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96:運動產業不簡單|王凱立教授談運動產業的創新與實作
Listen now
Description
運動產業是什麼呢?不只是由運動員所組成,包括教學訓練體系、賽會規劃籌辦、競賽實況轉播、周邊商品開發……等等,都算是運動產業的一部份。 全國廣播《空中荃運會》邀請到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的副教授王凱立,談談體育運動與教育的關係、相關產業育成政策、他對運動產業的認知、以及臺灣運動相關產業未來發展的挑戰與機會。 在國體大任教的王凱立,大學的時候是射箭代表隊,除此之外他還有著多元的跨領域背景,包括法律、經濟、運動、土木工程等都有涉足,之前也有參與政府對體育產業相關的政策改革和法案擬定,現在是一位奉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重視親身實作的教師。 運動產業的大環境是政府與全民一起創造的 「從補助的角度來看,就會變成大家在搶一塊大餅,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並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餅是可以創造的!」王凱立認為,運動產業不應該是被動執行、爭奪既有的資源,而是主動想辦法讓相關產業能夠在市場上蓬勃發展。 王凱立提到,過去政府為了扶持像是藝術、運動等文化相關產業,多以直接補助的方式,像是政府花錢蓋運動場館,讓民眾與運動的距離更近,透過體驗來培養習慣,期許運動產業會隨之發展;但這樣的做法也招致批評,如果今天所有的東西都要靠政府補助的話,要是哪一天補助取消了,民眾會不會就不去運動了呢? 面對這樣的困境,王凱立強調,還是希望能帶動民間自己的消費和投注。像是他自己就曾經協助政府制定《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的子法,例如,企業如果捐款給運動員是能夠獲得一些稅務減免的優惠,王凱立也推動透過個人自發出錢捐款給運動員的抵稅相關事務,希望能讓運動產業有更多資源來自民間的挹注,而非只靠政府補助。 體育運動政策環境要從教育開始改變 「教育著重探究與實作,我不鼓勵只是批判,而是要能夠找到解決方法。」王凱立闡述自己以實際解決問題作為主軸的教學方式。 身為教師、從教育界的經驗來分析,王凱立認為,現在提到體育運動相關政策都還是脫離不了「教育」,因為學校帶領學生認識世界,並可能是運動接觸最密切的一段時光,所以如果要探討運動相關政策,實際上整個教育體系可能都要跟著改變。王凱立指出,過往的教育制度把老師當作是公務人員,如此一來就沒有誘因、沒有創新,整個教育環境就會死氣沉沉的,還好最近有越來越多實驗學校的出現,是對整個環境造成良性刺激。 提到運動產業缺少的資源,王凱立重申自己的教學作法更傾向實際帶著學生直接去向贊助廠商提案。他解釋,學生運動員佔了運動產業的很大部分,許多賽事也多與學校相關,但不論是加入運動隊伍、參加比賽、籌辦活動的規則與裁判…等過程,幾乎都沒有類似「簽約」這樣的業界行為,那學生們也就學不太到這方面的經驗,等到脫離學校或是接觸到規模更大的運動產業時,就容易產生法律紛爭。 「運動員很聰明,身體記憶比腦筋想的還快,做過一遍就學起來了!」王凱立笑說,比起訓示性的教條,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親身實踐,讓他們學會如何實作,並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觀察,王凱立認為,很多運動員都是靠勞力來賺錢,賺得很辛苦,他也在想辦法透過創新或科技,讓體育被看見的可能性變高。他表示,智慧財產權對運動員來說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More Episodes
八角擂台上逆風的花:台灣女子格鬥家黃偵玲 天下獨立評論報導: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3/article/11149 「那妳打輸了,可不可以就不要再打了?」 按下發光螢幕上的紅色按鈕,媽媽的話還徘徊在耳邊,黃偵玲在沒有燈光的練習場裡用力打著沙包,每一拳都是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挫折。可是她的雙手未曾因此停下,就像她過去面對所有挑戰一樣。 今年30歲的黃偵玲,身高156公分,個子嬌小的她是台灣首位女子綜合格鬥選手。黃偵玲並不是從小就練拳擊,而是6年前去新加坡工作時,在同事的介紹下接觸了綜合格鬥運動,因為有深厚的柔道底子,使黃偵玲在第...
Published 07/19/21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身心障礙的候選人。」 「在臺灣,100多萬的身心障礙人口中,百分之七十的身心障礙者是後天造成的,隨著關節老化、視力退化或意外受傷,有一天我們都可能會走上身體部分功能喪失的路程,但現在的我們有沒有為身心障礙族群思考過呢?」臺師大特教系系主任姜義村憂心地說著。 運動是追求將人的身體能力發揮到極限,但在運動場上追求極致表現的同時,卻可能將身體與大多數人不同的運動員遺落在後。何謂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Published 06/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