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Q3院内用药风云再起!(一)
Listen now
Description
风又再起。 公开数据显示,仅2024年1至2月,司美格鲁肽在全国医保报销就超过了70万人次。从中国医院药品情况来看,司美格鲁肽已在去年第三季度以一骑绝尘的增长速度,“杀”进榜单前十。通过艾昆纬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E药经理人发现,中国院内市场“药王们”的更迭速度快得可怕。“新将崛起、老将迟暮”分化愈发明显。 2023年,唯一扛住了残酷波动的是辉瑞的舒普深。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被纳入八批集采后,原研舒普深仍以14.2%的增速稳居院内第二大品种,可见辉瑞的市场耕耘之深厚。 本土药企正在加速抢占外资企业空间。2023年之前,以阿斯利康、辉瑞为首,跨国药企常年与本土药企在院内TOP10“平分天下”。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当科伦重回前十,本土药企的席位已经超过外资。“制药一哥”恒瑞更是超越扬子江,成为本土“销冠”。 本土创新药放量也正在狂“拼”速度,恩必普、特比澳两大本土小分子、大分子创新药代表,其销售额领衔了大部分传统产品和专利到期原研药。总的来看,药企排位、院内畅销药变化的背后,是市场激烈竞争、浮沉带来的紧张感。 拜耳、赛诺菲等集采前的十大供应商“常客”已经落寞,阿斯利康在经历几年“猛涨”后也要面临增长困境。而辉瑞在全球虽然已经暂离“霸主”地位,但在中国市场依旧坚挺。在本土药企层面,恒瑞、正大天晴、三生地位的稳固与攀升也在验证,创新药越来越成为决定本土药企排位的中坚力量。 本土药企的排名整体来看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变化的时代,能守住自身的“一方天地”相当难得。尤其创新药产品,越来越成为决定本土药企排位的中坚力量。 具体来看,常驻的恒瑞、扬子江、石药、齐鲁、正大天晴依旧位列前十,在老牌跨国药企拜耳业绩疲软导致排名下滑后,科伦成功回归,进入前十榜单。 如果将目光放到前二十的排位中,本土药企其实呈现出强劲实力,丽珠、人福、三生不仅排名上浮,MAT销售额增长也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药企排名浮动的背后,其实是产品销售额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过多年深耕,创新药收入终于成为影响本土药企排位的决定性力量。 石药作为排名下滑最多的本土药企,院内销售额也相应下滑了8.9%,对应的其实是大品种恩必普(丁苯酞)的销售额增长放缓。 事实上,国谈持续降价似乎让恩必普再无法回归曾经高达30%增速的时代,2022年也成为恩必普保持高速增长的最后年份。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恩必普深陷增长乏力困境。2023年第二季度还能维持9.8%的增速,到了第三季度仅收获0.4%的同比增长。 不过,从石药的年报情况来看,公司整体也在面临转型挑战,2023年总营收314.5亿元,占比最高的成药业务收入256.4亿元,但二者增长均是个位数。 虽然石药的年报中并未详细披露恩必普的销售额,但其神经系统领域的全年销售额达到了90.89亿元,同比增长12.1%。 不过,面对恩必普的专利到期,石药也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继续研发恩必普的新适应证,延长恩必普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推动收购而来的明复乐(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高速增长,维持石药在心脑血管领域的竞争实力。 想了解2023年三季度院内用药市场如何风云再起,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More Episodes
胰高糖素样肽-1(GLP-1)产品AMG133筹备III期临床,收购的伊奈利珠单抗也取得积极III期结果,两则消息让安进的市值在一个月内狂飙近150亿美金。安进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被大大小小生物科技公司对标的安进。 翻开安进的历史,矛盾似乎贯穿至今。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销售额翻五倍,股价却几乎没变,到第二个十年股价一飞冲天;推出红、白药、地舒单抗、KRAS抑制剂等“黄金产品”,同时也大笔进军生物类似药业务……安进似乎还是印象里那个屡屡开辟新战场的“全球最大生物技术公司”;但看到业务遍布全球,领域横跨创新药到生物类似药,安进似乎又是一家实实在在的跨国生物制药巨头。哪个才是真正的安进? 如果翻...
Published 06/18/24
梳理来看,双抗领域难点主要可分为三类。首先,研发壁垒高。双抗药物的设计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如结构设计、技术平台和评价模型等,这些难点导致双抗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成功率较低。这也意味着,通常只有研发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才有可能在双抗药物研发竞争中胜出。 其次,临床试验结果不佳。之所以双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总是失败,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一是由于双抗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和因素,包括抗原的选择、抗体的设计、药物的稳定性、免疫原性等。二是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如样本量不足、对照组选择不当、主要终点设置不...
Published 06/17/24
Published 06/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