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四十年回忆》第一集:计划时代的人生无法计划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第一集 计划时代的人生无法计划 某天给一家外资银行做战略。这家外资银行,已在国内摸爬滚打十几年,一直寻寻觅觅,想找一个能在这变幻莫测的中国市场上“白头携老”的合作伙伴——到现在也未能如愿。 想想也是,这十几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大,连自己的研究者都有点跟不上,外国人又如何火眼金睛?要是有一份详细记录中国银行业这几十年来“摸爬滚打”发展历程的详细研报,我的工作便轻松很多。可惜遍寻不到。 转天跑步听洪晃的播客,灵光乍现。我很喜欢洪晃老师,尤其喜欢她的播客自传——用聊天的形式慢慢“唠”出了过去几十年自己成长和工作经历,顺便“唠”出了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虽然是在讲自己的故事,但是以小见大的“微历史”让人印象更深刻。 |能用这种方式来“唠”出中国银行金融业现代史吗? 应该也可以。不过需要一位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重要节点的人来搭档,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故事。刘行长最合适。 《墙裂坛》的听众更熟悉“刘院长”,但跟了刘院长更多年头的,应该是“刘行长”这个称呼。刘行长1983年进入银行业,整整40年,求学和工作经历恰好覆盖中国银行业最关键的里程碑。 回看这40年:从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又发钞票、又办储蓄),到央行与商业银行并存、银行业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分开,大型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同台竞技;从“专业化银行”、到“商业银行”、到剥离政策性业务、再到股改上市。40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有太多故事可以聊。 说干就干。这段口述没有太多规划,我们用意识流的回忆方式,给大家讲一些真实故事。没有期数规划,聊到哪儿算哪儿——毕竟我们还生活在这段历史里,一切也许才刚刚开始呢。 时间戳: 00:10:16 ·从下乡知青到懵懵懂懂考上“中国银行家摇篮”——上海财经大学:计划经济时代的人生无法规划。 ·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只是一个“存钱”的地方,没有其他金融服务功能。 ·两次高考经历:被化学耽误了的文学青年。 00:25:12 ·财大各系鄙视链:注重工业建设的时代,“工业经济系”居于顶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财经类学生突然变成枪手人才,外贸和金融越来越“吃香”;“工业经济系”毕业生却还是分配到工厂。 00:30:48 ·人民银行如何从财政部独立出来?工、农、中、建“四龙治水”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Episodes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
Published 06/04/24
Published 06/04/24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
Published 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