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连锁的扩张与单体的挣扎求存中,一场行业整合变得不可避免。以益丰药房为例,其2018年门店数量还不到4000家,到2023年就已经接近14000家,相当于5年时间每天新增5家门店。
收缩也是必然。因为药品零售连锁率的提升,并不简单与连锁药店数量的增长划等号。当门店越来越多,而需要从疫情时期的特殊情况回归常态,市场再也无法支撑这些“超载门店”的生存,多出来的门店也必然会通过价格内卷、产品内卷来出清。
另一端,“黑天鹅”事件的发生防不胜防,连锁药店的经营模式也被政策倒逼着发生转变。
一方面,是医保部门对于药品价格的强监管,触手逐渐延伸至零售端;另一方面,门诊统筹政策,再配合2021年提出的医保个账改革逐步在全国落地,客流从零售药店回流到基层医疗机构早已是大势所趋。政策红利转变为钳制手段,行业内卷加剧,连锁药店们仍然不舍抛下规模效应带来的虚假繁荣。当市场、政策都不支持扩张时,药店必然要为过去的疯狂买单——今年上半年陷入营收下滑、利润下滑、客流下滑,医药零售宣告进入存量时代。
业绩是最直观的体现:从上市连锁药店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来看,上到国大药房,以及老百姓、一心堂、大参林等连锁药房,...
Published 10/22/24
连锁药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在924疯涨行情中,SW药店板块(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虽代表医药商业出战,却仍旧无法挽尊——医药商业不受投资人欢迎已成事实。
上半年,药店不仅成为股价下跌的重灾区,很多公司难掩下滑窘境,就连背靠央企的国大药房也未能撑住,净利润骤降104.81%。
就在前不久,一则“大批药店主动退出医保”的消息,再次将行业情绪降至冰点。可以不夸张地说,2024年大有可能成为医药零售发展的滑铁卢之年,进入存量时代。
这件事并不简单。往好了想,这是零售药店们未雨绸缪,转变经营模式,主动降低对医保药品的依赖;然而眼前更残酷的现实却是,靠销售医保药品获取高利润的日子逐渐成为历史。
医保药品带不来高利润,反而深受医保政策钳制,生存压力正在倒逼连锁药店主动退出。更为致命的是,有数据分析指出,药店的客流已下滑至生存临界点。
诚然,药店这一关不好过,但仍然有破局的希望。益丰药房是一家值得研究的公司,其是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营收、净利双增的上市连锁药店,其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达到了双位数(13.13%)增长。
回溯连锁药店行业发展至今,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
Published 10/21/24
若从2015年的“7·22”算起,过去十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中国加入ICH、MAH制度全面推开、医保谈判与集采常态化……走在创新发展快车道上的中国的医药产业,在短短数年内迎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巨大进化。
其实,医药产业每一次大周期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产业逻辑。一些“蛛丝马迹”隐藏在近些年的医药产业政策之中。集采等政策的推行倒逼中国药企转型,与此同时,政府大力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国产创新药上市步伐加快,本土医药企业的研发也在加速向差异化、全球化转型。创新,已成为中国药企绕不开的话题。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引领下,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逐步从销售驱动向研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自主研发实力。加上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持续落地,创新药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身处产业巨变之中,企业驾驭变革的能力正在面临考验,面对全新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究竟该如何重塑竞争力,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十年太久,仅仅是将创新的时间线拉长到五年前,产业的语境与如今都是大相径庭的。
过去五年内,伴随着港股18A开闸和科创板的设立,叠加突然而至的疫情,医疗行业被迅速推到了聚光灯...
Published 10/18/24
产业价值重构的语境里,竞争力20强榜单闯进了两位新角色,康方生物与新产业。
这是竞争力20强榜单中第一次出现生物技术公司的身影。或许在回答未来还会有谁之前,要先探究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会是他们?
康方生物的进榜代表了一种趋势:2023年,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终于走进了盈利的时代。过去数年,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的成长路径是依靠核心当家产品的商业化收入拉动营收增长,实现跨越盈亏平衡线。只是这条理想中的成长路径要经历“研发过程复杂、周期长、资金投入巨大、高风险”等问题,即使跨越万难步入商业化阶段,等待生物技术公司的并非坦途,他们还面临着市场份额、医保等难题。仅仅依靠产品的商业化收入来实现盈利对生物技术公司来说,已经成为了艰巨且有些难以完成的任务。
好在已经有部分生物技术公司探索出与传统商业化创收之路不同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并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首次进榜就拿下“高位”的康方生物,正是这种多元化盈利模式的佼佼者。
依靠核心产品在商业化阶段“造血”的同时,产品的授权交易协力康方生物“吸金”。过去一年康方生物总收入同比增长440%,至45.26亿元,净利润19.42亿元。
从产品收入端看,康方生...
Published 10/17/24
失速的不仅仅是CXO,还有曾经在榜12年的复星医药。
2023年的复星医药过得并不轻松。市场对新冠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使得复星医药业绩失速明显,甚至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净利润双下滑。对于业绩的大幅下滑,复星医药表示,营收的同比减少主要是由于新冠相关产品,如mRNA新冠疫苗、阿兹夫定片、新冠抗原及核酸检测试剂收入大幅下降所致。扣非净利润大幅下滑除新冠相关产品收入下降的原因之外,还包括对相关资产进行处置及计提减值准备共计约6.83亿元,财务费用同比增加3.37亿元,新并购子公司带来的支出压缩净利润等。
若分板块来看,就2023年而言,尽管受新冠疫苗、阿兹夫定片需求衰减以及生物类似药集采影响,复星医药的制药板块营收仍达到302.22亿元,仅小幅降低1.91%。若不含新冠相关产品,制药业务则实现了同比13.5%的增长。
制药业务中,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等重点品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分别于报告期内实现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230.2%)、27.49亿元(同比增长58.19%)和9.22亿元(同比增长19.67%)。
...
Published 10/16/24
昔日躺赢的“卖铲人”开始大浪淘沙,药明康德成了榜单中硕果仅存的医疗服务企业。
一向“旱涝保收”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XO)赛道,景气度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CXO赛道的起势可以追溯到国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医药研发生产的持续投入是CXO公司业绩的“根基”所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制度让更多创新型制药企业、小型研发公司可以委托CXO企业生产药品。此后,创新药企对CXO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外加三年疫情也为CXO额外增加了大量订单。仅仅是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的CXO行业市场规模从548亿元跃升到14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5%。若以药明康德为例,2018年至2022年,年营收额由96.14亿元增至393.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4%。
然而,野蛮生长不会长期存在。自2023年开始,行业投融资大环境降温,药企纷纷收缩研发管线,CXO企业整体订单数量下滑明显。加之2023年新冠订单锐减,CXO行业曾经高速增长态势一去不复返。
头部CXO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速已经放缓至个位数。去年尚且在榜的九洲药业,2023年业绩同比仅增长1.44%。纵然是“坚挺”如药明康德,也...
Published 10/15/24
曾9次上榜,近年来却在榜单中消失数年的东阿阿胶,终于重新找回了强劲增长的势头,2023年实现营收47.15亿元,同比增长16.66%。
其实在2019年,东阿阿胶还在面临业绩暴雷、董事长出走的困境,股价较最高点几近腰斩。这是东阿阿胶自2019年业绩暴跌后连续第4年保持正增长,也是近6年来最高的增速。净利润也突破10亿大关,实现归母净利润11.51亿元,同比增长47.55%。
从产品来看,阿胶及系列产品为东阿阿胶贡献了92.55%的业绩,营收达43.64亿元,同比增加了17.98%。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类占营收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19年的69%一路攀升。
从东阿阿胶的业绩情况来看,其价值重塑和品牌焕新战略已经带动业绩重回强劲增长,去年盈利11.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5%。近年来,中药企业业绩普遍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政策持续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市场需求的提升,也包括公司自身的经营策略和产品创新等。
在榜的中药企业,不论是老字号亦或OTC,都在发力中药创新,研投增长超20%似乎是“标配”。华润三九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3%至7.15亿元;同仁堂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8....
Published 10/14/24
过去十年来,第一次有中药企业登顶竞争力20强的榜首,Top20中“破天荒”地同时出现6家中药企业。这是继去年4家中药企业进入Top20后,再刷新高。
进榜的6家中药企业,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中药企业,以创新为主导,研发新的中药产品和进行创新营销。这类企业主要以医疗端的推广为主,同时也在OTC端打造自己的独立品牌,如华润三九、济川药业。另一类则是传统中药企业。有的具有老字号品牌力量,如同仁堂、达仁堂;有的则是以特定的产品形式出现,如东阿阿胶。不论是哪种形式,中药企业都展现了不俗的实力。
首次登顶的华润三九,还是在榜的太极集团、东阿阿胶等品牌,都在2023年里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
实现对昆药集团的并表之后,华润三九的盈利能力更进一步。年报显示,2023年华润三九实现营业收入247.39亿元,同比增长36.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3亿元,同比增长16.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增长22.18%。
这也是华润三九自2020年以来,连续4年实现扣非净利润增长。当然,想要成为竞争力20强的榜首,并表昆药集团只是锦上添花。华润三九自身也具备较...
Published 10/11/24
2024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榜单,展示出一种大破大立之后,医药产业正在回归的基本逻辑。
对于中国医药产业而言,2023年充满挑战与机遇。这一年,医疗反腐席卷行业、医疗刚性需求凸显,医保控费、带量采购呈现常态化、长期化趋势,中国创新药出海迎来大爆发……在经历了全球融资热度下滑、行业进入资本寒冬的2023年后,产业似乎在调整期中觅得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
过去10年的竞争力20强评选中,榜首更替,化药一哥恒瑞拿下5次桂冠,器械一哥迈瑞也斩获3冠。却独独,未有一家中药企业登顶。破局者,终于在今年出现。华润三九成为了“新科状元”。
对昆药集团的并表之后,华润三九的盈利能力更进一步。年报显示,2023年华润三九实现营业收入247.39亿元,同比增长36.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3亿元,同比增长16.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增长22.18%。整个中药板块,今年有6家企业上榜,这是近几年来中药企业上榜次数最多的一次。中药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跃然纸上。
自2021年以来,国家连续发布了加快中药特色发展、中药振兴等相关...
Published 10/10/24
面对困境,“出海”成为了一些中药企业的探索方向。然而,海外市场对中药的认可度和接纳度仍存不确定性。尽管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药出口额达到26.57亿美元,但同比下降了7%,显示出海外市场拓展的艰难。即便是表现相对突出的片仔癀,其出口额占公司整体营收的比重也仅为5%左右,难以成为业绩的主要支撑点。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中药行业似乎也到了必须寻求变革的时刻。对于OTC产品而言,逐步向具有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集中或许是一条出路。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力和消费属性,能够在院外市场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表现。同时,随着疫情受益品种的终端库存逐步消化以及自我保健和老龄化背景下慢病诊疗需求的提升,OTC产品的市场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对于院内处方药而言,下半年或许将迎来业绩的反弹。由于基数较小且中成药集采落地后压制因素有望释放,院内中药企业的业绩有望展现出较强的弹性。此外,学术能力强的企业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基药目录的调整也有望为中药行业带来主题性行情的机遇。
与此同时,药店、流通、器械等细分领域,一同进入了严峻的考验期。
先看药店。在多重不利因素——高基数、统筹政策调整以及医保飞行检查的叠加...
Published 10/09/24
短期看,生物医药投融资景气度下行带来了行业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行业面临调整与整合;受生物医药投融资不景气影响,生物科技企业面临较大融资困难,影响新药管线推进,继而导致上游的CXO板块业绩小幅下降。
国际市场同样面临着较大挑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自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生物安全法》一事,地缘政治风险一触即发,时刻拨动着产业界心弦,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紧张氛围。这对境外收入占比较高的CXO企业提出了警醒。
面对困境,CXO行业必须正视问题并寻求突破。一方面,行业需要摒弃低质量、价格战式的发展模式,转而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另一方面,行业还需积极拓展新的增量空间,如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新兴市场、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等。
曾被誉为高景气度的中药行业,近期也显现出了业绩承压的迹象。
2024年上半年,71家中药企业共实现营收1850.3亿元,同比下滑2.8%;归母净利润则为216.1亿元,同比下降5.6%。深入分析业绩下滑的原因,不难发现毛利率的下滑是主要原因之一。这背后,既有上游中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有中成药集采后产品价格的下滑。...
Published 10/08/24
与疫苗行业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血制品板块在上半年基本维持了增长势头。天坛生物、博雅生物、上海莱士、派林生物、华兰生物、卫光生物六家血制品企业合计收入达到75.6亿元,同比上涨14%;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上涨5%。尤其是第二季度,血制品业务普遍实现快速增长。不过,其中博雅生物因为上半年剥离了子公司复大医药和天安药业,虽然血制品业务仍实现稳定增长,但增速下降。而增速最猛的当属派林生物,上半年净利润3.27亿元,同比增长128.44%。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血王”上海莱士控股权发生了变更,已并入海尔集团的大健康版图。
实际上,近年来,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速度在持续加快,行业集中度亦有所提高。此前,陕煤集团38亿跨省收购派林生物,中国生物收购卫光生物,无不是此中典型案例。
此外,血制品行业越来越成为国资之间竞争的舞台。8月30日,天坛生物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拟以1.85亿美元总金额收购CSL亚太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如今,不仅是三大医药央企悉数进入到了血液制品领域,行业存量企业之间的整合大幕也已经拉开。业内人士分析,资源稀缺和现...
Published 09/30/24
以数据为镜,方知药企上半年集体承压明显。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405家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总收入仅实现了0.18%的同比微增,而归母净利润总额与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则分别实现了0.57%与4%的同比增长,增速均显得颇为乏力。
进一步细分至业务领域,各版块的表现更是千差万别。生物制品板块,疫苗行业普遍低迷,智飞生物、万泰生物等龙头企业业绩下滑尤为严重;相较而言,血制品板块在上半年基本维持了增长势头。国内CXO行业亦难掩颓势,不少大中小企业遭遇不同程度的困境,整体市值相距年初也已大幅缩水,市场信心明显受挫。药店今年的日子大不如前,从业绩面看,整体营收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有所下滑。此外,连一向高景气度的中药板块,也出现了业绩普遍承压的现象……
纵观生物药板块表现,各细分领域分化严重,有人欢喜有人忧。
其中,疫苗领域堪称业绩表现最为黯淡的一隅。数据触目惊心:智飞生物、沃森生物等13家疫苗公司,2024年上半年合计实现收入304.6亿元,同比下滑23%;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至35亿元,同比下滑高达52%。
特别是龙头企业、昔日明星企业的表现令人唏嘘。
智飞生物营收与净利双降,其中总营收1...
Published 09/27/24
2024年6月,华大智造宣布拟与华大系相关公司签订多项协议,获得时空组学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授权许可或全球市场经销权,以及纳米孔测序仪设备及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全球市场经销权。该合作意味着华大智造将时空组学和纳米孔测序两项重磅业务“收入囊中”,将成为全球唯一覆盖短读长测序、长读长测序、时空组学、单细胞组学、自动化工作站等多技术平台、多研究领域、多产品组合的基因产业上游企业。当因美纳刚刚入局,提出寻求新的增长曲线之时,华大智造则凭借集团优势直接获得授权。简单理解就是,竞争对手刚听到发令枪,华大智造已经跑出一百米了。
不过,虽然从如今的结果来看,无论是未来预期,还是业务结构,华大智造都占据优势制高点。但不可忽视的仍然是,华大智造仍然是一家在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基因测序上游公司,在海外市场仍然是市场准入拓展阶段,突破因美纳、赛默飞等海外巨头形成的本地化生态与用户习惯仍然需要更长时间。
对于一家成长期的企业来说,行业环境的风吹草动最是要命,也是其通往全球巨头之路的第二道坎。华大智造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下行周期中,来自于生物制药研发的需求普遍疲软,国内需求能否稳步提升,来支撑华大智造持续...
Published 09/26/24
当然,华大能取得如今的地位,也离不开竞争对手的主动“作死”。从业务结构上来看,基因测序行业有两条新的增长曲线可以选择,一是上下游扩张,二是横向扩增,从业务广度上全面包围客户需求。因美纳选择了第一条路,华大则选择了第二条路。
2021年,在与华大智造的专利纠纷进入白热化阶段之时,因美纳在别的方面也并没有闲着,而是打出了一张“自以为是”的隐藏牌——收购了因美纳早前创立的下游肿瘤早筛公司CG,这家公司就是为了获得更多融资,2016年,因美纳将其剥离,独立融资。2021年,因美纳看到基因测序行业的飞速发展,于是决定将其再次收回囊中,并给出了“公司能够瓜分的市场规模将会增加至600亿美金”的超高预期。
但谁成想,3年过去了,不仅基因测序行业泡沫破碎,收购这家公司还让因美纳面临巨额反垄断罚单。不仅如此,其就像是一个极烧钱、但又暂无变现能力的烫手山芋,让腹背受敌的因美纳雪上加霜。2022年,该公司营收不到1亿美元,但与之对应的研投超3亿美元,销售、管理费用也近3亿美元,而其商誉减值39亿美元,整体运营亏损为46亿美元。受其拖累,2022年一季度,因美纳给出的全年财务指引是最高5%的增长率,但因...
Published 09/25/24
其实对于CG公司来说,华大集团可以说是最合适的收购者。不仅是因为足够有诚意,华大集团当时所掌握的下游的信息分析能力已经到了行业龙头位置,这与CG在上游测序硬件开发上的持续研发能力正好形成优势互补。
当时的情况是,CG公司的测序服务精度几乎是行业最强,但因美纳打出了“每测100万个碱基对的花费仅为0.05美元”的超低单价,CG公司由于业务结构单一,其单价却始终降不下来,这也就使得CG公司常年未能盈利。已经将业务延伸到基础科研、医学诊断、药物开发、农业育种等各行各业的华大集团,正是拯救CG公司单一业务结构,实现全产业链应用的最好搭档。
这笔收购有多合适,看看竞争对手有多破防就知道。在完成后,这笔收购被业内誉为“中国人从美国拿走了基因测序行业的‘可口可乐’配方”。
华大集团与CG公司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其实还有一个关键转折点——赢得与因美纳的专利纠纷。在专利纠纷的拉扯过程中,即使面对因美纳这一绝对龙头,华大在最初并不占优势,但最后通过精准的反攻策略,在2022年赢得了诉讼,并获得了因美纳3.3亿美元的赔偿。
在制药界,3.3亿美元并不算一笔很高昂的费用,这场胜利结果的价值...
Published 09/24/24
当华大智造摆出“上半年基因测序仪新增销售装机454台,创下新高”的数据之时。要知道,无论是基因检测行业下游需求,还是生物科技公司的早期研发需求,都因为市场处于下行周期在萎缩。而华大智造创下历史新高的装机数量,直接释放了两个信号:在新客户面前,华大智造的技术实力已经赶上,甚至超过竞争对手;在老客户面前,华大智造的新产品具有更新换代的绝对价值,仍然是技术与实力的证明。
这其实与基因测序仪行业的竞争规则不无关系,同一品牌的仪器与后续耗材深度绑定,也就是除非客户有更新换代的需求,基因测序仪企业的耗材业务收入将与其仪器的市场份额正向相关。因此,基因测序仪市场的竞争模式将会呈现出:在市场拓展初期,依靠设备装机量抢占市场份额,这也是初期影响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到了市场拓展的中期,装机量与耗材增长趋势一致;市场拓展成熟期,新设备更新换代稳定,耗材业务收入持续提升。可以看到,华大智造已经走在了初期到中期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早在2022年就已经显示出“旧王暮,新王立”,甚至是“剪刀差”不断拉大的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2020-2022年,华大智造国内市场新装机占比持续提升,从12.6%提高...
Published 09/23/24
当华为不再需要高通芯片,比亚迪突破新能源汽车,科技企业口碑与业绩双收的“佳话”总是令人振奋。但当故事发生在生物医药行业,这一路径似乎失灵了。
2024年,全球巨头因美纳剥离癌症诊断业务,大大小小基因测序公司破产、退市更是常态,国内同赛道也是一片狼藉,上半年基因检测成为A股13个子赛道中业绩表现最差的板块。
然而有这样一家本土企业,不仅突破了因美纳的专利封锁,还成功在国内市场将因美纳挤成了“老二”。今年上半年,当因美纳再次交出收入下滑3.31%,前六个月累计亏损21亿美元的不及格成绩单之时,华大智造给全球基因测序行业带来了一些来自“中国智造”的震撼。
但处在低谷期的市场氛围,未能实现扭亏的业绩表现,再加上基因测序行业频发的爆雷事件,将华大智造的股价与市值禁锢在了谷底。2022年接近600亿元的市值,到如今仅剩155亿元。
然而,华大智造真的有那么糟吗?当全球巨头因美纳陷入业绩困境,半年亏损21亿美元之时,华大智造净利润亏损环比持续收窄;当基因测序行业破产、退市事件不断爆雷之时,华大智造实现半年新增装机454台,创下历史新高;当因美纳上下游拓展不利,无奈剥离相关业务之时,华大智造背靠...
Published 09/20/24
前不久举办的2024云顶新耀全员大会上,罗永庆在致辞中流露出了对公司未来布局的雄心。他表示:到2030年,云顶新耀要成为亚洲领先的全球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四大重点产品实现100亿人民币销售峰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是升级、融合、转型。
汇总历史,可以发现云顶新耀从穿越至暗时刻,到取得众多成就,时间间隔其实很短。这不禁让外界开始猜测,高速发展的脚步之下,云顶新耀的未来目标到底是什么?
有分析人士一语道破:云顶新耀,是一家直接以生物制药企业终局思维来看整个医药产业的初创公司。
过去30年,从生物科技公司一跃成长为生物制药企业的成功案例,仅仅只有吉利德、再生元等寥寥数家。复盘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离不开其初期“快准狠”的管线布局和坚决取舍,以及后期稳扎稳打的推进。总结下来,就是“快准狠稳”四个字。
这四个字,为云顶新耀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云顶新耀的首席执行官本人罗永庆恰好拥有吉利德的履历,其在医药产业从业近30年,服务过默沙东、诺华、罗氏三家跨国大药厂,且曾是吉利德在华第一号员工和中国区总经理。加入云顶新耀后,这一份综合经验自然就被用到了公司的未来运营和布局之中,对肿瘤管线做出取...
Published 09/19/24
在“自主研发+引进模式”双轮驱动的模式下,云顶新耀也建立了井然有序的管线梯队,拥有全球权益的产品管线不断扩大,不仅涵盖了新一代共价可逆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有望成为best-in-class,还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平台。
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是极具前景的突破性技术。云顶新耀旗下拥有一个具有全部知识产权及全部全球权益的mRNA平台,用来开发预防及治疗性的mRNA自研产品。此外,公司还在浙江嘉善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产业化基地。财报显示,云顶新耀目前正在开发四款mRNA肿瘤治疗药物,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型mRNA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已正式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启动临床试验,这是EVM16开展的首次人体试验。
另外一款现货型肿瘤相关抗原(TAA)疫苗EVM14预计于2025年初在中美两国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同时,公司还在开展基于mRNA的自体生成CAR-T项目,可用于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预计将于第四季度达到临床前概念验证。毫无疑问,这些具有全球权益的产品将有望开发巨大的海外市场。...
Published 09/18/24
延续近三年的资本寒冬里,当初港股18A那一批生物科技公司,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据统计,自18A上市规则实施以来,共有66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该规则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这其中,近10家股价不足1元,2家企业目前的市场估值在1亿元左右徘徊,可以说预示着港股18A“仙股”时代即将到来。
但在中国创新药的首轮寒冬中,也有一些企业逆势而上,取得了亮眼战绩。
8月28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发布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多项业务取得突破性成长: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达到人民币3.02亿元,较2023年下半年大幅增长158%,且实现公司历史上的首次商业化层面盈利。在主要产品商业化首年就实现了这一成绩,实为罕见。
另外,公司财务状况稳健,2024年上半年现金储备达人民币19.3亿元,将为未来的业务发展和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成绩是成功应对危机后的结果。面对宏观形势的寒冬,云顶新耀不仅顶住了压力,还进行了组织变革,通过采用聚焦、高效、精干的商业模式及精细化管理,使运营费用占收入比重大幅减少249%,运营效率显著提升,非国际财务准则亏损显著收窄35%。
将时钟回拨到20...
Published 09/12/24
截至2023年年底,康龙化成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的账面价值为27.8亿元,占资产总额的10.5%。如果行业处于较长的艰难期,减值风险一直存在。资产负债率水平也很高,且逐年在增加。
2023年,医药服务行业资产负债率中位数为27%,康龙化成却高达50%。2019年和2020年,其资产负债率为21%和25%,2021年-2023年分别为44%、47%和50%,一路走高。而2019年到2023年,药明康德从40%一路降至25%,昭衍新药和泰格医药一路调整至18%左右。而在资本开支上,近两年康龙化成在极力去优化。2022年,康龙化成资本开支为29.5亿元,远高于同期净利润。2023年,公司资本支出约28亿元,今年上半年约9.5亿元,预计今年全年预计比去年略低。
当下,CXO行业已经不是“二八”原则,而是“一九”原则。只有尽快化解这些风险,提升人效与管理整合能力,“二哥”才能更好在行业迅雷不及掩耳的震荡变化,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站稳脚跟。
从长期来看,中国CXO企业优势不会变,国内工程师红利带来了显著的成本效应,试验成本远低于海外。这一逻辑,不会随着周期性波动被推翻。但波动时的阵痛,现在...
Published 09/11/24
二哥背后的CXO行业,“价格战”已经到了深处。这主要受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热度、行业竞争压力和订单延迟执行影响。
对于未公布客单价的公司,毛利率的下降就是单价浮动或用工成本加大的另一种证明。四大板块毛利不同程度下降,也折射了行业各条业务线的艰难。
美迪西核心业务客单价大幅下降,明显反映在业绩中;昭衍新药此前也提到,因竞争态势,订单价格下降,对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药石科技在去年上半年便透露,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在订单引入期会适当作出价格调整。
而关于整体主营业务毛利率,康龙化成2024年上半年为33.39%。毛利率的下滑,致使盈利能力承压。2021年及之前的几年,在行业景气时分,康龙化成的扣非净利润增速还较为可观,2021年同比增超67%,但2022年及2023年,其扣非净利润增速放缓至6%左右,今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38.25%。
康龙化成的毛利率除了受外部影响,还因其全产业链模式导致前期资本开支和人员投入较多,叠加新产能投产、员工数量增加。值得关注的是,与同为全产业链模式的药明康德相比,2019年-2023年,康龙化成在毛利率浮动于36%上下的情况下,净利率却历经了增长后明显...
Published 09/10/24
康龙化成与成长阶段的药明康德基本相似。两者业务基本相同,优势都是布局国际化早,以药物发现业务起家,最终呈现全流程、一体化的特点,强势占据着前端流量入口,源源不断为后端引流,这是区别于非一体化CXO企业的最明显优势所在。原则上来说,两者占据着研发流程中最强竞争力和毛利率最高环节。
10年前,药明康德与康龙化成杀进全球药物发现CRO市场份额前三,国内前二。其中康龙化成以实验室化学作为底盘,陆续由纯化学服务公司向全方位药物研发一体化平台转型。至今,康龙化成形成了实验室服务、CMC(小分子CDMO)服务、临床研究服务、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四大内部业务结构。但难受的是,今年上半年,四大板块毛利率均迎来了不同程度下滑。
实验室服务,长期的核心基础业务,收入贡献约60%,也是导流入口。今年上半年,实验室服务营收为33.71亿元,同比下降...
Published 09/10/24
CXO,长夜仍难明。你认为全球CXO的日子该好过了,但业绩欠佳者近半;你以为国内结构性调整该到位了,但头部、中部上市企业中期营收、净利又普遍下滑,各大业务线尽显颓势。尾部自不用说,齐齐悟空梦,遍地吗喽身。价格,几近“骨折”,业绩,无不承压。客户不给钱,也没钱可给。不过,天不会塌,没那么差,还有信心可言。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国内一体化CXO一哥二哥,纠偏了笼罩CXO的过度悲观情绪。信心最直接体现于新增订单上。根据华西证券测算,药明康德上半年净新签订单为251亿元,同比增长25.8%。康龙化成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也超过15%。同时,从环比方面来看,药明康德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长16%(剔除新冠后),康龙化成二季度环比增9.85%。
股价是财报最真实的反映,药明康德在财报公布后连续两日上涨超过9%,康龙化成超6%。然而,真正的投资者仍会揣摩到“危险时刻”并未过去。拿康龙化成的业绩来说,从官方披露的数据来看,核心指标新签订单上半年同比增量(超15%)略低于一季度同比增长(超20%),这意味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考察CXO未来增量的另一关键指标,是报告期内的询价情况。“CRO杀价”已是行业不...
Published 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