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滚打》第九集:九十年代初的真实外贸图景,和《繁花》有多相似?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本期让我们穿越回繁花似锦的80至90年代。那时上海的天空还未被摩天大楼划破,外贸公司、小券商和小私企们挤在宾馆房间里,策划各自的贸易和金融大计。在和平饭店的套房里,爷叔运筹帷幄;在外滩27号,汪小姐背靠外贸五朵金花,和阿宝相互扶持,共同创造了自己的舞台。外贸形势一片大好,外商们排队等待从中国带走焦炭、矿石、南翔小笼,还有海鸥牌的酱油。外贸人才是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先锋。时光荏苒,到了1999年,国有外贸公司们失去了昔日神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贸行业开始在新的开放阶段艰难求存。在这一切变化的交汇点上,刘行长正站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迈出银行家生涯的真正第一步。刘行长的选择是什么?九十年代初的真实外贸图景,和《繁花》剧情有多相似? ·时间戳· 00:01:37 繁花剧情与当年真实外贸行业图景: · 谁才有资格从事外贸业务? · 外贸公司(“27号”)和个体户(阿宝)是如何相互依赖的? 00:13:29 开始正式登台表演:筹备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 在银行这个大舞台上,不想永远被贴上“文字工作者”的标签。 · 88年的国际业务是一片蓝海,到了93年,那些外贸故事已经成了火热传奇。 00:16:14 鼓动乡镇企业做自营外贸: · 和“宝总”交集的一群浙江各地市的小老板们——宁波老法师、杭州针织范总、海宁皮草魏总、小宁波、诸暨麻老板: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 当时领导考察地方,最常问的问题是:出口创汇多少?引进外资多少?有多少“三资企业”? · 在阿宝拿到第一张外贸单后,前往27号外贸大楼,在被告知工厂没空,要半年后再来时,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利用“三来一补”从日本进口设备,并现场拉到了宁波针织工厂,成功拿下订单。什么是三来一补? 00:23:48 考察上海、江苏、福建、厦门分行: · 所谓的“国际业务”起步都是代理世界银行贷款和亚州开发银行贷款? · 筹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事无巨细都得亲历亲为,是成长的难得机会(花絮) 00:30:32 摸爬滚打是最快速的学习方法: · 1988年5月《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旧文章:中行的战斗檄文 · 那个年代:手忙脚乱,但是欣欣向荣。 · 20多年里,中国银行业仍是“现学现做”的状态。直到最近。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Episodes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
Published 06/04/24
Published 06/04/24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
Published 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