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14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白居易與元稹至死不渝的一份友情是中國文壇一段佳話。翟志成與黃載生之間的交往,庶幾近之。翟志成與黃載生(文船山)兩人的背景許多相似,都是文革時期從廣東逃到香港的「知青」,在大學裡唸的同是中文系,兩人熱愛文學,因親身經歷過文革,目睹這場對國家民族造成史無前例的大災禍,兩人感時傷懷,對此一直耿耿於心。兩人遭遇相同,語言相通很容易意氣相投,相知相惜。但翟志成與黃載生的情緣遠不止於此。翟志成自承生於亂世,看過太多人生黑暗面,性情不免憤世偏激,而且又偏好用青白眼臧否人物,所以一輩子沒交到幾個真朋友,黃載生卻是他一生知己,心靈夥伴,刎剄之交。《學林拾翠》這本書是翟志成獻給他的摯友黃載生的,紀念他們那段高山流水生死不渝的情誼。—白先勇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14/24
Published 06/14/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13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白居易與元稹至死不渝的一份友情是中國文壇一段佳話。翟志成與黃載生之間的交往,庶幾近之。翟志成與黃載生(文船山)兩人的背景許多相似,都是文革時期從廣東逃到香港的「知青」,在大學裡唸的同是中文系,兩人熱愛文學,因親身經歷過文革,目睹這場對國家民族造成史無前例的大災禍,兩人感時傷懷,對此一直耿耿於心。兩人遭遇相同,語言相通很容易意氣相投,相知相惜。但翟志成與黃載生的情緣遠不止於此。翟志成自承生於亂世,看過太多人生黑暗面,性情不免憤世偏激,而且又偏好用青白眼臧否人物,所以一輩子沒交到幾個真朋友,黃載生卻是他一生知己,心靈夥伴,刎剄之交。《學林拾翠》這本書是翟志成獻給他的摯友黃載生的,紀念他們那段高山流水生死不渝的情誼。—白先勇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13/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12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巴利以令人捧腹的英式幽默記錄了那段趣事不斷的經歷,將人類學家如何克服乏味、災難、生病、敵意真實呈現在讀者面前。出版後深受全球讀者喜愛,暢銷多年經典不墜,而當時所激起對田調本質的思索和辯證,隨著時代更迭,此刻回看更顯珍貴。「不同於那些嚴肅而充滿了讓外行百思不得其解的術語的人類學書,這也是一本關於人類學家自己的書。」 以上內容擷取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12/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11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巴利以令人捧腹的英式幽默記錄了那段趣事不斷的經歷,將人類學家如何克服乏味、災難、生病、敵意真實呈現在讀者面前。出版後深受全球讀者喜愛,暢銷多年經典不墜,而當時所激起對田調本質的思索和辯證,隨著時代更迭,此刻回看更顯珍貴。「不同於那些嚴肅而充滿了讓外行百思不得其解的術語的人類學書,這也是一本關於人類學家自己的書。」 以上內容擷取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11/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10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萬維鋼秉持科普作家的敘事才能,關注現下各類社會議論,以精練流暢的筆法,傳達犀利獨到的觀點,並指向下一步的趨勢。 35道當今現象議題,教你和這個世界講講道理。在這本書中,我們談談素養教育、破壞式創新、內卷、人工智慧等巨大變革,探討歷史是否有必然規律、科技對生活的影響、賺錢的方式是否變了,以及該如何因應。 我們已經習慣每一代人的生活都比上一代人好,但你想過嗎?世界沒有義務是這樣的。 此刻也許不是高喊「明天會更好」,而是主動意識到愈來愈稀缺的資源,早一步掌握未來先機。做個跳脫常識框架的思考者,為世界帶來驚喜!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10/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7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萬維鋼秉持科普作家的敘事才能,關注現下各類社會議論,以精練流暢的筆法,傳達犀利獨到的觀點,並指向下一步的趨勢。 35道當今現象議題,教你和這個世界講講道理。在這本書中,我們談談素養教育、破壞式創新、內卷、人工智慧等巨大變革,探討歷史是否有必然規律、科技對生活的影響、賺錢的方式是否變了,以及該如何因應。 我們已經習慣每一代人的生活都比上一代人好,但你想過嗎?世界沒有義務是這樣的。 此刻也許不是高喊「明天會更好」,而是主動意識到愈來愈稀缺的資源,早一步掌握未來先機。做個跳脫常識框架的思考者,為世界帶來驚喜!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07/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6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在《儀式的科學》一書中,人類學家暨科學家迪米崔•席加拉塔斯(Dimitris Xygalatas)在超過二十年的旅程中,研究並見證了各種極端儀式和生活中常見的儀式,包括生日派對、加冕典禮、默默祈禱、踏火、爬刀梯以及可怕的成年儀式。他親歷現場、參與在當地人群當中,把一系列在實驗室中做的實驗帶入田野,以此瞭解人們追求儀式的驅力。本書帶我們一覽這些科學發現,揭露儀式的內在運作,以及它們對我們及社群帶來的重要功能。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06/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5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在《儀式的科學》一書中,人類學家暨科學家迪米崔•席加拉塔斯(Dimitris Xygalatas)在超過二十年的旅程中,研究並見證了各種極端儀式和生活中常見的儀式,包括生日派對、加冕典禮、默默祈禱、踏火、爬刀梯以及可怕的成年儀式。他親歷現場、參與在當地人群當中,把一系列在實驗室中做的實驗帶入田野,以此瞭解人們追求儀式的驅力。本書帶我們一覽這些科學發現,揭露儀式的內在運作,以及它們對我們及社群帶來的重要功能。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05/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4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楊照從金庸的生平與時代出發,追索小說與人生的微妙交錯;繼而逐部細究小說,從風格布局到角色創造,整理出金庸珍貴的寫作技藝。 這是我們的武俠夢,是我們曾經的江湖! 「金庸的武林」系列──《曾經江湖》《流轉江湖》《再會江湖》 ◎繼倪匡之後,完整評析金庸十四部小說的誠意之作 ◎歷史的、文學的切入視角,帶你讀「懂」金庸 ◎2024為「金庸百年」,重讀金庸的起點 ──新世代認識金庸的起點,可能是影視作品、改編漫畫,甚至手機遊戲,但文字仍是「起點的起點」。透過文本的帶領重讀,探索「武俠」對當代華人的情感意義,揭密金庸小說足以創造下一個百年的技藝內涵。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04/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6月3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楊照從金庸的生平與時代出發,追索小說與人生的微妙交錯;繼而逐部細究小說,從風格布局到角色創造,整理出金庸珍貴的寫作技藝。 這是我們的武俠夢,是我們曾經的江湖! 「金庸的武林」系列──《曾經江湖》《流轉江湖》《再會江湖》 ◎繼倪匡之後,完整評析金庸十四部小說的誠意之作 ◎歷史的、文學的切入視角,帶你讀「懂」金庸 ◎2024為「金庸百年」,重讀金庸的起點 ──新世代認識金庸的起點,可能是影視作品、改編漫畫,甚至手機遊戲,但文字仍是「起點的起點」。透過文本的帶領重讀,探索「武俠」對當代華人的情感意義,揭密金庸小說足以創造下一個百年的技藝內涵。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6/03/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31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楊照從金庸的生平與時代出發,追索小說與人生的微妙交錯;繼而逐部細究小說,從風格布局到角色創造,整理出金庸珍貴的寫作技藝。 這是我們的武俠夢,是我們曾經的江湖! 「金庸的武林」系列──《曾經江湖》《流轉江湖》《再會江湖》 ◎繼倪匡之後,完整評析金庸十四部小說的誠意之作 ◎歷史的、文學的切入視角,帶你讀「懂」金庸 ◎2024為「金庸百年」,重讀金庸的起點 ──新世代認識金庸的起點,可能是影視作品、改編漫畫,甚至手機遊戲,但文字仍是「起點的起點」。透過文本的帶領重讀,探索「武俠」對當代華人的情感意義,揭密金庸小說足以創造下一個百年的技藝內涵。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31/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30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坂本龍一親口描述自己的人生與音樂,從幼稚園的首次作曲體驗、對於嚴父的記憶、高中罷課、YMO的狂放歲月、《末代皇帝》的幕後花絮與榮耀、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後,除了反思音樂走向外,在三一一大地震之後更進而轉向關懷社會與大自然環境保育。兩本自傳記錄坂本龍一創作人生,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30/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9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坂本龍一親口描述自己的人生與音樂,從幼稚園的首次作曲體驗、對於嚴父的記憶、高中罷課、YMO的狂放歲月、《末代皇帝》的幕後花絮與榮耀、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後,除了反思音樂走向外,在三一一大地震之後更進而轉向關懷社會與大自然環境保育。兩本自傳記錄坂本龍一創作人生,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9/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8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金融風暴之後世界的變化如雪崩降臨我們每一個人的頭上,人們嚇呆了,來不及思考。 眾多的口號、仇恨,一一崛起。 其中之一:反全球化! 其中之二:反移民! 其中之三:不惜戰爭! 川普的煽動力,他指控的「犯罪」對象中國,成為顯學。 但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 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陳文茜以明晰透澈的眼神,預言這驚心動魄的人間劇碼。 我們活在一個逆轉的時代。 這個時代,愛的信念,和平的信念,正在消失。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8/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8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金融風暴之後世界的變化如雪崩降臨我們每一個人的頭上,人們嚇呆了,來不及思考。 眾多的口號、仇恨,一一崛起。 其中之一:反全球化! 其中之二:反移民! 其中之三:不惜戰爭! 川普的煽動力,他指控的「犯罪」對象中國,成為顯學。 但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 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陳文茜以明晰透澈的眼神,預言這驚心動魄的人間劇碼。 我們活在一個逆轉的時代。 這個時代,愛的信念,和平的信念,正在消失。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8/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7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金融風暴之後世界的變化如雪崩降臨我們每一個人的頭上,人們嚇呆了,來不及思考。 眾多的口號、仇恨,一一崛起。 其中之一:反全球化! 其中之二:反移民! 其中之三:不惜戰爭! 川普的煽動力,他指控的「犯罪」對象中國,成為顯學。 但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 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陳文茜以明晰透澈的眼神,預言這驚心動魄的人間劇碼。 我們活在一個逆轉的時代。 這個時代,愛的信念,和平的信念,正在消失。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7/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4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本書揭示遊戲化(gamification)如何剝奪我們的覺知意識,為什麼大公司如亞馬遜及Uber如此熱中於運用遊戲化來管理員工,以及何以將我們的整個生活轉變為地獄般的遊戲,永遠也掙脫不出。為此,我們需要直面遊戲化的挑戰和濫用,並確保它可以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讓情況變得更糟。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4/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3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本書揭示遊戲化(gamification)如何剝奪我們的覺知意識,為什麼大公司如亞馬遜及Uber如此熱中於運用遊戲化來管理員工,以及何以將我們的整個生活轉變為地獄般的遊戲,永遠也掙脫不出。為此,我們需要直面遊戲化的挑戰和濫用,並確保它可以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讓情況變得更糟。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3/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2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知名英國宗教學家凱倫.阿姆斯壯在她這本力作中,主張現代性及其理性主義、文字主義和左腦思維的傾向,剝奪了全球宗教對經文的神祕和彈性力量的價值。她指出,許多聖典詮釋運動傾向於回歸其經文背後的信仰傳統,使信徒們在最需要展望未來時,卻回望過去。而現代性對於科學和理性地位的重視,更進一步地加劇了對這種對於經文詮釋的錯誤看法,使得信仰者將經文解讀為文字,而不是寓言,導致聖典無法直接回應現代的困境。這也使得今日的人們要不是對於聖典經文以過於字面化方式理解,不然就是以完全摒棄它的態度來對待經文。 因此,阿姆斯壯於本書中籲求我們需要一種閱讀聖典的藝術來重新詮釋聖典,以便直接回應今日肆虐全球、危害人類的苦難、憤怒和仇恨。透過研究這些神聖文字的真正意涵,重新審視那些備受爭議的宗教事件,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注入全新觀點,消弭一般人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鴻溝,讓人們重新發現聖典富有靈性的創造力。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2/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1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知名英國宗教學家凱倫.阿姆斯壯在她這本力作中,主張現代性及其理性主義、文字主義和左腦思維的傾向,剝奪了全球宗教對經文的神祕和彈性力量的價值。她指出,許多聖典詮釋運動傾向於回歸其經文背後的信仰傳統,使信徒們在最需要展望未來時,卻回望過去。而現代性對於科學和理性地位的重視,更進一步地加劇了對這種對於經文詮釋的錯誤看法,使得信仰者將經文解讀為文字,而不是寓言,導致聖典無法直接回應現代的困境。這也使得今日的人們要不是對於聖典經文以過於字面化方式理解,不然就是以完全摒棄它的態度來對待經文。 因此,阿姆斯壯於本書中籲求我們需要一種閱讀聖典的藝術來重新詮釋聖典,以便直接回應今日肆虐全球、危害人類的苦難、憤怒和仇恨。透過研究這些神聖文字的真正意涵,重新審視那些備受爭議的宗教事件,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注入全新觀點,消弭一般人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鴻溝,讓人們重新發現聖典富有靈性的創造力。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1/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20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本書以五個部分,說明我們何以相信奇怪的事物,更相信任何事物;書中從懷疑論角度切入,從政治、經濟、宗教領域,到陰謀論、超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為何相信不明飛行物、相信外星人綁架、相信超自然事物、相信讀心術等等,為什麼人們總相信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透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謝爾默期許,能為長期相信某個觀點或信仰的人帶來不同的思辨角度。也強調了我們之所以需要科學,就是因為科學是有史以來確定信念是否符合現實的最佳工具。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20/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17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本書以五個部分,說明我們何以相信奇怪的事物,更相信任何事物;書中從懷疑論角度切入,從政治、經濟、宗教領域,到陰謀論、超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為何相信不明飛行物、相信外星人綁架、相信超自然事物、相信讀心術等等,為什麼人們總相信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 透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謝爾默期許,能為長期相信某個觀點或信仰的人帶來不同的思辨角度。也強調了我們之所以需要科學,就是因為科學是有史以來確定信念是否符合現實的最佳工具。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17/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16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本書透過經濟學家的眼光,切入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問題,運用經濟學專業的分析手法與工具,發掘其中隱含的「經濟現象」,以及個體經濟行為背後運作的道理與機制。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16/24
*本集節目於臺北廣播電臺 113年5月15日晚上9點至9點30分播出* 本書透過經濟學家的眼光,切入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問題,運用經濟學專業的分析手法與工具,發掘其中隱含的「經濟現象」,以及個體經濟行為背後運作的道理與機制。 以上內容節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Published 05/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