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未来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又到了回顾与展望的时间节点。毫无疑问,憧憬未来是主旋律。憧憬、希望、期盼、梦想。不过,哲学上来说,梦想不等同于憧憬和希望。憧憬和希望是主动的有意识行为,梦想是沉睡中的无意识或下意识行为。 所谓希望、展望、憧憬、期盼,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的期待,当然是向前看。不过也不一定。老子、孔子对未来的期待却是向后看的,看的都是他们认为的上古时代。老子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静态世界;孔子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静态社会。两千多年过去了,他们期待的未来从来没有出现,而我们,却实实在在的是他们的未来。对,你、我,我们的世界,是过去人类的未来。 过去的人们来到现在这个世界,与我们相遇,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惊异是肯定的。然后呢?老子、孔子并不会满意吧?毕竟,现在的世界和现在的我们,并不是他们的理想。 曾几何时,人们感叹“从前的慢”,惊呼我们的灵魂追不上我们前行的肉身。今天,当大家都“卷”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想起“灵魂”了。当偶然灵魂醒来,于是想“躺平”,躺平的前方隐隐的是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憧憬的未来,还是在远古。 这届年轻人抱怨前几届年轻人,把什么好处都占了,以至于所有上升通道都被堵死了。人口红利、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红利、改革红利、学历红利,等等等等,所有红利都已耗尽,余下的是所谓阶层固化。这似乎是孔子应该满意的,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的又一种表现形态。历代统治者崇尚儒家,并不是孔子所崇尚的具体的周朝封建制,而是孔子所抽象强调的等级分明、固化的社会伦理。可是,历史地看,固化的社会往往是最不稳定的,管理者维护固化的成本非常昂贵,最终还是会崩溃。孔子凄凄惶惶,正是那礼乐崩坏的时刻。然而,有阶层的上升,其前提是必须有底层。没有底层,哪来上升的感觉?这是一个悖论。没有阶层,就没有上升的感觉和快感,有上升,必然也会有下降。阶层变化,意味着秩序的混乱;阶层的固化,又是社会动乱之源。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可以说,就是这么一个循环。孔子来到今天,依然会凄凄惶惶。 未来,明天,在绝对意义上,恐怕谁都把握不住。任何时点,任何事件,对于任何人或任何族群,都可能是意外。可是,这些意外却成了人生或历史的必然。人类把自己的历史捋得好像很有脉络,但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许多都是非常无厘头的。某种角度看,与ChatGPT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相比,人类历史更不遑多让。比如,牛顿因为被烂苹果砸了脑袋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你绝不可能反过来推导,因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所以他曾经被烂苹果砸了脑袋。再比如,有清一代考据学非常发达,对中国历史的梳理贡献巨大。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在文字狱下,文人只能将聪明才智用于钻故纸堆。但你不能反过来推导,考据做得好的必定是因为遇到了文字狱。不过,考据学和文字狱,都有咬文嚼字的特点。历史和人生,是一连串不曾预计的无厘头偶然事件。 经济学家总是穷尽各种数据,寻找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与规律,以期能预测今后经济的走向,找到调控经济、甚至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式。然而,历史上大多数经济动荡与变化的背后,往往是非经济原因促成的,如瘟疫、自然灾害、地球及宇宙气候变化、人间突发的事故等等。 浪漫的人们也喜欢憧憬让时间倒流,这或许与对未来的憧憬一样,憧憬不是为了
More Episodes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
Published 06/04/24
Published 06/04/24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
Published 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