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作为《茶经》的作者,陆羽在今天是家喻户晓的茶圣。然而事实上 “茶圣”一词用来形容陆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成为主流。在更漫长的时期里,陆羽往往和“茶神“这个称呼相绑定。“茶神”和“茶圣”之间,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暗示了一千多年来,茶文化在内涵上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变迁。 按照文明分层理论,“神”是初级文明的产物。在蒙昧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格化的形象掌握它们的权能。人们渴望神力来关照茶农的种植、茶商的生意,于是就诞生了“茶神陆羽”。 而圣贤的概念,只有更发达的文明才能孕育,它是智慧和品格的化身。如果把茶视是做一种文化,视作我们传承文明、连接世界的载体,那寄托着知识和价值观的“茶圣陆羽”,才是更好的代言人。 所以 “茶圣”作为中国茶的品牌形象,背后其实不是陆羽一个人,而是一千年来层层累加的文化结晶。本期节目,我们将为大家解读陆羽为何在公元780年这个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神” ,又为何在新中国成立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圣” ;以及在这一千年里所形成的“茶文化”的底层逻辑 ——...
Published 04/27/24
《剧谈社》首次尝试把声音艺术作品装进播客之中,搭配剧谈社《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和解放》服用。 声音相比图像虽然更为抽象,但却更具渗透性和感染力,因此在媒介快速转换的当下,十分适合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观念的载体。 《日与夜》是声音艺术家娄能斌老师的作品。他从包括《天使艾米莉》、《哈利·波特》、《燃烧》、《黑暗荣耀》、《谍影重重》、《爱乐之城》等200部涉及古今中外不同题材的电影中,截取了酒吧、酒店、客栈、咖啡厅等场景,去除其中的音乐、音效、人物对话,仅保留这些场景里的环境噪音。然后进行拼接,放在真实的咖啡馆里播放,从而完成了这件作品。 这件作品探讨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置换。我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定义为现实。但真正的现实正在不断与影视、文学、游戏、互联网、二次元、元宇宙这些虚拟之物相融合。这个时候,如何判定真假?或者说生活的实感从何而来?与其说来自于思考,不如说来自于直觉 —— 环境的噪音、合理的气味、细微的空气流通 ——...
Published 03/31/24
Published 03/31/24
评价音乐作品的好坏,人们最本能的标准首先是“好听”与“不好听”。 但熟悉音乐的朋友都会注意到,音乐史的轨迹并非不断朝着好听的方向发展。从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到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勋伯格,音乐似乎是越来越难听了。直到最有代表性的声音艺术家约翰凯奇,更是热衷以杂音、噪音甚至于无声来创作离经叛道的作品。 音乐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从混沌中人为提取的秩序。人类用数万年的漫长岁月把“声”驯化为“音”,创造出萨满的祭祀舞乐、圣人的春秋礼乐、教堂的上帝福音,服务于每一个社会现实。而近100年世界剧变,古典权力秩序土崩瓦解,此时噪音就成为一种武器,人通过把 “音” 还原为 “声” 来介入社会变革,塑造新的世界。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家娄能斌老师为大家介绍几万年来,围绕声音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如何驯化声音建立最初的文明秩序?去中心化的祭祀为何演变成中心化的舞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智慧如何凝结成尽善尽美的古典音乐?庄严的音乐,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被解构?浪漫主义、极简主义、未来主义、新古典主义、包豪斯运动、激浪派…...
Published 03/31/24
春节期间Sora的横空出世仿佛预示了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有人断言它将彻底颠覆影视行业,打破无数从业者的饭碗。也有人坚信,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机器有所分别,正是因为人类拥有感情和创造力,能够创造绘画、音乐、电影,创造各种美。或许AI可以代劳廉价的影视娱乐,但真正的严肃艺术——那些具有深刻批判性以及持久美学价值的作品,是AI无法企及的。 身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我们难以断言AI的未来。但是基于AI的艺术创作,却也不是全然陌生的类型。它所属的 “生成艺术” 与计算机相伴而生,从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跨越了四个历史分期。从冯诺依曼、黑山学院到安迪沃霍尔;从MOMA到LACMA;从伦敦、纽约到北京——...
Published 03/03/24
玛丽莲梦露说“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在如今大众的观念里,珠宝配饰往往具有强烈的女性色彩。 然而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珠宝的性别意味却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呈现:大汶口的牙骨指环指向父权体制的兴起;埃及的圣甲虫护符寄托法老的信仰;希腊的大力神结承载坚不可摧的喻意;罗马婚戒代表天长地久的婚姻契约;北朝将军用印章戒宣誓权威;日本武士用家纹戒展现名誉和忠诚;莫卧儿帝国的拇指戒和满清贵族的玉扳指,同样体现主人的武勇和尊贵;长达20厘米的点翠金护甲,让人联想帝国太后的穷奢极欲;溥仪的婚戒融合英文的爱语和尚书的庄重训诫,映射西风东渐的时代;查尔斯的威尔士亲王纹章戒,暗示英国储君的特殊地位… …  漫长的岁月、广袤的地域、多重的文化语境相互交叠,赋予珠宝千姿百态的喻意。这些喻意,有的被继承;有的被遗忘;还有的,则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挪用和覆写,以出人意料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身边。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L'ECOLE珠宝艺术中心珠宝艺术史学家贺贝老师,带领大家以珠宝为线索,穿越古今中外的各大文明,体验时间赋予物体的意义。 内容包括 02:25 从秦始皇陵到满清宫廷:护指的含义几经演化 07:35...
Published 02/06/24
2021年,郭达老师和西安交响乐团合作,用陕西话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耳目一新的表演除了广受欢迎之外,也在网上引起很多探讨:有人说长安就在陕西,所以用陕西话念唐诗,才是原汁原味;有人说,河南居于九州之中,被称为 “中州” ,所以河南话才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有人说,随着人口迁徙,今天的河南话和古时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客家话才保留了古代河洛语音的精髓;也有人指出自己的家乡方言,例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等,常常包含一些古文的语音和表达,也许自己的家乡话才更接近古人。 所以李白到底用什么语言写诗?古代人写诗,是不是也有一个如同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这种古代标准语最接近今天哪里的方言?过去没有录音机,我们如何了解古人的语音?从古到今,各地的语音变迁有没有规律可循?这种变迁对于我们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节目邀请旧体诗的爱好者和创作者王悦笛老师,带大家探究从先秦到现代,从中央到地方的语音演变,以及变迁的语音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内容包括: 05:43 陕西话还是四川话?探究李白的语言 08:42 押韵的依据和文学语音的三大分期 12:26...
Published 01/11/24
《吕氏春秋 · 本味篇》记载,商代政治家伊尹把整个人世间比作是做菜的厨房。他认为烹饪的奥妙在于依据阴阳二气的变化和四季的节律去调和五味,让不同的食材在性质上达到平衡——这里面渗透着浓厚的政治意识,所以从《尚书·...
Published 12/20/23
什么是艺术?从古典雕塑、架上绘画到行为艺术、生成艺术 ——  不同时代的人,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总体而言,几千年来艺术的边界一直在拓展,从强调技艺、装饰和知识,不断延申到强调灵感、直觉和观念。拓展的动力,其实来自于无数的个体,在漫长的时间里,所作出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选择。选择的方式,则是通过对一件件作品的驻足观看、消费购买、甚至参与创作。可以说,这些对于艺术的欣赏、消费和创作的行为,犹如一张张选票,决定了作品和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位置。  到了今天,前所未有的传媒环境和数字技术又一次颠覆了人们与艺术互动的方式。高高在上的艺术,不再只是殿堂上的陈列、博物馆里的展品,它可以作为数字图像,在手机和电脑上被欣赏;可以融合于各种影视作品,被更多的人观看;也可以融于服装,被人们所穿戴;融于手中的手机壳,时刻陪伴我们左右。所以说艺术的边界还在继续模糊,门槛还在降低,越来越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艺术的新定义,或许正在酝酿。而酝酿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对于艺术的喜好,将成为他们手中的选票,参与定义新时代的艺术如何成立。 本期节目由国际潮流生活方式品牌CASETiFY冠名播出。CASETiFY...
Published 11/20/23
孔子编订《诗经》,讲述青年男女恋爱的《关雎》被冠于三百篇之首。汉代的匡衡解读说:男女之间婚配生育,是生民之始,万福之原。所以先规范婚姻的条理和顺序,国家的纲纪、教化才能往下推行。那《关雎》如何描述婚姻的条理呢?首先,男方应当主动示爱;如果女方拒绝,不能翻脸,哪怕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也不能强迫。要想办法。什么办法?它说: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弹奏琴和瑟来和姑娘亲近,然后用钟和鼓使她快乐。在这里,琴瑟和钟鼓是有所递进的:琴瑟是轻乐器,适合表达爱意;钟鼓厚重典雅,适合在婚礼这样的重要场合演奏。这也从侧面反映,古琴在礼乐系统里,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  首先它组成了国家秩序,归根到底服务于一个宏大的约束。但是它又是这个约束中,相对宽松的环节。在可控的情况下,国家允许、甚至鼓励你通过弹琴,去表达爱情或者其他感性的情怀。所以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秩序和叛逆之间摇摆 ——...
Published 11/08/23
一千年来,景德镇被中外的各种书信笔记不约而同地描绘成一只吞吐火焰的巨兽。它对工业生产的热情仿佛从20世纪穿越而来 —— 在以耕读传家为正业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毫无疑问是一朵奇葩。可是真正进入20世纪,景德镇并没有演化为一座现代工业之城,反而在洋瓷倾销、战争动乱的背景下,陷入了衰落。 今天如果我们再次去往景德镇,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曾经消失的家庭手工作坊,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兴起;传统的坯房、窑房经过改造,也重新回归;甚至古代景德镇的生产、组织、分工的形式和销售流通的机构,也一一重现在我们眼前。 为什么有着千年工业传统的瓷都,反而在工业化的时代衰落,又在如今呈现出复古的姿态?这些新兴作坊,和历史上的官窑和民窑有何不同?为什么最辉煌的时代,景德镇没有诞生赫赫有名的陶瓷艺术家?而在今天,知名的陶瓷作者开始涌现?“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师”和“艺术家”这些身份由谁界定?景德镇能不能孕育类似于德国的梅森、唯宝,英国的Wedgwood这些国际品牌? 经历沧海桑田,这里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还有多少保留?...
Published 10/19/23
被誉为“影像艺术之父“的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50多年前推出了重要的艺术系列《电视佛》。这套作品包含佛像、电视和摄像机三个元素:佛像在静坐,摄像机拍摄佛像,拍摄的画面又呈现在佛像对面的电视上,让佛与自己的影像进行对视。所以这个对视,同时具有观照、对峙和谈判的意味——...
Published 09/21/23
作家金宇澄在他的小说《繁花》里,以上海为舞台,演出了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市井生活、都市传说、往日旧梦和各种斑斓记忆,宛如一场传奇迭生的戏剧。 作为画家的金宇澄,同样用他的画笔,创造了一场繁花似锦的戏剧。他的图画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又糅合了象征与神秘的意味,此起彼伏、层层推进,共同组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叙事宇宙。 今年8月到10月底,“繁花——金宇澄个展”在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举办,集中呈现了金宇澄近十年创作的一百余幅作品。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金宇澄老师和策展人谢晓冬老师围绕这次画展,向大家介绍文学家金宇澄的绘画生涯,并且探讨文学和艺术千丝万缕的关联。 内容包括: 02:32 螃蟹和镰刀:金宇澄在自画像里投射怎样的自我? 06:38 从东北到上海,从无花果到繁花:跨越半世纪的创作准备 12:24  “早年如果接触更多做美术的朋友,可能就选择画画了” 21:17 十年间,多种媒材和风格共同搭建复杂的叙事宇宙 24:30 洗牌年代,艺术家的创作也不得不变 36:00 天真质朴、老奸巨猾:金宇澄的绘画和文字气质略相仿佛 44:50 文学与插图:分道扬镳的亲兄弟 49:54...
Published 08/27/23
禅宗起源于印度,南北朝时期,经由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带入中国。一千多年来,它不断吸收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在本土发展为一支具有独特精神意趣的宗派,从中衍生的禅文化,更是覆盖到哲学、诗歌、绘画、书法、武术、品茶、音乐、医学等方方面面,与中国人的生活水乳相融。因此禅宗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体现,至今延绵不绝。 禅宗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六祖惠能的改造。他废除“一代只许一人”的陈规,齐头并传,让“禅”的理念开枝散叶;他“顿悟成佛”的主张,在整个社会,尤其是草根群体、人民大众之中广受欢迎;而惠能本人的传奇故事,例如他作为不识字的文盲,居然胜过博学多才的师兄,得到衣钵传承;例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都被记录在一本叫做《坛经》的书中,在世间流传1000多年,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传说。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许多早期版本的《坛经》横空出世。这些敦煌版《坛经》有许多细节与传世版本不尽相同,引发了学者对六祖传说的怀疑。特别是1930年胡适在《神会和尚遗集》中提出了 “六祖坛经乃是后人自由捏造”...
Published 07/23/23
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通道,也是丝绸之路东段最关键的节点。汉朝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为了加强边境管理,在河西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再加上玉门关和阳关,就构成“河西汉塞”这一长城防御体系的前沿,也是整个王朝的西北门户。 武帝、宣帝、明帝、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 这些天之骄子在西北边疆叱咤风云的往事,在两千年前被史书所记载,又在历朝历代又被人们所传诵。然而真正奠定国家版图的,不光是大人物名垂青史的英雄时刻,也在于无数小人物,在战争之后进行的驻守、巡逻、修建道路、引水灌溉、屯田,兴建要塞等等一系列长达数百年漫长而枯燥的屯戍工作。但是参与屯戍的大多底层士卒们的平凡经历,却早已被边疆的黄沙所掩埋。 20世纪初,随着斯坦因在敦煌的探索发现, “河西汉简”...
Published 07/06/23
在昆曲《牡丹亭》的开头,汤显祖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少女杜丽娘在一个偶然的春天,偷偷跑进自己家的园林,游览了满园春色,看到了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 但是故事里存在一个明显的bug,就是杜丽娘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从小生活的的家中,有这么一个园子?  之所以要设计不合理的桥段,是因为17世纪的中国上层社会,充斥的禁欲主义和道德训诫达到了反人性的程度。所谓“游园” ,其实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讲的是知识分子对社会规训和压抑的反抗。 突然之间,我正视了自己的欲望,对春色和春情的迷恋非但不羞耻,甚至是美好的。这是一种对自我的重现发现 ——...
Published 06/17/23
“荷马的青铜杯里闪烁你名字的光芒。从希腊人的兽头觞到日耳曼人的羊角杯。千百年来,你在人们手上传去传回。”博尔赫斯在《葡萄酒之歌》里热情歌颂了葡萄酒的悠久历史和神圣起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Published 06/08/23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理智相信岸陆,但我的心只相信大海”。 生命起源于海洋,许多神话认为人类最终将毁灭于海洋;世界被海水分隔,不同地区的文明又通过海洋互相连结;平静的海洋可以哺育文明、赐予财富,狂暴的海洋又伴随着最深重的灾难… …海洋同时具有最恐怖的威胁、最诱人的利益和最隽永的美感,而对于海洋的幻想、探索和征服,则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一大主题。 几千年来,不同地区和文明的画家、音乐家、文学家和工匠,都在运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对于海洋畏惧和期待兼具的复杂感情。而这些艺术家,虽然相隔万里、素未谋面,依然能够通过彼此间的作品,激发出相通的灵感与共鸣——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在时空上遥遥相隔,面对的却是同一片大海。 本期节目,我们将盘点从史前时代开始到近现代为止,一些重要文明与海洋之间的故事—— 包括古埃及、古希腊的先民,如何在红海和地中海开辟最古老的海上贸易和殖民网络;黄金时代的伊斯兰帝国与鼎盛时期的唐朝,如何像发动机一般带动阿拉伯半岛直至朝鲜半岛的商业繁荣;以及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和19世纪的蒸汽船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 …...
Published 05/11/23
博尔赫斯写过一句诗:“这里是语言的记忆,这里收藏着人类所有的诗歌、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梦。我要烧毁这座图书馆,让书籍化为灰烬,因为在适当的时候,另一些人会重写同样的书,任何东西都不会真正湮灭。”这里说的图书馆,指的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初由托勒密王朝在公元前3世纪建造,经过二世、三世的扩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它尝试搜罗已知世界的所有典籍,藏品包括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荷马、欧几里得、希波克拉底等文化巨人的手稿真迹,也包括第一版希腊文《旧约圣经》译本这样的稀世珍宝,可谓举世无双。可惜后来如同博尔赫斯诗中所说的一样,在火灾中损毁。作为一档艺术类的节目,我们介绍过许多收藏的类型,从书法、绘画、雕塑到各类的器物;甚至在当代,艺术家的观念、行为也可以被收藏。但如果要比较,所有品类之中,哪一种收藏的意义最为重要,对文明的影响最为深远?相信很多人都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对知识本身的收藏。书籍是记录古代知识最重要的媒介,因此藏书在所有收藏活动中,具有了格外特殊的意义。不但托勒密王朝有这样的努力,在中国更是如此。孔子的后代有“鲁壁藏书”的事迹,在焚书坑儒的过程中保存了先...
Published 04/13/23
崇宁四年(1105),道士刘混康向宋徽宗进言,称都城汴梁东北方形势稍下,阴气极盛,会影响皇室的繁衍,必须搜罗天下奇珍异石,修建人工山水园林“艮岳”来抬高地势。于是徽宗在苏州设置了“应奉局” 负责这些奇石的运输 —— 这便是《水浒》中杨志护送“花石纲” 的原型。 直到1127年,金军攻破汴梁,掳走徽钦二帝,艮岳的建造都没有完成。而宋朝的皇室,果然如同刘混康的预言一般子嗣衰微。此后的宋高宗在太子夭折之后终于绝嗣。所以艮岳工程非但没有扭转皇室的气运,反而因为过于浩大靡费,加速了北宋灭亡 —— 也为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预言自我实现的宿命论色彩。 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北京的北海、上海的豫园、苏州的留园看到徽宗宫廷流传出来的奇石。但是最为著名的“徽宗石” ,却不是任何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园林赏石,而是徽宗在名画《祥龙石图》里描绘的一块收藏在北宋内苑的龙形石。根据徽宗题记,这块祥龙石被放置在皇宫花园的 “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 ,和一个叫做” 胜瀛” 的小岛相对。 “瀛”...
Published 03/26/23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时称“倭国”的日本在给隋朝进献的国书中写道: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这种平起平坐的称谓激怒了隋炀帝,随即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前去训诫。702年,大使粟田真人在遣唐使制度中断三十多年后,再度抵达中国。这一次,他被武则天授以官职,并且允许了将国号由 “倭”改为 “日本”的请求。从此, “日本国” 在国际外交上正式建立。 为何两种相当近似的表述,招来的却是中国截然不同的态度? 因为正是在这100年间,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国家和万世一系的天皇信仰,从而完成了文明的自我塑造。过程中,中国文化发挥的作用至为关键。因此 “日本” 这一国名,既是对自身起源的概括,也是对现实东亚格局的映射;既代表了对中华的顺从,也隐喻着对中华的模拟 —— 其间种种微妙的意义,都隐藏在了这100年间所建构的神话故事之中。 神话是先民朴素的想象,但它也关乎于现实、关乎于每一个当下——在一次又一次有意无意的心理激荡中,...
Published 02/27/23
杨念群老师在近代医疗史著作《再造病人》里,绘声绘色地描绘了1932年初春,就读于哈佛医学院,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高材生陈志潜,从北京前往河北定县,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的情景:他首先乘坐火车从北京西站出发。到达河北后,换成骡车在泥泞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历经奔波到达卫生所的最后,他脱下了灰色的长衫,穿上了白色的大褂——火车换骡车,灰长衫换白大褂,这些充满隐喻的画面,都展现了现代医学在最初的时期,如何艰难地进入中国腹地,在贫瘠中孕育变革的种子。  陈志潜决心穿上白大褂下乡,是服膺于20世纪30年代在知识界广为流行的定县试验理想。他们认为:中国虽大,人口虽多,也不过是由1900多个县集合而成。我们的政治、经济乃至于全民族的文化,也是以县为单位的生活构成的。在“定县主义”的思潮下,很多医疗领域的知识精英,怀抱平民主义的精神和现代化的理想,乐观地认为,只要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到基层、带进县城和乡村,就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人的身体和思想,最终改变中国。 接下来的近100年里,中国的县城和乡村逐步实现了医疗现代化。但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之中,传统的医疗并没有像这些理想主义者认为的一样——如同黑暗被光明...
Published 02/02/23
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跨越千年数以万计的佛经写卷,为我们揭示了一副鲜活的中古文明画卷:起源印度的佛教,在丝绸之路上开枝散叶被文字所记录,又与华夏特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抄经这一风靡全社会的民间风俗——上至武则天、圣德太子这样的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通过抄写佛经来祈福和表达宗教上的虔诚之心。  如今的数字时代,我们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依然看到有年轻人秉持着抄经的传统。他们的目的,有的和古人一样出自于信仰;或带有功利性的愿望,比如祈求平安吉祥、消灾避祸;也有人出于完全非宗教的动机,单纯希望通过重复的抄写来纾解压力、平复情绪、放松焦虑。 当代年轻人抄经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有人按照传统,用毛笔、楷书抄写;也有人用钢笔、圆珠笔等硬笔抄经;有人在抄写时,使用自己的字体,也有人临摹古帖,甚至描红;有人尝试电子抄经,用键盘输入佛经,甚至在日本,一些程序员坚持写程序不用复制粘贴,非要亲手把每一个代码字符敲打出来,他们把这种行为归为“抄经”...
Published 01/05/23
美轮美奂、精致独特的艺术工艺是全球文化传播的指针。它承载着人文历史的变迁,阐释着千万年来的丰富情感,也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基因。很多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工艺被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赋予了物品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使其成为艺术品,而有些艺术品也同时承载着记录时间的功能。在高级制表品牌宝珀的大复杂制表工坊及艺术大师工作室,艺术大师们承袭传统技艺、开拓制表领域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在开发从未曾在高级制表中使用过的复杂工艺,例如大马士革镶金工艺、赤铜工艺、备长炭工艺等。国宝级大师运用超凡工艺,手工精心打造,每一枚时计都化为独一无二的、能够记录时间的艺术品。 今天,我们翻开《宝珀 · 答案之书》的第七篇章《时间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作品里的时间》,一起探索时间与艺术,了解艺术工艺在历史上不同文明间的传布,品味从古至今的人们对于工艺,穿越时空的求索与传承。 内容包括: 02:32 美轮美奂的珠宝跨越了广袤时空,是文明的活化石 09:47 来自古老文明的精湛艺术工艺,同样是时间的馈赠 11:24 宝珀把艺术工艺引入制表业,让古老技术焕发新生 13:49...
Published 12/21/22
艾略特写过一句诗,说:“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把历史划分为长时段的自然史,中时段的社会史和短时段的政治史。他认为,如果我们只关注政治史,就只能看到大海表面的波涛,而不能观察到波涛之下涌动的潜流。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在一瞬间,其实不过是一些更复杂的社会因素不断积累带来的总爆发而己。 我们通常看历史,看到的是王侯将相、英雄豪杰所掀起的滔天巨浪。对于波涛之下的潜流,对于普通人的日常关注是非常缺失的。而事实是,你、我,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段平平凡凡的生活,都是构成人类文明的要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历史学家王笛老师,带我们用微观视角审视历史。王老师将结合他的新作品《碌碌有为》,从茶馆、会馆、钱庄和宗族里一个个普通人物和家庭的故事聊起,为我们展现中国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人口的变迁,城市和农村的形成,文人与教育、宗教与信仰、法律与社会等等这些文化、传统、习俗和审美的渊源。让大家看到鲜活生动的古代日常,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内容包括: 03:14 显微镜看历史,看到什么不一样? 15:33...
Published 11/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