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的未来在哪儿?(下)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不过,即便处于宏观周期的底部,微观局部也总保有机会。更何况,底部蕴藏的腾飞能量亦不能忽视。 一二级市场融资方面,尽管在2022年和2023年持续不景气,但2023年,中国创新药资产出海交易的爆发。陡增的出海交易首付款补充了这一资金缺口,使得生物科技企业2023年总体融资额为836亿元,与2022年基本保持持平。 总融资额是现金流和研发支出的保障,而CXO行业的增长又与药企药品研发总支出呈因果关系。幸好,2023年全球药品研发总支出在2022年短暂下滑后,重回了增长轨道。 从研发阶段看,国内I-III期新开临床有所反弹,主要原因是2022年许多创新药企业为了应对寒冬,提前减少了临床启动数量以节省开支。到了2023年,这部分滞后需求进行了释放。但全球总体来看,I期和II期临床新开数量继续下滑,或与新冠项目大幅减少,以及生物医药公司改善运营效率成本相关。 按首次公示的临床管线按成分分类来看,2023年相比2021年,中国的偶联分子(主要为ADC)、基因核酸药物和放射性药物管线大幅增加,前期热门领域细胞疗法则出现了减少。从占比来看,中国的偶联分子、基因治疗管线在2023年占比全球管线超过50%。 趋势上,中国与全球的差异在于,中国创新类靶点的临床管线基本处于增长态势,而全球范围不同种类的新药靶点增减各异。另外,中国核酸药物临床管线数量增长而全球下滑。 按照首次公示临床管线疾病领域来看,2023年相比2021年,中国在自免、血液、眼科疾病、泌尿系统、罕见病都有所增长,前几年非常热门的肿瘤领域则出现下滑,说明中国药物研发不再“内卷”,逐渐从拥挤的领域开始转移到了别处。 这意味着,接下来CXO企业想要继续维持增长,技术方向和能力都需要及时跟上趋势的转变。 供给端方面,小分子CDMO早在2022年就出现了产能过剩。而因为需求预期旺盛,大分子CDMO仍然处于产能快速扩张的阶段,只不过出现了产能利用率不足(不到50%)的问题,导致订单价格迟迟上不去。 生物药产能需求方面,2023年全球生物药产能需求从2022年的283万升提升到了309万升,预计2023-2027年,需求会以15.6%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0个以上的重磅生物药将会在专利到期后迎来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放量,以及新型抗体疗法上市。 生物药产能供给方面,2023年全球药企内部产能是477万升,基数已经很大了。预计2023-2027年产能仅以2.2%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主要的产能供给来源于生物药CDMO扩建。目前,生物药CDMO产能是200万升,产能利用率大约是48%,预计到2027年将会达到357万升,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5%。 综合行业产能和需求来看,行业产能利用率(总需求/总产能)将会从2023年的48%,提升到2027年的65%。 而在竞争格局方面,目前生物药CDMO产能维持四强集中格局,最大是三星生物(19%),其次是龙沙(15%),第三是药明生物(12%),之后分别是富士胶片、赛默飞世尔、康泰伦特等。预期到2027年,整体产能格局进一步向亚洲企业倾斜,第一是三星生物(21%),其次是富士胶片(17%),第三是药明生物(16%),第四是龙沙(12%)。 由此可见,由于国内投融资和订单情况在下滑,CXO整体难以快速恢复景气,但局部细分领域依然蕴含着较多机会。想要顺利穿越寒冬,企业需要在修炼内功的同时,又能跟得上变化,这对每一个管理者都提出了巨大但有意义的挑战。
More Episodes
五月,仿佛成为了“康字头”生物科技公司的“渡劫”月。 5月28日,悬在康宁杰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其KN046与化疗联合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胰腺导管癌(PDAC)的3期临床试验未能达到预设的生存期(OS)统计学终点,导致当天港股股价暴跌超40%。 无独有偶,就在上周,康方生物因双抗药物AK112备受争议,同样遭遇了一波“股价杀”。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业界广泛讨论: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技术,这条曾被寄予厚望的研发路径,为何会在临床应用上频频受挫?会给曾备受期待的双抗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早前,该赛道一度被行业专家评价为“还未正式进入比赛已经开始拥挤”。的确如此,全球范围内,双抗已成为不...
Published 06/14/24
最明显感觉到变化的是来抓药的患者。上游原料价格上涨,最直观的变化是药店与中药房的药材价格随之上涨。相同的方子,如今需要支付过去数倍的价格,对于很多需要常年服用中药的患者来说,用药成本正在翻倍地增加,而中药饮片中,替换或缺少某一味药都会影响最终的疗效。可以说,涨价的压力,最终还是作用在了患者身上。 中药材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药企的产品供应也是一大考验。 从供需关系来看,对市场竞争力较高或独家中药产品来说,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保证利润收益,如片仔癀等。但对于更多的非独家中药品种而言,通过提高价格缓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是市场份额的流失。在这种担忧之下,一批中药企业也不得不“打掉牙...
Published 06/13/24
Published 0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