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的未来在哪儿?(上)
Listen now
Description
CXO领域的寒风越演越烈,近几个月以来,传出的几乎都是坏消息。 在海外,龙沙中国关厂,康泰伦特“卖身”,德国CDMO企业Evonik(赢创)宣布将在全球裁员2000人;在国内,一众CXO企业近期披露了2023年业绩,博腾股份、美迪西、凯莱英、昭衍新药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一哥”药明系虽仍保持增长,但由于深陷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风波中,股价连连跳水;再仔细审视财报,药明康德过去一年还减员超过3000人,并且新增客户相较2022年减少了近200家。 商业竞争和政治不确定性,都给这个昔日被视为“稳定”的行业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未来究竟会如何?产业亟需一套完整的数据总结过去,预测未来。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的《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报告》,对CXO行业未来的发展给出了预判:目前,从行业驱动因素中,还没有发现行业全面复苏的迹象,市场还在继续筑底;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国内CXO行业将可能面临内外交困,迎来大的整合出清;接下来几年,竞争力较弱的CXO公司会逐步被整合或退出市场。 不过,寒冬中也保存着复苏的火种:随着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本土创新的发展,CXO的研发需求长期看会持续增长;新的药物类型和创新靶点已经出现,会明显促进行业的研发热情;海外大分子CDMO市场未来3年预计能够维持供给平衡。 回溯历史,中国的CXO行业还很新,2010年前后,少数国内CXO企业基本都针对海外客户,直到2015年后,中国创新药行业蓬勃发展,才连带CXO行业随之腾飞。 只不过,对于这个新兴行业,起初许多人都抱有误解,比如“卖水人”和“旱涝保收”。如今到了寒冬才发现,其照样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总体来看,中国CXO行业的周期波动受两方面影响:需求端和供给端。需求端方面,中国CXO行业的需求与一二级市场生物医药公司融资额、研发投入、管线规模、研发外包率等几个因素强相关;供给端方面,CXO行业在全球和国内都面临同行抢订单的剧烈竞争。此外,全球以及中国内部产能建设都与CXO行业的周期性息息相关。 先观察生物医药公司一级市场融资金额。该指标从2015年开始快速增长,2015-2021年期间,累计融资额近3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2%。期间,2019年,美联储开启了新一轮降息周期,将生物科技公司的预期融资增长进一步拉高。 然而盛极必衰,经历了2020和2021年的极度火热之后, 一级市场融资额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下滑,累计降幅分别为51%和29%。 二级市场融资与一级市场保持高度同频,在2022和2023年连续大幅下滑两年后,回到了18A和科创板开板前的水平。 统计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可以发现,本轮周期中,主要CXO公司的股价在2019年初开启上涨趋势,股市回报连续四年为正,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平均涨幅都超过100%。同时期上证指数涨幅分别为34%和14%。彼时CXO行业表现之优秀,可见一斑。 而到了2022年和2023年,本轮周期进入了回报低点,平均回报仅有-28%和-29%,部分公司股价甚至直接腰斩,同期上证指数跌幅仅为-15%和-4%。正应了那句老话:当时飞得多高,如今就跌得有多狠。 中国医药外包行业规模也出现了整体收缩。该指标2022年还维持高双位数增长,但到了2023年,由于新冠收入高基数、延迟需求、短订单疲弱等因素,导致只有单位数的CDMO增长,以及低双位数的临床CRO增长。 综上,尽管行业ROE在2019-2023年间保持持续增长且2023年升至周期高点,但已经事实上处于周期底部。无论是股市回报还是估值水平,均处
More Episodes
安进的CEO将安进形容成一个35年的老房子,地段很好,但管道、窗户、电力系统等等基础设施都需要升级。生物类似药就被认为是新的增长点之一。因为安进本身也已在生物药领域积累了三十多年,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都拥有扎实的基础。而生物类似药领域此时又正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时的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签署了医疗改革法案,其中《生物药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给予了生物类似药直接的上市优惠政策。当时除了安进以外,默沙东和渤健也因此进军了生物类似药领域。 在2013年2月的投资者会议上,安进披露了其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计划:自2017年起推出6款生物类似药,包括4抗癌药物和2款炎症疾病药物,并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数...
Published 06/20/24
Published 06/20/24
要知道,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往往以其靶点机制、临床阶段、临床数据等新药研发相关的指标作为重点考量,而对制药巨头们仍然采用传统的PE、PS等指标进行考量。对于安进来说,进入21世纪,尽管在推出改良版后,让安进在“红白药”上保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但将近10年时间未推出新产品,当其进入全球制药30强俱乐部后,又开启一笔又一笔的大并购,这家被行业寄予扭转生物技术公司颓势的“希望之星”也被质疑要调转至大型制药公司的阵营。自2000年新的首席执行官接棒后,一直向业界释放一个信号:他要通过大改造重新盘活安进,但又不会丢下作为生物技术公司的“灵魂”。 这位首席执行官的“大改造”首先就是引入新鲜血液,并对公司...
Published 06/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