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质生产力 = 便宜的体力劳动者+土豪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劳动对象 ·      新质生产力 = 高水平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科学技术和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元宇宙 新质生产力公式研制人王羽老师的公式: ·      生产力1.0 =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 ·      生产力2.0 = 科学技术 x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 + 生产管理) ·      生产力3.0 =...
Published 04/22/24
文章首发在公众号“方出旭旭”: 电视剧《繁花》海报“繁花”两个字的设计灵感来自鲁迅设计的《萌芽月刊》封面,是向鲁迅致敬。是该向鲁迅致敬!看着这两个在二维平面上静态的字,我总错觉它们是动的,一会儿是“繁花”,一会儿是“繁忧”,忘了“繁”和“烦”的区别。鲁迅一生烦忧,为中国、为中国人。我想,这样的设计是设计者或金宇澄、王家卫的隐喻吧?勿晓得。 《繁花》,就我所知有三种表现形态,小说,话剧,电视剧。三者在社会上的反响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说是原著,并且得奖,出版时和得奖时在文学界与沪语读者群有非常好的反响。话剧恐怕只在上海话剧爱好者中有反响。电视剧则不同,可以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凡是能与《繁花》搭上边的,都来凑热闹。这与三者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有关。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自从各种现代流派产生,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已经完全改变,再也不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品类,再加上现代互联网、自写作、电视电影小视频等娱乐样式多元化,不同的小说品类其受众相对来说有很大的收缩。金宇澄虽然在文字上照顾了非沪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无奈他想叙述的内容不是当下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剧更是早就成了象牙塔中的艺术,更何...
Published 04/08/24
Published 04/08/24
终于把联储终于把鲍威尔“踢出群”了,毕竟对于他现在到底降不降息这件事,关心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天换个角度,聊聊其他同样值得注意的“叙事”:人口、日本、YCC、和企业的命运。 ·时间戳· 04:50 人口增长反转三个案例: 1.日本“奇迹小镇”—— 奈义町。只有5000多人,但却因其出人意料的高生育率而在日本乃至全球闻名。奈义町的总和生育率高达2.95,大多数发达国家生育率远远无法企及。这里发生了什么? 2.以色列:生育率是2.98,远远高于更替水平,正统教派是6,即使是世俗犹太人的生育率也有2.3。为什么以色列可以做到? 3.台湾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中大奖者的生育率变化,试图回答补贴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补贴对生育率确实有影响,但关键在金额——如果补贴能够覆盖到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全部成本,才有用。 23:44 但以上案例能否被复制? ·不如看看东南亚:人口结构非常自然且稳定。东南亚国家除了传统华人,并没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家自然、发自内心的生孩子,养孩子。加上主要国家社会体系和自然禀赋几乎让人不太愁吃穿。所以穷人也爱生孩子,富人也爱生孩子。 ·为什么以色列可以做到?...
Published 04/06/24
机会喷薄而出、一拥而上的荣景中,怎么少的了各种乱象和骗局? ·本期精彩时刻·03:20 蝴蝶的翅膀:汇率改革、分税制、国企改革、乡镇企业私有化—— 那些影响至今的改革。 07:48市场中各种坑蒙拐骗:民国时期的存单、保险库黄金与珠宝、外国银行的大额存单、国外亲戚的遗产、虚假进口开证——只有你想不到。 11:151993年震惊中外的“衡水农行百亿美元大案”,农行人的痛:本是一件很容易“对付”的事情,结果变成全球银行业知名大案。领导人大怒:“半壁江山没了!”。 18:051993年中国外汇储备200多亿美元,衡水一案金额就达到100亿。十年后的2003年,外储达4000多亿美元,2014年6月1日达到历史最高39900多亿美元。 ·延伸阅读· 美籍华人梅直方、李卓明骗取衡水农行一百亿美元备用信用证案(案情) 1993年3月底,经人介绍来到河北省衡水市,以“引资”为名,向中国农业银行衡水中心支行提交了虚假的“引资”承诺书,以及编造的美国亚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联)的简介等材料。 谎称亚联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许多合作伙伴,以亚联财团的金票作抵押,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为衡水农行引入巨额...
Published 03/24/24
说话间已经来到了90年代初——我们的金融行业开始和世界有牵连,及后面恩恩怨怨,错综复杂缘分的开始。 那时的中国市场是一个跃跃欲试、需求喷薄欲出、遍地是机会的市场,“蓝海”可能都不足够描述,简直就像孙悟空可以满地打滚随便吃桃的花果山。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到封闭了这么久、刚刚开放的花果山里找果子吃,应该也有很多不适应吧? 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威慑力究竟有多大?所谓“巨变”,真的是一夜之间说来就来的吗? ·本期精彩时刻· 02:23 外商的尴尬时刻:在贵宾室里挨冻、不敢进招待所、在首都跑步先“请示” 11:21严谨的日本罐头厂给银行出的难题 15:40在犹疑中开放:讲话打开最后闸门,经济活力如大潮般喷薄而出 20:36经济很快就过热,进入了又一波“收”的循环,也为改革打下基础 21:22邓小平南巡的背景:国际压力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Published 03/23/24
本期炒个冷饭。聊一聊已经从大热转为温热、到现在已经很少再被提起的《繁花》。刘院长和小跑刚刚给《哈佛商业评论》合写了一篇关于《繁花》的专栏文章,意犹未尽,由于篇幅限制,一些故事没写进去。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录一期播客,把我们读原著、追剧、以及专栏中的一些灵感,用播客补足。 从读书,到追剧,再到写关于它的故事——整个过程非常奇妙,最后竟落脚到一个我们所有人想了好几年的问题上:中国经济的希望和未来到底在哪里? 没想到答案被《繁花》解了出来。 本期我们聊了: ·此繁花和彼繁花:“支离破碎”和“阿宝泡饭”;“繁花散尽”和“冬去春来” ·繁花中的“门缝精神”:中国人民的超能力——强大的找“缝隙”能力,岩浆般的渴望永不止息,总在寻找释放的机会。原著和剧集版《繁花》中的人物:绍兴阿婆、玲子、汪小姐、小毛、李李和陶陶等,虽然各自承载不同的命运与故事,但有个共同点:都在不断地探寻生活的缝隙,寻找光亮。 ·绍兴阿婆:底层的隐忍与契约精神。绍兴阿婆身上和生存同等重要的“契约精神”——与社会地位无关,不需要白纸黑字。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有这样的分寸和边界,才会有真正的契约精神,才会平稳有序。 ·夜东京四人组:...
Published 03/10/24
大卫:大家好,我是《起朱楼宴宾客》的主播大卫翁。  小跑:大家好,我是小跑,《墙裂坛》和《文理两开花》的主播。  Will:大家好,我是WILL,《文理两开花》的主播。  大卫: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向大家宣布,3月31号和30号我们三档播客将手拉手,在杭州和上海一起举办两场线下听友见面会。 小跑: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讨论在这个碎片化充满信息茧房的世界中,如何对其颗粒度,理解靠谱的叙事。还会邀请两位神秘嘉宾哦。  Will:我们准备的有趣话题包括:对经济、金融市场、宏观、叙事,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和AI的感悟,当然还有和大家面对面的吐槽局。 大卫:请大家到三档博客最新一期的shownotes中寻找报名方式,也可以在三档播客的公众号最新推文中寻找报名方式~ 期待在线下见到大家!  小跑:30号和31号,杭州和上海  Will:我们不见不散! —end—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Published 03/06/24
《摸爬滚打》迎来了第十集——在银行的江湖里,我们已经走过了九个回合,畅聊过无数的旧日趣事。 银行们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迈入了国际业务的大门。但要深入进入到中国的进出口业务,必须走到外贸前线,与乡镇企业家们打成一片,帮助他们与外商周旋,搞定那些棘手的谈判,直到合约成功签订。 这其中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呢? ·时间戳· 00:01:04 当年的“27号”里也有银行人的身影——和外贸领导“勾兑”、找客户。 · 发现哪家企业正在申请外贸进出口权,马上抢来做客户。 · 乡镇企业虽生产出口产品,却没有出口业务权。银行鼓励企业做外贸。 · 外资银行只知道中国有“中国银行”。 00:06:30 · 参与乡镇企业进口设备谈判:那时乡镇企业家对业务、产品、技术、市场都事必躬亲。 · 与日本人熬夜议价,争夺一台纺织机。 · 一家“中日合资企业”的风格:日本人有多严禁? · 绍兴上虞老板在日本要酱油的故事 · 用中文和德国人谈判 00:19:01 · 当时的“三资企业”,有些是真外资,也有假洋鬼子。 · 《繁花》第27集,小汪到了蛇口,“敢为天下先”的故事开始了。刘行长初到深圳,看到了“大哥大”到...
Published 02/16/24
本期让我们穿越回繁花似锦的80至90年代。那时上海的天空还未被摩天大楼划破,外贸公司、小券商和小私企们挤在宾馆房间里,策划各自的贸易和金融大计。在和平饭店的套房里,爷叔运筹帷幄;在外滩27号,汪小姐背靠外贸五朵金花,和阿宝相互扶持,共同创造了自己的舞台。外贸形势一片大好,外商们排队等待从中国带走焦炭、矿石、南翔小笼,还有海鸥牌的酱油。外贸人才是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先锋。时光荏苒,到了1999年,国有外贸公司们失去了昔日神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贸行业开始在新的开放阶段艰难求存。在这一切变化的交汇点上,刘行长正站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迈出银行家生涯的真正第一步。刘行长的选择是什么?九十年代初的真实外贸图景,和《繁花》剧情有多相似? ·时间戳· 00:01:37 繁花剧情与当年真实外贸行业图景: · 谁才有资格从事外贸业务? · 外贸公司(“27号”)和个体户(阿宝)是如何相互依赖的? 00:13:29 开始正式登台表演:筹备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 在银行这个大舞台上,不想永远被贴上“文字工作者”的标签。 · 88年的国际业务是一片蓝海,到了93年,那些外贸故...
Published 02/15/24
刘院长三十年前一篇“十万加”引起的争论。 ·时间戳· 00:01:33 创业神剧《温州一家人》,一部最能够代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脉络的神剧。 “挂羊头卖狗肉式”创业:父亲周万顺在温州经营鞋厂,鞋厂开始盈利,年终几个股东高高兴兴将赚的钱分了,没想到周万顺马上因“贪污国家公款”罪被抓——原因是鞋厂营业证上注册的是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钱就是国家的,分钱就是贪污。判刑一年后, 1988年,宪法修正案允许承认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国务院颁发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周万顺被放了出来。 00:05:54 刘行长当年的一篇文章《温州的今天不是明天的样板》引起“温州模式争论”。文章成了当年的“十万加”,但也招来大批“黑粉”,甚至温州有人专门组织写文章批判。 刘行长的文章究竟讨论了什么?“温州模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对“模式”的用法这么慎重? “社会主义看上海,资本主义看温州”和“小商品大市场”。 00:20:41 85年解放日报发布《关于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迅速引起关注, 60万人前往温州考察。 很快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民间借贷。舆论鼓励民间借贷发展,很快就变成全民运动,之后会成为社会问题——...
Published 01/07/24
银行也是一个很卷的行业。《饱食穷民》,一本老书,是日本上个世纪的知名记者斋藤茂男的社会观察作品,记录20世纪70-90年代的日本现实社会画像。 日本经济泡沫高速发展年代,整个社会卷到无以复加。书中描写:除了财务预算,所有分行行长还要制定“加班预算”——加班费的支出是行长升职的重要KPI:于是行长在加班预算之内,想方设法要求员工免费加班,无所不用其极。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银行分行四处可见,“香港银行多过米舖”由这时开始。1981年恒生银行开始进驻地铁站,开始“卷”向下层升斗市民。 我们的八十年代呢?四大行业这么卷吗? 农业大国,“农”字至关重要,但农信社、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农行傻傻分不清?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为什么在中国屡战屡败?请听全网最全“农”类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脉络梳理。 ·时间戳· 00:01:02 银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常见。60年代后香港银行业竞争加剧,分行遍地开花,“银行多国米铺”。80年代恒生银行甚至在地铁站设分行。80年在我们的银行有竞争观念吗? 00:02:16 80年代,四大行“卷”在个人账户和有奖储蓄。如何用花式摇号机拉存款? 00:15:41 ...
Published 01/03/24
又到了回顾与展望的时间节点。毫无疑问,憧憬未来是主旋律。憧憬、希望、期盼、梦想。不过,哲学上来说,梦想不等同于憧憬和希望。憧憬和希望是主动的有意识行为,梦想是沉睡中的无意识或下意识行为。 所谓希望、展望、憧憬、期盼,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的期待,当然是向前看。不过也不一定。老子、孔子对未来的期待却是向后看的,看的都是他们认为的上古时代。老子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静态世界;孔子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静态社会。两千多年过去了,他们期待的未来从来没有出现,而我们,却实实在在的是他们的未来。对,你、我,我们的世界,是过去人类的未来。 过去的人们来到现在这个世界,与我们相遇,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惊异是肯定的。然后呢?老子、孔子并不会满意吧?毕竟,现在的世界和现在的我们,并不是他们的理想。 曾几何时,人们感叹“从前的慢”,惊呼我们的灵魂追不上我们前行的肉身。今天,当大家都“卷”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想起“灵魂”了。当偶然灵魂醒来,于是想“躺平”,躺平的前方隐隐的是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憧憬的未来,还是在远古。 这届年轻人抱怨前几届年轻人,把什么好处都占了,以至于所...
Published 12/31/23
这是一期圣诞特辑串台节目。我和《起朱楼宴宾客》的大卫老师从一个奇怪的角度聊了聊“宏观变化”这件事。“宏观”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地球人都知道了,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才不会被宏大叙事、或是耸人听闻的媒体标题,扰得胆战心惊,六神无主?除了数理模型、经济理论之外,会不会还有其他的逻辑框架和方法论吗? 当然有,这就是我经常念叨的“叙事”。 很巧的是,我们最近都在看基辛格的回忆录。有个很强烈的感觉:所谓历史转折点是怎么来的?就是当你发现代表一个时代的,百岁高龄大神们手拉手一起走了——这一刻。比如基辛格、芒格、还有江平先生。 但从一个金融和经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代表的转折点,是“过去和未来到底是什么关系”?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过去和未来“强相关”的时代。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线性“。那是一个”线性“能发挥作用的世界,或者是人类历史最“线性丝滑”的一段时间。丝滑的让我们觉得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长期”和“价值”一定起作用。 但他们的离去,让你意识到:”非线性“的转折点来了;未来不一定会越来越好,”线性回归出个未来“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了。所以,”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Published 12/24/23
上回说到1986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浙江的一个小县城居然制造了第一辆Mini...
Published 12/10/23
“你是马来西亚人,在印度尼西亚做生意,今天在新加坡展览,你交谈中总在说‘国内’‘国内’。这‘国内’却指的是中国。我们这两天在这里发现这个现象很普遍。为什么?” “大家习惯性都这么说。可能是因为在这里做金融科技的主要是中国来的,人是国内的,技术是国内的,商业模式是国内的,技术应用方式是国内的。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往往都说,国内是怎么做的,国内用什么方法。所以就习惯成自然了吧。” 这是在参加今年新加坡科技节期间朋友与一个马来西亚华裔青年的对话。 这次新加坡科技节来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机构和人员,英文交流为主,各展位基本上是PPT展示,内容还是以支付结算、小额信贷为多,讨论的热点是大模型、AI和数字货币,去年大热的元宇宙、WEB3和虚拟资产则冷多了。我用普通话基本上能在各展位周旋。可以感受到,在东南亚的金融科技公司,绝大部分是中国输出的技术、模式和人才,水平处于中国前几年的档次。也因此,在这里,英语和中文是这个领域的通用语言。 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交往频繁,不仅时尚流行快,技术、产品同样流行既快且广。现在,到哪里都能品尝到全国各地的菜系,甚至全球各种风味的餐饮。偶然看到一些地方有“本帮菜”,...
Published 12/05/23
本期录制于感恩节。近来,从习拜会、到巴以冲突缓解、部分市场回暖、再到刺激效果开始有隐隐正反馈,让人不由新生希望:地缘、联储、中国——这三大“宏观纠结主题”,难道都快熬出头了? 今天就来聊一下这三大“感恩主题”,我们是不是“感恩”的太早了? ·本期提纲· 1.习拜会 ·成果其实比预想中的好。从军事、通信、人工智能、到大熊猫都达成了协议。中美关系多年加剧后可喜迹象。但为什么没未消除股市悲观情绪? ·投资者希望看到什么?限制出口、关税——这些更大问题上为何似乎没有进展? ·为什么美国两党共识全靠反对自由贸易? 2.利率见顶与否?通胀有没有反弹可能?  ·联储表态逐渐转向鸽派,但也有官员表示:不要过度幻想。  ·美元见顶回落:加息周期末期信号?  ·联储是否“沟通过度”了? 3.刺激效果是否开始有正反馈?未来城投债务演变的启示: ·从高层表态,到地产 50 家“续命白名单”:最近好迹象似乎多了起来? ·市场也有反应:低评级城投债利差收窄至七年来最低,出现城投债抢购潮。 ·黎明来了? ·时间戳· 00:01:56 (一个小备注) 00:02:50 为什么两党为什么美国两党共识全靠反对自由贸...
Published 11/29/23
·摘要· 刘晓春院长在访谈中谈了两方面内容:第一,香港金融与内地的三点差异。第二,为什么银行跨国业务很难深入本地。 ·时间戳· 00:13 1.香港金融的特点第一方面,金融发展是产业变化的反应,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差异是两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不同阶段导致的。最早期,香港是一个贸易城市,外资银行主要做贸易公司的融资、货币兑换、结算这三样业务。1949年以后,本地经济发展起来,加工业发展,轻工业发展,人口增加,所以它本地的一些银行华资银行也起来了,会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华资企业,然后面向更多的老百姓吸收储蓄存款。再后来,产业慢慢转移到内地,所以它更多做房地产、转口贸易的信贷业务。第二方面,香港随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从原来比较自由宽松的监管,走向监管非常规范的区域,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很强。第三方面,香港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内地也有差异。能做好份内之事,讲规则,讲契约,讲公平,离职最后一天也能尽职完成工作。这既有个体内在的现代性精神,也有职场氛围的外在约束。 13:38 2.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如何反思“砖头文化”(房地产信仰) 反思是反思了,但也没有反思出一个太大的结果来。原因第一个是和经济...
Published 11/25/23
·摘要· 在访谈中,刘晓春院长谈及了两方面内容。第一,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产业化、工业化、空心化和城市化)。许多旧观念对农村金融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农行到田间地头发放一家一户的农户贷款阶段。针对实际上已经发生变化的农村,农村金融的主流需要转向金融引领资本和科技下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普惠金融的“惠”不是“优惠”而是“惠及”。银行首先是一个商业机构,要在商业原则下再去承担社会责任;普惠金融也不仅仅是贷款,还有其他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更不能被泛化,需要严格定义,银行要给真正需要普惠的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 ·时间戳· 00:23 1.农村社会和农业产生的变化 农村产业化。农业产生的主流不再是30年前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产生方式,生产主体已经不再是一家一户生产方式了。 工业化与空心化。沿海地区发达农村基本上工业化了,内陆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心化,年轻人都外出了,只剩下老人与狗。 农村城市化。在大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城中村”,所以,大城市的农商行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再到田间地头发放一家一户的农户贷款了。 10:00 2.新旧观念看待农村金融的差异 旧观念还是以想象中的传统落后来看待农业,...
Published 11/19/23
本期是《墙裂坛》开播以来我和刘院长第一次面对面录播,感觉很特别!人类这种生物果然需要见面,最高效传递思想的途径不是网络和电话,应该是空气和气溶胶。 上回讲到,八十年代银行业刚刚起步,全国各地广招人才;大学毕业生就像火锅里的羊肉,一下锅就不见,抢手程度真真羡煞当今的毕业生。但那时的银行业是不是也像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当年的大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摸着石头过河”吗?在“突破规则”的年代,职场又会出现什么怪异的现象呢? 时间戳: 00:30 年轻人永远有想法,满眼看到的都是问题,总觉得自己像超级英雄,但总会遇到现实的暴击。小跑干过一件特别蠢的事,大家千万别学。 05:15 “突破规则”年代的奇特现象: · 思想最先进、掌握最新知识的不是大学生,居然是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家。  · 靠老资本家做金融:荣毅仁、王光英、中信和光大。 · 大学老师秒变银行行长。 · 人才断层:文革后“三种人”不能用,能用的老干部知识和能力又不够。 11:20  当年的“卷“从何而来?  · 全国“干部年轻化”:老干部退居二线,年轻人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 文革十年,银行业基本上没有新...
Published 11/12/23
·本期话题· 1. 自1997年以来的中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决策都是什么?如何解读这六次会议的变化?今年和往年相比有何不同? 2. 今年的会议有多重要?我们能从 “完善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三方面读出哪些重要决策? 3. 如何理解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做好“五篇大文章”? 4. 为什么理顺“权责关系”,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重要?从“一行三会”到 “一行一总局一会一局”架构,分业监管的形态是否已经打破?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重大的机构改革? 5....
Published 11/06/23
兰小欢老师在《置身事内》中写道:“在计划经济时代,部门间没什么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对干部进行意识形态教化相对有效,既能形成约束,也有利于交流和推进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利益不仅大了,而且多元化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统一思想’和‘大局观’虽依然重要,但只讲这些就不够了,需要更加精细的激励机制。” 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刚刚在中国“立”起的时候,积极探索,突破现有规章制度支持经济改革气氛浓郁;而与此同时,事情变得不再“单纯”,大家开始遇到自身如何改革的问题——当“大局观”遇到每个人的“年终奖金”,会发生什么碰撞? 时间戳: 00:04:17 ·  开会发纪念品的争议: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银行员工“福利待遇”问题开始被提出。 · 领导是如何被贴上“保守”的标签的? 00:10:20 · 上海员工居然会被鄙视?不是只有上海人鄙视其他人嘛? 00:13:03 · 各行各业办“三产”,银行如何“搞三产”? · 有“破”无“立”的混乱与风险一直持续了四十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为公与腐败兼有现象”、 “创新与监管”的矛盾。 · 改善福利的尝试可能违反当时的会计...
Published 10/25/23
今天我们和大卫文、郑老师聊一下近期的宏观市场情况,尤其是美债这个瞩目的焦点。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十月初在一周内,美债市场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抛售。“历史性”这个定语看起来有点夸张,但对于市场上的伙伴们,体感确实如此。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4.9%,三年前(2020年4月)是0.66%;而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飙升到次贷危机之前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种幅度的波动,上一次出现在1979—82年的通胀大战期间,也就是沃尔克血战70年代通胀巨龙时。酣战结果是美国经历了两次衰退(不是一次)。 美债市场的重要性无需多说,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没有之一。但这一次大抛售以及收益率飙涨的原因,其实并不完全清楚:到底是大家对Fed后续动作的预期变了?还是油价飙升?还是美国财政赤字真的hold不住了,而导致美债供应增加?还是技术性的因素,比如期限溢价?本期便寻找一下债券市场大抛售背后的故事。 同时,我们会再次讨论近期美国的情况:听到耳朵已经磨出茧子的“衰退预期”到现在还没实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美国一直不“黄昏”,连蓓姐都hold不住了,直接下了观点:美国这把必硬着陆,中必赢。今天我们...
Published 10/22/23
第三集:令人羡慕的八十年代,无人知晓“躺平”为何物 上集故事给我一个感觉:八十年代的氛围真的令人羡慕,无人知晓“躺平”为何物。中国人民对改变自己生活美好愿望的坚持似乎是天生的,只要有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去改变。 这几十年来究竟什么变了呢? 很多事情都变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职业的选择题变化更大:以前是没选择,现在是选择太多,或者辨不清“真假选择”,无论如何,精神内耗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治不好。 前两天和刚刚拿到学位的英国博士聊天,发现现在商业银行(commercial...
Published 10/14/23
第二集 歪打正着入农行,开启盲盒人生 上集《摸爬滚打》,我们讨论了刘行长如何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计划”地考上了财经学院。我们也回顾了四大行的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行、中行、建行、工行‘四龙治水’形成:工行负责城镇,农行负责农村,中行负责外贸和外汇业务,建行投资长期贷款。无论是中国银行业还是自己的人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而此时的海外银行业: 香港刚刚经历了1981年的股灾——与英国的香港主权会谈陷入僵局,恒生指数在两年内下跌了63%,地价大幅下跌,导致大量高价抢地的公司陷入危机,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港元危机和银行风潮,许多银行被挤提或被政府接管,上市公司的股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有趣的是:与此同时,香港银行也却开始了“另辟蹊径”的发展策略:下层升斗市民突然变成珍重客户,帮勤俭努力的人达成目标,帮助了不少白手兴家的创业者,甚至成为大企业家——成了银行的努力方向。同时,银行分期付款的楼宇按揭也帮助了很多小市民置业安居,奠定日后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 此时的美国:正在发生大萧条结束后的第一次银行业大危机——著名的“储贷危机”(1980年到1994年)。70年代后,全球掀起...
Published 1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