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為何有些酒要用超過一種菌來發酵,甚至發酵完再發酵?不同的酒要配搭不同形狀的酒杯,背後有甚麼特別原因?為甚麼品酒前要先搖杯,但有些酒則不宜搖杯?飲酒是否真的可以殺菌,以至有其他神奇功效?今集承接上一季「醉人的科學」,談論更多有關酒的科學知識。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Published 09/05/19
為何有些酒要用超過一種菌來發酵,甚至發酵完再發酵?不同的酒要配搭不同形狀的酒杯,背後有甚麼特別原因?為甚麼品酒前要先搖杯,但有些酒則不宜搖杯?飲酒是否真的可以殺菌,以至有其他神奇功效?今集承接上一季「醉人的科學」,談論更多有關酒的科學知識。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Published 09/05/19
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以前的人或許覺得天氣總是變幻莫測,但現代我們借助理論和技術的進步,已至少能較為準確地預報幾天後的天氣變化。究竟有甚麼因素導致天氣現象的形成?有甚麼是氣象學家能準確預測,或不能準確預測的?氣候變化又會造成甚麼極端天氣現象?今集有研究大氣科學的專家,講述天氣形成和預測天氣背後的科學。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戴沛權(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譚志勇(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
Published 08/29/19
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以前的人或許覺得天氣總是變幻莫測,但現代我們借助理論和技術的進步,已至少能較為準確地預報幾天後的天氣變化。究竟有甚麼因素導致天氣現象的形成?有甚麼是氣象學家能準確預測,或不能準確預測的?氣候變化又會造成甚麼極端天氣現象?今集有研究大氣科學的專家,講述天氣形成和預測天氣背後的科學。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戴沛權(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譚志勇(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
Published 08/29/19
自古而今,人類一直與傳染病在搏鬥,現代往來各地交通便捷,疾病傳播更變得全球化。2003年本港爆發非典型肺炎,其傳染力之高令人震驚,疫情蔓延至世界各地,導致這場疫症的SARS冠狀病毒,和導致中東呼吸綜合症的MERS冠狀病毒,有何異同之處?病毒為何只會在身體特定處發病,又是甚麼導致病徵的出現?越來越多傳染病可以靠接種疫苗預防,可是為甚麼有些傳染病難以靠疫苗去根除,現在又有甚麼新方向研究預防流感的疫苗?今集請來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醫生,為大家介紹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故事和背後的科學原理。 主持: 麥嘉慧...
Published 08/22/19
自古而今,人類一直與傳染病在搏鬥,現代往來各地交通便捷,疾病傳播更變得全球化。2003年本港爆發非典型肺炎,其傳染力之高令人震驚,疫情蔓延至世界各地,導致這場疫症的SARS冠狀病毒,和導致中東呼吸綜合症的MERS冠狀病毒,有何異同之處?病毒為何只會在身體特定處發病,又是甚麼導致病徵的出現?越來越多傳染病可以靠接種疫苗預防,可是為甚麼有些傳染病難以靠疫苗去根除,現在又有甚麼新方向研究預防流感的疫苗?今集請來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醫生,為大家介紹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故事和背後的科學原理。 主持: 麥嘉慧...
Published 08/22/19
近年市面上有很多產品都宣稱具備「科學實證」,而且名字十分吸睛,諸如「鹼性水」、「能量水」、「消毒襟章」等等的產品,當中有多少有「偽科學」之嫌?是否「專家推薦」的便可信,「有機天然無添加」就代表安全有效?今集一眾科學人為大家的錢包着想,揭穿一個個「唔係咁科學」的消費陷阱。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嘉賓: 小肥波(科普作家)
Published 08/15/19
近年市面上有很多產品都宣稱具備「科學實證」,而且名字十分吸睛,諸如「鹼性水」、「能量水」、「消毒襟章」等等的產品,當中有多少有「偽科學」之嫌?是否「專家推薦」的便可信,「有機天然無添加」就代表安全有效?今集一眾科學人為大家的錢包着想,揭穿一個個「唔係咁科學」的消費陷阱。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嘉賓: 小肥波(科普作家)
Published 08/15/19
世界人口持續上升,沿用現時的食物生產模式將不足以應付未來需求,我們要如何改變飲食習慣來應付這一場糧食危機?食用昆蟲會是解決辦法嗎?在實驗室培養皿種出來的「人造肉」有甚麼好處和壞處?世上有一種超級食物可以滿足所有人的營養需求嗎?今集主持嘉賓將親身試食,與大家探討「下世食乜好」。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嘉賓: 張晉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
Published 08/08/19
世界人口持續上升,沿用現時的食物生產模式將不足以應付未來需求,我們要如何改變飲食習慣來應付這一場糧食危機?食用昆蟲會是解決辦法嗎?在實驗室培養皿種出來的「人造肉」有甚麼好處和壞處?世上有一種超級食物可以滿足所有人的營養需求嗎?今集主持嘉賓將親身試食,與大家探討「下世食乜好」。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嘉賓: 張晉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
Published 08/08/19
香港人熱愛坐飛機去旅行,但你知道飛機爲甚麼可以飛,而機師都在飛機上做甚麼嗎?天氣狀況如何影響飛行時間和航線的選擇?自動駕駛已廣泛被運用在飛機操控上,那麼電腦有機會在未來完全取代人類機師嗎?今集主持請來兩位民航機師,與大家分享飛機操控背後的科學原理和有趣知識。 主持: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嘉賓: 胡澤霖(民航機師) 周智衡(民航機師)
Published 08/01/19
香港人熱愛坐飛機去旅行,但你知道飛機爲甚麼可以飛,而機師都在飛機上做甚麼嗎?天氣狀況如何影響飛行時間和航線的選擇?自動駕駛已廣泛被運用在飛機操控上,那麼電腦有機會在未來完全取代人類機師嗎?今集主持請來兩位民航機師,與大家分享飛機操控背後的科學原理和有趣知識。 主持: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嘉賓: 胡澤霖(民航機師) 周智衡(民航機師)
Published 08/01/19
醫療檢查中經常聽到的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正電子掃描,當中涉及甚麼物理原理?輻射可以用來消滅癌細胞,但亦可以傷害正常細胞,甚至帶來新的癌症,如何透過適當控制去瞄準癌細胞,從而減低對健康組織的影響?從事和輻射有關的醫療人員又有甚麼風險?物理學家並不只埋首實驗室和算式,今集請來兩位醫學物理學家,介紹物理學家在醫學診斷和治療中不爲人知卻又不可或缺的角色。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吳楚儀(醫學物理學家) 李志恒(醫學物理學家)
Published 07/25/19
醫療檢查中經常聽到的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正電子掃描,當中涉及甚麼物理原理?輻射可以用來消滅癌細胞,但亦可以傷害正常細胞,甚至帶來新的癌症,如何透過適當控制去瞄準癌細胞,從而減低對健康組織的影響?從事和輻射有關的醫療人員又有甚麼風險?物理學家並不只埋首實驗室和算式,今集請來兩位醫學物理學家,介紹物理學家在醫學診斷和治療中不爲人知卻又不可或缺的角色。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吳楚儀(醫學物理學家) 李志恒(醫學物理學家)
Published 07/25/19
人溝通可以靠語言,動物可以靠聲音和肢體動作,但細菌既沒有口又沒有四肢,它們又是怎樣跟彼此溝通的?細菌可以感知身邊同伴的數量,湊夠人數就會發出集體合作的訊號,並建造稱為「生物膜」的堡壘扺擋外來的攻擊,我們如何能夠瓦解這些細菌的合作,從而擊退它們?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Published 07/18/19
人溝通可以靠語言,動物可以靠聲音和肢體動作,但細菌既沒有口又沒有四肢,它們又是怎樣跟彼此溝通的?細菌可以感知身邊同伴的數量,湊夠人數就會發出集體合作的訊號,並建造稱為「生物膜」的堡壘扺擋外來的攻擊,我們如何能夠瓦解這些細菌的合作,從而擊退它們?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Published 07/18/19
物理學家要觀測地球上的物理現象,相對比較容易。可是天上的星星離我們何止千萬里遠,除了靠一雙肉眼以外,還有甚麼辦法可以研究它們?為何有些望遠鏡可以放在地球,有些卻要發射到太空才可以使用?為何在地球放幾隻「大鐵鑊」可以證明宇宙大爆炸的存在,地下挖個大水池就能研究太陽的核子反應,造幾條L形隧道就能知道幾億光年外的黑洞相撞?今集繼續有重量級天文學專家,講述科技發展和跨學科合作如何令我們對宇宙有更深刻的認識。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嘉賓: 江國興(國立清華...
Published 07/11/19
Published 07/11/19
天上大部分星星都與我們的太陽一樣,依靠核反應產生的能量發熱發光。然而一顆星在核燃料用盡以後,到底它會黯然地慢慢熄滅,還是轟轟烈烈地爆炸,蛻變成中子星,甚至變成黑洞?在地球的科學家如何能夠探測這些星星終結後的殘骸?連光線都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我們又是如何拍攝到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的?今集請來重量級的天文學專家,為我們講解恆星死亡以後的各種命運。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嘉賓: 江國興(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朱明中(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 潘...
Published 07/04/19
Published 07/04/19
遊行人數的估計究竟有幾科學?催淚彈會造成終身創傷甚至死亡嗎?水炮車、橡膠子彈和布袋彈造成衝力可以有多大?聲波炮和臭味彈又是否驅散示威者的好方法? 科學其實無處不在,今集「高牆與雞蛋」,一眾主持會討論遊行管理的科學原理,以及防暴武器的安全性。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Published 06/27/19
Published 06/27/19
在中世紀時代,西方人認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和其他星星圍繞地球運轉;萬物由連續的物質所組成,可以用刀無限分割;生命則是由無法解釋的「生命力」所主宰。這些當時被認爲是無可厚非的真理,現在我們卻認爲是不正確的。究竟從中世紀到現代這一千多年間,經歷了甚麼發現,讓我們對宇宙萬物的認知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今集「科學搞革命」,我們會探討這場曠日持久的科學革命,如何催生出蓬勃發展的現代科學。 主持: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江啟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
Published 06/20/19
Published 06/20/19
在現代科學還未出現之前,西方人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究竟這個世界是有規律可循的,還是由喜怒不定的眾神所主宰,時陰時晴令人無所適從?希臘學者曾提出世界只由四至五種元素組成,這種想法如何深深影響了後世哲學家的宇宙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可以估算出地球直徑的希臘文明,又是如何慢慢隕落以至消亡? 主持: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江啟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陳文豪(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
Published 0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