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6/04/24
Published 06/04/24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5/21/24
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有哪些臨床處理的重點?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期一篇回顧,特別以一位個案為實例,從第一線非精神科照顧者的角度,來介紹相關的治療與實證。幾項重點如下: 1. 什麼樣的程度可以說是「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對兩種不同類型的抗憂鬱藥物,治療8週仍沒有改善 2. 實證對輕到中度「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的藥物治療原則? - 低劑量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強烈的證據支持使用aripiprazole(起始每日劑量2.5mg,目標5-15mg),quetiapine是另一個如果病患願意在鎮靜的情況之下的選擇,但實證等級較低。 - 某些SSRI以及SNRI以外的抗憂鬱劑作為加強(augmentation),下列可以根據患者的症狀選擇: Bupropion:疲憊、體重增加、性功能受影響 Mirtazapine:失眠、焦慮、體重降低,但要注意跌倒風險會增加 3....
Published 05/07/24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23/24
中國近三年對台灣軍機與軍艦的軍事威脅,對台灣人民造成心理壓力的研究,刊登在《亞洲精神醫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從2020年至2023年,中國對台灣軍機與軍艦侵擾的軍事活動頻繁,尤其是在2022年6月之後更大幅增加。在中國對台灣有軍事活動威脅的當週,台灣人在網路上搜尋「移民」的搜尋量就會跟著增加;而且在一週後搜尋「憂鬱」也會增加,顯示中國對台軍事活動,對台灣人群體心理健康的有顯著影響。 這項研究發表在《亞洲精神醫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IF=9.5)中「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與移民的心理健康」特刊的論文,探討台灣面臨中國武力威脅時的心理健康影響以及心理反應。 #不只是戰爭倖存者_台灣長期受威脅也可能造成心理壓力 戰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從戰火中倖存者的創傷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全世界有非常多地方,雖然還沒有爆發戰爭,但可能經常飽受軍事威脅,這些地區人民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面對軍事威脅壓力的心理反應,台灣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研究的案例。...
Published 04/09/24
僵直症(catatonia)長久以來被很多醫師誤認為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一種罕見類型,因為僵直症常有奇異的動作行為異常,而這造成僵直症的患者沒有得到最適當的治療。  近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篇回顧文獻,深入淺出地介紹「僵直症」。這篇回顧文獻首先談到,僵直症常常沒有被診斷出來的原因有:(1)僵直症的嚴重程度從只有數小時的輕微行為異常,到最嚴重可能致命的都有。(2)僵直症的臨床表現可能表現為昏迷、嚴重躁動等各種情況變化不定,或者患者可能從平緩的對話,轉變為持續數小時的沉默不語。(3)僵直症患者不與周圍環境或其他人互動,這使得醫療人員難以問出病史和完成心理狀態檢查。    這篇發表在NEJM的回顧文獻,也從三種醫療的情境來介紹僵直症(catatonia)的診斷與處置 ——   (1)在急診(emergency department)如何及時診斷並且讓患者初步穩定下來並且安排後續處置  (2)在一般醫療單位(medical settings)如何鑑別並且處理可能會造成僵直症的潛在的疾病  (3)精神醫療單位(psychiatric...
Published 03/12/24
本集重點:   1.亞洲文化對睡眠品質的影響   2.別再聞雞起舞,早起上課對青少年學生的成績沒有正面幫助   3.褪黑激素在國外被當成保健品,購買便利,不是睡眠品質較好的關鍵   4.為何不建議自行購買褪黑激素服用?   5.比起增加褪黑激素,我們可以如何打造好眠環境   —   今天你睡得好嗎?台灣一年服用超過十億顆安眠藥,睡眠障礙已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困擾。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亞洲人的入睡時間比較晚,睡眠品質比較差,周末的補眠時間也比較短,可能與亞洲的超時工作文化和生活習慣有關係。   研究證實亞洲教育提倡早起上課,將上學時間拉長對青少年學生的成績沒有正面影響。比起早睡早起,強迫學生提早到校上課,實際測量更接近睡眠時間平均少一小時,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上課。學生下午課程的成績表現較好,早起上課對學生的成績是有害的。  ...
Published 02/27/24
要檢測一個人的生理時鐘或日常作息的規律性,需要依賴穿戴式裝置,像是醫療上常用的活動腕錶(actigraphy),但我們最新發表在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7.4)的研究提出另一種方式,是用在手機留下的數位足跡,和actigraphy所記錄的睡眠時間可以高度相似,即使在經常有睡眠中斷的患者也同樣準確。    無論是醫療用的 actigraphy 或是商用的Apple Watch或各種手環,記錄到的是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而每天我們和手機互動(human-smartphone interactions)的數位足跡,記錄到的是心智活動(mental activity),而在這項研究中也證實數位足跡的作息紊亂(disrupted circadian rhythmicity)和憂鬱程度的關聯性,比起用活動腕錶的記錄更好。   ...
Published 02/13/24
本集重點: 1.學術影響力可以被量化? 2.H-index是結合質與量的評估方式。包含引用的次數(質)、有沒有發表足夠的論文(量) 。 3.以台灣為例,H-index至少需要達到多少算是好的標準? 4.H-index以外,可以用什麼方式評估學術成就? 5.台灣跟國際看待H-index的差異 H-index和期刊發表不是單一且全面的標準,但可以快速評估非熟悉領域的專業影響力,是學術界把學者專業簡易量化的方法之一,使用Google Scholar就可以查詢。 H-index 的計算方法是將被引用的文章按照引用次數排序,引用次數高的排在最前面,引用次數少的排在最後,一個人在其所有學術文章中有N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數就是N。透過期刊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可以反映這篇論文對之後研究的影響程度。一般而言,引用次數愈高者,表示有愈多人參考引用這篇文章,其影響也就愈深遠。除了觀察引用次數的高低、計算引用次數的平均值之外,還可以利用 H-index...
Published 01/30/24
會談地圖podcast第四季迎來了第12集!如果想要瀏覽最近12集的podcast的內容,就不要錯過我們的每季回顧!我們在每季結尾都會錄製的回顧,就是希望能夠當作這一季的聲音目錄,也能夠幫每一集都有收聽的朋友做總複習。 也在此和大家預告,接下來《會談地圖podcast》 會恢復更新,並且規劃全新的內容企劃,將持續帶來更多精采的內容,我們下一季見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1/14/24
疫情為什麼會影響心理健康呢? 我們的研究團隊曾經用網路搜尋量「失眠」、「憂鬱」、「自殺」三個心理健康的關鍵字的搜尋量作為心理健康指標,發現「失眠」是世界各國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並且發表在醫學資訊最頂尖的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近期我們在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議題上更完整而且深入研究,以45個國家,為期1年的網路搜尋量、開放資料庫中的人流,並用以限制居家外出作為中介因子,從因果中介分析發現了限制居家外出指標在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模型中,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此結果不僅提供限制居家外出政策很好的實證基礎,也刊登在《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這項研究是採用開放資料庫所記錄的手機定位量化疫情期間不同國家的居家限制外出程度,並將此指標作為中介因子進行因果分析,發現居家限制外出程度在是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中介因子,此結果對居家限制外出政策未來可能的彈性調整,例如當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普及的時候,考量群體心理健康可能受到居家限制外出的影響,提供重要的實證基礎。 ...
Published 02/04/23
近十年的盛行率研究指出,即使在COVID-19疫情之前,年輕族群(10-24歲)的憂鬱症,包含未達憂鬱症診斷準則的情緒問題,是十年前的1.5到2倍之間。特別是女性的憂鬱症增加更為明顯。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盛行率的增加,也與全世界對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資源使用率(例如校園輔導案例)增加的趨勢一致。而COVID-19疫情可能讓年輕族群更早面臨失業、經濟財務的不安全感、社交孤立等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這十年間遽增的數位科技雖然可能帶來增加自信心、得到同儕支持的好處,但同時可能有網路霸凌、影響睡眠、增加與同儕比較等與憂鬱症的風險。   我們也會將這集podcast的重點內容補充到新版的《會談地圖》 ,也歡迎聽眾朋友們補充您認為值得分享的內容: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會有什麼不良的影響?   身體健康: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中樞神經疾病,如癲癇、偏頭痛,也會有比較高的憂鬱、焦慮症,而憂鬱也經常讓這些疾病患者的治療遵從性較差、不願意就醫、以及較多會使疾病惡化的危險行為,例如酗酒、藥物濫用。  ...
Published 01/01/23
你是在什麼時候決定要打疫苗呢?或是你也正在擔心哪些親朋好友還沒有打疫苗? 在網路上搜尋「疫苗」關鍵字的搜尋量,是可以反映、持續追蹤民眾打疫苗意願的重要指標。我們最新發表在《公共衛生前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IF=6.461)的研究利用Google趨勢研究台灣在去年3月底開始施打疫苗,以及緊接著五月份本土疫情的爆發,這段時間「疫苗」搜尋關鍵字的變化,發現民眾施打疫苗意願會隨著疫情的進展而持續變化。而台灣去年「疫苗」搜尋量以及相關關鍵字,剛好對應到健康行為改變理論中的不同階段—懵懂期 (Precontemplation)、沈思期(Contemplation)、決定期/行動期(Decision/Action)。 我們把台灣去年與疫苗、疫情三個重要的時間點,分成三個階段來觀察: 第一階段是開始施打疫苗的3/22到4/20,從醫護人員開放到一般大眾時,這時Google「疫苗」搜尋量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對應到全國施打疫苗意願非常低落的情形,實際上也不到5萬人接種疫苗。 ...
Published 11/30/22
青少年的憂鬱與自殺是近十年全球劇增的問題,而網路行為問題可能是這個世代青少年的重要原因。哪種網路行為問題,和青少年的自傷風險有關呢? 我們最新發表在《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F=6.533)的研究指出:性私密影像散佈(sexting)是與自傷風險最有關的網路問題行為。而網路霸凌(包含受害者與加害者)、網路遊戲成癮也是重要的問題行為。 研究對象是台灣青少年具代表性的大型網路行為調查:依據台灣10-18歲青少年的人口比例抽樣,包含全台灣北中南東離島各區域、各年級共8446名的青少年,調查他們的上網習慣。並且比較性私密影像散佈、網路遊戲成癮、網路霸凌與傳統霸凌(包含受害者與加害者)與自傷風險的關聯性。從單變項分析來看,網路霸凌受害者,是增加最多自傷風險分數的(6.45, 95%...
Published 10/31/22
在1歲時看螢幕的時間越長,3歲時得到自閉症的風險越高。但這可能是怎麼形成的呢? 《美國醫學會-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今天刊登了一篇我們的評論,分析「在哪段時間看電子螢幕」(screen timing),可能比「看螢幕的時間」(screen time)與自閉症的風險更有關。 #看螢幕的時間會增加自閉症風險 近期JAMA Pediatrics刊登一項日本的大型世代追蹤1歲的嬰兒每天看電子螢幕的時間越長,追蹤到他們3歲的時候,男孩有比較高的自閉類群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自閉症)風險。這項研究採用各種嚴謹的統計方法驗證這項發現:例如1歲時候看螢幕的時間,會增加3歲時自閉症的風險,但如果是用3歲時看螢幕的時間,則沒有顯著的關聯性、而每天看螢幕的時間用不同的基準值來比較,結果都顯示看螢幕時間越長,自閉症風險越高的趨勢。 #如何解釋電子螢幕與自閉症風險?...
Published 10/05/22
心理壓力為什麼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非常榮幸《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刊登一篇我的短評,能與頂尖的研究團隊交流探討心身醫學的一個經典問題:「心理壓力為什麼會增加心臟病發作?」 JAMA最近刊登的一篇研究,對兩個穩定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世代追蹤5年,分別給受試者在大眾面前演講的「心理壓力」以及運動或藥物誘發的「傳統壓力」測試,發現心理壓力會誘發心肌缺血,而且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非致命性心肌梗塞風險。在這項研究中,心理壓力似乎比運動與藥物誘發的傳統壓力,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或心衰竭住院的風險。 有個我們會更想知道的問題是:為什麼心理壓力會增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 憂鬱症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
Published 08/31/22
為什麼猝睡症(narcolepsy)在強烈的正向情緒(例如驚喜、大笑)的時候,很容易會誘發猝倒(cataplexy)? 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eye-movement, REM)的夢會什麼會比較具有情緒張力? 最近發表在 Science 的研究指出:這些臨床、生理學的現象,可能與大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傳遞多巴胺訊息的神經路徑有關。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基礎醫學的臨床意涵」(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basic research)特別介紹發表在Science的這項基礎科學研究,並且深入簡出的介紹快速動眼期最新的生理學機制:從中腦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到杏仁核的多巴胺系統,以及臨床的情緒調控、獎賞回饋機制、睡眠的關聯性。 關於猝睡症(narcolepsy)與猝倒(cataplexy)的臨床症狀與處理以及睡眠生理學,也可以複習《會談地圖》第十章「睡眠醫學」的相關章節。 參考文獻: 1.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is initiated...
Published 07/31/22
《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的短文介紹美國的神經內科醫師訓練過程中,必須要有1個月的時間全職到精神科外訓;而精神科醫師的訓練過程中,也有2個月的神經內科訓練。台灣住院醫師訓練也是類似的時程。   神經內科醫師來到精神科的短短一個月中,哪些是可以優先學習的重點呢?這篇短文提到了一個可能是全世界的醫院外訓都常見的現象 — 不要把外訓醫師作為人力考量,是外訓能夠有好的學習環境最重要的一項條件。例如這篇論文認為神經內科醫師的精神醫學訓練中,門診可能是比照顧住院病患還要更重要的環節,如果在病房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這項門診的學習很可能就會因此被犧牲了。   更多的內容,歡迎參考本集的podcast! 📚本集抽書 : DSM-5,DSM-IV-TR,ICD-10及ICD-9-CM中英文精神疾病診斷分類詞彙對照 (2013年版) 第四季將在每月一號上線新一集的podcast,且在每月最後一天將抽出該集抽書活動得獎者! 📖 論文原文: 1. Modernizing Psychiatry Training for Neurologists—From...
Published 06/30/22
《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JAMA Psychiatry)今天刊登了一篇我們的評論,分析「對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不一定要透過改善失眠,CBT-I 本身的許多元素,就有預防憂鬱症的效果。而且 CBT-I 本身預防憂鬱的效果,佔了80%左右的效應。 這篇評論分析一篇發表在JAMA PSychiatry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將291位60歲以上有失眠困擾但是沒有憂鬱症的長輩,分成接受2個月CBT-I 實驗組,以及給予標準睡眠衛教的對照組,並且追蹤他們的睡眠與憂鬱症狀3年。結果發現CBT-I組在接下來3年發生憂鬱症的比率顯著比對照組低。 #為什麼治療失眠可以預防憂鬱症呢? 失眠本身就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因此治療失眠,憂鬱症的風險就降低了,這是非常直覺的想法。但有沒有可能CBT-I中改變認知、放鬆練習等技巧,就可以直接預防憂鬱症?此外,如果透過治療失眠來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如果不是採用CBT-I,而是用安眠藥物來治療失眠,理論上應該也能預防憂鬱症。 這個複雜的因果關係推論,可以採用「中介效應分析」(mediation analysis)計算:CBT-I...
Published 05/31/22
「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ECT)是許多電影、小說在描述早期精神醫療中,最深植人心的特色治療。然而,非常多反精神醫學(anti-psychiatry)、對精神醫療的污名化也與ECT非常有關。近期《新英格蘭期刊》(NEJM)一篇回顧文獻介紹精神醫學歷史最悠久的這種治療方式,相信也能讓大家更了解ECT。   我們也將NEJM這篇對ECT深入淺出的介紹,以《會談地圖》的問答形式整理,預計也會加入未來新版的《會談地圖》。   📖 ECT的起始治療通常要做多久? 大約6-12次的治療,每週2-3次 也可能用癲癇的秒數計算,每次治療所誘發的癲癇大約是20-60秒,而癲癇的定義可以採用腦波或是動作的癲癇。   📖 ECT的起始治療後,還需要維持治療嗎? 1. ECT的起始治療憂鬱症結束後,如果沒有維持治療,通常會有非常高的復發率(約84%) 2. 維持治療的方式: (1) 繼續使用ECT:逐漸減少每週或每個月做一次 (2) 不要用單一抗憂鬱藥治療,可以考慮抗憂鬱藥加上其他藥物或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合併藥物...
Published 04/30/22
COVID-19的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了,雖然疫苗的施打率也逐漸普及,但我們依舊需要面對著疫情的威脅。   疫情人們造成的慢性壓力會有什麼影響?Nature一篇最新的論文談到一個有趣的觀點「疫情可能會怎樣讓我們變得更加衰老?」(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might age us)   人類老化的分子機制是什麼?有逆齡、抗衰老的可能性嗎?這篇Nature的論文幫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端粒(telomere)等衰老的分子生物學指標基礎的概念。   這篇論文也回顧各種慢性壓力,例如經歷戰爭的退伍軍人研究、長期受到兒虐、在社會經濟困難家庭成長的孩子、長期獨居的長輩、他們衰老分子生物指標、生理代謝、荷爾蒙調節的影響。   Covid-19疫情造成更多的生離死別、社會經濟的衝擊,學校停課增加的育兒負擔、因為隔離造成的社交孤立,其實都和上述的慢性壓力非常相似,因此疫情的慢性壓力也非常可能會讓我們更加衰老。  ...
Published 03/31/22
會談地圖podcast第三季迎來了第12集!如果想要瀏覽最近12集的podcast的內容,就不要錯過我們的每季回顧!Podcast的頻道比較不容易有文字目錄幫大家一次瀏覽,讓聽眾決定可以優先收聽哪一集。我們在每季結尾都會錄製的回顧,就是希望能夠當作這一季的聲音目錄,也能夠幫每一集都有收聽的朋友做總複習。   很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歡迎大家收聽《會談地圖podcast》,3/14將抽出兩本書回饋一路支持的聽眾朋友們。詳細參加辦法請至《探索大腦會談地圖》臉書粉絲專頁本篇貼文留言並分享 ! 📚 抽書活動的兩本書籍 : 1.       不醉才上道 https://reurl.cc/RjQn9n 2.       為什麼我們愛的這麼累 https://reurl.cc/Ope7m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2/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