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Q3院内用药风云再起!(三)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新一任冲劲最猛的代表:诺和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注定要上演一段传奇。艾昆纬提供一则关键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诺和泰以250.8%的MAT同比增长率强势冲进十大医院用药榜单。 2021年,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两大适应证,当年即通过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1-2月,司美格鲁肽在全国医保报销就超过了70万人次。2023年全年,诺和诺德GLP-1产品在中国大卖62.08亿丹麦克朗。 不过,同在2023年三季度,诺和诺德在中国医药市场的整体销售额却是负增长,主要受国内胰岛素集采影响,对应产品在这一季度既失了“量”,又没保住“价”。 胰岛素是诺和诺德国际业务中很重要的细分市场,然而近两年在中国的表现持续下降。财报显示,2023年,诺和诺德胰岛素在中国区的销售额为88.48亿丹麦克朗,远远跌出百亿门槛,尤其是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逐年下滑厉害。 然而,诺和诺德的“重头戏”GLP-1产品正陆续在中国市场放大招。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诺和诺德在中国GLP-1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高达74.6%。 阿斯利康仍是销冠,然而与拜耳一同成为了两家销售增长情况最不乐观的外资企业。 阿斯利康的降糖药安达唐(达格列净)曾因在医保谈判中价格从5.62元砍至全球最低价4.36元而出圈,2023三季度的增长还算强劲(26.3%),不过已不抵2022年三季度“黑马”一般的势头(59.5%)。 更为严峻的是,阿斯利康在国内的第一大产品泰瑞沙(奥希替尼),成为进入医保后销售上升未能“反哺”到销售额的典型。2018年通过谈判降价79%进入医保目录后,奥希替尼在院内市场增长近10倍。到了2020年一季度,该产品跻身医院十大用药之列,增长率高达463.5%,这样的增幅很难见到。但其销售额拐点很快出现,2021年,奥希替尼以超过50%的降幅续约进入医保目录,此后院内市场季度销售增长情况并不稳定,到了2023年三季度,该产品MAT同比增长率为-4.6%,是十大医院用药产品中唯一负增长的进口药。 拜耳是另一家销售呈现负增长的外资企业,且在整体医药市场前20大集团中降幅最厉害。 2022年三季度时,拜耳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最强劲的产品之一——降压药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已跌出医院十大用药榜单。在最近,从浙江省《入库金额排名前200名产品》文件中同样也可以窥见一角:2022年时,拜新同排名还在前5,但2023年已跌落至第36名。 罗氏的下滑,仍然是受“三价马车”被生物类似药猛烈冲击的影响。贝伐珠单抗已成为国产替代现象最为明显的品种,齐鲁安可达“瞄准时机”进入市场后快速放量,替代罗氏原研产品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美罗华(利妥昔单抗)市场份额受到复宏汉霖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冲击,两年前就与前者市场份额不相上下。 
More Episodes
胰高糖素样肽-1(GLP-1)产品AMG133筹备III期临床,收购的伊奈利珠单抗也取得积极III期结果,两则消息让安进的市值在一个月内狂飙近150亿美金。安进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被大大小小生物科技公司对标的安进。 翻开安进的历史,矛盾似乎贯穿至今。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销售额翻五倍,股价却几乎没变,到第二个十年股价一飞冲天;推出红、白药、地舒单抗、KRAS抑制剂等“黄金产品”,同时也大笔进军生物类似药业务……安进似乎还是印象里那个屡屡开辟新战场的“全球最大生物技术公司”;但看到业务遍布全球,领域横跨创新药到生物类似药,安进似乎又是一家实实在在的跨国生物制药巨头。哪个才是真正的安进? 如果翻...
Published 06/18/24
梳理来看,双抗领域难点主要可分为三类。首先,研发壁垒高。双抗药物的设计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如结构设计、技术平台和评价模型等,这些难点导致双抗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成功率较低。这也意味着,通常只有研发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才有可能在双抗药物研发竞争中胜出。 其次,临床试验结果不佳。之所以双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总是失败,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一是由于双抗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和因素,包括抗原的选择、抗体的设计、药物的稳定性、免疫原性等。二是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如样本量不足、对照组选择不当、主要终点设置不...
Published 06/17/24
Published 06/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