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近些日子,许多A股CXO都逐步公布了2023年全年年报,一些动作比较快的,还公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 年报和一季报中体现的趋势令人担忧。过去一年,CXO行业可谓由盛转衰,进入了一场结构性调整的“大逃杀”。然而大逃杀的结果不是“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而是头部、腰部、底部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承压。 身为龙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九洲药业这些企业虽然不愁生存,但营收和利润增长率相比往年都出现了大幅回落。 腰部企业,如博腾股份、昭衍新药、皓元医药等,随着老订单交付完毕,纷纷以降价、投资新技术等方式竞争新订单,结果要么营收利润双降,要么增收不增利。 而尾部企业,如睿智医药等,亏损额更是被放大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除了极个别踩中风口的幸运儿,从头到尾,行业整体都在承受着巨大压力。再叠加上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等负面预期,出海或将遇阻,未来亦不容乐观。种种迹象都显示,CXO行业2024年的日子可能更难过。 考察A股CXO行业的情况,首先绕不开的自然是“龙头”药明康德。 3月下旬,药明康德发布了2023年年报。年报显示,药明康德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03.41亿元,同比增长...
Published 05/09/24
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考验中,第一梯队的“四战将”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交卷了! 而今,创新转型“四战将”都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阶段,热门靶点大多有所涉猎,ADC、GLP-1、核药……或通过自研,或通过合作收购,创新管线布局、“差异化”竞争策略构成未来想象空间。可以明显看见,转型决策的执行力度,对应的是不同药品市场准入的策略、创新项目和技术平台新建的效率。 恒瑞选择走“多元化创新”,专注于BIC/FIC药物的研发,建立了分子胶、多肽、ADC、双/多抗等技术平台,覆盖了小分子、生物制品、核酸药物、CGT疗法、核药等多个领域,切中多条颇具市场潜力的明星技术赛道。自带稳重基因的恒瑞不会冒进,选择了稳健转型策略。 目前,恒瑞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近3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2023年至今共取得7项CDE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未来审批有望加速,其中仅公司HER2...
Published 05/08/24
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考验中,第一梯队的“四战将”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交卷了! 虽然这四家药企财报都提及加大BD和重视国际化布局,但战略打法已出现明显差异。恒瑞变化最大,从过往被质疑BD能力缓慢,一向在“国际化”问题上稍显焦灼,到2023年明显拉开BD狂飙序幕,国际化高光频现。 就BD战略来讲,恒瑞更倾向于凭借自研产品对外授权;而对于产品引进的部分,恒瑞则会关注一些新颖的靶点和作用机制。有力的业绩证明是:一年时间共达成5起海外BD授权,甚至出现了1个月内连续产生3笔对外授权交易的情况,并首次与跨国药企默克牵手,全年BD交易额超40亿美元。 这几起交易中,背后的意义更在于恒瑞创新力量得到国际认可。可以说,江宁军是恒瑞BD开启新局面的“关键先生“。自2023年年初加入后,恒瑞在BD和国际化连连落子。纵有业界质疑恒瑞过去一年交了一些学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瑕不掩瑜,局势已有所逆转,由最初颇受争议的弱项,而今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复星医药的国际化之路起步较早,早在十余年间已建立了不少优势,主要覆盖了美国、欧洲、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海外商业化团队约1000人。...
Published 05/07/24
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考验中,第一梯队的“四战将”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交卷了! 石药遇到了一些关卡,首现近五年增收不增利。2023年营收314.5亿元,同比增长1.7%;但净利同比减少3.6%,为58.7亿元。 纵观石药业务划分,抛开原料产品、功能食品及其他业绩下滑,主要业务板块——成药业务板块中的抗肿瘤、心血管治疗领域业绩也出现下滑。不过因未披露创新药营收,暂不得而知石药创新药占比情况。 复星医药2023年出现营收净利下滑。其中,营业收入约41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81%,是近十年来的首次下滑;归母净利润23.86亿元,同比下降36.04%。背后原因主要在于新冠相关产品(包括复必泰、捷倍安、新冠抗原及核酸检测试剂等)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抛开直观业绩增长情况,度量创新同样离不开研发投入、研发规模、上市的创新药数量、核心技术平台、潜在重磅管线等指标。研发投入一向被业内看成是评估药企创新的一大指标,研发投入增长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创新力度,被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研发投入角度来看,恒瑞近两年一直将研发投入保持在60亿元左右,同样也是这4家企业中研发投入最高...
Published 05/06/24
传统药企搞创新到底行不行?搞不搞得好?这是多年来萦绕在本土大药厂身上的质疑。看客与局中人无不揪心:持续的业绩阵痛、战略调整、股价震荡……传统药企创新转型之路异常艰辛。 根据2023年陆续披露的财报可窥见,巨头们创新转型之路整体已初见成效,纵使阴霾尚未完全扫清,但用数据仍部分回答了上述质疑,却也留下了新的悬念。 E药经理人根据营收、净利润、创新药营收占比、研发投入及各指标增长等数据维度,持续观察中国传统药企在创新转型中的变化。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战役中,头部传统药企创新转型的得与失、攻与守,对产业有着不少借鉴意义。 尤值得注意的是,纵使行业在穿越周期的震荡中起起伏伏,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却稳居前列。 躬身入局,只有真正经历了艰难时期,才能深感创新转型的紧迫,而这四家本土大药厂呈现了传统转型不同缩影。 一般来说,创新药收入占比、研发管线的创新程度,通常被行业视为判断制药公司创新转型程度的两大核心指标。由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药收入占比不超过50%,这一数据也成为了评判创新转型驱动的临界值。 不过,目前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医药四君均尚未跨越50...
Published 04/30/24
4月17日晚,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恒瑞医药业绩稳步回升,创新驱动收入增长。 日前,恒瑞医药的创新实力正在持续赢得国际认可。报告期内,公司119项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在《柳叶刀》、BMJ(英国医学杂志)、《自然·医学》、《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等全球顶级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近1400分。 其中,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阿帕替尼(艾坦)(“双艾”)对比索拉非尼用于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ARES-310研究)主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研究结果显示,中位总生存期达到22.1个月,为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关键研究中位OS最长的治疗方案。 同时,恒瑞医药超百项创新药学术成果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美国血液学(ASH)年会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 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市场因素,恒瑞医药全面推动资源整合,夯实医学、市场双引擎驱动机制,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增强医学及市场专业化人才团队力量,进一步减少一线销售人员,促进运营提效。公司...
Published 04/29/24
4月17日晚,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恒瑞医药业绩稳步回升,创新驱动收入增长。 2023年,恒瑞医药在研管线快速推进。报告期内,12项临床推进至Ⅲ期,35项临床推进至Ⅱ期,30项临床推进至Ⅰ期,公司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近3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2023年至今,恒瑞医药共取得7项CDE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未来审批有望加速,其中仅公司HER2...
Published 04/26/24
4月17日晚,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
Published 04/25/24
新一任冲劲最猛的代表:诺和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注定要上演一段传奇。艾昆纬提供一则关键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诺和泰以250.8%的MAT同比增长率强势冲进十大医院用药榜单。 2021年,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两大适应证,当年即通过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1-2月,司美格鲁肽在全国医保报销就超过了70万人次。2023年全年,诺和诺德GLP-1产品在中国大卖62.08亿丹麦克朗。 不过,同在2023年三季度,诺和诺德在中国医药市场的整体销售额却是负增长,主要受国内胰岛素集采影响,对应产品在这一季度既失了“量”,又没保住“价”。 胰岛素是诺和诺德国际业务中很重要的细分市场,然而近两年在中国的表现持续下降。财报显示,2023年,诺和诺德胰岛素在中国区的销售额为88.48亿丹麦克朗,远远跌出百亿门槛,尤其是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Published 04/24/24
扬子江的加罗宁(地佐辛注射液)虽然仍保持在MAT医院用药十大主要产品之列,但在2023年三季度销售额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早已不复往日TOP3品种的“风光”。 齐鲁、三生的增长则呈现出不一样的趋势。安可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成为两家企业排位上升的主要拉动力。 齐鲁的安可达在2023年初经历短暂的小幅度下滑后,2023年三季度又重回14.3%的两位数增长。而特比澳已经替代曾经的“常客”加罗宁,冲进MAT医院用药十大主要产品前三。按照特比澳的增速,未来或许也存在登顶的潜力。 而三生制药本身,也借此进入到了院内销售额前二十的企业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三生制药2023年财报披露,特比澳全年销售额超42亿元,同比增长23.8%。并且,特比澳在国内血小板减少症市场市场份额高达65%,是占比第一的品种,不仅如此,特比澳还是国内大分子药物销售额第一的品种。 除了目前已经进入医保的两项适应证——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及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本月还获批了用于治疗儿童或青少年的持续性或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过也有特殊例子,从排位上看,正大...
Published 04/23/24
风又再起。 公开数据显示,仅2024年1至2月,司美格鲁肽在全国医保报销就超过了70万人次。从中国医院药品情况来看,司美格鲁肽已在去年第三季度以一骑绝尘的增长速度,“杀”进榜单前十。通过艾昆纬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E药经理人发现,中国院内市场“药王们”的更迭速度快得可怕。“新将崛起、老将迟暮”分化愈发明显。 2023年,唯一扛住了残酷波动的是辉瑞的舒普深。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被纳入八批集采后,原研舒普深仍以14.2%的增速稳居院内第二大品种,可见辉瑞的市场耕耘之深厚。 本土药企正在加速抢占外资企业空间。2023年之前,以阿斯利康、辉瑞为首,跨国药企常年与本土药企在院内TOP10“平分天下”。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当科伦重回前十,本土药企的席位已经超过外资。“制药一哥”恒瑞更是超越扬子江,成为本土“销冠”。 本土创新药放量也正在狂“拼”速度,恩必普、特比澳两大本土小分子、大分子创新药代表,其销售额领衔了大部分传统产品和专利到期原研药。总的来看,药企排位、院内畅销药变化的背后,是市场激烈竞争、浮沉带来的紧张感。 拜耳、赛诺菲等集采前的十大供应商“常客”已经落寞,阿斯利康在经历...
Published 04/22/24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22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总额首破千亿,达1026.17亿元,同比增长率达14.66%。但不断高企的研发投入下,往往会让人忽视另一个现实:创新药物商业化回报周期较长、融资环境仍有待回暖等因素,使得绝大部分的本土新兴生物医药公司都会面临研发投入上的资金压力。 “企业精细化运营”“管线结构调整优化”等成为频繁提及的话题。从百奥赛图此前的财务结构来看,千鼠万抗项目是研发投入的“大头”。2023年业绩显示,百奥赛图亏损已由2022年的6.02亿元下降37%至3.83亿元。而“千鼠万抗”的研发投入已告一段落,后续抗体开发成本将大幅下行。此消彼长之下,百奥赛图抗体开发及授权业务有望扭亏甚至盈利。 在商业世界,无论创新梦想多么远大,一家公司最基本的职责,始终是创造商业价值,这其中重要的衡量标尺就是收入、利润。随着创新节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需要尝试打通这一闭环。因此,即使手握多条创新管线,但是对于临床开发阶段的研发来说,百奥赛图将战略及时调整为“通过不同研发阶段达成转让/授权合作,控制自主研发投入”。对于“千鼠万抗”...
Published 04/19/24
仅2024年开年,百奥赛图就公布了与吉利德的多靶点抗体合作,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再下一城。此前百奥赛图已经与德国默克、百济神州、翰森制药、正大天晴、华润生物等国内外知名药企达成103项抗体授权/合作及47项平台授权合作。 与手握几条管线的生物科技公司策略不同,百奥赛图“抗体分子现货货架”的差异化商业模式吸引了国际众多药企的关注和认可,也为公司注入了持续性的增长动能。上百项合作的陆续达成,带来不仅仅是充沛的现金流和来自众多跨国药企的背书,百奥赛图更是向着成为全球创新药的“发源地”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近期,百奥赛图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34%,同时研发投入同比减少32%,亏损同比收窄36%。 这一系列数字已展现出其成长与减亏并举的硬实力。此前,公司在科创板问询回复函中预测2024年销售收入将继续增长约27%,研发费用率将下降至23%左右,2024年有望接近盈亏平衡。其中,2023年,百奥赛图抗体业务总营收1.77亿元,同比增长39%,维持了80%左右的较高毛利率。 抗体分子授权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其早期收益以首付款为主,后续随着合作方的推进进度...
Published 04/18/24
2024年开年不久,全球CXO巨头龙沙和赛默飞世尔先后传出关厂裁员的消息,同时也有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卖身”的新闻。 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在这个创新的战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爆发力,更重要的是持续经营的耐力。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环境也发生改变,单纯依靠融资烧钱研发已无法得到市值的正反馈,拥有扎实技术实力和稳定盈利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公司经营、资本市场两方面实现长期良性发展。而对于创新药企来说,高企的研发投入已经不再是故事的主线,“扭亏为盈”正在成为其新的注脚。 在投融资支持力度减弱,IPO通道收紧的环境下,生物科技公司如何展现出自身的“造血能力”、应对资本市场的考验,开始成为衡量企业能否穿越周期、走进下一场比赛的考核标准。 BD为生物科技公司赢得现金流的补充,也是企业出海的必经之路。 2023年是中国BD的狂飙之年,中国的创新药正在被国际药企尤其是跨国药企关注,其中ADC的分量不言而喻。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ADC以8亿首付款、84亿美元的总潜在交易金额授予BMS后,双抗ADC分子的潜在价值或将水涨船高。而在这一重磅的潜力赛道,百奥赛图早有布局。 近期,百奥赛图宣布与韩国一家生...
Published 04/17/24
不过,即便处于宏观周期的底部,微观局部也总保有机会。更何况,底部蕴藏的腾飞能量亦不能忽视。 一二级市场融资方面,尽管在2022年和2023年持续不景气,但2023年,中国创新药资产出海交易的爆发。陡增的出海交易首付款补充了这一资金缺口,使得生物科技企业2023年总体融资额为836亿元,与2022年基本保持持平。 总融资额是现金流和研发支出的保障,而CXO行业的增长又与药企药品研发总支出呈因果关系。幸好,2023年全球药品研发总支出在2022年短暂下滑后,重回了增长轨道。 从研发阶段看,国内I-III期新开临床有所反弹,主要原因是2022年许多创新药企业为了应对寒冬,提前减少了临床启动数量以节省开支。到了2023年,这部分滞后需求进行了释放。但全球总体来看,I期和II期临床新开数量继续下滑,或与新冠项目大幅减少,以及生物医药公司改善运营效率成本相关。 按首次公示的临床管线按成分分类来看,2023年相比2021年,中国的偶联分子(主要为ADC)、基因核酸药物和放射性药物管线大幅增加,前期热门领域细胞疗法则出现了减少。从占比来看,中国的偶联分子、基因治疗管线在2023年占比全球管线超过...
Published 04/16/24
CXO领域的寒风越演越烈,近几个月以来,传出的几乎都是坏消息。 在海外,龙沙中国关厂,康泰伦特“卖身”,德国CDMO企业Evonik(赢创)宣布将在全球裁员2000人;在国内,一众CXO企业近期披露了2023年业绩,博腾股份、美迪西、凯莱英、昭衍新药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一哥”药明系虽仍保持增长,但由于深陷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风波中,股价连连跳水;再仔细审视财报,药明康德过去一年还减员超过3000人,并且新增客户相较2022年减少了近200家。 商业竞争和政治不确定性,都给这个昔日被视为“稳定”的行业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未来究竟会如何?产业亟需一套完整的数据总结过去,预测未来。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的《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报告》,对CXO行业未来的发展给出了预判:目前,从行业驱动因素中,还没有发现行业全面复苏的迹象,市场还在继续筑底;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国内CXO行业将可能面临内外交困,迎来大的整合出清;接下来几年,竞争力较弱的CXO公司会逐步被整合或退出市场。 不过,寒冬中也保存着复苏的火种:随着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本土创新的发展,CXO的研发需求长...
Published 04/15/24
从这一趋势中,我们发现,短期内,“反腐”或给医疗行业的积极性和机构的运营效率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诊疗量出现阶段性波动,民营机构因此获得一些来自公立医院的转诊,出现边际获益。但长期来看,医生的阳光收入或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药企、医生和医院之间的利益分配将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医药也好,器械也好,相当大一部分销售量都来自院端。政府部门、企业、老百姓都深知“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整个产业链牵一发动全身,只有将医疗服务机构生态盘活,才能给医药产业带来更强有力的增长。这一系列基础工作,已经默默为下一个上行周期筑好了底,见龙在田之后,是下一次飞龙在天。 2023医药产业投融资报告,目的是希望以数据为工具,寻找能够让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升温的积极信号。毕竟,当下是中国医药创新最困难的时期,投资机构极其谨慎,不敢出手,原有的创新IPO退出通道几乎被卡死,二级市场的糟糕表现让一级市场更加动弹不得。最让人感到悲观和恐慌的是,倘若现在没有资本的投入,以十年为创新单元的医药创新将在十年后面临项目枯竭。 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要坚定信心。毕竟,资本如同爱情,都只会流向乐观者,绝不同情悲观者...
Published 04/12/24
国产创新药的能量,早已不容小觑。更何况,中国企业作风一向都是实事求是的,只要产品水平经得起考察,哪里回报高就去哪里。于是大家纷纷吹响了出海的号角。 2023年中国医药产业跨境交易中,总数量为89项,为5年来最低。可内在结构却发生巨大变化——对外授权的数量首次超过了授权引入,给接下来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开了个好头。 纵观过去十年跨境交易的数量,基本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走向趋同,都是2017年开始爆发,2021年达到顶峰,2022年后骤降。但2023年跨境交易中,对外授权数量首次超过授权引入数量,由2022年的35个,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63个。 从产业面分析,导致这种结构性变化的背后有三方面因素:首先是中国的支付生态要求创新药企更多走出去,才能觅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是中国医药创新经过积累,已经具备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第三是随着资本寒冬到来,中国创新药资产也从之前过高,进入到探底阶段,真实价格向真实价值靠近,促成了交易的达成。无论夏天还是冬天,这种积累从未断绝,并且严寒中仍在持续。 2021~2023年,从融资轮次上看,融资事件大多集中在A轮,且总体占比保持平稳,共有1528个...
Published 04/11/24
物极必反,融资驱动了行业,却也催生了泡沫。当年的泡沫,正构成了当下寒冬的前因。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2014年到2020年中国医药创新投资的高速增长,与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的美国互联网投资泡沫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行业不同,内在本质都来源于全社会对一个新兴行业的过度乐观。 如今不少行业观察者认为,其实泡沫原本在2020年左右就面临出清,只不过新冠疫情的到来,又在将熄的炭火上浇了一勺油。更大的泡沫,引发了更大的“爆炸”,让整个行业都感受到了从过热到骤冷的阵痛。 归根结底,还是创新带来的回馈,并没有想像中那样丰厚。我国对于医疗资源的态度,始终是惠及全民,而不是偏向少数先富阶层。这就意味着医疗机构必须以公立为主,而在支付端,医保基金的老大地位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动摇,无法给出美国那般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优厚报价。更何况,医保基金承压现象正在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深入发展,GDP增速放缓,职工工资及居民人均医保缴纳费用增速放缓,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下降。但更明显的因素,是老龄化导致了人口结构改变,缴费总人数下降,人均医疗花费更是大幅提升。分析2023年各月度医保基金收支情况可见,2023...
Published 04/10/24
众所周知,2023年是医药资本寒冬,可寒冬究竟有多冷?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工种,每家企业,体感总是不太一样的。不过,薪水下降了,现金流告急了,融资变困难了,这些“共识”难免搞得人心惶惶。 年景好的时候,做个PPT就能融到几个亿。现在连续跑十几个会,都不见得能让投资人正眼瞧上一下。到底怎么了?产业亟需一套完整的数据勾勒出过去,好在未来多觅得一丝确定性。尽管数据不能说明一切,天下也不能什么都拿来量化,但数据总是最公平的。 为了提高医疗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历时两个月时间,完成了《2023年医疗健康投融资产业报告》,从临床、产业和资本多方面回顾2023年,阐述中国医疗行业及重要子领域的发展状况,帮助医疗产业和医疗投资机构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和低效投资,造成宝贵社会资源的浪费。 那么,数据都显示了什么? 从基本面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滑了15.1%。而且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由于轰轰烈烈的“反腐”等行动,医院诊疗和企业商业活动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7月-12月营收累计同比增速在-3.6%到-2.6%之...
Published 04/09/24
当国内创新药企逐渐迈入新阶段,在新的一轮进化调整中,国内药企也进行了相应的人员匹配,君实生物、百济神州便是其中经典案例。 自2023年君实生物PD-1成功闯关FDA,也就意味着特瑞普利单抗在北美的市场得以开拓,君实生物紧接着展开了新一轮调整。 李宁结束6年君实生物CEO任期,将出任君实生物全资子公司拓普艾莱董事长,负责公司海外业务。而CEO一职则由邹建军接任。经过这次“变阵”,此前君实生物在海外的研发、商业拓展、产品供应等工作由相应职能部门负责开展,后续海外业务将由李宁统筹管理。变动背后,君实对于“出海”或将展开更为周密的布局。 这轮工作角色转换背后,其实早有安排。早在今年JP摩根大会上,时任CEO的李宁介绍了未来君实生物的国际化布局:将推进PD-1单抗加速出海,通过权益合作,在美国、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等超过50个国家,开展国际商业化之路。而新上任CEO的邹建军加入君实生物并不算长。2022年4月,她从恒瑞“出走”后,担任君实生物副总经理及全球研发总裁,全面负责该公司全球研究与开发工作,不到两年,便完成了晋升之路,正式执掌君实生物。 在减员优化司空见惯的一年,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
Published 04/08/24
君实生物在2023年加强了各项费用的管控,优化资源配置,以聚焦更有潜力的研发管线。关键之一便在于“拓展特瑞普利单抗的多项适应证”。如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除了替雷利珠单抗登上国际舞台,百济神州还在血液肿瘤领域的布局中“高筑墙”,泽布替尼是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自研产品之一,与此同时欲打造多款同类最佳潜力药物,成为全球血液学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从而实现全球放量。如持续开发潜在“同类最佳”两款产品作为泽布替尼的补充,且在2023年启动其中一款产品联合泽布替尼用于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全球关键性试验。 再鼎医药则显得相对较为稳重,研发投入尤其值得一提。2023年研发费用达2.66亿美元,占当期收入比重已超过99%。与此同时,研发进展仍以数量取胜。总体来看,除5款已商业化产品外,再鼎医药还有超过50个已经或计划开展的临床研究,涉及肿瘤、细菌感染、中枢神经以及自身免疫4个领域,另还有多款处于临床后期阶段的FIC/BI...
Published 04/05/24
和黄医药的商业化表现也可圈可点,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出海成绩。 2023年,和黄全年收入增长97%至8.38亿美元,净收益为1.01亿美元,现金余额达8.86亿美元。自主研发的药物呋喹替尼取得了首个美国FDA批准,并在美国取得市场销售额1510万美元。 尽管“创新七君”中多数企业销售表现亮眼,但不乏有的企业目标落空。 2023年,再鼎医药的产品收入和净亏损分别为2.67亿美元、3.35亿美元,其中收入同比增长25%,相比前两年,其收入增速有了明显放缓。2021年、2022年收入增幅分别达到194.77%、49.01%。 去年同期,再鼎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预计再鼎将在2023年实现商业化盈利。就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已然实现。不过再鼎收入增速出现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再鼎医药的核心产品,用于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持续放量后出现了降速。 去年,该产品创收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6%,较2022年放缓了近40个百分点。并且,由于作为同类药物兼竞对奥拉帕尼的核心化合物专利即将到期,目前已有多家药企递交了奥拉帕尼仿制药的上市申请,届时尼拉帕利或将被瓜分掉更多市场份额。 上...
Published 04/04/24
去年,E药经理人对百济、信达、康方、君实、再鼎、荣昌、和黄7家市值处于头部的创新药企进行了盘点,并称为“创新七君”。彼时,寒冬还未有这般严峻,风格不一,模式不同,侧重的技术领域各有差异的7家企业各自走出了不一样的节奏。 今年,寒冬更加凛冽,构成了对企业战略选择和经营能力的多重考验,分化进一步加深。但多数药企的重心都更为明晰和聚焦,且做了相应的人员匹配。有些企业在创新药出海、新品上市方面连连告捷,走得愈发稳健,甚至有了同跨国药企“掰手腕”的能力;有的企业因产品授权交易大额首付款到账,业绩明显提振;也有的企业出现了现金流告急的危机,亟需在战略和经营等多方面做出调整。 从市值和营收来看,百济神州依然是当仁不让的“创新一哥”。 2022年,百济神州的总收入约96亿元,离百亿大关只差了临门一脚。2023年,百济总收入同比大增82.1%,达174.23亿元,毫无悬念地“闯关”成功。同期,百济全年经营亏损同比收窄33%,为-67.16亿元。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还是两大核心自研药物泽布替尼(百悦泽)和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前者全球销售额首次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达13亿美元,成为国内首个“十亿...
Published 04/03/24
万事开头难,一旦CDMO将这些要素积累到位,后期的突破都是顺理成章、顺势而为。尽管目前市场环境公认很差,但谁都不能否认市场依然还保有很大的需求。唯有前期一路攻关,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企业,才能在寒冬中迈过客户设定的门槛,积累声誉,保持增长。 CDMO公司为了平衡成本与支出,通常会采取两种战略:一是生产基地全球多点开花,优点是能够更方便地触达客户,缺点是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将生产基地集中,优点是成本可控,缺点是难以同全球各地的销售网络形成合力。 逻辑很简单,在CDMO行业,人力成本占比相当重。假设十万升总产能都聚集在同一地点,只需要100个员工就能够运营好;但如果将产能拆分到十个地点,每个地点一万升,需要的员工数量以及沟通成本将远远超过100人。 没有绝对正确的战略,只有合适的战略。两大不同战略目前很难说谁更胜一筹。但对于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体量和特性出发,偏向后者似乎更加合适一些。 但生产端集中的另一头,是销售端必须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一名行业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在这样的年景下,CDMO行业想要生存,销售端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业务模式必须要灵活,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研发阶段,...
Published 0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