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父母如何把握恰如其分的教育时机?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世界上最令教育者受挫、难过的事情,莫过于施教的人拼尽全力,而被教的人却稳如泰山、纹丝不动。若是认真地考究其原因,倒也并不复杂,问题在于,被教育的对象压根就没觉得你的教育行为跟他有啥关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自然成为家中常态。 一个孩子从降临人间之初的吃喝拉撒睡,到长大以后的衣食住行玩,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外在环境与资源的持久依赖和需要。他们也正是在不断自我满足的过程中,渐渐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则,进而形成一套最方便、最快捷且自认为最有效的处世方法。 然而,在面对孩子种种现实需求的问题上,绝大部分的家长只不过是“程咬金的三斧子”:先纵容,再忽视,最后来要挟。 【《周易》需卦·卦辞: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More Episodes
二十世纪,黎巴嫩知名作家、画家、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名为《孩子》的诗歌: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不及父母,无论他远走何处,必定终会回到家庭这棵大树的庇荫之下。如果孩子胜过父母,狭隘的圈养只会使其成为折翼的天使,早早败落于升空之前。 ...
Published 03/15/20
身在法制社会的现代人是幸福的,和伴侣感情淡了,可以解除婚姻,和孩子冲突大了,可以断绝关系。若是将婚姻自由,理解为想结就结,想离就离,将情感自由,理解为想见就见,想断就断,那可真是太过肤浅了! 真正的心灵自由,不是靠法律规定的自由。而是我想过好就能过好,我想过砸就能过砸的内在自由。孔子所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应该也是无出其右的吧! 【《周易》比卦·六四:外比之,贞吉。】
Published 0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