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滚打》第四集:“破旧立新”气氛高涨的年代,有“破”无“立”的风险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兰小欢老师在《置身事内》中写道:“在计划经济时代,部门间没什么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对干部进行意识形态教化相对有效,既能形成约束,也有利于交流和推进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利益不仅大了,而且多元化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统一思想’和‘大局观’虽依然重要,但只讲这些就不够了,需要更加精细的激励机制。” 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刚刚在中国“立”起的时候,积极探索,突破现有规章制度支持经济改革气氛浓郁;而与此同时,事情变得不再“单纯”,大家开始遇到自身如何改革的问题——当“大局观”遇到每个人的“年终奖金”,会发生什么碰撞? 时间戳: 00:04:17 ·  开会发纪念品的争议: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银行员工“福利待遇”问题开始被提出。 · 领导是如何被贴上“保守”的标签的? 00:10:20 · 上海员工居然会被鄙视?不是只有上海人鄙视其他人嘛? 00:13:03 · 各行各业办“三产”,银行如何“搞三产”? · 有“破”无“立”的混乱与风险一直持续了四十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为公与腐败兼有现象”、 “创新与监管”的矛盾。 · 改善福利的尝试可能违反当时的会计制度:为大家做好事,也可能带来腐败风险。 · “控制”和“放任”的矛盾:“防止乱象”与“创新受阻”。 00:17:09 · 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银行”的争论。 · 计划与需求的矛盾:满足需求背后部门权利的争夺。 · 什么是“月中凸肚子”? · 存贷比管理的概念是如何被提出的? · 在求平衡的过程中,出现了“自求平衡”的现象:各分行、支行如何“自我调节”? · 资金计划部门(如计财部)是如何从内部分配权利扩张为“对外权利”的? 00:30:04 · “剑走偏锋”:从非核心部门开始的职业生涯如何逆袭? · 刘行长是如何被领导发现的?(靠一篇“权责发生制”研究文章受到领导重视的故事)。 · 职业规划和发展往往无法完全预计,充满意想不到的转折:即使在非核心部门工作,也有可能通过被领导发现,获得上升的机会。 · 运气和机遇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被领导或同行看到,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 当今的职业环境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能写的人更多,发表文章可能不再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Episodes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
Published 06/04/24
Published 06/04/24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
Published 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