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在婚姻中,彼此不能交流情感感受,一方向黑洞一样总是毫无反应,或者不断评判、否定、攻击对方的情感需求,这是世上最亏本的事情,因为亏掉的是人的生命力,是人对幸福的感受力。所以,婚姻不能触碰的底线不是出轨、家暴,而是在一起真的不开心。
Published 06/27/21
       比如做饭时,发现自己在抱怨油烟,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做这顿饭吗?如果想要,就带着爱,享受自己给家人做饭的感觉;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卖,也是很好的选择啊。同样做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还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Published 06/26/21
       家庭里最孝顺的那个孩子,往往是童年得不到父母的爱,又被父母情感勒索的可怜孩子。他们会不断地为父母付出,因为他们总是妄想:“我再多付出一些,就会得到父母的重视了。”这种妄想会驱使他们不惜把自己的小家掏空,可以想象,这样的小家庭是过不好的。
Published 06/26/21
       当对方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要忍住,不要着急去解决对方的情绪和困扰,而是倾听对方,给对方一点空间。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基本上就能够避免侵犯别人的界限,以及“好心办坏事”的尴尬。
Published 06/26/21
       很多人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往往不能直接简单地说出自己要什么,而是先证明自己的需求时有道理的,自己的欲求是正确的,应该被满足。因为既然自己是正确的,就意味着如果对方不满足你、不顺应你,那么错就在他;如果对方满足了你,也不是出于他的好意,而是他理所当然就该满足你。可想而知,这种关系让人不舒服,因为它是一种权力的关系,而不是爱的关系——我对你有权利,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Published 06/25/21
       为什么我们的心里总是在上演这样的剧情:避免冲突,忍着,忍着,到最后实在忍不住,导致毁灭性的大爆炸?这通常是因为,在我们的童年,尤其是婴儿期,有一段糟糕的经历。
Published 06/25/21
       在选择伴侣这件事上,不可逾越的底线是,不要选择一个“全封闭自体”的人做另一半。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伴侣是童年幸福、心理健康的幸运儿,可事实上,大部分人的童年都不怎么幸福,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创伤,各种内在剧情会使我们偏离真相,看不见真实的对方。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认知自己内在的剧情,去觉察内在剧情不等于真实的世界,渴望看见、了解真实的对方,那么童年的创伤再大,也一样能够过好日子,创造自己的幸福。
Published 06/25/21
       当我们认定一件事是好事,那就竭尽全力去做,不用等待任何人的支持。能够理解你的人,自然会跟随你、支持你。自己站稳了,别人才愿意与你为伍;自己能对目标负责,别人才愿意鼎力相助。这是人性的定律。
Published 06/24/21
       我们在关系中学习 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得到对方和回应,从而确认自己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同样地,我们也在关系中看见对方的存在,确认对方的感受,帮助对方活出独立存在感。当我与你同在时,幸福就降临了。
Published 06/24/21
       人人都希望能够拥有丰盛的人生,真正做到这样,需要我们高效率地解决问题,需要具有与实务本质链接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就源于自由的体验,通过体验 与事物本质链接,发展出心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放空自己脑袋里所有听来的、学来的、限制性的念头,把自己归零,复归于婴儿,然后完全从事物的本质、规律触发,一点点地进行逻辑思考,并且有的放矢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所以,创业成功并不是翻几篇羊皮卷、学几本成功学、念个工商管理硕士就能实现的,创业成功通常更需要“空”。
Published 06/24/21
Published 06/22/21
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过一生。 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过一生。 这是对父母、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心理学理论只是个工具,这个工具如果用得好,可以借助它来认识自己;如果用来教育别人、要求别人,就会变成自我防御,变成豪华监狱。
Published 06/22/21
当我们陷入套路中时,可以问自己: 我为何会陷入这个剧情? 为何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会陷入别人的剧情,一定是因为他内心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
Published 06/22/21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心理学说,放下头脑中的剧情,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        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
Published 06/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