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任天而動,何懼人生多坎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貶謫到黃州的四年多裡,蘇軾的思想幾經轉變,也連帶反映到他的文學創作上。這闋〈定風波〉前面有序,其寫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可以知道這闋詞的創作背景是因為蘇軾和朋友在前往沙湖的途中偶遇大雨,當大家都狼狽不堪時,僅有蘇軾一人鎮定自若。不久,天氣轉而放晴,蘇軾就將其感觸寫成了〈定風波〉。 躲避突如其來的大雨,乃是人之常情,但蘇軾一開頭就提供另一種做法:何不順應當下的境遇,放慢腳步、高聲吟詠呢?雖然他的身上只有竹杖和芒鞋,卻比騎著馬還要輕省方便啊!「一蓑煙雨」的「蓑」,指的是使用棕櫚纖維製成的雨衣。既然穿上蓑衣,那麼這場大雨還有什麼好怕呢?當微冷的春風吹散蘇軾的酒意,往前張看,山頭的斜陽正緩緩露出;回首望去,令人糾結萬分的狂風暴雨也早已結束。 這闋詞是展現蘇詞曠放風格的經典之作。對蘇軾而言,外在自然環境的變化,其實就如同人生中遭遇的種種起伏跌宕,只要保持開闊的心胸,沒有什麼坎是跨不過去的;而且誰也說不準,或許風雨過後,有朝一日更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暖陽。詞中的「誰怕」,係透過口語化的字詞,將蘇軾面對逆境的自信與閒適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吟嘯」、「竹杖芒鞋」等動作和形象的描寫,使詞人瀟灑快意的風姿躍然紙上。  【今日NG點】:料峭  料峭,形容風冷,比較特別的是,一如詞學大師葉嘉瑩教授所指出,古人多使用這個詞來形容春天乍暖還寒時節的冷冽。她更進一步指出「料峭春風」並非壞事,因為它能使人在微冷中稍微清醒,而在清醒之後,復迎來山頭斜照,令人備感溫暖;這樣的經歷將使當事人永遠充滿希望,因為知道在苦難過後,將可能迎來光明的一面,而這也正是東坡對於人生一種通徹的認識與把握! ----------------------------------- 0:27宋詞吟誦 1:08宋詞解釋 3:35【今日NG點】料峭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思夫情切 終日不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元代伊世珍《瑯嬛記》記載,李清照將這闋詞寄給遠在他鄉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閱讀後讚賞不已,同時也激起他的勝負欲;在廢寢忘食三天後,其創作了五十多闋詞作,並將這闋〈醉花陰〉混入其中,請友人陸德夫品評。沒想到,陸德夫就點出有三句堪稱「絕佳」,即「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正是李清照的作品。    ...
Published 05/30/24
Published 05/30/24
風雨無情 少女有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說到中國古代的女性作家,李清照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創作者之一。今天師傅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李清照著名的詞作〈如夢令〉。這闋小令寫於李清照十七歲時,屬於她少女時期的作品,雖然篇幅短小,卻寫出春日的慵懶情致。末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尤其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名句,後來更被挪用、作為小說與電視劇的名稱呢!  ...
Published 0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