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型“四战将”2023年成色如何?(一)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传统药企搞创新到底行不行?搞不搞得好?这是多年来萦绕在本土大药厂身上的质疑。看客与局中人无不揪心:持续的业绩阵痛、战略调整、股价震荡……传统药企创新转型之路异常艰辛。 根据2023年陆续披露的财报可窥见,巨头们创新转型之路整体已初见成效,纵使阴霾尚未完全扫清,但用数据仍部分回答了上述质疑,却也留下了新的悬念。 E药经理人根据营收、净利润、创新药营收占比、研发投入及各指标增长等数据维度,持续观察中国传统药企在创新转型中的变化。在产业界这场波澜壮阔聚焦创新转型的战役中,头部传统药企创新转型的得与失、攻与守,对产业有着不少借鉴意义。 尤值得注意的是,纵使行业在穿越周期的震荡中起起伏伏,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却稳居前列。 躬身入局,只有真正经历了艰难时期,才能深感创新转型的紧迫,而这四家本土大药厂呈现了传统转型不同缩影。 一般来说,创新药收入占比、研发管线的创新程度,通常被行业视为判断制药公司创新转型程度的两大核心指标。由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药收入占比不超过50%,这一数据也成为了评判创新转型驱动的临界值。 不过,目前恒瑞、石药、中生制药、复星医药四君均尚未跨越50%这一门槛。最有望率先触线者仍是“制药一哥”恒瑞。2023年,其创新药收入冲破百亿元大关,占比达46.61%,居四家之首。相较而言,整体营收规模相对少一些的翰森制药、先声药业创新药营收占比反而更早地横跨50%的标尺。其中,翰森制药创新产品占比67.9%;先声药业创新药业务营收占比更是达到72%。 视线回至四家传统大药企,而今际遇各不相同。有的药企似乎走过阴霾,有的药企营收净利倏然承压,仍在消化诸多业绩不利因素。 “一哥”恒瑞医药最受资本市场关注,走过高光,也历经至暗,而今终呈缓和态势。 继2021年年报首次出现业绩下滑后,连续两年营收净利双降的恒瑞医药,2023年聚光灯下对其拷问异常灼热。随着财报发布,虽离曾经业绩最高点有些距离,但不少投资者仍松了一口气。背后是营收净利再次回归增长轨道的数据支撑。 不过,面对恒瑞此番业绩,资本市场却“不买账”,业绩发布后的连续两天股价下跌,背后暗含了投资者对于一哥的期待更高、以及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担忧。 创新转型稍晚一步的中生制药,此次也实现了业绩微增,全年营收262亿元,同比增长0.7%。格外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创新产品收入即将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加13.3%达98.9亿元。创新收入占比也从2015年的11%提升至2023年的38%。数据背后,也可见创新转型力度。 恒瑞、石药、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四战将”2023年业绩答卷已交。身处第一梯队的他们,创新转型路至何处?转型决策的执行力度如何?战果是否让人满意?请您5月7号接着收听。
More Episodes
安进的CEO将安进形容成一个35年的老房子,地段很好,但管道、窗户、电力系统等等基础设施都需要升级。生物类似药就被认为是新的增长点之一。因为安进本身也已在生物药领域积累了三十多年,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都拥有扎实的基础。而生物类似药领域此时又正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时的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签署了医疗改革法案,其中《生物药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给予了生物类似药直接的上市优惠政策。当时除了安进以外,默沙东和渤健也因此进军了生物类似药领域。 在2013年2月的投资者会议上,安进披露了其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计划:自2017年起推出6款生物类似药,包括4抗癌药物和2款炎症疾病药物,并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数...
Published 06/20/24
Published 06/20/24
要知道,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往往以其靶点机制、临床阶段、临床数据等新药研发相关的指标作为重点考量,而对制药巨头们仍然采用传统的PE、PS等指标进行考量。对于安进来说,进入21世纪,尽管在推出改良版后,让安进在“红白药”上保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但将近10年时间未推出新产品,当其进入全球制药30强俱乐部后,又开启一笔又一笔的大并购,这家被行业寄予扭转生物技术公司颓势的“希望之星”也被质疑要调转至大型制药公司的阵营。自2000年新的首席执行官接棒后,一直向业界释放一个信号:他要通过大改造重新盘活安进,但又不会丢下作为生物技术公司的“灵魂”。 这位首席执行官的“大改造”首先就是引入新鲜血液,并对公司...
Published 06/19/24