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墾丁出水口
Published 07/20/21
Published 07/20/21
2011 年在東嶼坪西邊海堤外側拍的。這是東嶼坪最好上下的點。該次調查中,共發現魚類 10 科 32 種,珊瑚 5 科 36 種。物種數雖不高,但是數量卻十分龐大。個人認為這是全澎湖最美的點位之一。
Published 07/20/21
2010年5月7日綠島的腦紋珊瑚產卵紀實
Published 07/20/21
在臺灣西南海域富含天然氣水合物的地區,臺灣與日本的學者也在海底發現大量冷泉生物群落,顯示臺灣周遭海域豐富多變的海洋環境
Published 07/20/21
裡面有剃刀魚、比目魚等等的精彩畫面喔!
Published 07/20/21
墾丁出水口及後壁湖
Published 07/20/21
這是在澎湖潛水時巧遇的一尾邁氏條尾魟。這條魟相當的大,估計應有 2 公尺左右。這可不是水中的放大作用喔!因為攝影者本身有貼近該魟拍攝,因此有個比例可供參考。真是個難得的經驗。
Published 07/20/21
墾丁潮間帶第一篇
Published 07/20/21
今年珊瑚產卵的盛事,海生館的研究人員紀錄到綠島的鱗片繩紋珊瑚和表孔珊瑚的產卵現況
Published 07/20/21
本影片紀錄下雄海參在飼養環境中的排精過程
Published 07/20/21
2010_0504表孔珊瑚產卵
Published 07/20/21
小琉球位於東港外海,是世界上七座大於1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島嶼之一。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其中以綠蠵龜最為廣為人知。
Published 07/20/21
澎湖縣望安鄉的東嶼坪與西嶼坪有著台灣最後淨土的美譽。由於人口稀少、缺乏淡水資源,因此水下環境得以有較好的保全。軸孔珊瑚通常可以形成長數十公尺、寬及高約數公尺以上的群聚。
Published 07/19/21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邀集了國立中山大學、中央研究院、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與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等相關海洋研究學者與保育社團共同合作,期透過本次綠色海鮮行動座談會,能為消費者在市場購買海鮮和出外用餐時,幫助他們作出明智的採購決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王維賢:「 《綠色海鮮》是個由消費大眾參與保護海洋資源的行動方案,當大眾都成為負責任的消費者時,就有能力改善全球所遭受過度捕撈海鮮資源的情況。 海生館也將持續地更新《綠色海鮮》的行動訊息,讓我們一起保護海洋環境資源,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確保我們的下一代擁有一個資源豐富的海洋。 」
Published 07/19/21
糙齒海豚復原中,海生館獸醫師以小魚餵食情形
Published 07/19/21
在墾丁後壁湖拍攝的水下畫面,由於該處已經成為海洋資源保護區,因此魚隻體型較大、比較不怕人,數量也比較多。可以成為海洋保護區的範例。
Published 07/19/21
為推廣全民海洋保育行動,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於2010年的世界海洋日(6月8日)前夕,邀請國內專家學者與保育社團,針對 《綠色海鮮》行動議題進行深入探討,期能推出一個方便又容易使用的綠色海鮮選擇方式,以提供民眾健康、維他命豐富且安全的海鮮種類購買參考。這是海生館繼全民挑海鮮《 相關內容詳見 http://seafood.nmmba.gov.tw》之後,於2010年推動的一個以推廣食用綠色並可持續生產的《綠色海鮮》行動。
Published 07/19/21
為了得到海流流速、流向、浪高、浪向、潮汐等資料,往往需要於海底架設聲納,ADP為都卜勒聲納的一種,本集為海底安裝的過程。
Published 07/19/21
小琉球水下的影像記錄,裡面有綠蠵龜、瓷蟹、棘穗軟珊瑚等等。
Published 07/19/21
為澎湖南方四島中物種多樣性最好的一個點位。
Published 07/19/21
珊瑚具有多樣的生殖型式和形態,大致上可分為有性和無性兩種生殖方式,其中有性生殖又分孵育型和排放型。通常排放型的種類將配子由口釋出,卵和精子在體外受精,發育成幼生,其生殖期短,僅在一年中的幾天夜晚進行生殖,但排放型的珊瑚所產的配子數很多,但受精率和受精卵的活存率低。
Published 06/11/18
影片結尾處的月光下的紅燕鷗,是我真實的視覺經驗。我真的看到那個畫面,但是因為攝影機無法在如此低光度下作業,所以採取後製合成。希望與觀眾共享當時的感受!
Published 06/11/18
後壁湖海洋保護區目前有大群笛鯛混群,有五線、黑星、黃足笛鯛。後壁湖的海蛞蝓數量也不少,這次的紅紋盤海蛞蝓,長得就像隻哈巴狗一樣,是不是很可愛呢?還有海龍、寄居蟹喔!
Published 06/11/18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首次交由非政府、非營利團體主辦,目的就是希望平常就喜愛悠游大海的潛水客,能於習得體檢方法後,協助收集珊瑚 礁的健康資料並記錄海洋生態狀況
Published 0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