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而行,刷新感悟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跨年之际,无论是阳历还是阴历的跨年,人们容易回忆过往、展望未来,谈谈对人生的感悟。每个人都在感悟人生,但是不是值得写出来,我很怀疑。我觉得,对人生的感悟是很私人的,是很难用人类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的。但人们又非常关注别人,特别是名人的人生感悟。人虽然会有共情,但在人生感悟上,却很难共情。“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多少人为此倾倒,多少专家连篇累牍地分析解释,他们真的都感受到了苏东坡写下这句时的五味杂陈了吗?可能大多数是强作解人,而真正被这诗句触动到内心的,往往是自己当下的感悟。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到这诗句,感悟恐怕还是不同的。少年、青年看别人的人生感悟,击节赞叹,实际上击赏的只是那语言本身,或者说击赏的是那些语言所表达的概念,与感悟无关。俗语说,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折腾一辈子,结果都一样。这话好像在理。但这句话只是说了人来与去的那两个瞬间是赤条条的,那来与去之间的漫长日子呢?你真的因此就感悟了人生,于是躺平,赤条条地过一辈子吗?那来和去之间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人身来与去,可以赤条条,人生,却不能赤条条地过。人生感悟,是需要亲身感受与参悟的。人生感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所以,相对谈人生感悟,我更喜欢就自己的经历对一些事物谈一些体会和看法。来到2023年的这一刻,忽然意识到,我大学毕业整整40年了。算上读大学的4年,读大学前作为知青下乡的1年多,可以说,我工作后的岁月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过程。那时年轻人的理想,一般都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被美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消除了绝对贫困。因此,如果抛开个人遭遇与得失,就一般意义上说,这代人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了。虽然大多数人日常都是为生计而奔忙,但历史不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共同创造吗?崇高理想的实现是日常工作的日积月累。也因此,这代人特别珍视这40多年的改革开放。珍惜,不是为了回忆,而是为了中国的未来。上海财经大学当时因为落实校舍,直到1979年1月才能开学上课,但1978年夏天就把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招好了。所以,上海财经大学的78级学生是最特殊的78级,他们和77级一样,是春季班;1978年被录取,却到1979年才上学;与79级同一年、但早半年毕业。由这特殊性,可以想象当时中央和上海地方领导的决策逻辑。如果按部就班,应该是等到校舍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全部充分部署到位再招生,以保证教学质量。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不仅开学是匆忙的,许多老师、教材都是临时凑的。但当时百废待兴,经济人才奇缺,所以先招生以锁定人才。如果施施然到第二年再招生,就少了一届学生。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上海财经大学78级的大多数可能就是那年的落第考生了,他们的人生也不同了。工作了一年不到,1984年我的文字第一次用铅字印刷。文章中引用的马克思语录都还是黑体字排印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一切,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推进过程。报刊等出版物中,引用领袖语录,必须用黑体字排印,这样的文革遗风也是慢慢地消失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现在回忆,尽是美好,但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是惊涛骇浪不断。每一项改革,都不是一纸文件就能一步到
More Episodes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
Published 06/04/24
Published 06/04/24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
Published 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