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四十年回忆》第八集:温州的今天不是明天的样板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刘院长三十年前一篇“十万加”引起的争论。 ·时间戳· 00:01:33 创业神剧《温州一家人》,一部最能够代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脉络的神剧。 “挂羊头卖狗肉式”创业:父亲周万顺在温州经营鞋厂,鞋厂开始盈利,年终几个股东高高兴兴将赚的钱分了,没想到周万顺马上因“贪污国家公款”罪被抓——原因是鞋厂营业证上注册的是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钱就是国家的,分钱就是贪污。判刑一年后, 1988年,宪法修正案允许承认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国务院颁发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周万顺被放了出来。 00:05:54 刘行长当年的一篇文章《温州的今天不是明天的样板》引起“温州模式争论”。文章成了当年的“十万加”,但也招来大批“黑粉”,甚至温州有人专门组织写文章批判。 刘行长的文章究竟讨论了什么?“温州模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对“模式”的用法这么慎重? “社会主义看上海,资本主义看温州”和“小商品大市场”。 00:20:41 85年解放日报发布《关于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迅速引起关注, 60万人前往温州考察。 很快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民间借贷。舆论鼓励民间借贷发展,很快就变成全民运动,之后会成为社会问题——民间集资、非法集资大案。 00:22:48 八十年代“台会事件”一个木匠上亿元非法集资大案。 温州庞氏:“先交1万元,每个月返还9000元。你还清后每个月再交3000元,继续每月返9000元” 00:24:54 “温州是东方犹太人”:可“小商品大市场”模式能持续多久? 前店后厂,假冒伪劣,民间借贷,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小政府与无序孤岛——问题慢慢开始浮现。 “制度很重要,但并不能保证一劳永逸。” 00:33:38 温州一直鼓励民间借贷。但小商品市场和本地产业下滑时民间借贷出现了问题。 80年代后期,温州成为了重灾区,导致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但民间借贷为何一直没有停止? 民间借贷能否阳光化? 温州商人为什么形不成现代的金融模式?温州人为什么喜欢抱团? 00:38:27 “自然禀赋”和“现代化公司机制”的矛盾 研究温州模式,并尊重和承认它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Episodes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
Published 06/04/24
Published 06/04/24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
Published 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