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Q3院内用药风云再起!(一)
Listen now
Description
风又再起。 公开数据显示,仅2024年1至2月,司美格鲁肽在全国医保报销就超过了70万人次。从中国医院药品情况来看,司美格鲁肽已在去年第三季度以一骑绝尘的增长速度,“杀”进榜单前十。通过艾昆纬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E药经理人发现,中国院内市场“药王们”的更迭速度快得可怕。“新将崛起、老将迟暮”分化愈发明显。 2023年,唯一扛住了残酷波动的是辉瑞的舒普深。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被纳入八批集采后,原研舒普深仍以14.2%的增速稳居院内第二大品种,可见辉瑞的市场耕耘之深厚。 本土药企正在加速抢占外资企业空间。2023年之前,以阿斯利康、辉瑞为首,跨国药企常年与本土药企在院内TOP10“平分天下”。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当科伦重回前十,本土药企的席位已经超过外资。“制药一哥”恒瑞更是超越扬子江,成为本土“销冠”。 本土创新药放量也正在狂“拼”速度,恩必普、特比澳两大本土小分子、大分子创新药代表,其销售额领衔了大部分传统产品和专利到期原研药。总的来看,药企排位、院内畅销药变化的背后,是市场激烈竞争、浮沉带来的紧张感。 拜耳、赛诺菲等集采前的十大供应商“常客”已经落寞,阿斯利康在经历几年“猛涨”后也要面临增长困境。而辉瑞在全球虽然已经暂离“霸主”地位,但在中国市场依旧坚挺。在本土药企层面,恒瑞、正大天晴、三生地位的稳固与攀升也在验证,创新药越来越成为决定本土药企排位的中坚力量。 本土药企的排名整体来看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变化的时代,能守住自身的“一方天地”相当难得。尤其创新药产品,越来越成为决定本土药企排位的中坚力量。 具体来看,常驻的恒瑞、扬子江、石药、齐鲁、正大天晴依旧位列前十,在老牌跨国药企拜耳业绩疲软导致排名下滑后,科伦成功回归,进入前十榜单。 如果将目光放到前二十的排位中,本土药企其实呈现出强劲实力,丽珠、人福、三生不仅排名上浮,MAT销售额增长也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药企排名浮动的背后,其实是产品销售额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过多年深耕,创新药收入终于成为影响本土药企排位的决定性力量。 石药作为排名下滑最多的本土药企,院内销售额也相应下滑了8.9%,对应的其实是大品种恩必普(丁苯酞)的销售额增长放缓。 事实上,国谈持续降价似乎让恩必普再无法回归曾经高达30%增速的时代,2022年也成为恩必普保持高速增长的最后年份。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恩必普深陷增长乏力困境。2023年第二季度还能维持9.8%的增速,到了第三季度仅收获0.4%的同比增长。 不过,从石药的年报情况来看,公司整体也在面临转型挑战,2023年总营收314.5亿元,占比最高的成药业务收入256.4亿元,但二者增长均是个位数。 虽然石药的年报中并未详细披露恩必普的销售额,但其神经系统领域的全年销售额达到了90.89亿元,同比增长12.1%。 不过,面对恩必普的专利到期,石药也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继续研发恩必普的新适应证,延长恩必普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推动收购而来的明复乐(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高速增长,维持石药在心脑血管领域的竞争实力。 想了解2023年三季度院内用药市场如何风云再起,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More Episodes
安进的CEO将安进形容成一个35年的老房子,地段很好,但管道、窗户、电力系统等等基础设施都需要升级。生物类似药就被认为是新的增长点之一。因为安进本身也已在生物药领域积累了三十多年,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都拥有扎实的基础。而生物类似药领域此时又正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时的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签署了医疗改革法案,其中《生物药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给予了生物类似药直接的上市优惠政策。当时除了安进以外,默沙东和渤健也因此进军了生物类似药领域。 在2013年2月的投资者会议上,安进披露了其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计划:自2017年起推出6款生物类似药,包括4抗癌药物和2款炎症疾病药物,并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数...
Published 06/20/24
Published 06/20/24
要知道,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往往以其靶点机制、临床阶段、临床数据等新药研发相关的指标作为重点考量,而对制药巨头们仍然采用传统的PE、PS等指标进行考量。对于安进来说,进入21世纪,尽管在推出改良版后,让安进在“红白药”上保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但将近10年时间未推出新产品,当其进入全球制药30强俱乐部后,又开启一笔又一笔的大并购,这家被行业寄予扭转生物技术公司颓势的“希望之星”也被质疑要调转至大型制药公司的阵营。自2000年新的首席执行官接棒后,一直向业界释放一个信号:他要通过大改造重新盘活安进,但又不会丢下作为生物技术公司的“灵魂”。 这位首席执行官的“大改造”首先就是引入新鲜血液,并对公司...
Published 06/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