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四章)诗歌共4章,前三章以地下的泉起兴,第4章以天上的雨起兴。所以。可以因此分成两大板块。我们先看前三章。说一想到我们的京城,我就睡不着觉,叹息连连。为什么呢?他没说,但是我们可以透过起兴去推测。他说,那寒冷的泉水,把那一丛一丛的恶草都浸泡死了。这说的是什么呢?这说的是农田灌溉。农民在种植之前,先想办法使田中杂草腐烂,以利于农作物生长。什么办法呢?吕氏春秋说。烧薙行水。利以杀草。说的就是可以用火将杂草烧成灰,也可以用水将它浸泡腐烂。既然他用弄死杂草恶草起兴。那么,当他想到京城时,显然是希望将京城中的恶人弄死。我们再来看第4章头两句。杂草已被清除。黍苗已经长高,一场及时雨,让他们茁壮成长。和前三张一样,这也是用来起兴的。前面提到京中有恶人,想要将恶人弄死。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达成了。在郇伯的操劳下。天下又安定有主了。至于说这个郇伯到底是谁,学术界还有争议,这里就不去专门探讨了。我只想再强调一下这里的起兴。我们用黍离和本篇比较。会发现他们都是关心国事,都是用农作物起兴。所以,作者身份,创作环境应该是相似的,应该都是由于某些原因行走在郊外的人。
More Episodes
Published 04/11/22
Published 04/11/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60篇,国风的最后一篇,狼跋。我们先来通读全诗。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一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二章)这同样是重章叠句,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头两句。这里的胡,不是只狼的胡子。而是狼颔下的悬肉。头两句是说。狼走路的时候,一会儿踩着下巴,一会儿拌到尾巴上。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第3句。公孙是国君的后代。公孙硕肤,说某个公孙,长得非常的胖。然而他的胖和狼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前面说狼下巴上的肉很多,走路的时候都会踩到,这显然是说狼很胖。可见胖是将狼与公孙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之一。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赤舄,是一种红色的鞋,与礼服...
Published 0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