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我們以圍棋這項頂尖智力競技,作為人類認知功能隨年齡消長的模型分析,「一代不如一代」是錯誤的推論,這項研究成果剛獲《精神醫學與臨床神經科學》(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IF=5.118)期刊接受。 圍棋是最困難的智力競技,規則長達百年而不變,而且有明確的勝負,很適合詮釋為人類認知功能在專業領域的表現,也可以公平地比較每個世代認知功能與專業表現的年齡軌跡。 我們分析從1980年以來的職業圍棋對局資料庫,其中62位曾獲世界冠軍棋士以及與他們曾經對局過的2,269位職業棋士,共94,189盤對局勝負的分析,觀察每個世代的圍棋世界冠軍在職涯歷程中棋力隨年齡的改變。...
Published 01/26/22
你的工時,比你感覺到的工時多了大約10%! 對過去不太愉快的事情,現在想起來會覺得沒這麼糟,而稍縱即逝的快樂,我們會記得那是一段美好時光。當回憶過去一段時間的工時,是不是也會被「回憶性偏差」(recall bias)的效應影響呢? 我們最新發表在《醫學網路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5.43)的研究邀請了每週平均工時大約是66.94小時的內外婦兒科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用標準的勞檢規格連續兩次詢問上一週、上上週、過去一個月在醫院的工時(也就是不包含在家的工作時數),並且用我們自行開發的app比對GPS自動記錄到工時。 研究中的醫師app記錄到的平均工時是66.94小時,但是由勞檢仔細詢問的平均工時是60.24小時,低估對自己工時的回憶性偏差在上一週、或上上週的工時估計,同樣是低估11.5%-12.0%。我們進一步分析工時越長的醫師,對過去一週的工時低估的程度會越多;對於更久以前的工時,則是記憶會更模糊(對上上週的工時,能回憶的天數更少)。 ...
Published 01/19/22
大麻應該降為第三級毒品嗎? K他命是否需要考慮升級成為二級毒品?還有更多卡西酮類的新興毒品,因為沒有客觀、量化的指標,因此近年來都有許多毒品分級爭議的討論。   這篇研究介紹我們團隊用訊號分析技術,分析近15年的毒品查緝開放資料庫,建立一套客觀評估毒品「成癮性」與「濫用性」的指標,希望能做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分級依據中「成癮性」、「濫用性」、「社會危害性」這些傳統上以專家主觀專業意見的標準,提出更客觀的輔助指標。 這項研究分別用「頻譜分析」和「經驗模態分解」的技術,將「成癮性」與「濫用性」定量成為客觀的量化指數。例如海洛因的「成癮性指數」為1.20顯著高於安非他命的0.83,此兩者也高於搖頭丸的0.48;這項指標的代表性與成癮科學界的共識一致。   本研究也證實「濫用性指數」可以做為追蹤毒品防制政策的指標,在過去15年海洛因的濫用性指數趨勢,即顯示美沙酮替代療法等毒品防治政策在減少海洛因濫用的成效。  ...
Published 12/01/21
《會談地圖》最新版上市了!這次的改版總共更新的一萬多字,這次新增了更多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二代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比較等最新的治療方式、covid-19以及更多會伴隨精神科症狀的內外科疾病。在內容上也把許多重要的知識的實證更新為最新的參考文獻。   這集podcast我們也向讀者們介紹幾個朋友們經常詢問的問題: 《會談地圖》的全書架構還有內容是如何編排的?怎麼樣會比較好找到相關的知識? 《會談地圖》可以怎麼搭配podcsst、粉絲專頁的資源? 精神醫學的知識日新月異,哪些新的內容會收錄到《會談地圖》中呢? 哪些部分是讀者很少注意,但是作者推薦大家一定要讀的部份?   📖 第二版《會談地圖》新書資訊: https://hochi.meepshoper.com/product/061a6fa6-b0d8-42ec-8e91-a1273d362d7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11/24/21
本集導讀《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麻州總醫院的病例討論會,探討一位54歲的男性,出現易怒、意識混亂以及怪異行為。而從這則案例,讀者也可以同時複習《會談地圖》中:鴉片類藥物過量的臨床症狀與處置(第11章)、自殺評估(第1章)、缺氧傷及哪些大腦的區域(第5章)、各種認知功能障礙的鑑別診斷(第9章)等重要的知識。而這篇病例討論所描述的行為與精神狀態的細膩之處,也非常值得學習。   📖 參考論文: 1.    Case 19-2021: A 54-Year-Old Man with Irritability, Confusion, and Odd Behaviors. N Engl J Med 2021; 384:2438-2445. 2.    Bilateral Pallidal Necrosis and Cardiac Toxicity in a Patient With Venlafaxine and Bupropion Overdose. Am J Psychiatry. 2012 Sep;169(9):993-4.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11/17/21
越來越多的醫師除了有醫學士(M.D.)的學位,也有博士(Ph.D.)的專業訓練。同時擁有醫師-博士的雖然是現今醫學發展理想的人才,但是醫院或是研究機構,幾乎沒有對醫師科學家的制式訓練(course,例如怎麼撰寫計畫書、申請研究經費⋯⋯)職涯發展建議(mentorship,例如每週要看幾節門診、臨床與研究的比重要怎麼安排⋯⋯)。   《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 Neurology)對醫師科學家的養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三個面向的挑戰,分別提出給有志成為醫師神經科學家的個人、醫療院所建議。在導讀這篇國外的文章時,我以自己的職涯經驗夾敘夾議地對照台灣和美國的現況。也向有興趣從事轉譯醫學、跨領域臨床研究訓練的朋友,推薦我們研究室最近開出的博士後職缺: https://reurl.cc/zW5gg0   📖 參考論文: Practical Advice on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s an Academic Physician-Neuroscientist. JAMA Neurol. 2021 Oct 25. doi:...
Published 11/11/21
Mirtazapine和安慰劑相較之下,並沒有治療失智症激動行為(agitation)的效果,還可能伴隨較高的死亡率。 Mirtazapine屬於具鎮靜效果的抗憂鬱藥,而且在所有的抗憂鬱藥物中,與認知功能惡化相關的抗膽鹼效果較低、對心血管的副作用可能較少,在先前對於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的研究指出有良好的抗憂鬱效果。然而,在追蹤12週的嚴謹隨機分派臨床試驗證實,mirtazapine對於失智症的激動症狀改善與安慰劑並沒顯著的差異。   Lancet同時也刊載一篇對這項臨床試驗的評論,完整地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例如Mirtazapine為什麼在較低劑量具有鎮靜嗜睡的效果?但在高劑量時反而較不想睡? Mirtazapine對第一型組織胺受體(H1)具拮抗作用,因此和抗組織胺藥物一樣,有緩解焦慮、鎮靜嗜睡的效果,而阻斷血清素受體(5HT2A)則會增加多巴胺。 當劑量增加時,則是主要是藉由阻斷α2 adrenergic或相似的受體,增加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的濃度。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神經傳導增加,則會使人較不想睡。   📖 參考論文: 1.    Mirtazapine...
Published 11/03/21
1990年代開始許多醫師注意到乳癌患者在高劑量化學治療後,會有認知功能障礙,隨後發現癌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不一定與化療相關,其他治療也可能會有,也可能在治療之前就有認知功能障礙。雖然乳癌是研究認知功能障礙最久最多的,其他種類的癌症也可能會有類似的現象。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這篇文章,介紹「癌症相關的認知功能障礙」(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重要實證,以及可能的造成認知功能問題的幾項機制。本集podcast將導讀JAMA這篇文章,也同時與大家分享取材、閱讀JAMA系列期刊的心得。   📖 參考論文: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JAMA.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5, 2021.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10/27/21
催產素(oxytocin)為什麼會被設計作為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的藥物?如果你也聽過催產素在動物實驗、人體實驗中,有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的研究,這篇剛剛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可以說為先前十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個暫時的總結 —催產素對於改善社交功能可能是無效的。 然而,NEJM也刊登了一則評論,認為催產素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的想法,雖然失敗但還沒有完全出局,這是為什麼呢? 本集podcast將為大家導讀NEJM探討催產素改善自閉症社交功能重量級研究的論文與評論。 📖 參考論文: 1.    Intranasal Oxytoc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 Engl J Med 2021; 385:1462-1473 2.    Oxytocin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Down, but Not Out. N Engl J Med 2021; 385:1524-1525 Powered by...
Published 10/20/21
你覺得全世界、台灣大約有多少人符合「網路成癮」或「網路遊戲成癮」呢?   這集podcast將舉台灣最大型對8110位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調查,以及系統性回顧從1996年「網路成癮」這個詞被提出之後,全世界31個國家在這二十多年來共69萬人的最新統合分析結論。   我們也會從實證研究討論「為什麼玩遊戲的時間,不是判斷網路成癮的指標?」、「東西方國家的網路成癮盛行率有差異嗎?」、「隨著網路的普及,近二十年來的網路成癮有越來越多嗎?」   關於網路成癮的基本介紹: https://reurl.cc/aN4Wa4   📖 參考論文: 1.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of Internet Addiction.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20 Nov;118:612-622. 2.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Ten-Item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Test and...
Published 10/13/21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近刊登一則非常貼近基層精神醫療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對曾經有2次憂鬱症發作而且穩定服藥9個月以上的患者,當他們也覺得恢復得夠好而想要停藥的478位患者隨機分派為持續治療與停藥兩組追蹤1年。停藥組在1年內有超過一半的人復發(復發的率為56%),顯著比持續治療者的復發率39%還要高,風險比(Hazard Ratio)=2.06(95%CI=1.56-2.70, P0.001)   這項研究是以英國150家基層診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是近年來少數著重在基層精神醫療的研究,而且憂鬱症復發的追蹤也是以臨床實用的簡易追蹤方式。也有別於先前許多復發研究大多是在治療後不久觀察停藥後的復發,本研究的受試者,均服用抗憂鬱藥2年以上,而3/4的患者服用3年以上,而對目前的藥物也都有服用9個月以上的治療劑量。是比先前臨床試驗研究服藥更穩定,追蹤更久的重要實驗設計。 對「憂鬱症」的會談技巧,也可以參考以下資訊圖表 http://yuhsuanlinmd.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_23.html 📖論文原文:...
Published 10/06/21
會談地圖podcast進入第二季尾聲了! 我們規劃每12集作為一季,之後會休息2週的時間。這集是回顧這一季11集的內容,聽眾朋友們只要分享你最喜歡哪一集,或是期待下季的哪些內容,就可以參加抽書活動!   歡迎聽眾朋友們留言或私訊推薦可以介紹給大家的重要論文,也歡迎多多回饋我們《會談地圖podcast》做得不錯的地方,以及未來可以改進的方向。 📚以下為抽書活動的五本書 DSM-5 臨床個案實戰手冊 https://reurl.cc/mLgnL1 Synopsis of Psychiatry (11版) https://reurl.cc/qgEd1q DSM-5 Guidebook https://reurl.cc/pgGdxQ Mental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A Guide to thei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https://reurl.cc/KAGkpM  Depression (Oxford Psychiatry Library) (2 edn)...
Published 08/18/21
《刺胳針》(The Lancet) 最新一期的回顧研究,系統性整理68篇設計嚴謹的研究,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證實體罰對於孩子的正向行為有任何益處,而且大多數的研究都會有各種負面影響。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體罰是必須要禁止的。 以下為研究中最重要的七個結論 : 1. 體罰無法改善問題行為,而且問題行為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多。 2. 體罰和任何正向的表現無關。(「不打不成器」是與事實相反的論述,體罰也不會讓孩子的人際、學業更進步) 3. 對孩子體罰的家庭,也可能有較高的兒虐風險。 4. 嚴謹的統計分析證實體罰和問題行為的因果關係 : 體罰會導致孩子的問題行為增加,而非問題行為的本身造成體罰。 5. 半實驗性質的研究證實體罰在各國不同的文化中,都會造成更多如攻擊等問題行為。 6. 不論家長和小孩的特質、以及文化背景為何,體罰會帶來所有負面影響的結論都是一致的。 7. 體罰越嚴重,孩子的問題行為也會越多。即「劑量反應效應」(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 ...
Published 08/11/21
太投入觀賞激烈的運動競賽,要注意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曾經刊登一項分析世界盃足球賽期間,心臟病發作增加了2.66倍。 這項經典的研究是分析2006年在德國主辦的世界盃期間,慕尼黑地區醫院的急診就醫的資料,並且嚴謹地對照比賽前後一個月以及前幾年同時期,心肌梗塞、心絞痛、需要CPR、電擊的心律不整與心跳停止等心臟病發作的發生率,特別在地主德國的七場比賽與義大利法國的總冠軍戰共8場比賽中,男性增加了2.66倍而女性增加 3.26倍。 研究團隊也呼籲曾有心臟病史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朋友,觀賞激烈的運動競賽時,要做好保護措施也避免過度的情緒起伏。 📖參考論文 Cardiovascular Events during World Cup Soccer. N Engl J Med 2008;358:475-83.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8/04/21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刊登了一篇以往在科幻電影才能看到的情節:一位36歲認知功能完好但16年前因為腦幹中風,因此發音障礙四肢癱瘓的男性,在左側大腦顳葉,也就是掌管感覺運動語言的區域,植入高密度電極陣列(subdural, high-density, multielectrode array)偵測他大腦皮質的活動。 用自然語言處理與深度學習的技術,在81週、50次的訓練後,可以達到75%準確率地解讀這位四肢癱瘓、發音障礙患者的語言,而且每分鐘即時解讀15.2個字。 這篇令人振奮的論文,可能也是近年來只有一位受試者,就能刊登在 NEJM 的少數論文;從論文網頁也特別有2分多的影片簡介,以及如同covid-19疫苗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NEJM時的一頁圖文摘要。也可以看到研究團隊附上實際解讀這位受試者語言的影片。 📖 參考論文:Neuroprosthesis for Decoding Speech in a Paralyzed Person with Anarthria. N Engl J Med 2021; 385:217-227. 🎬...
Published 07/28/21
為什麼治療慢性疼痛不只是止痛—談「中樞敏感化」與纖維肌痛症的治療(Lancet Rheumatol 2021;3: e383-92)   慢性疼痛經常會有病患生活影響的程度,超過組織受損的程度的現象。這可以用「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來解釋。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探討「中樞敏感化」與超過三個月慢性疼痛的重要疾病模式,因此也成為近年來研發神經痛藥物研發的重要疾病。   此外,瞭解纖維肌痛症這項心身醫學的致病機轉與治療,也可思考如何從各種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實證,應用在臨床治療。   本集介紹兩篇內科學頂尖期刊《刺胳針-風濕疾病》(Lancet Rheumatology)對各種慢性疼痛「中樞敏感化」的回顧文獻,以及《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統合分析纖維肌痛症各種藥物、非藥物療效的論文。完整地複習纖維肌痛症的診斷、致病機轉、以及實證治療。   參考論文 1.    Central sensitisation in chronic pain...
Published 07/21/21
美國近十幾年來孕婦藥物濫用、相關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比例越來越多。而美國也越來越多的州的兒童福利相關法規,對藥物濫用的婦女採取罰款、監禁、剝奪監護權等處罰性的法律。懲罰性的法律對於藥物濫用的孕婦真的有效嗎?《新英格蘭期刊》(NEJM)的論文對立法與政策的實證探討,也值得台灣借鏡。 COVID-19疫情期間,特別是必須減少外出、封城的政策下,藥酒癮也會因此更加惡化。這集podcast也舉出兩篇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分別指出美國在封城期間住院患者的酒精戒斷增加,以及舊金山封城期間(非企圖自殺)藥物過量致死的案例,大約是COVID-19死亡人數的3倍。 參考論文 1.    Pregnant Women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 The Harm Associated with Punitive Approaches. NEJM. 2021 Jun 24;384(25):2364-2367. 2.    Alcohol Withdrawal Rat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During...
Published 07/14/21
Covid-19疫苗接種人數越多,疫情擴散的威脅就越小。許多民眾仍對疫苗接種猶豫不決,如何鼓勵對疫苗有疑慮的(vaccine hesitant)朋友,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以及健康行為研究。   這集綜合發表在NEJM與Lancet Public Health兩篇頂尖期刊的文獻,對疫苗有疑慮的(vaccine hesitant)朋友,個人層次與系統層次的鼓勵方式,來提昇疫苗的接種: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文獻從經典的「行為改變六階段」的著名理論(也是常用於分析成癮者接受治療動機),分析對疫苗猶豫者也是在不同階段的光譜。基層醫療人員可能因為長期與民眾建立非常好的信任關係,是提高疫苗施打的重要關鍵。   刊登在《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對一萬五千多名成年人的隨機分派試驗指出:強調Covid-19疫苗對個人安全有效,最能說服民眾施打。這項研究和先前四篇研究的結果很相似:提供對個人利益相關的訊息,比強調群體利益更能有效說服不願施打疫苗的民眾。   參考論文 1. Missing the Point —...
Published 07/07/21
當疫苗施打越來越普及後,許多國家陸續發現有一定比例的民眾仍對疫苗接種猶豫不決,如何鼓勵對疫苗有疑慮的(vaccine hesitant)朋友,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以及健康行為研究。   這集先從美國與英國頂尖期刊JAMA與BMJ分析對疫苗猶豫者的社會背景(vaccine hesitant),以及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英國、愛爾蘭大型研究,分析疫苗猶豫者的心理特質。   參考論文 1.     Covid-19 vaccination hesitancy. BMJ 2021;373:n1138 2.     Public Trust and Willingness to Vaccinate Against COVID-19 in the US From October 14, 2020, to March 29, 2021.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y 24, 2021. 3.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Published 06/30/21
全世界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19個國家中網路搜尋 Google Trends 資料庫中,發現「失眠」是全球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失眠是許多壓力事件、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早期徵兆;因此用失眠或睡眠品質,做為心理健康的早期篩檢,這份研究提出臨床與公衛政策簡單有效的篩檢,也是重要的跨國比較實證根據。   從美國最具人口抽樣代表性的研究,還進一步指出:心理壓力最大的族群是18-29歲的年輕人、家庭年收入較低的族群。在四月份有嚴重心理壓力的,其中72%到了七月份也有嚴重的心理壓力。有嚴重心理壓力的人擔心的是:怕得到COVID-19(65%)、疫情影響工作(65.1%)、經濟問題(60.6%)。   疫情爆發時,社會大眾常見的心理與行為反應包括:失眠、沒安全感、產生「找戰犯」的心理。媒體雖然在疫情其間是很重要傳遞知識的工具,但也有可能是散播謠言、陰謀論的平台,而對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反而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收看媒體與相關資訊時,也要覺察自己是不是也落入「找戰犯」的心理,應該要盡量避免以維持心理健康。   參考論文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ublished 06/23/21
我們在「Ep.13 COVID-19如何傷害大腦、造成譫妄、失智與行為改變」的podcast,想從幾篇最新的期刊想傳達的一項重要概念:covid-19的患者,特別是住在ICU接受治療的,很可能是從譫妄走向失智的連續過程,也就是 Nature 這篇標題 Could COVID delirium bring on dementia? 要探討的現象。其中當然一定有很多譫妄(delirium)、失智(dementia)交錯重疊的現象。   然而,無論是譫妄或是失智的行為問題(BPSD)臨床上治療的重點,都應該是非藥物治療中於藥物治療,這張圖表是整理自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對譫妄非藥物治療的整理,以及202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討論疫情封城期間,如何預防譫妄短文的許多提醒。這張圖表也歡迎自由取用作為臨床衛教的小單張   本集的podcast 則是更完整地從譫妄的診斷、治療、與失智症的相同與差異之處重點是地解說,希望對臨床實務,以及照顧認知功能障礙的家人與親友能有些幫助。   參考論文 The Importance of...
Published 06/16/21
我們都知道感染COVID-19死亡的患者,通常年齡較大、也都常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疾病大多也是慢性病,是不是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會增加COVID-19的死亡率呢?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JAMA Psychiatry)的論文分析:感染COVID-19後45天的死亡危險因子中,僅次於年齡的,就是「思覺失調類群疾病」的病史(odds ratio [OR], 2.67; 95% CI, 1.48-4.80)這是比高血壓、糖尿病還要高的風險比。   這集的podcast綜合三篇頂尖期刊的大型研究,討論精神疾病患者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三個臨床重點: 1.    憂鬱、焦慮、強迫症患者,在疫情期間,精神症狀在疫情較嚴重、封城的短期內,心理健康狀態比一般人還要不好,但沒有比疫情之前還要嚴重 2.    所有的精神科病史,都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 3.    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會增加感染COVID-19的死亡風險   參考論文 1.    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the COVID-19...
Published 06/09/21
據統計在加護病房治療的COVID-19的患者高達55%有「譫妄」(delirium),這比一般急重症患者31.8%有譫妄的比例高出許多。   「譫妄」突然在短時間內有起起伏伏的意識狀態改變、認知功能障礙,甚至是行為問題。然而譫妄是一種「急性大腦衰竭」的現象,是內外科疾病最終的表現,不是原發性精神疾病。   「譫妄」後會增加2.3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在Lancet Psychiatry的大型研究也指出65歲以上的COVID-19患者中有1.6%在感染14-90天診斷為失智症。因此在COVID-19疫情的另一個影響,是失智的患者會不會也增加許多?   這集的podcast整理7篇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JAMA Psychiatry, 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解說新型冠狀病毒侵犯大腦的神經途徑,傷害大腦的病理機制,以及大型的流行病學實證研究。   對「譫妄」的基本介紹,也可以參考以下資訊圖表   參考論文: 1.    Could COVID delirium bring on dementia? Nature. 2020...
Published 06/02/21
會談地圖podcast已經邁向第12集了!我們規劃每12集作為一季,之後會休息2週的時間。這集是回顧這一季11集的內容,聽眾朋友們只要分享你最喜歡的一集,還有簡單介紹,就可以參加抽書活動!   歡迎聽眾朋友們留言或私訊推薦可以介紹給大家的重要論文,也歡迎多多回饋我們《會談地圖podcast》做得不錯的地方,以及未來可以改進的方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5/18/21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英國團隊研究迷幻蘑菇的成分Psilocybin 與抗憂鬱藥比較的臨床試驗成果,也引發許多對迷幻蘑菇這種「啟靈藥」(psychedelic)或是「致幻劑」的討論。 這篇發表在最頂尖醫學期刊的第二期臨床試驗之後,迷幻蘑菇要成為抗憂鬱藥,到底還有多少距離?台灣與國外對迷幻蘑菇的管制、臨床試驗有哪些差別?臨床試驗中使用Psilocybin 達到抗憂鬱的效果,還有哪些不可或缺的元素? 這些都不是用簡單幾句話能論述的,都在《會談地圖podcast 》目前最長的這集節目中! 論文原文: Trial of Psilocybin versus Escitalopram for Depression. N Engl J Med 2021; 384:1402-1411 Back to the Future —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sychedelic Drugs. N Engl J Med 2021; 384:1460-1461 Effects of Psilocybin-Assisted...
Published 0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