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2024年是多个具备消费属性行业的煎熬期。其中,医美行业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首先,医美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影响企业。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增速已降至个位数,远低于此前20%左右的高速增长。大环境偏弱,导致医美终端承压,整个医美行业从劣币驱逐良币阶段转向了健康良性竞争阶段,监管和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和细化,行业逐渐以客户需要为中心,医美营销监管趋严。
在此背景下,诸多医美企业获客能力受到影响。同时,玻尿酸受到“新力量”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竞争加剧,尤以重组胶原蛋白为代表,而产品结构单一、尤其以玻尿酸为主的企业弊端显现。
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横空出世”,其在资本市场的逆势增长和业绩狂飙,打响了重组胶原蛋白新旗帜,且也率先在全球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奠定了领导地位。同时,国际品牌如艾尔建、伽蓝等也在加大中国市场投入。这带给昔日两大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和爱美客的影响无比深刻。两大巨头都陷入到了类似的困境当中:需求预期不明朗,“高端局”不再好打了,不经意间,倒是踏上了跟随式的平庸之路;量价齐飞难再保,“以价换量”的招式不得不拿出来了;竞争对手更多、更多元了,高端市场如新获批的童颜针、羟基磷灰...
Published 11/21/24
凭借首创优势,爱美客做了两件事:一是焦虑式营销,“一条颈纹老5岁”“别让颈纹泄露年龄”等在“她经济”逐渐崛起的过程中生效。二是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而直销客户主要是非公立医院,占比超90%。
以直销为主的好处是,一无集采及政策周期的困扰,二无中间商赚差价,合同约定款到发货,回款速度快,如此能优化销售费用率、提升利润率的同时,还能让现金流状况相对良好。
2019年,嗨体放量第三年,爱美客净利率发生了质的提升:同比上升47.69%至53.43%,同期华熙生物为31%,昊海生科为23.46%。
这一年,由于营收放量过于可观,爱美客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仅约14%,同期华熙生物与昊海生科约在30%上下的水平。
可以说,“嗨体”放量前三年,爱美客盈利质量相当高。更值得称道的是,嗨体不仅放量,价格还逐年上涨。量上,嗨体从2017年的11.97万支,上涨到2019年的68.8万支,增长了6倍。价上,2017年时,嗨体售价还是285.01元/支,到2018年猛升至315.63元/支,2019年继续上涨。
嗨体的价量齐飞,快速带飞爱美客。嗨体属于溶液类产品,这一品类下还有另一款产品逸美——医用羟丙基甲...
Published 11/20/24
医美企业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时代的贝塔红利已不在。以前是“我能开创需求”“我能花式营销,制造容貌焦虑”“我的产品稀缺,能占有定价权”,但现在,消费降级,消费者自我意识更强了,行业合规化程度提升了,互联网冲击更狠了,同品类竞争也更猛烈了。
玻尿酸三大天王,没有一个不叫苦。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红利不再,还进入到了成分“新旧交替”的时代。玻尿酸红利效应正随上游产能的扩张和下游价格的下探,显示出边际递减效应。新的重组胶原蛋白潮流袭来,但技术尚不够成熟,转化还需一定周期验证。
路怎么走?不跟随潮流是错,跟随潮流也是错,外延式拓展难,不外延扩品类更难。其中,爱美客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
曾几何时,爱美客营收为“玻尿酸三巨头”中最低,但总市值却是华熙生物与昊海生科之和,毛利率常年90%以上,净利率常年在60%以上,妥妥的“医美茅”。然而,如今爱美客市值已从2021年7月1700亿的最高点,跌了六成,且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情况还没到最糟的时刻“。
华熙生物好歹是做原料药起家,有国际化的底子和做合成生物学的优势,昊海生科好歹在严肃医疗中持续有一席之地,但业绩增速在急剧放缓的爱美客,纵使...
Published 11/19/24
让人意外的是东阿阿胶。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29,亿元,同比增长26.28%;实现归母净利润11.52亿元元,同比增长47.00%;其中,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63.75%。
63.75%的增长,在一大片动辄负50%以上的企业中,可谓完全走出了一条相反的曲线。更难能可贵的是,东阿阿胶2019年还在面临业绩暴雷、董事长出走的困境,股价几近腰斩。如今不但业绩走出低谷,前几个月,股价还一度创下历史新高。
东阿阿胶走出深渊,业绩实现“V型反转”,最重要推动的因素之一就是复方阿胶浆2022年进入医保。虽然有专家认为,就一般规律,药物进入医保后,销售额会在两年内迅速放量。到第三年产品销售增速会出现明显下滑。但如今2024年即将进入尾声,“三年之约”很快就要到了。就当下的业绩走势来看,复方阿胶浆的放量仍在持续,远远没到顶点。
总结下来,片仔癀能稳住局面,主要是因为产品的独家性与不可替代性;东阿阿胶则是在一片政策利空中拿到了政策利好。相比之下,另外两家企业就没有这般幸运了。
云南白药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9.15亿元,同比增长0.76%;归母净利润43....
Published 11/18/24
同样受到政策影响的还有步长制药。其拳头产品脑心通先是在2020年被国家药监局“点名”,又在今年碰到了“约谈”,被迫下调了挂网价格。
财报显示,步长制药前三季度营收下滑14.71%至85.14亿元,归属净利降低66.18%至3.13亿元。
对于波动,公告表示,主要是部分产品因医保受限或被部分省份纳入重点监控目录使得销售规模下降、主要产品中药材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以及本期政府补助比上年同期减少等综合影响。
而中药行业面临的一切利空似乎都发生在了太极集团身上。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太极集团包括呼吸系统用药、消化及代谢用药、抗感染药物、神经系统用药、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及免疫调节药在内的几乎所有条线营业收入都发生了下降。太极集团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4.34亿元,同比下降14.36%;归母净利润5.45亿元,同比下降28.1%。单季度指标方面,实现营收26.1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44%;归母净利润为5046.22万元,同比下降73.82%。
就通常经验,太极集团的拳头产品是藿香正气口服液,夏天过后,第三季度发生销量下降属于正常现象。但这样剧烈的业绩下滑幅度也许不能仅归咎...
Published 11/15/24
过去几年的医药寒冬里,由于政策支持等因素,相比于二级市场上萎靡不振的化学药、生物药等板块,中药一直拥有着更好的表现。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统计,2023年医药工业各子行业中,仅有中药饮片、中成药营业收入及利润均保持正增长。暴涨虽谈不上,至少稳健且安全。
然而今年,这一光环黯淡了下去。仅仅半年之差,二季报发布时,就有不少知名中药企业出现了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随着三季报披露完毕,情况不仅没好转,反而更加惨淡了。
惨淡到了什么程度?许多企业第三季度净利润出现了超50%以上的同比剧烈下滑。步长制药下降54.5%,以岭药业下降68.46%,广誉远下降70.98%,太极集团下降73.82%,红日药业下降87.68%……
业绩还连带着导致了个别企业的人事动荡,如广誉远同日公告副董事长杨波因工作调整原因辞职,辞职后其将不再担任上市公司任何职务。
中药企业业绩出现普遍下滑,首当其冲是一系列宏观原因使然。诸如上游中药材涨价,药店客流量下滑,中药集采动态联动,消费不景气等因素,都令中药企业业绩承压。而不同的原因,对不同企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中药材价格上涨是一方面。据中药材综合200显示,从2019年...
Published 11/15/24
先行者的经验是什么?
众所周知,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制药公司是新药研发的主体。按照产业链分工,前两者主要聚焦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而制药公司则聚焦在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
当然,整个研发链条中,最难的一段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也就是《蓝皮书》所提及的“死亡谷”与“达尔文海”。而且,大量成果转化由于缺乏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路径选择失误或资金瓶颈等原因而夭折。
针对以上情况,从目前中国不同省市的探索来看,其解决方案大都聚焦在两个关键词上:融合与平台化。
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利用“拨投结合”帮助早期原创技术跨越“死亡谷”;合肥在全国率先组建成果转化专班,对接中国科大等本地主要高校院所,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
同时,一些如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在实现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合肥、成都、青岛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围绕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概念验证项目支持、概念验证基金设立等方面展开布局。
其他省市也正在陆续跟进,如陕西首个概念验证基金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审核并成功备案,佛山等地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了医...
Published 11/15/24
支持原始创新的生态体系建设与内在能力提升,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持续释放国际市场影响力的最核心命题。
2008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以政府资金支持撬动企业研发投入的方式,使得医药创新开始在全行业形成气候,而2015年药审改革又进一步在药监政策层面,让创新成果更快落地。随后2018年港股“18A”的推出,2019年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确立,热钱开始蜂拥至医药产业,让中国医药创新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时刻。
其后,因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中国医药创新“内卷”挑战不断,加之中国创新药在支付端的破局未达预期,使得中国医药创新由高点迅速回落,但此前积淀对创新的认知,对技术的理解,都为医药产业进入到下一创新周期奠定了基础。
总结来看,中国依靠着巨大的政策优势,使得中国医药产业快速地由以仿制药为主的1.0时代,进入到仿创结合2.0时代。而接下来,当创新与国际化成为大部分中国药企的核心战略指引后,中国医药创新必将迈向以实现原始创新核心目标的3.0时代。可以说,中国其实是用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路。
思拓凡中国总裁李蕾表示:“我国仍然处于创新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Published 11/12/24
两组数据充分展露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境况。
一是中国创新药境外授权出海数量和金额持续提升。从2023年11月开始,中国创新药海外交易首付款金额,已经超过一级市场募资的金额,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今。正向来看,是中国医药创新能力已经赢得国际市场认可,反过来,这透露出“资本寒冬”下,创新药企用项目换现金,保障持续运营的无奈选择。
二是近一两年来,中国在研管线数量达到历史高点。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中国在研新药管线数量高达5380个,其中带有FIC标签的管线数量为1762个,这两项数据都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但差异在于,FIC数量占比,美国为81%,中国仅为33%。更进一步,这些具备FIC标签的在研新药中,虽未有较明确的数据展现来自中国的原创靶点有多少,不过,从近5年已获批上市的新药来看,这一数据几乎为零。即使那些已经在欧美主流市场上市销售的国产创新药,亦或是在头对头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效结果的国产创新药,更多是在中国“工程师红利”下的赶超,完成了新药从1到N的推进。ADC在中国的爆发,正是基于这一优势。以近期在美国获批的全球首个CLDN...
Published 11/11/24
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是小分子研发的一个全新方向,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相关药物获批上市。2019年才只有一个产品推进临床试验。截至目前,全球只有20多款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药物在临床研究进程中,仅个别产品推进到了临床III期。
在国内,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玩家主要有海思科、百济神州等,从项目数量和进度来看,海思科均处于第一梯队。海思科目前有3款进入临床阶段,分别针对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和前列腺癌。其中有一个产品是海思科自主研发的靶向BTK的口服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是国内首款、全球第二款进入临床研究的该药物。该品种已于2021年4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目前国内和澳大利亚的临床剂量爬坡试验正在快速推进中,已开展到第四个剂量组,进展良好。美国临床将作为全球多中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正式启动I期临床试验。
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海思科已申请多项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技术专利,覆盖多个靶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海思科的管线里还有一款慢性代谢药物,适应证为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已完成临床Ⅱ期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MASH)临床Ⅱ...
Published 11/08/24
近两年的年报中,海思科一直强调“不进行利润分配”,留存的未分配利润则“将主要用于支持公司日常经营发展、研发投入及流动资金需要,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稳定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这些钱没有白花,给公司带来了亮眼的回报,标志性事件共有三起:
2020年12月,海思科研发的1类静脉麻醉药物环泊酚注射液(思舒宁)获批上市,并在次年的医保谈判中顺利晋级国家医保目录。截止2023年末,环泊酚注射液全部适应证均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当年收入达到8.5亿元。同时该药也在开展国际化工作,在美国的两项Ⅲ期临床试验均已完成,将在美国申报NDA。
2021年3月,海思科控股三级子公司FT集团与美国风投公司设立的一家非上市公司签署交易协议,将FT控股全部股权转让给该公司。FT集团有望获得最高合计1.8亿美元的转让款。
2023年11月,海思科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与意大利凯西制药达成协议,将旗下一产品在大中华区外的权益有偿许可给该公司。海思科将收到1300万美元的首付款,且有望获得最高合计4.62亿美元的价款,以及获得实际年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的销售提成。
新药放量,出海告捷,标...
Published 11/07/24
海思科,这家2000年创建的公司,永远都活在危机感中。最初靠销售起家,想着抓技术;有了技术,又要建厂房;有了厂房,又害怕技术落后,大力搞研发……但也正是这份危机感让海思科得以独立自主、穿越危机,走在了许多人的前面。
基于这一层心理动机,即便海思科早年赚钱很容易,多年来净利润率都不低于50%,但依然“活得很累”。
比如技术上,为了不受制于人,海思科很早就建设了包括新型肠外营养注射剂系列药物、新型难溶注射剂工艺、多室袋包装、新型难溶口服制剂系列药物等四个技术开发平台。在这种研发模式下,海思科的研发更多基于对流程和技术的控制,对于单项研发成果的依赖较小。
生产方面,海思科在报告中也主动提到过合作方的违约风险,并且IPO募集资金的一大用途正是辽宁海思科新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通过自主生产基地的建立和自主生产品种的增加,来降低风险。
这份危机感也并未因上市成功就消散了,而是持续贯穿着这家企业的后续发展中。
上市之前,海思科就已经是国内肠外营养药领域的龙头企业。不过,肠外营养液品类虽然市场规模大,技术壁垒却相对不高,竞争又激烈,基本纯靠销售能力驱动,倘若政策端、市场端发生什么变故,对业绩影响巨...
Published 11/06/24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市场的伟大。在A股,有家上市药企,十多年增收不增利,甚至利润率大比例滑坡,但却一直是投资者的心头好。
刚上市不到两年,股价蹭蹭上涨5倍多;当大家都在熬资本“寒冬”时,他的身价又涨了150%。前后两个时间段,相隔十年之久。
海思科被业内称为“小恒瑞”。的确,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在这里体现。总体来看,其在上市11年过程中,股价上涨了947%,妥妥地往10倍股的方向发展。
十年前,海思科因为销售净利率在50%以上被资本界追捧;十年后,当海思科的销售净利率下降到10%以下,但上市产品的销售潜力,以及管线中几个遥遥领先的项目,一直以来的研发强度,再次将投资者目光焊死。
随着新一轮医保谈判将于10月27日启动,海思科又有两款新药入选国谈初审名单,分别是苯磺酸克力加巴林胶囊,适应证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以及考格列汀片,适应证为Ⅱ型糖尿病。这将成为他近期股价最重要的催化因素。
海思科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00年,但对于公司最初十多年的历史,披露出来的资料很少。
官网显示,海思科最初名叫成都博瑞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但到2012年上市时,年报上的公司名就变成了“西藏海思科药业集团有限公...
Published 11/05/24
从政策端来说,自9月24日证监会“并购六条”推出还不到一个月,并购重组活跃度明显提升,尤其是此前被严格限制的跨界并购。
具体来看,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提出将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步伐。“并购六条”的发布大幅激发了一批上市公司并购热情,A股接连出现上市公司收购IPO撤否企业案例。
有分析认为,并购案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并购方市值不高,存在亟待转型的困境;被并购方IPO之路坎坷。上一次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潮,要追溯到2014年。当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资产管理办法》,其中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出售、置换行为审批(构成借壳上市的除外),对发行股份的定价增加了定价弹性和调价机制规定等;到2015年时,证监会再次发文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
不过风向在2016年变了.证监会对并购重组交易从严审核,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也进入下行期。据悉,2023 年证监会仅审核 26 起交易,创下 2015...
Published 11/04/24
远的不提,同为多肽概念A股上市公司诺泰生物、圣诺生物,有赖于上游多肽原料药需求的快速扩张,自2023年起就陆续交出超预期的业绩。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多肽药物在全球的热卖,让原料药也随之受益。出于对多肽行业的高度看好,四川双马“相中”深圳健元,这家行业内的老牌企业。
深圳健元和如今多肽赛道的“当红炸子鸡”诺泰生物是同龄人,都成立于2009年。深圳健元目前的业务涵盖了多肽类原料药的研发与生产、多肽定制研发生产(CDMO)以及美容肽的研发和生产。
和大多数多肽概念股类似,深圳健元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为多肽类原料药,产品线覆盖20多种多肽类原料药,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地加瑞克和缩宫素等。其中,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5个品种已经完成了美国FDA...
Published 11/01/24
“双字科”上市公司正接力成为妖股。
妖股第一棒,是已经走出23天21板的多肽概念股双成药业,宣布跨界并购半导体资产后,凭借这笔交易走出了23天21板,难免羡煞旁人。
即将接棒双成药业的选手,国内水泥上市公司四川双马,斥资近16亿元收购老牌多肽龙头之一的深圳健元92%的股份,强势杀入多肽原料药赛道。
无独有偶,这两起跨界并购都与多肽有关。双马与双成,在如今的多肽药市场演绎了一出“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围城。
16亿元的跨界收购,四川双马是捡到宝了吗?
16亿元控股深圳健元,二级市场用开盘一字涨停回应了四川双马的这起并购。事实上,四川双马收购深圳健元,也并非天马行空。从四川双马的收入结构来看,已从过去专注水泥的建材生产商,转为建材生产业务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并行。不过,据四川双马财报,虽转型股权投资,但四川双马依旧受原有主业下行的拖累。据四川双马2024年中报显示,业绩再度下滑14.08%,上半年营收不足5亿元。
快速找到一个业绩增长点,是四川双马需要的。
在今年4月,四川双马再度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和谐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科技等科技...
Published 10/31/24
从其2013年全资收购的宝船生物来看,这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说是相当早期了,主要专注于抗体药物研发和生产,着重于肿瘤、自免疾病的创新生物药。其在研管线,已涵盖PD-L1、EGFR、CD47等靶点。聚焦旗下进展最快的全人源抗PD-L1抗体注射液。国内PD-L1领域有多卷,大家都知道,考虑到国内该领域的激烈竞争,其上市后的表现仍充满不确定性。
回过头看,这也并非桂林三金一家企业面临的问题,而是中药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除了桂林三金,中药企业搞创新药,几乎鲜少有成功者。纵使有点小成果的香雪制药,也难言创新转型成功。这条路注定漫长且艰。收购难言成功的故事,还发生在白帆生物身上。
这家公司原本定位是,满足自身产品生产需求的同时,富余产能承接CDMO业务。目前,白帆生物抗体基地虽已正式投产,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与10余家生物医药公司达成合作,但其产能释放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仍需时间验证。同时,由于CDMO业务尚处于业务拓展阶段,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固定成本较高,进而影响了公司其他主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
与此同时,今年一起黑天鹅事件,更是让其受了不少打击。2...
Published 10/30/24
看到桂林三金的发展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产品老化之后,究竟应该是在原领域死磕,继续突破天花板?还是发力新领域,以分散风险和开拓新的市场?考量因素很多,包括产业规模,以及有无替代产品等。
显然,桂林三金选择两条路并行,但似乎都未有明显增益。目前,针对中药研发的重点方向,桂林三金押注在现有产品的挖掘和二次开发上,立足于口腔、泌尿领域,同时也在进行同名同方、经典名方等方面的研究。
这或许能为其业绩带来一定的增量,但资本市场似乎更期待新故事。
研发投入,某种程度上代表“新故事”可能性。但桂林三金在此却似乎并不那么“上心”。
回顾近五年的数据,其销售费用率占比始终维持在30%左右的高位,而研发费用率占比大多低于10%。例如,2023年桂林三金的销售费用高达7.18亿元,而研发费用仅有1.58亿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甚至管理费用率都高于研发费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这意味着业务策略上“重营销轻研发”较为明显。
除了产品层面长期遇到的挑战,更关键的是,隐忧也很快传导至业绩层面。尤其是近年以来,桂林三金业绩直接出现“变脸”。根据2024年中报,公司营收为10.68...
Published 10/29/24
自1984年12月起,邹节明被任命为桂林中药厂的厂长,并提出了“两年基础、三年改观、五年腾飞”的十年发展方针,由此企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
在他的推动下,1994年,以桂林中药厂为基础,改组的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成立。2001年,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又变更为“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根据当时的招股书披露,桂林三金两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便已稳居第一。其中,西瓜霜系列产品的年销售量超过25亿片,居国内喉口类中成药市场第一位,年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居国内咽喉口腔类中成药市场第二位;三金片系列产品年销售量超过18亿片,年销售收入将近4亿元,市场占有率居国内抗泌尿系感染中成药市场的第一位。
直至今天,这两款经典产品的市占率仍然稳居第一。
但有时候,“安全”是最大的危险。常年背靠靠着这两大现金流产品,让桂林三金难免陷入了小富即安、偏安一隅的舒适圈不能自拔。
根据2023年财报,单就西瓜霜、三金片两款产品占比,就接近企业总销售收入的八成,桂林三金对这两大单品的业绩依赖可见一斑。
对于大单品的依赖,短期不是问题,长期必遇瓶颈。不少企业发展,很多凭着大单品发展而...
Published 10/28/24
10月18日,A股迅速回温,沪指上涨2.91%,恒生医疗ETF涨4.19%,业内认为牛回头行情已经来了。
然而,有一家老牌中药企业——桂林三金,却死活涨不动。在疯牛、牛回头、期待慢牛的行情中,这只股票让投资者太纠结了。
实际上,对于不少投资者而言,“桂林三金”这一名字或并不陌生。它旗下坐拥“三金片”和“西瓜霜”两大王牌产品,且在各自领域,常年市占率名列前茅。凭借产品优异市场表现,让创始人邹杰明在2009年登上广西首富宝座。按理说,凭借着这两款“独门秘籍”,企业本应在业绩表现上所向披靡。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在于,尽管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实力不容小觑,且前期战略眼光独到,但业绩却始终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这不禁让人对桂林三金怒其不争。
桂林三金,前身为桂林中药厂,成立于1967年,当时员工仅33人,甚至无独立厂房,靠着生产益母丸、六味地黄丸等传统中药大蜜丸,年产值仅几万元。
改变桂林三金命运的关键先生叫邹节明,他一手打造了三金片和西瓜霜两大现象级产品,使公司接连实现腾飞。
先来看三金片的诞生,故事多少带了些传奇色彩。
1970年年初,邹节明去广州出差,路途中巧遇一位拎着几包药的老大爷。从...
Published 10/25/24
在2023年年底,湖北省还曾发文要求开通定点零售药店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服务,其中一项条件就是,医保目录内药品品种占零售药店药品配备比不低于60%(不含中药饮片)。湖北对接入统筹医保的零售药店提出的明确要求,反而有益于像益丰药房这样的头部连锁。
一方面,这将加速医院处方外流引来的增量需求,带动药品销售与客流向院外市场流转;另一方面,在更高的经营标准之下,强者恒强,淘汰尾部,头部份额增长也有望提升行业整体上升空间。
此外,益丰药房在新零售上效仿了如盒马鲜生的模式,通过建立自有品牌提升利润空间。如今,益丰药房已成功打造出恒修堂、允泰两大自有品牌,并持续推出了西洋参、三七粉、铁皮石斛等备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有数据显示,连锁药房与厂家直接合作的毛利率可达60%以上。
尽管益丰药房的会员经济模式,给连锁药店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了一丝火种。但整个行业仍然不能忽略眼前的座座大山——毛利率下滑、商誉值高企、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以四大上市连锁药房为例,2020-2023年,其销售毛利率几乎毫无增长,商誉值却常年居高不下,资产负债率也连年提升。截至2023年底,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的资产负...
Published 10/24/24
益丰药房能够利用好规模效应,其实主要来自与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快,二是精,三则是运气与实力并存。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益丰药房的全国门店数量还仅为1065家,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其门店数量就已达到14736家,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并且,有分析机构统计,即使在疫情缓和之后,益丰药房仍然保持了每年25%以上的门店数量增长。因此,益丰药房的门店量增速,在同行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但益丰药房并非盲目扩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采用“商圈定位法”,相对应的是推行“舰群型”门店布局策略。简单来讲,其实和超市的逻辑是一样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开精品会员超市;消费能力较弱、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开普惠型超市。
益丰药房也针对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市场需求和消费人群特点,建立覆盖不同城市、不同商圈的店面网络,形成了由旗舰店、区域中心店、中型社区店和小型社区店组成的“舰群型”门店布局。如此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能增强对于不同特点区域的渗透能力,还能打破规模效应的盲目性,保证在一个地区的持续经营能力。
而在“舰群型”门店布局的基础上,益丰药房还推出了针对性的会员制度,例如构建数字化系统,利用机器人智能后...
Published 10/23/24
连锁的扩张与单体的挣扎求存中,一场行业整合变得不可避免。以益丰药房为例,其2018年门店数量还不到4000家,到2023年就已经接近14000家,相当于5年时间每天新增5家门店。
收缩也是必然。因为药品零售连锁率的提升,并不简单与连锁药店数量的增长划等号。当门店越来越多,而需要从疫情时期的特殊情况回归常态,市场再也无法支撑这些“超载门店”的生存,多出来的门店也必然会通过价格内卷、产品内卷来出清。
另一端,“黑天鹅”事件的发生防不胜防,连锁药店的经营模式也被政策倒逼着发生转变。
一方面,是医保部门对于药品价格的强监管,触手逐渐延伸至零售端;另一方面,门诊统筹政策,再配合2021年提出的医保个账改革逐步在全国落地,客流从零售药店回流到基层医疗机构早已是大势所趋。政策红利转变为钳制手段,行业内卷加剧,连锁药店们仍然不舍抛下规模效应带来的虚假繁荣。当市场、政策都不支持扩张时,药店必然要为过去的疯狂买单——今年上半年陷入营收下滑、利润下滑、客流下滑,医药零售宣告进入存量时代。
业绩是最直观的体现:从上市连锁药店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来看,上到国大药房,以及老百姓、一心堂、大参林等连锁药房,...
Published 10/22/24
连锁药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在924疯涨行情中,SW药店板块(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虽代表医药商业出战,却仍旧无法挽尊——医药商业不受投资人欢迎已成事实。
上半年,药店不仅成为股价下跌的重灾区,很多公司难掩下滑窘境,就连背靠央企的国大药房也未能撑住,净利润骤降104.81%。
就在前不久,一则“大批药店主动退出医保”的消息,再次将行业情绪降至冰点。可以不夸张地说,2024年大有可能成为医药零售发展的滑铁卢之年,进入存量时代。
这件事并不简单。往好了想,这是零售药店们未雨绸缪,转变经营模式,主动降低对医保药品的依赖;然而眼前更残酷的现实却是,靠销售医保药品获取高利润的日子逐渐成为历史。
医保药品带不来高利润,反而深受医保政策钳制,生存压力正在倒逼连锁药店主动退出。更为致命的是,有数据分析指出,药店的客流已下滑至生存临界点。
诚然,药店这一关不好过,但仍然有破局的希望。益丰药房是一家值得研究的公司,其是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营收、净利双增的上市连锁药店,其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达到了双位数(13.13%)增长。
回溯连锁药店行业发展至今,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
Published 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