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最近,遇到麻烦的中药老字号,有点多。 另一家于近期被“ST”的九芝堂,因其核心产品六味地黄丸的知名度而带来更大范围地讨论。  与太安堂一样,九芝堂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迄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不仅有着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金字招牌”,还曾与同仁堂齐名,一度被业内称为“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 历史拉长了九芝堂的磨难。本世纪初,“涌金系”入主九芝堂,曾经一度让九芝堂失了“药味”,沦为融资平台。不过伴随2008年涌金系掌门人魏东的突然自杀,此前与“涌金系”的爱恨情仇告一段落,也让九芝堂陷入经营危机。 而此次让九芝堂被“ST”的始作俑者李振国,在10年前则是作为“白马骑士”形象出现的。2015年,友搏药业替代涌金集团,入主九芝堂,其董事长李振国不止成为九芝堂新的实控人,且带来了那时候的“神药”中药注射剂疏血通,重新让九芝堂的业绩得到恢复。 2017年前,是中药注射剂的“黄金年代”,友博的疏血通与中恒的血栓通是医药代理商眼中的“香饽饽”,拿到代理权意味着“躺赢赚钱”,两个产品都是年入几十亿的大单品。 由此,在李振国入主九芝堂的前三年(2015-2017年),九芝堂...
Published 05/22/24
有457年历史的太安堂药业,终于一步步把自己“作”到退市了。 5月6日晚间,随着一纸公告,ST太安(太安堂药业)财务造假大戏,迎来结局: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5月7日ST太安股票已经为停牌状态。 当华润三九、太极集团、云南白药、白云山等中药龙头们因强劲业绩表现引发二级市场狂欢,中药产业在政策引领下狠狠地走出一波强劲行情时,硬币的另一面,中药企业也是二级市场被实施退市风险、财务造假负面缠身的“重灾区”,尤其是曾经被行业界熟知的中药老字号们,更是成了“踩雷”的重点对象。 除了太安堂,九芝堂、贵州百灵也因内控问题,被深交所发出“风险警示”,戴上“ST”的帽子;连续八年财务造假的老字号广誉远,高管轮换,导致业绩至今深陷泥沼。 此外,根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三年未分红的贵州百灵还成了踩“红线”药企之一。 业绩不达标被ST,财务造假、经营混乱,这些老字号的遭遇证明了,再老的品牌,遇到“不靠谱”的经营者,不练内功,脱离自身资源禀赋只想“发横财”,遇到政策与资本市场监管趋严,作茧自缚的结局,比预想中的可能更猛烈。 细数中药老字号们...
Published 05/21/24
Published 05/21/24
中药OTC品牌也表现了不俗的实力,华润三九、太极集团、东阿阿胶等品牌都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 东阿阿胶于年内实现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16%。这是东阿阿胶自2019年业绩暴跌后连续第四年保持正增长,也是近6年来最高的增速。净利润也突破10亿大关,实现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47%。 从产品来看,阿胶及系列产品为东阿阿胶贡献了92%的业绩,营收达43亿元,同比增加了17.9%。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类占营收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19年的69%一路攀升。从东阿阿胶的业绩情况来看,其价值重塑和品牌焕新战略已经带动业绩重回强劲增长,去年盈利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 其实在2019年,东阿阿胶还在面临业绩暴雷、董事长出走的困境,股价较最高点几近腰斩。当时的财报显示,2019年东阿阿胶归母净利润-4.44亿元,同比下降121%,是自1996年上市后的首亏。主要原因系“2019年公司主要侧重于清理渠道库存,主动严格控制发货、全面压缩渠道库存数量。尤其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大了渠道库存的清理力度,因而对经营业绩影响有所加大。” 东阿阿胶的至暗时刻甚至一直持续到2022年,来自华润医药的程...
Published 05/20/24
71家中药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3年度业绩数据。其中,43家中药上市公司2023年营收实现正增长,比重超过六成。 过去一年,云南白药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2023年年报显示,云南白药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7.1%;扣非净利润37.6亿元,同比增长16.4%,创同期历史新高。 云南白药在近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中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未来十年内,实现营收1000亿元、市值1000亿美元。 在云南白药的业务板块中,2023年,药品事业群主营业务收入64.81亿元,同比增长8.16%。白药系列核心产品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毛利率为70.6%。其中,云南白药气雾剂销售收入贡献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15.27%;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胶囊的销售收入分别超过9亿元、6亿元,云南白药(散剂)及云南白药创可贴销售收入过3亿元;其他品牌中药类产品增长亮眼,蒲地蓝消炎片、藿香正气水销售收入均实现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近16%、124%。 健康品事业群板块,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同比增长6.5%。口腔护理领域,云南白药牙膏国内市场份额24.6%,继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中药资源事业...
Published 05/17/24
71家中药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3年度业绩数据。其中,43家中药上市公司2023年营收实现正增长,比重超过六成。 71家中药企业中,天士力以505%的净利润增长成为独特的存在。 2023年,天士力的业绩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并扭亏为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74亿元,同比增长0.4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幅度较上年减少,以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扣非后净利润约为11.8亿元,同比增长60%,显示出公司主营业务的强劲增长动力。 2023年,天士力的研发投入持续强劲,全年研发投入达到13.1亿元,同比增长29%。目前在研管线丰富,并在中后期布局多款产品,这有助于公司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天士力在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等关键疾病领域的核心产品表现良好,尤其是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在市场中稳居首位,显示了其在现代中药领域的竞争优势。 不仅仅是天士力,近年来,中药企业均在发力中药创新。从2023年年报来看,多家中药企业研投增长超20%。康缘药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7%至7.7亿元;华润三九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至7.1...
Published 05/16/24
截至4月30日,71家中药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3年度业绩数据。其中,43家中药上市公司2023年营收实现正增长,比重超过六成。 已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药企中,有50家在过去一年净利润超10亿元,11家中药企业榜上有名,占比22%。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药企净利润最高的10家公司中,云南白药、白云山、华润三九跻身前十,分别为40.94亿元、40.56亿元与28.53亿元。 不仅是业绩表现突出,相比化学药和生物药,中药在二级市场也依然保持着更好的表现,71家中药板块企业总市值逼近万亿元。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自2021年以来,国家连续发布了加快中药特色发展、中药振兴等相关政策;2022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该文件再次明确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内容,也加大了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将长期对中药产业各方面加速迎来利好。 中药新药的获批数量也从2017年至2020年...
Published 05/15/24
近些日子,许多A股CXO都逐步公布了2023年全年年报,有的还公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而年报和一季报中体现的趋势令人担忧。 再往下看,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许多早些年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企业,都在2023年出现了巨额亏损。 倘若将亏损额按绝对值排列,睿智医药无疑是CXO企业中“遥遥领先”的那一档。其在2023年营业收入约11.38亿元,同比减少14.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9.08亿元,同比下降339.83%。将近10亿级别的亏损,几乎是好几家腰部企业去年一整年的利润之和。 身为国内最早创立的CRO公司之一,如此惨淡的业绩,很难单单归咎于宏观形势。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今,睿智医药光董事长就连续变更了四次;仅2023年,公司便历经两任CEO离职。人事结构不稳,在讲究客户关系维系的CDMO行业俨然是巨大的硬伤。 细分赛道内,基因细胞领域CXO企业和元生物也出现了大幅亏损。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5亿元,同比下降29.69%;归母净利润亏损1.28亿元,同比下滑超400%。 经统计,这是和元生物自2022年登陆资本市场后的首亏,且去年一年的亏损就超过了...
Published 05/14/24
近些日子,许多A股CXO都逐步公布了2023年全年年报,有的还公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而年报和一季报中体现的趋势令人担忧。 对于更多的腰部企业,下行周期更常见的“症状”是营收利润双降,或者增收不增利。 原因很好理解:上游业务不足,CXO企业要么接不到订单,要么为了接到新单,都在各种卷价格。再加上投资扩产的支出,年底一算,营收还在增加,利润却少了。 凯莱英和博腾股份是营收利润双降的典型案例。 2023年,凯莱英实现营业总收入78.25亿元,同比下降23.7%;归母净利润22.69亿元,同比下降31.28%,均以两位数的速度下降。这是凯莱英自2016年A股上市以来交出的最不理想的年报。须知从2013年到2022年,整整十年间,凯莱英的收入和净利润都持续保持了正增长。 而且今年一季度,下行仍在持续。凯莱英营业收入约1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82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5.27%。 惨淡的业绩表现,或可归咎于大订单数量的减少。梳理凯莱英历史公告,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凯莱英先后获得3份大订单,合计金额近百亿人民币。尽管未具体披露订单信...
Published 05/13/24
近些日子,许多A股CXO都逐步公布了2023年全年年报,有的还公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而年报和一季报中体现的趋势令人担忧。 整体光景不景气,即便有原料药和中间体业务做支撑,“转型巨头”九洲药业的业绩也出现了明显承压。其年报和一季度业绩公告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55.23亿元,同比增长1.44%;归母净利润为10.33亿元,同比增长12.17%。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4.76亿元,同比减少15.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7亿元,同比减少15.65%。 CDMO龙头们业务不顺,CRO亦然。年报显示,2023年,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实现营业总收入73.84亿元,同比增长4.21%;归母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增长0.91%。涨幅均相当有限。更惨的是今年一季度业绩:营收16.6亿元,同比下降8%;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下降58.65%,相当于“打对折”。 对比历史数据,泰格医药今年的一季报可谓“历史最差”,但这并非全赖业务经营,还有投资失利的缘故。 其2024年一季报显示,由于报告期内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2023年一季度的1.76亿元变化至1275万元...
Published 05/10/24
近些日子,许多A股CXO都逐步公布了2023年全年年报,一些动作比较快的,还公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 年报和一季报中体现的趋势令人担忧。过去一年,CXO行业可谓由盛转衰,进入了一场结构性调整的“大逃杀”。然而大逃杀的结果不是“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而是头部、腰部、底部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承压。 身为龙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九洲药业这些企业虽然不愁生存,但营收和利润增长率相比往年都出现了大幅回落。 腰部企业,如博腾股份、昭衍新药、皓元医药等,随着老订单交付完毕,纷纷以降价、投资新技术等方式竞争新订单,结果要么营收利润双降,要么增收不增利。 而尾部企业,如睿智医药等,亏损额更是被放大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除了极个别踩中风口的幸运儿,从头到尾,行业整体都在承受着巨大压力。再叠加上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等负面预期,出海或将遇阻,未来亦不容乐观。种种迹象都显示,CXO行业2024年的日子可能更难过。 考察A股CXO行业的情况,首先绕不开的自然是“龙头”药明康德。 3月下旬,药明康德发布了2023年年报。年报显示,药明康德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03.41亿元,同比增长...
Published 05/09/24
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考验中,第一梯队的“四战将”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交卷了! 而今,创新转型“四战将”都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阶段,热门靶点大多有所涉猎,ADC、GLP-1、核药……或通过自研,或通过合作收购,创新管线布局、“差异化”竞争策略构成未来想象空间。可以明显看见,转型决策的执行力度,对应的是不同药品市场准入的策略、创新项目和技术平台新建的效率。 恒瑞选择走“多元化创新”,专注于BIC/FIC药物的研发,建立了分子胶、多肽、ADC、双/多抗等技术平台,覆盖了小分子、生物制品、核酸药物、CGT疗法、核药等多个领域,切中多条颇具市场潜力的明星技术赛道。自带稳重基因的恒瑞不会冒进,选择了稳健转型策略。 目前,恒瑞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近3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2023年至今共取得7项CDE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未来审批有望加速,其中仅公司HER2...
Published 05/08/24
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考验中,第一梯队的“四战将”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交卷了! 虽然这四家药企财报都提及加大BD和重视国际化布局,但战略打法已出现明显差异。恒瑞变化最大,从过往被质疑BD能力缓慢,一向在“国际化”问题上稍显焦灼,到2023年明显拉开BD狂飙序幕,国际化高光频现。 就BD战略来讲,恒瑞更倾向于凭借自研产品对外授权;而对于产品引进的部分,恒瑞则会关注一些新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有力的业绩证明是:一年时间共达成5起海外BD授权,甚至出现了1个月内连续产生3笔对外授权交易的情况,并首次与跨国药企默克牵手,全年BD交易额超40亿美元。 这几起交易中,背后的意义更在于恒瑞创新力量得到国际认可。可以说,江宁军是恒瑞BD开启新局面的“关键先生“。自2023年年初加入后,恒瑞在BD和国际化连连落子。纵有业界质疑恒瑞过去一年交了一些学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瑕不掩瑜,局势已有所逆转,由最初颇受争议的弱项,而今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复星医药的国际化之路起步较早,早在十余年间已建立了不少优势,主要覆盖了美国、欧洲、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海外商业化团队约1000人。...
Published 05/07/24
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考验中,第一梯队的“四战将”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交卷了! 石药遇到了一些关卡,首现近五年增收不增利。2023年营收314.5亿元,同比增长1.7%;但净利同比减少3.6%,为58.7亿元。 纵观石药业务划分,抛开原料产品、功能食品及其他业绩下滑,主要业务板块——成药业务板块中的抗肿瘤、心血管治疗领域业绩也出现下滑。不过因未披露创新药营收,暂不得而知石药创新药占比情况。 复星医药2023年出现营收净利下滑。其中,营业收入约41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81%,是近十年来的首次下滑;归母净利润23.86亿元,同比下降36.04%。背后原因主要在于新冠相关产品(包括复必泰、捷倍安、新冠抗原及核酸检测试剂等)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抛开直观业绩增长情况,度量创新同样离不开研发投入、研发规模、上市的创新药数量、核心技术平台、潜在重磅管线等指标。研发投入一向被业内看成是评估药企创新的一大指标,研发投入增长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创新力度,被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研发投入角度来看,恒瑞近两年一直将研发投入保持在60亿元左右,同样也是这4家企业中研发投入最高...
Published 05/06/24
传统药企搞创新到底行不行?搞不搞得好?这是多年来萦绕在本土大药厂身上的质疑。看客与局中人无不揪心:持续的业绩阵痛、战略调整、股价震荡……传统药企创新转型之路异常艰辛。 根据2023年陆续披露的财报可窥见,巨头们创新转型之路整体已初见成效,纵使阴霾尚未完全扫清,但用数据仍部分回答了上述质疑,却也留下了新的悬念。 E药经理人根据营收、净利润、创新药营收占比、研发投入及各指标增长等数据维度,持续观察中国传统药企在创新转型中的变化。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战役中,头部传统药企创新转型的得与失、攻与守,对产业有着不少借鉴意义。 尤值得注意的是,纵使行业在穿越周期的震荡中起起伏伏,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却稳居前列。 躬身入局,只有真正经历了艰难时期,才能深感创新转型的紧迫,而这四家本土大药厂呈现了传统转型不同缩影。 一般来说,创新药收入占比、研发管线的创新程度,通常被行业视为判断制药公司创新转型程度的两大核心指标。由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药收入占比不超过50%,这一数据也成为了评判创新转型驱动的临界值。 不过,目前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医药四君均尚未跨越50...
Published 04/30/24
4月17日晚,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恒瑞医药业绩稳步回升,创新驱动收入增长。 日前,恒瑞医药的创新实力正在持续赢得国际认可。报告期内,公司119项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在《柳叶刀》、BMJ(英国医学杂志)、《自然·医学》、《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等全球顶级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近1400分。 其中,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阿帕替尼(艾坦)(“双艾”)对比索拉非尼用于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ARES-310研究)主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研究结果显示,中位总生存期达到22.1个月,为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关键研究中位OS最长的治疗方案。 同时,恒瑞医药超百项创新药学术成果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美国血液学(ASH)年会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 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市场因素,恒瑞医药全面推动资源整合,夯实医学、市场双引擎驱动机制,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增强医学及市场专业化人才团队力量,进一步减少一线销售人员,促进运营提效。公司...
Published 04/29/24
4月17日晚,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恒瑞医药业绩稳步回升,创新驱动收入增长。 2023年,恒瑞医药在研管线快速推进。报告期内,12项临床推进至Ⅲ期,35项临床推进至Ⅱ期,30项临床推进至Ⅰ期,公司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近3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2023年至今,恒瑞医药共取得7项CDE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未来审批有望加速,其中仅公司HER2...
Published 04/26/24
4月17日晚,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
Published 04/25/24
新一任冲劲最猛的代表:诺和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注定要上演一段传奇。艾昆纬提供一则关键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诺和泰以250.8%的MAT同比增长率强势冲进十大医院用药榜单。 2021年,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两大适应证,当年即通过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1-2月,司美格鲁肽在全国医保报销就超过了70万人次。2023年全年,诺和诺德GLP-1产品在中国大卖62.08亿丹麦克朗。 不过,同在2023年三季度,诺和诺德在中国医药市场的整体销售额却是负增长,主要受国内胰岛素集采影响,对应产品在这一季度既失了“量”,又没保住“价”。 胰岛素是诺和诺德国际业务中很重要的细分市场,然而近两年在中国的表现持续下降。财报显示,2023年,诺和诺德胰岛素在中国区的销售额为88.48亿丹麦克朗,远远跌出百亿门槛,尤其是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Published 04/24/24
扬子江的加罗宁(地佐辛注射液)虽然仍保持在MAT医院用药十大主要产品之列,但在2023年三季度销售额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早已不复往日TOP3品种的“风光”。 齐鲁、三生的增长则呈现出不一样的趋势。安可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成为两家企业排位上升的主要拉动力。 齐鲁的安可达在2023年初经历短暂的小幅度下滑后,2023年三季度又重回14.3%的两位数增长。而特比澳已经替代曾经的“常客”加罗宁,冲进MAT医院用药十大主要产品前三。按照特比澳的增速,未来或许也存在登顶的潜力。 而三生制药本身,也借此进入到了院内销售额前二十的企业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三生制药2023年财报披露,特比澳全年销售额超42亿元,同比增长23.8%。并且,特比澳在国内血小板减少症市场市场份额高达65%,是占比第一的品种,不仅如此,特比澳还是国内大分子药物销售额第一的品种。 除了目前已经进入医保的两项适应证——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及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本月还获批了用于治疗儿童或青少年的持续性或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过也有特殊例子,从排位上看,正大...
Published 04/23/24
风又再起。 公开数据显示,仅2024年1至2月,司美格鲁肽在全国医保报销就超过了70万人次。从中国医院药品情况来看,司美格鲁肽已在去年第三季度以一骑绝尘的增长速度,“杀”进榜单前十。通过艾昆纬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E药经理人发现,中国院内市场“药王们”的更迭速度快得可怕。“新将崛起、老将迟暮”分化愈发明显。 2023年,唯一扛住了残酷波动的是辉瑞的舒普深。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被纳入八批集采后,原研舒普深仍以14.2%的增速稳居院内第二大品种,可见辉瑞的市场耕耘之深厚。 本土药企正在加速抢占外资企业空间。2023年之前,以阿斯利康、辉瑞为首,跨国药企常年与本土药企在院内TOP10“平分天下”。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当科伦重回前十,本土药企的席位已经超过外资。“制药一哥”恒瑞更是超越扬子江,成为本土“销冠”。 本土创新药放量也正在狂“拼”速度,恩必普、特比澳两大本土小分子、大分子创新药代表,其销售额领衔了大部分传统产品和专利到期原研药。总的来看,药企排位、院内畅销药变化的背后,是市场激烈竞争、浮沉带来的紧张感。 拜耳、赛诺菲等集采前的十大供应商“常客”已经落寞,阿斯利康在经历...
Published 04/22/24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22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总额首破千亿,达1026.17亿元,同比增长率达14.66%。但不断高企的研发投入下,往往会让人忽视另一个现实:创新药物商业化回报周期较长、融资环境仍有待回暖等因素,使得绝大部分的本土新兴生物医药公司都会面临研发投入上的资金压力。 “企业精细化运营”“管线结构调整优化”等成为频繁提及的话题。从百奥赛图此前的财务结构来看,千鼠万抗项目是研发投入的“大头”。2023年业绩显示,百奥赛图亏损已由2022年的6.02亿元下降37%至3.83亿元。而“千鼠万抗”的研发投入已告一段落,后续抗体开发成本将大幅下行。此消彼长之下,百奥赛图抗体开发及授权业务有望扭亏甚至盈利。 在商业世界,无论创新梦想多么远大,一家公司最基本的职责,始终是创造商业价值,这其中重要的衡量标尺就是收入、利润。随着创新节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需要尝试打通这一闭环。因此,即使手握多条创新管线,但是对于临床开发阶段的研发来说,百奥赛图将战略及时调整为“通过不同研发阶段达成转让/授权合作,控制自主研发投入”。对于“千鼠万抗”...
Published 04/19/24
仅2024年开年,百奥赛图就公布了与吉利德的多靶点抗体合作,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再下一城。此前百奥赛图已经与德国默克、百济神州、翰森制药、正大天晴、华润生物等国内外知名药企达成103项抗体授权/合作及47项平台授权合作。 与手握几条管线的生物科技公司策略不同,百奥赛图“抗体分子现货货架”的差异化商业模式吸引了国际众多药企的关注和认可,也为公司注入了持续性的增长动能。上百项合作的陆续达成,带来不仅仅是充沛的现金流和来自众多跨国药企的背书,百奥赛图更是向着成为全球创新药的“发源地”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近期,百奥赛图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34%,同时研发投入同比减少32%,亏损同比收窄36%。 这一系列数字已展现出其成长与减亏并举的硬实力。此前,公司在科创板问询回复函中预测2024年销售收入将继续增长约27%,研发费用率将下降至23%左右,2024年有望接近盈亏平衡。其中,2023年,百奥赛图抗体业务总营收1.77亿元,同比增长39%,维持了80%左右的较高毛利率。 抗体分子授权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其早期收益以首付款为主,后续随着合作方的推进进度...
Published 04/18/24
2024年开年不久,全球CXO巨头龙沙和赛默飞世尔先后传出关厂裁员的消息,同时也有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卖身”的新闻。 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在这个创新的战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爆发力,更重要的是持续经营的耐力。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环境也发生改变,单纯依靠融资烧钱研发已无法得到市值的正反馈,拥有扎实技术实力和稳定盈利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公司经营、资本市场两方面实现长期良性发展。而对于创新药企来说,高企的研发投入已经不再是故事的主线,“扭亏为盈”正在成为其新的注脚。 在投融资支持力度减弱,IPO通道收紧的环境下,生物科技公司如何展现出自身的“造血能力”、应对资本市场的考验,开始成为衡量企业能否穿越周期、走进下一场比赛的考核标准。 BD为生物科技公司赢得现金流的补充,也是企业出海的必经之路。 2023年是中国BD的狂飙之年,中国的创新药正在被国际药企尤其是跨国药企关注,其中ADC的分量不言而喻。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ADC以8亿首付款、84亿美元的总潜在交易金额授予BMS后,双抗ADC分子的潜在价值或将水涨船高。而在这一重磅的潜力赛道,百奥赛图早有布局。 近期,百奥赛图宣布与韩国一家生...
Published 04/17/24
不过,即便处于宏观周期的底部,微观局部也总保有机会。更何况,底部蕴藏的腾飞能量亦不能忽视。 一二级市场融资方面,尽管在2022年和2023年持续不景气,但2023年,中国创新药资产出海交易的爆发。陡增的出海交易首付款补充了这一资金缺口,使得生物科技企业2023年总体融资额为836亿元,与2022年基本保持持平。 总融资额是现金流和研发支出的保障,而CXO行业的增长又与药企药品研发总支出呈因果关系。幸好,2023年全球药品研发总支出在2022年短暂下滑后,重回了增长轨道。 从研发阶段看,国内I-III期新开临床有所反弹,主要原因是2022年许多创新药企业为了应对寒冬,提前减少了临床启动数量以节省开支。到了2023年,这部分滞后需求进行了释放。但全球总体来看,I期和II期临床新开数量继续下滑,或与新冠项目大幅减少,以及生物医药公司改善运营效率成本相关。 按首次公示的临床管线按成分分类来看,2023年相比2021年,中国的偶联分子(主要为ADC)、基因核酸药物和放射性药物管线大幅增加,前期热门领域细胞疗法则出现了减少。从占比来看,中国的偶联分子、基因治疗管线在2023年占比全球管线超过...
Published 04/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