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Q3院内用药风云再起!(二)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扬子江的加罗宁(地佐辛注射液)虽然仍保持在MAT医院用药十大主要产品之列,但在2023年三季度销售额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早已不复往日TOP3品种的“风光”。 齐鲁、三生的增长则呈现出不一样的趋势。安可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成为两家企业排位上升的主要拉动力。 齐鲁的安可达在2023年初经历短暂的小幅度下滑后,2023年三季度又重回14.3%的两位数增长。而特比澳已经替代曾经的“常客”加罗宁,冲进MAT医院用药十大主要产品前三。按照特比澳的增速,未来或许也存在登顶的潜力。 而三生制药本身,也借此进入到了院内销售额前二十的企业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三生制药2023年财报披露,特比澳全年销售额超42亿元,同比增长23.8%。并且,特比澳在国内血小板减少症市场市场份额高达65%,是占比第一的品种,不仅如此,特比澳还是国内大分子药物销售额第一的品种。 除了目前已经进入医保的两项适应证——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及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本月还获批了用于治疗儿童或青少年的持续性或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过也有特殊例子,从排位上看,正大天晴在三季度略微下滑一名,销售额同比下滑6%。但根据其母公司中国生物制药的财报,创新产品收入已经提升至98.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也达到了37.8%。其核心产品福可维(安罗替尼)成为拉动创新药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有公开数据显示,安罗替尼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40亿元。 其实,从赛诺菲波立维“消失”、阿斯利康泰瑞沙来势汹汹开始,“新王”换“旧王”的戏码,开始在进口药及跨国药企中激烈上演,更迭速度快到可怕。 于外,政策“杀价”作用明显,集采、国谈倒逼跨国药企向院外市场扩张,如果踩点失速,雷霆万钧之威力可能瞬间倾覆。于内,本身增长后劲缺乏。资源雄厚,不代表重磅炸弹可以随时接续,较长的“过渡期”总是伴随着反复调整,失意与落寞穿梭其中。 好几家跨国药企增势堪忧;有几家企业表现有一定提升,经典的是2023年反超阿斯利康、挣得成中国区业绩第一的默沙东;不过,唯两家企业携强劲产品,带来了强烈的兴奋感。 稳定发挥、甚至愈发突出的代表:辉瑞舒普深强大得可怕,舒巴坦钠进国采前后销售额都很可观。 即使在直接受到八批集采结果执行的2023年三季度,舒普深仍然在MAT医院用药十大主要产品中排名第二,两位数的MAT增长率一如既往稳定,足以佐证辉瑞的前期市场推广策略和执行效果之扎实。得益于此,辉瑞在2023年三季度同样维持了高增长,且凭超过20%的增长率冲到了第四。近期,从浙江省《入库金额排名前200名产品》中可以看到,舒普深仍稳居第一。 想了解2023年三季度院内用药市场如何风云再起,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More Episodes
五月,仿佛成为了“康字头”生物科技公司的“渡劫”月。 5月28日,悬在康宁杰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其KN046与化疗联合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胰腺导管癌(PDAC)的3期临床试验未能达到预设的生存期(OS)统计学终点,导致当天港股股价暴跌超40%。 无独有偶,就在上周,康方生物因双抗药物AK112备受争议,同样遭遇了一波“股价杀”。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业界广泛讨论: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技术,这条曾被寄予厚望的研发路径,为何会在临床应用上频频受挫?会给曾备受期待的双抗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早前,该赛道一度被行业专家评价为“还未正式进入比赛已经开始拥挤”。的确如此,全球范围内,双抗已成为不...
Published 06/14/24
最明显感觉到变化的是来抓药的患者。上游原料价格上涨,最直观的变化是药店与中药房的药材价格随之上涨。相同的方子,如今需要支付过去数倍的价格,对于很多需要常年服用中药的患者来说,用药成本正在翻倍地增加,而中药饮片中,替换或缺少某一味药都会影响最终的疗效。可以说,涨价的压力,最终还是作用在了患者身上。 中药材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药企的产品供应也是一大考验。 从供需关系来看,对市场竞争力较高或独家中药产品来说,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保证利润收益,如片仔癀等。但对于更多的非独家中药品种而言,通过提高价格缓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是市场份额的流失。在这种担忧之下,一批中药企业也不得不“打掉牙...
Published 06/13/24
Published 0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