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Published 06/11/17
今集主題是「歷史」,嘉賓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盧傑雄與民間歷史研究者鄭立。 歷史牽涉過往發生的事實,但事實本身不足以成為「歷史」。從事實到歷史,多少牽涉人的主觀意願。鄭立認為史學工作就像偵探查案,史學材料等同線索,最重要的是偵探能夠串連線索,破解謎團。盧傑雄卻警惕,如此看待歷史,誇大了史家撰寫的主觀意願,而忽略了歷史的材料選取與因果解釋仍然要求客觀與嚴謹。 在節目中,主持與嘉賓亦探討了歷史有否必然規律、撰寫歷史的方式應否以人物為中心,最後點出理解歷史的意義:歷史讓我們突破當下的視野,開拓更...
Published 06/11/17
Published 06/04/17
今集請來時事評論員練乙錚、民間學院創辦人李達寧及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葉家威,一起探討「民族」這概念涉及的種種問題。 嘉賓和主持都認為,比起血緣等生物學條件,以文化來界定「民族」較為可取。練乙錚進一步指出,利用「民族」這概念可有效解決很多現實問題,但李達寧則認為「民族」不單不能解決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問題,更會阻礙我們看清這些問題的核心。葉家威則抱持普世主義的立場,認為除了個別的民族,我們亦應放眼關注普世的價值。 最後,節目探討了一個切身的問題——「香港人」有條件成為一個民族嗎? 主持: 關灝泉(...
Published 06/04/17
Published 05/28/17
活於「後真相時代」,分辨真假的批判能力愈益重要。今集兩位嘉賓--區家麟與張彧暋--跟我們討論批判思考的意思、價值與限制。 甚麼是批判思考?主持借用李天命的講法,認為批判思考的重要一環是語理分析。傳媒人區家麟特別指出,香港的新聞及公共言論經常滲雜邏輯謬誤,若有批判思維把關,有助明辨是非。主持補充,批判思考亦是一種態度,論者應該保持開放持平,講道理求真相,而非以批評他人言論為樂。 然而,批判思考亦有限制。節目談及李天命批評陳文敏言論的風波,指出批判思考還需要把握社會的具體脈絡,甚至借助其他學...
Published 05/28/17
Published 05/21/17
今集哲學有偈傾請來兩位藝術家--區凱琳和黃宇軒--探討一些藝術哲學的重要問題。 藝術哲學首要探討的課題是藝術的定義。黃宇軒嘗試把藝術界定為一種衝擊人日常生活經驗的活動。藝術的價值,正正在於能挑戰日常世界的秩序。然而,主持質疑這個界定過於寬鬆,把很多非藝術的活動都納入為藝術。區凱琳則提出,藝術家甚少關注這問題。創作時,她更關心這活動能帶出甚麼價值。 兩位嘉賓不約而同認為,觀眾的角色在構成藝術作品中十分重要。藝術品不單是藝術家個人意見的宣示,觀眾的經驗亦參與到藝術作品的構成之中。 節目...
Published 05/21/17
Published 05/14/17
今集,哲學有偈傾請來導演麥曦茵,和主持人一起談談:「真愛是真?」 為甚麼會愛上一個人?麥曦茵認為雖然我們可以羅列一堆擇偶條件,但真正的愛是一種感覺,而感覺的出現,卻沒有條件可言。 「完整」(completeness)亦是另一重點。古希臘有神話故事關於「另一半」(another half),說男男女女本為一體,只是被宙斯一分為二,因此人生來都是不完整的,唯有尋覓本來的另一半才是圓滿。但對麥曦茵影響更大的是童書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所謂「完整」,不是找到...
Published 05/14/17
Published 05/07/17
身分認同是重要的哲學議題,而「中國文化」一直深深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今集,我們請來退休教授陳雲,跟大家探討中國文化,暢談家國天下。 陳雲認為,中國文化應正名為「華夏文化」,因為前者難免滲雜受現代的國族主義影響,不及後者來得源遠流長。他亦認為,華夏傳統的政治既是以民為本,卻又不主張啟迪民智;在上位者也應節制權力,不應過分影響平民百姓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節目最後談論香港是否保留了華夏文化的精髓,反省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主持: 劉保禧(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
Published 05/07/17
Published 04/30/17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和動物打交道,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動物?今集,我們請來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麥志豪和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陳成斌,跟大家談談「動物權益」。 節目中,主持和嘉賓談到兩位哲學家—— Peter Singer 和 Tom Regan。他們分別以動物能感受到痛苦和生命有內在價值為理由,論證我們有道德責任維護動物權益。從這兩大立場出發,主持和嘉賓亦嘗試分析吃肉、利用動物工作和飼養寵物可能涉及的道德問題,希望為大家帶來一個反思動物權益的契機。 主持: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
Published 04/30/17
Published 04/23/17
今集,主持們和兩位嘉賓——營銷專欄作家徐緣和恆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沐恩——會和大家一起「尋開心」。 節目談及,金錢與快樂的關係不成正比;當到達一定的水平後,金錢和物質的增加不會再提升快樂。而相比起慾望的滿足,家庭、朋友、建立和發展自己的才能和興趣等等,更能帶來長遠持續的快樂。兩位嘉賓亦不約而同認為,近年香港撕裂的社會政治環境令香港人更不快樂。要讓人活得快樂,社會就應該鼓勵人發展不同的才能、追求不同的目標。 主持: 劉保禧(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
Published 04/23/17
Published 04/16/17
今集,主持和嘉賓——前大律師公會主席石永泰先生——圍繞幾個概念討論:「法治」、「人治」及「以法管治」。它們有何分別?嘉賓認為,法治社會中,法官的判決建基於相對清晰的條文,法官的詮釋空間有相當大的限制,因此與任意的人治不同。而推崇法治精神的社會亦會顧及人民對法治的觀感,營造社會整體對法治的信任,因此法治精神並非單純地合乎法律條文的管治方式。而一個踐行法治精神的社會,更能為人民的生活提供穩定的指引,因此有其價值。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關灝泉(...
Published 04/16/17
Published 04/09/17
命是命定,運有運勢,命運能選擇嗎?由古希臘悲劇到中國老莊思想,我們不斷地尋找答案。 主持: 劉保禧(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嘉賓: 黃秋生(香港著名演員)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Published 04/09/17
Published 04/02/17
生,所謂何事?死,何以安頓? 死亡有什麼意義?如果人沒有死亡,能夠成為不朽者,是否更好? 哪一套哲學論說對死亡的意義,能說服你? 讓我們由談論死亡開始,漸漸看見生命。 主持: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劉保禧(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嘉賓: 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席助理教授) 陳曉蕾(獨立記者)
Published 0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