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Published 12/13/19
Published 12/13/19
今天分享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有趣的书 ——《数字游戏》。先从电影《点球成金》说起。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在电影中,比利·比恩用比尔·詹姆斯的理论,把概率理论和数据统计分析带进了棒球运动。与天价购买大牌球星的传统棒球哲学不同,他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努力寻找被传统棒球界忽视的数据角度,挖掘出一批由于种种原因被严重低估的球员。 这些或老迈、或姿势怪异、或私生活混乱的球员组成的球队,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一举打破了纽约洋基队的记录,创造了美国职棒历史最长的 20 连胜。 在电影之外,波士顿红袜队的新任老板约翰·亨利在被比利·比恩拒绝后,重金聘请了棒球数据专家 —— 比尔·詹姆斯,希望把奥克兰运动家队的魔球理论移植到到波士顿红袜队中。两年后,波士顿红袜队打破了贝比鲁斯魔咒,时隔 84 年重新获得了总冠军。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马上浮现的问题就是,魔球(Moneyball)理论是不是可以运用到足球运动上? 我是阿森纳的球迷,而且我一直认为阿森纳的前主教练阿尔塞纳·温格是足球圈里最接近比利·比恩理念的主教练。 温格特别喜欢买入...
Published 12/13/19
Published 12/13/19
Published 12/12/19
Published 12/12/19
最近这周在外出差,见各种朋友的过程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 对股市怎么看? 接下来还会涨吗? 据说今年的走势是 N 字形,接下来要跌了,你觉得呢? 大家的情绪切换能力真的太快了,就在几个月前的 1 月份,大家讨论的都是业绩暴雷、经济崩溃;过年回来,股市短短时间上涨了 30%+,大家觉得 3500 点以前毫无压力,纷纷看到 5000 点;一周的调整过后,情绪又转换了,据说上涨就此结束了 ... 说实话我没什么看法。所以我每次都用 LaoK 的那句话来回应: Don't Know & Don't Care 不预测、只应对,是我的投资观。 当然,这又会回到我的公众号里经常被问到的另一个问题: 难道一直不卖出吗?不卖出怎么获利呢? 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做“且慢”之前,我的所有资金是直接投资股票的。那时候我也会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什么时候会卖? 有三种情况我会卖出: 第一种,买错了(或者逻辑变了)。 ...
Published 12/12/19
2019年4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的公募基金统计数据。截至2月末,公募基金的资产合计达到了 14.29 万亿,创下历史最高。 “维基揭秘”的柯智华老师做了一个解读,希望通过这个数据来分析基民的投资行为,很有趣。 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这个数据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公募基金总资产的增长,既包括基民的申购,也包括资产本身的上涨; 2)公募基金的申购/赎回行为,既包括普通散户基民,也包括机构。 解决第一个问题,柯老师用了基金份额而非净值,这样就去除了资产本身的上涨。 解决第二个问题,柯老师做了一个近似的假设。因为机构对 ETF 份额的申赎更多的体现在股票型基金份额上,因此他用混合型基金份额来进行观察。 先来看从 2018年9月 到 2019年2月 的情况。 在最近半年的时间里,混合型基金份额从 14411.01 亿份减少至 13775.52 亿份,基民连续 6个月 净赎回。 ...
Published 12/11/19
最近和且慢的运营小伙伴交流的时候,聊到两个来自客户的问题,挺有代表意义的,今天来聊聊。 问题1:“ 你们为什么那么爱教育用户?为什么不能顺着用户的需求?且慢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吗? ” 问题2:“ 不用说那么多了,我完全信任且慢,就告诉我怎么投就可以了。 ”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且慢确实是以用户为中心。而且我们从心底认同,给用户创造价值是一切的源泉。只有解决了用户的需求,创造了社会价值,才能获得想匹配的商业上的回报。 但从另一个角度,投资和其它的任何产品都不太一样。很多用户其实“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牛市中后期用户蜂拥而至冲进来想赚钱的时候,他大概率赚不到钱;而当大家被坏消息吓坏了不敢投资的时候,确实赚钱最好的时机。 熊市避之不及、牛市趋之若鹜,这是来自人性深处的“需求”,但这样的需求并不能帮助用户赚到钱,反而可能会亏大钱。 且慢希望创造的价值是,能够在 A股 这样波动巨大的市场中,帮助用户在一个长周期内(3 - 5年),获取 8% - 12% 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
Published 12/10/19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脑海中每天会产生 4万 个念头。 这些念头,或回忆、或憧憬、或悔恨、或焦虑,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晚上下班开车回家,脑子完全没有在驾驶上,开到家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来的; 心不在焉的和别人吃饭,吃了很久,却不知道饭菜的滋味; 工作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股市行情,时不时打开行情软件看看涨了多少、跌了多少; 拿起手机,本想查一个信息,顺便打开了朋友圈刷一下,点进了一篇公众号文章 … 等回过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忘了刚才要查什么。 在投资理财这件事儿上,就更是如此。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脑海中时不时冒出这样的想法: 买基金的这笔钱半年后就要用了,那时候股市还没涨怎么办? 朋友圈里面都说牛市已经来了(2个月前他们还说中国要崩溃了),据说这是普通人的第 8 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是不是应该全仓搏一把? 刚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要是这事儿发生在我身上,家里该怎么办? 最近暴雷的P2P 平台这么多,我那几笔投资还能收回来吗? ...
Published 12/09/19
最近重读了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到今年刚好30周年。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次,读的懵懵懂懂,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因为最近经常在不同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引用,于是买来重读。 书大好,强烈推荐。我在这个实证里面经常提到的 “以终为始”、“要事优先” 也都包含在柯维博士的七个原则之中。 除了7个习惯(原则),柯维博士在书中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强调了 Inside Out(由内向外)的重要性。“Inside Out”是这本书的基础,是七个习惯的起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在柯维博士看来,内是品德、是原则,这是决定人生的根本。 柯维博士研究了美国立国200年来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他发现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成功因素的基本观念,从品德(Character Ethic)转变为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其它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 ...
Published 12/06/19
今天写一个我一直想写但没敢写的话题,一句对我影响很深的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觉得它对别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不敢写的原因是,总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写好,还需要积累和沉淀。当我半年内在第四本书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是时候了。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从 George Mumford 的 "Mindful Athlete",英文原文如下: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翻译过来就是: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 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已经不可考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QI 上的考证(见阅读原文)。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句话,它有关觉知、有关成长、有关由内向外,把我最近几年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自己的成长以及冥想的经历,都用一句话穿了起来。 ...
Published 12/05/19
今天分享三个有关 6年 的故事。 第一个6年的故事: 91岁高龄的“褚橙”的创始人 —— 褚时健去世了,朋友圈里看了很多悼念褚老的文章。 褚老前半生被称为烟草大王,曾是云南红塔集团的董事长。尽管这是他事业的一座高峰,但坦言我并不欣赏这段经历。“Do good to do well, or to do well to do good”,“先做大、再做对” 还是 “先做对、再做大”,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但出狱后褚老的选择着实震撼了我。2002年,一个70多岁的老人,选择做一件至少需要 6年 才能看到结果的事情。我经常说具有长期视角的人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可是换位思考,自问自己 70 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做出同样时间尺度的选择,我可能还是会摇摇头。 第二个6年的故事: 我想起另一个 “6年”。 这个 “6年” 来自我最喜欢的电影 —— 《肖申克的救赎》。 “ 只写了 6 年 ” ...
Published 12/04/19
这周被问到几个问题,都和“选择”有关。“ 且慢的很多商业选择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偏执,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去年初,把用户推到其它平台去买基金的时候(兴全合宜),你们背后的考虑是什么?有纠结吗? ”“ 孟总,我底部加大了投入,目前赚了 15% 了,什么时候可以止盈...
Published 12/03/19
今年2月份,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布了最新一年的“投资圣经”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昨晚大致读了一遍,今年的信对我最有启发的是这句话:“忘记树木,专注于森林”(Focus on the Forest, Forget the trees)。 先来看看巴菲特和芒格是怎么说的: Investors who evaluate Berkshire sometimes obsess on the details of our many and diverse businesses – our economic “trees,” so to speak. Analysis of that type can be mind-numbing, given that we own a vast array of specimens, ranging from twigs to redwoods. A few of our trees are diseased and unlikely to be around a decade from now. Many...
Published 12/02/19
被熊市“折磨”了很久的小伙伴们,最自然而然的问题是:“这是反弹还是反转?”,“反弹什么时候结束?”,“据说经济还是很差,可不可以先趁反弹卖掉,等再跌下去的时候再买回来?” 打开微信后台,果然有不少这样的问题: “反弹什么时候结束?” 我先用 LaoK(《解读基金》的作者 ) 经常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Don't Know & Don't Care (我不知道,也不关心)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公募基金有一个著名的 “1.1 魔咒”,什么意思呢? 历史上,很多基民都是在牛市的中后期入场,申购了新发的、净值为1元的新基金。牛市之后自然是熊市,开始苦熬,最低的时候,净值跌的只剩几毛钱。牛市入场的时候资金量一般又很大,想着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血汗钱亏了这么多,非常痛苦。刚开始还关注一下财经新闻和股市,最后索性卧倒不管了。 寒冬过后,在净值 1.1 元的附近,这些人开始赎回。“熬了这么久,终于回本了,还赚了一点。股票、基金都是骗人的,赶紧赎回。” ...
Published 11/28/19
虽然去年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但我们依然发放了足额的年终奖,借此感谢辛苦了一年的小伙伴们。 上周的周报留言,“木木女青” 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如果要在短时间(两三分钟内)向朋友介绍且慢,让他知道且慢是做什么的、如何运营与操作、与其他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您会怎么介绍呢? 我的回答如下: 且慢是盈米旗下的一家专注于个人理财的服务平台,为您提供简单、省心的理财方案。 且慢为您严选市场上简单有效的理财产品,帮助您做好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和保险保障。 且慢希望帮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真正赚到钱,更希望传递一种安心不焦虑的生活方式,让您妥善投资,全情生活。 这里面的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和保险保障是且慢定义的、人生的四笔钱。 今天想结合且慢的四笔钱,回答一个公众号后台的问题:“如果发了一大笔年终奖,该怎么分配?” 一笔一笔说。 第一笔钱,是保险保障的钱。 ...
Published 11/27/19
最近的周报写的不是很顺利,连续三周,每周都会花很长的时间。打开编辑器,就开始焦虑。删了写、写了删、一边应付脑海中的质疑“这个选题到底行不行啊?”,一边不断回看之前的文字是否通顺。整个过程支离破碎,每篇都会花很长的时间。第一次,可能是偶然现象,接二连三如此,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小学四年级,我曾经很偶然的获得过全国少年作文竞赛的二等奖。现在回想,那时候可能就是我写作生涯的高光时刻了。 显然,写了一年半的实证,到了一个瓶颈期。我需要想一想,究竟在写什么?是写给别人还是写给自己?为什么最近出现了这些问题? 很巧,且慢的小伙伴钟琛给我推荐了一本书 —— 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 我曾经和她抱怨过最近的写作状态出了问题,她随即推荐了这本书。原话是这样的:“娜塔莉也练冥想,这本书神叨叨的,但挺有用,也许可以帮到你。” 说实话我是半信半疑的。首先这个书名就并不吸引我,我需要别人教我怎么写作吗?不要。不过,钟琛同学的荐书一向靠谱,而且娜塔莉多年来把冥想和写作结合在一起的经历很吸引我,试试呗。 ...
Published 11/26/19
最近重读了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到今年刚好30周年。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次,读的懵懵懂懂,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因为最近经常在不同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引用,于是买来重读。 书大好,强烈推荐。我在这个实证里面经常提到的 “以终为始”、“要事优先” 也都包含在柯维博士的七个原则之中。 除了7个习惯(原则),柯维博士在书中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强调了 Inside Out(由内向外)的重要性。“Inside Out”是这本书的基础,是七个习惯的起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在柯维博士看来,内是品德、是原则,这是决定人生的根本。 柯维博士研究了美国立国200年来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他发现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成功因素的基本观念,从品德(Character Ethic)转变为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其它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 ...
Published 11/25/19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最近我们都在聊巴菲特和伯克希尔,有一个额外的收获,让我明白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每次选题的时候我都会纠结:我的听者既有经验丰富的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也有几乎没有投资经验的“小白”用户。写“深”了,怕有人看不懂;写“浅”了,怕有人不爱看。后来干脆不纠结了,想聊什么聊什么,一段时间下来,倒也挺自然。 无论是什么选题,每一次主题都是围绕且慢去说的: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怎么做,这些文字,也许并不成熟,但都是在当下这个时刻,我和且慢团队的小伙伴们,对投资、理财、商业、人生的认知。 下面是5条,在寻找且慢同路人上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 第一条.我们坚信投资的大道,相信时间和复利的力量;我们认为只有放下焦虑,才能全情投入,人生才是最佳状态。 ...
Published 11/08/19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大家晚上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谁买基金重要吗? 上次节目我们讨论的是,巴菲特和芒格希望伯克希尔的市场价格尽可能的贴近公司的内在价值,所以非常在意自己的股东是谁。 至于为什么,我找到了三个原因: 1.巴菲特说“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 ”。并且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让那些欣赏自己的策略、分享伯克希尔愿景的人获得收益; 2.将这些人看做一个整体,如果市场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一致,他们将得到最大的公平; 3.对于伯克希尔和自己名声的珍惜,不希望股东亏损的原因来自于公司经营之外。 今天继续把第一个原因展开讨论。我觉得也许会对我们的公募基金行业有些启发。 先引用巴菲特和芒格信中的原话: ...
Published 11/07/19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今天和大家聊聊投资中的逆向思维 这么多年市场有变化吗?有。 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市场结构变化显著,参与者越来越广泛,各种机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今天和大家聊聊投资中的逆向思维 这么多年市场有变化吗?有。 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市场结构变化显著,参与者越来越广泛,各种机构投资者层出不穷。 市场的情绪特征有变化吗?几乎没有。每一个股市的底部都不一样。 每一个大级别的市场底部,一定伴随着好像有天大的事儿要发生。否则,哪会有便宜货可捡?每当这个时候,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都会告诉你“这次不一样”。但市场里最贵的一句话就是“这次不一样”。 ...
Published 11/06/19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昨天的节目中我们聊到了未来还会不会有牛市。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在我收到的私信中,有这么两个问题特别有共性。我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未来波动没有这么大了,是不是我们赚的钱就少了? 第二个问题是,A股的波动真的能变小吗?如果把目前股票市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值,从30倍 降到 10倍,需要多长时间?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如果未来波动没有这么大了,我们赚的钱是不是就变少了。 如果波动大幅变小,对一小部分人来说,他们赚的钱一定是变少了。因为他们现在除了企业经济增长的钱,还能赚到一大部分交易对手的钱,或者说是不理性的投资者贡献的钱。 但如果把A股的投资人看成一个整体,他们的幸福感无疑是大幅提高了,大家的赚钱概率更高、焦虑更低,波动对经济的伤害也更小。也就是所谓的 “牛长熊短” 或者 “天天都是牛市”。 ...
Published 11/05/19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一个我最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还会有牛市吗?”。 2018年1月,当市场洋溢着小牛市的燥热,理性的声音说:现在没有牛市的条件。大家众口一词地回答:这次不一样。 等到了12月,当市场充满了悲观和绝望,理性的声音说牛市在孕育。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次不一样。 真的不一样么?不会再有牛市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牛市的定义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牛市,再来看看历史上牛市的样子、以及这些核心因素未来是否会变化。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牛市? A股语境下的牛市, 是指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的市场。 而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公式: 价格 = 公司价值 + 情绪, 在这个公式中,大家觉得会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变化的是什么呢? ...
Published 1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